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31|回复: 0

铁人  上山下乡文献及大事记(1967-77年)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1-31 03: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铁人   文章发于:文革网
1 Q' M4 Z; X8 y3 @: j; h6 t1 }- r* y+ z/ f9 ~) k( Z
一九六七年: W, Q8 d. v4 ~0 C4 n
: `  _9 ~% X$ ?+ F$ E# p. S
  周恩来对上访人员发表重要演讲* G8 ^' z) q0 S# e8 I# |1 x
. F' g& `! }5 F$ J+ F/ _1 x0 Y
  一月四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工人体育场,接见文艺、教育、新闻、体育工作者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会上讲话时,对下乡青年说:“你们的岗位是在农村中,你们应和农民一起参加农村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你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在农村中为农民服务,宣传毛泽东思想很好地抓革命、促生产。你们的困难,你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找你们的代表座谈,帮助你们解决”。
- t$ q+ v5 x0 E" v
5 X% i) b: X7 n9 Q7 n- {  1966年下半年兴起的红卫兵串连、“横扫”、“炮轰”、“砸烂”的狂飚,导致无政府主义妖风刮遍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也多被卷了进去,不少人回城上访、“造反”。; o- Y8 q) N/ q2 R* @4 }0 d

) p0 ^8 l7 b# n: ]' E, |  在北京串连、逗留的达40多万人。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被抄、被砸,工作人员两次搬家,转入地下办公,编印简讯《下乡上山战线》,同各地安置办公室交流情况,推动工作。在最艰难的时候,曾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表扬和鼓励。% h4 B0 q( W+ q. R

+ J+ ?7 v& d7 S; l0 n! V; t2 T3 {" {5 Z  《人民日报》号召逗留城镇的下乡知青返乡春耕
, Q( ^+ z5 R9 i; j  
+ [( S, ~6 L8 s$ h3 e  二月十一日 《人民日报》在发表的“抓革命、促生产,打响春耕生产第一炮”的社论中指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近几年来,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和贫下中农结合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做出很大成绩。现在春耕在即,尚逗留在城市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应当把自己上访的意见留下来,立即返回本地,和当地革命群众一起闹革命,积极参加备耕和春耕生产工作。8 E% z/ m5 X; M$ j/ ?/ n

. N. W: F& e$ |, Y9 x  中央、国务院就知青外出串连问题发出通知 
7 S) v6 O0 d' w3 d3 h& } 1 Y/ @" ?2 }& J$ B
  二月十七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处理下乡知识青年外出串连、请愿、上访的通知》。通知要求,凡尚在外地进行串连、请愿、上访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支边青年、农场职工应立即返回本单位抓革命、促生产;所设联络站,一律撤销。
7 U3 d" g1 c! j4 {+ ?3 B& P, z2 V& i; D" f- U! Q2 o
  安置工作中的问题,应由各级党委负责,逐步加以解决。通知还指出,前几年下放农村已参加农业生产的群众、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应当安心参加农业生产。前几年精简下放,现居城镇的人员,也按上述精神执行,不得回原工、交企业和事业单位强复工。
% ^0 V, b' d, R: m( Q6 O4 R& a* @8 g+ Z) V
  2月20日,《人民日报》就贯彻执行中央“二.一七”通知,发表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打回农村去,就地闹革命”的编者按语。
; J& l( [$ V; O) H7 l1 q/ L. `  F" e- |& F8 P
  下乡知识青年大量进京 
* M' B1 X1 y1 T7 c& t' a8 f6 }6 `$ R+ X9 J- U6 E
  六月二十九日,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务院报告:5月以来,下乡知青又大量进城,估计已达40万人以上。北方挂锄期近,有大批进京趋势。据来访青年反映,现住中央各机关所设接待站的下乡人员,以新疆的为首串连700人,将于7月3日到中南海门口静坐,要求解决具体问题。
" n! ~) D8 Z; n( y' o* e$ z1 _
& w; s/ H! j$ _4 m- N9 F9 u  四川、湖南等省一些下乡青年正在省内串连,成立了几十个组织准备7月份大批来北京,广西的下乡青年也在城里建立了组织,并要求来京造谭震林的反。
" r2 P  ]" L! y" R) y% ?; Y
8 }8 m9 o& c$ x( i) s5 g) t  《人民日报》发表“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的社论 ( q( w; b6 h* F( q- X
  1 r. B; H& e6 v* ]+ P% W
  七月九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社论。这篇社论是从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阐述坚持上山下乡正确方向的必要性。其目的是说服城乡群众支持或欢迎逗留城镇的下乡青年迅速返回,参加农村的“文化大革命”,投入三夏战斗,搞好农业生产。
( S5 w' d! T1 \: ~) l6 `1 B  y/ {; v0 o9 q
  中央权威性报刊首次使用“上山下乡”一词。从此,陆续成为全国通用的提法。) R+ A0 P6 s# @& p

0 u" y3 `1 X( G  周恩来支持首都一批中学生去云南务农的请求 
0 X' ^# j5 N3 c0 r
3 \3 ~6 }0 a' ?  十一月二十七日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红代会的一批红卫兵,决定乘这个机会直接向周总理提交去云南的申请,他们的代表火急赶到现场,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写下了下乡的誓言。
  {' w$ C+ r% ]% |: q4 k9 z! j6 w% Q# ?! ^
  在总理休息时,他们拥了上去说:“周总理,我们要求到云南边疆去!”总理亲切地问道:“你们是哪里的?”他们一致回答:“我们是首都中学红卫兵,为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了发展祖国的橡胶事业,自愿到云南边疆做一名普通的农垦战士”。
( i7 `5 w% v% n" a4 ?6 s  V# A- K
9 n% Z1 ]! {6 S" `9 u( L8 l  周总理接过他们的申请书,在手中扬了扬,高兴地连声说:“好哇!支持啊!”随后,看过申请报告,并立刻写了批示:请有关主管部门帮助办理。  m; \& i8 z  @7 K# e- R
+ b: \1 s0 h# a0 A/ N2 @
  其时,云南一些地方还处于动乱之中,无法前往。延至翌年2月8日,55名中学毕业生告别首都,奔赴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从事橡胶生产事业。) t/ ~2 r( h3 f

% G: L% n9 m) s" h一九六八年0 q/ E( A2 |1 \
9 B( {! @  ^! A3 J- j6 B8 V
  中央再次号召下乡知青返回农村" n+ I6 {4 g8 m9 r

4 G4 R; J, s; t  一月十八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进一步打击反革命经济主义和投机倒把活动的通知》。重申要坚决贯彻执行1967年发出的包括《关于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和其他人员必须坚持在农村抓革命促生产的紧急通知》在内的一系列指示和通告。集中力量反对各种形式的经济主义。“上山下乡支边的青年,不要回城要求落户”。( }" O: ^: Q3 \+ p, B
0 m9 l; O+ E1 N8 h0 q! |7 j( t; w
  济南市首批知识青年赴沂蒙山区落户 9 e5 m. _4 m% Q) N' C

' y$ U# O% }6 W, H& Z% N/ L9 E* w6 z3 X  二月十九日, 济南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全体成员,在踏上新的征途前夕上书毛主席报喜。济南市首批200多名高初中毕业生到沂蒙山区莒南、临沂等县插队落户。行前,市革命委员会召开欢送大会,省革命委员会全体常委到会祝贺、送行。
% q' C& `2 D0 p4 I3 h% a/ Y
* e6 Z: X8 s: z% g; p! X. x  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关于老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5 p& I6 z" w+ L# A7 n. V' a* E
8 {8 X) ^9 t7 Y/ G9 n# M( E  e; Z6 W# D
  五月二日, 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务院呈送《关于1968年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全国66——68年三届城镇初、高中毕业生近400万人,其中势必有大批人要走上山下乡这条路。下去要以插队为主,安置方式可多种多样。京、津、沪、浙需要跨省安排的,请国务院召开协作会议给予落实。
* u7 G2 h. j7 n/ i) d! a0 `! P, v
4 `. P1 P1 u; q/ k7 }1 ~9 q  《报告》说: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受磨炼最大,最能体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光辉思想。但是阻力甚大,问题较多,工作确实艰巨。但不能动摇插队为主的方针。1968年安置经费2.5亿元,拟根据各地计划分配下去,没有完成计划的,其剩余部分安置费上缴中央,不再留给地方结转使用,各省、市、自治区应尽早制定计划。( w- \1 U( x8 P! I5 }9 {
# x( _% G& _2 h3 O. E9 U
  创办“五.七”干校 . l. f1 A9 j* G7 u  f  r. g

$ |9 z  a, |" o  五月七日,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个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经历数月办校实践,柳河“五.七”干校总结出一套经验。/ Y' o1 t: f5 b- y4 ~9 t6 e6 r
- Q% F! ~$ V' t/ J
  10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并在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6 j- B3 c1 d/ F- Y1 F) }% h+ z

) B& C- F  j: Z' Q1 \
; d) |$ P* P  \# d) P, n6 ?! {  此后,全国各地相继办起了“五.七”干校,也成为干部子女下乡劳动的场所。经中央确认,到“五.七”干校的知识青年按上山下乡待遇。* n6 b( T: H8 R: \
+ u7 Y) \- c+ k& h
  高等教育制度的两项重大“改革” 5 h0 i" N! \& h8 c. Q+ I
1 S) [( ?% ~7 ?+ k2 w
  六月十五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分别发出《关于1967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问题的通知》、《关于分配一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生到解放军农场去锻炼的通知》、《关于1967年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生分配的通知》。, {$ v& H. W) k% c. I4 h8 T

1 x& y  W& l+ a) J( L4 S  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分配,通知说,必须坚持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方针。通知规定,1966年、1967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一般都必须先当普通农民、普通工人,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使“知识分子劳动化”。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安排他们到解放军、地方和中央部门举办的国营农场去。3 q+ x3 z5 P% w8 L4 j" P

' }; Q# J& O* u2 n- M, \- j) r' l3 e  毛泽东的“七.二一”指示 
$ M6 a$ R0 W2 y9 U+ a9 M' b4 U
$ r" @5 c5 [& v: i$ N1 }  七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主席对《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的批示:“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 Z+ C7 r, }# r( f# r* @
$ u: w. X# P9 \' b7 w1 e  E  中央发出68届大专和中专毕业生分配的通知 $ T6 ^' H5 Q2 _1 H

9 u8 b' v1 ]/ u" d. r* o& `  十一月十五日, 中央决定,1968年大专院校毕业生从1968年11月中旬开始分配,并发出通知。通知继续强调要使他们坚定地走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除了安排到解放军农场、国营农场外,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改造盐碱地、兴修水库等改造大自然的斗争,进行建立人民公社生产队的试点等。. W9 d7 p1 m, u: {3 N0 H/ H
5 t% E! w8 k" s; k
  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知各地和有关部门,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半工(农)半读学校1968年的毕业生,于11月开始分配。分配方向是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工矿去,到基层去,当普通农民、普通工人。
) n8 i4 Q- J+ M3 e
5 w7 O! c% }" v; H% F* N+ R  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M2 x/ i3 l7 Z6 m2 f% {. b8 [3 e

3 q( z) o0 `, ]1 T  十二月二十二日, 《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
; F* n: p4 l3 {0 ~# U6 P3 o
! ?- g; A* d7 z  《人民日报》在编者按语中发表毛泽东的指示(又称“一二.二二”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女子,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0 k5 k% W0 v6 k: Z. L- r9 o* D2 W; Q: U1 R6 i
  当日,北京、上海几十万人上街游行,欢呼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发表。# ?! D, G3 F$ v! _/ Q: y' ?

/ W: R* ]4 A! d! l8 ]& X3 t% Y  全国上山下乡出现高潮& z1 d8 |9 F& F
( U* f5 [2 {* J
  年末, 由于“文化大革命”,1968年整个国民经济处于衰退状态,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4.2%,绝大多数工矿和企业无法招收新工人。同时,招生考试制度又被废除,造成66—68届初高中毕业生(俗称“老三届”)大量积压在城镇,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所以把出路寄希望于到农村去。
% l) E9 G/ q& _! y1 f3 |! o$ D" u. ^$ |1 _- t
  4月4日,中共中央提出毕业生分配,实行“四个面向”方针以后,各地陆续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后,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上山下乡高潮。全年上山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199.68万人(不含大专毕业生),其中,到人民公社插队的165.96万人,到国营农、林场的33.72万人。此外,还有60万城镇居民下乡。全国城镇非农业人口再次呈下降趋势。
+ C# k; E. g& l- h' \8 S2 m, d9 o5 t
一九六九年
! t4 t  o. ?/ e2 C: o$ g
+ F8 ]2 q/ h; P; Z  北京市制定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下乡办法/ [' w" z# E9 G9 v) Z1 E

( l, z  S7 Q: X  一月二十八日, 国务院转发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关于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上山下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参照执行。. ?4 q! g! G6 j" w

) {" t! R1 c! V) F9 q* x3 q+ @, }  《通知》规定:- Y- q& e( J. @, J3 F) l3 A5 g
. {( u; N2 [9 n6 |5 g0 I. i9 R
  一、干部下放劳动,无论去“五.七”干校,或去农村、农场、边疆地区,都应允许他们携带家属子女一起去。解放军驻京部队和中央在京部门,要求组织自己的职工家属子女到本部门举办的农场、林场、马场安家落户,应当给予支持。
7 S* S# |$ q0 ^7 U% x7 g6 \. q- r  m  }) t
  二、知识青年和初、高中毕业生,凡农村有直系亲属的,应动员他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原籍在农村而有其他亲属,愿意回去安家落户的应予支持。回乡的旅运费按国家规定标准,由市财政局拨款。
" I( F) {* o, p/ Q7 p& [2 L- ~, h9 ~
  三、半工半读和中专学校毕业生中,自愿要求上山下乡到农村落户的,应予支持。! [8 b- t% G# J& {0 j

+ b. O: \1 t- @9 {5 o3 }  四、干部和职工要求到农村、农场安家落户的,由主管部门审批。五、城市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应动员他们携带女子一起回原籍。
: U6 D( j9 h( T. A; e; Z" j
& U* J4 y, ?6 x, J  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针对执行中提出的几个具体问题,又于4月8日下发了补充通知。, y% M# N1 g' N& j3 ^' E2 |
- n4 N! t$ h9 @! E$ |
  中央发出中专、技校毕业生分配的通知  十二月十八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69、1970年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生分配的通知》。通知指出:“毕业生应当坚定地走毛主席指出的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服从革命需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工矿去,到基层去,去当普通农民、普通工人,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在三大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8 j/ d* v$ w( n7 Q) f

3 u5 N, q; s# r3 i( a( t一九七○年
/ f1 b9 c6 S* z$ n9 |" D
/ n% H7 m: r+ f- ]( R  中央批准首都两所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 [* n! F8 m& w
& Q9 I' N/ L4 t. e: r# A: s  六月二十七日, 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高等学校招生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并确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所谓“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决定先在以上两校进行试点。
: ^. p1 D; S4 m3 a8 T7 M
+ Q7 n% e4 n3 x5 R  《人民日报》发表抓好知青工作的社论 
1 ?8 G9 O8 M  ^; Y
0 R, R; _* B$ |, v  七月九日, 《人民日报》发表“抓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的社论。社论指出,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在深入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一定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抓好,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2 d- `+ K! C% Y8 e! [8 M7 ?8 z) W) _
  全国近3年中有573万名知青到农村落户, 本年度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也很大。职工人数 是1960年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
, X$ Q9 Y, G% m9 p; w& ^! z, _' ~* W( I; m
  但城镇个体劳动者又比上年继续减少5万人,下降到96万人。这一年,全国共动员371.4万人上山下乡,其中知识青年106.4万人,城镇居民160万人,其他人员105万人。从1968年以来的3年中,总共有1225万城镇人口到农村安家落户,其中知识青年573.4万人。+ [: ?) R3 e) b" {
. }. D0 R7 ?$ h% i$ p  w
一九七一年' @0 @* _) V3 e1 N* _

- a& d  `0 k2 \" |6 q  规定下乡两年以上的知青可以作为招工对象
+ V( ^8 p; j/ n& n# z& s9 g' _# B. Z, n8 ~2 M2 M: U  w
  二月十九日, 全国计划会议结束。会议确定1971年计划招收固定工144—155万人。招工资源包括经过劳动锻炼两年以上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由贫下中农推荐招收一部分。
/ B2 W) D: [: L, f8 h  Y& [* M7 {- m
& E# D! ^( Z8 E8 X, c) G1 M- S  据国家计委劳动局《上山下乡简报》反映:1971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多数省、市拟在春、秋掀起两次大的下乡热潮。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报来计划,安排下乡274万人,其中知识青年140万人;津、沪、川、浙4省市有25万人左右跨省区下乡。1971年的任务是艰巨的,不仅要动员和组织几百万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更重要的是要继续加强对上千万下乡人员的教育巩固工作。
8 r4 i4 Q2 D: i- s9 h, L( Y' J1 K' V4 o3 d4 G2 i- O, a
  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两个估计”  四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一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议通过并经毛泽东主席同意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提出了所谓“两个估计”。. ]5 `' ^7 B6 b# {4 X
0 w" b$ _& V4 U. m# B3 X
  即: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和17年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这“两个估计”长时期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 D6 C5 E, P1 P1 |/ N

: |. s" l2 M3 J7 g4 J( b  “两个估计”也为正在进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多添了一层思想基础,助燃必须接受“再教育”的火势。1 R# f- z$ L' H6 O) q* D- @7 c

$ _$ `0 i' d  ~1 N  外国记者采访延安地区插队知青 
, ~4 D( y( c9 w4 a3 a( W + f& \$ a7 I- q0 x7 b) k
  六月十七日, 阿尔巴尼亚、越南、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苏联、美国等10几个国家的驻首都记者及其夫人,在外交部和省、地革命委员会的同志陪同下,参观访问延安城区柳林大队时,访问了北京去的插队知识青年,并就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座谈。外国记者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种新鲜事,感到非常惊奇,记录了插队青年的生活、学习和劳动片断,敬佩城市学生下乡当农民的勇气和精神。
% n8 O( a+ S. ?) n# g4 H
* z8 c2 Y$ o  R; ~8 {  北京赴延安插队干部驻延安城区革委会代表,详细地记述了这次参观访问活动。
6 _  {& s5 h0 b# A  E. d) k
9 L' \7 ]0 j/ n/ q一九七二年/ A5 k8 V2 n7 q

& M! z8 L4 {( i2 {' v  “三个突破”继续发展,全年知青下乡67万人 
; x1 A: s, O+ d8 Y( K 
- b! I- E  e# ^' C# Y  年末, 今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有所增长,基本建设战线有所收缩。但“三个突破”的情况还在继续发展。全民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下降5.4%,是连续第二年下降。由于城市招工量大,许多青年等待招工,下乡人数继续减少,全年下乡67.4万人,而返回城镇长期不归的下乡青年不少于10万人。( C. N& m# J: c
* g8 ]6 a7 I+ S
一九七三年 : E( \# v6 h, t: l

% F- a0 o4 m( q! J  国务院科教组对下乡知青参加高考的意见: d- T) p5 B2 O: v) J

6 O/ S1 O  B* q2 u1 E; J  四月三日,国务院科教组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与回乡知识青年要一样看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地方,可适当多分配名额”。8 S3 u8 Y; Q1 I7 D4 ?7 ^  q
" U. a& T; ~' V+ k5 i9 C
  全国中专、技校恢复招生 ' J- r8 L5 U& s! j* Y) i3 H4 `
. ^/ f" a2 P' t5 }
  七月三日, 国务院决定全国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开始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0岁以内的青年职工、退伍军人、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以及应届初中毕业生。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停办中专、技校后的第一次正式招生。
' ]4 m( o3 o7 h# `) B4 d4 N( }6 }! x( N6 i4 I
  《辽宁日报》、《人民日报》登载“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七月十九日 《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识青年、生产队长张铁生的一封信。
3 t7 a/ G* u/ l
" r- k! ]4 _! T- r# T5 U) K, w  张铁生参加辽宁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时,在物理化学试卷背面写了一封信。陈述自己作为生产队长,领导社员夏锄,没有时间复习的理由,并谴责了一些知青在生产大忙季节扔下锄头回家的行为。他希望领导在这次入学考试中能对他加以照顾,以实现他上大学的“自幼理想”。《辽宁日报》在报道此事所加的编者按语中却说:张铁生“虽然在文化考试上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路线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B6 ]& p0 j# h6 i5 e& {
  U; P4 B4 [. X; `4 y- ^4 P' N
  8月1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辽宁日报》的编者按语和张铁生的一封信。此后,张铁生便成为风云一时的“反潮流”新闻人物。
) u0 F, k( X( n5 r% R( v( @0 K  G* k; g/ Q
  全年动员89万知青上山下乡 
" I9 ]$ T) u2 f+ @+ N4 ^8 [7 J) [! \% f8 b. y; B
  年末,1973年,经过“批林整风”,加强了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各项指标都完成和超额完成了任务。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4%。这一年动员了89.6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插队的80.6万人,到国营农场的9万人。这样,从1962年以来,累计动员城镇知识青年934万人下乡,其中因招生、征兵、招工、提干及其它原因转回城镇的401万人,留在农村的533万人。/ Y, w- z) Q) {, C

  z5 e8 h6 p& X一九七四年
2 c5 t% ?, q8 U0 `. @+ t( Q' e
; j$ J5 g: C& |. C0 a  北京市计委安排从下乡青年中招工
/ P& e- Z7 _1 a  \! }& U' J; J" u  y9 o/ k8 c. A$ C
  七月二十九日, 北京市计委部署从下乡知青中招工4.5万人,条件是1973年6月以前下乡的。此外,还决定从下乡青年中招1万民工搞基建。这一决定受到京郊下乡知青的欢迎,但带来了许多矛盾:9 }, c( {% K! C# Z& K$ j% @& w9 t

  b- X* j4 C+ L8 @. x一、1973年以前到京郊插队的有5.4万人,招回4.5万人,留下的9000人不安心。
& ]6 S! Z. b( `; S3 V% w; ~0 y7 U0 `
4 N) l9 E5 Q- ~+ [; q! y9 t二、到外省插队知青不能回京,表示不满。* ?6 W  O" h, {% v; A8 d8 u2 t

1 q  \+ i7 X3 d6 v# X' X三、在城里的基本不招,应届毕业生有意见。说北京市在搞“下乡镀金”。
1 B+ j( }; v7 x* a4 N6 N) N5 [# M0 P; k
一九七五年
* V; J% n' _- j2 V/ p  y" @2 m* ^( U# B- b1 C9 Y
  国家计委印发城乡统筹招工的规定
- C9 p# Z' C- ?+ ^
8 ^2 G4 U+ `2 n3 f  二月四日, 国家计委印发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在通知的附件“劳动工资计划”中规定,从社会上招收职工时,首先招收按照中央[1973]30号文件规定留在城镇符合条件的中学毕业生,也可以招收经过劳动锻炼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 ^5 U; X: R( i6 M8 F. f4 p
! ]+ @- L: A" \2 _. |% c. k3 }& e一九七六年 
% P6 a" p; g2 \: L
5 [! m8 r# J0 ~9 }- E  全国计划会议讨论确定城乡统筹招工* `" H" M5 r( ?. i

) H7 K- I9 T; |8 y8 b/ U& ~: `8 E  一月二十三日 ,全国计划会议讨论确定的1976年劳动工资计划,规定各单位按计划增加职工,必须从社会上招收时,可以招收按政策留城的中学毕业生和经过锻炼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有的地区也可以招收城镇应届中学毕业生。具体招工对象由省、市、自治区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确定。) ]1 B# `, W6 W7 p- N, f1 ^" U

$ A6 L& A; D5 E3 N# b  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Q6 o: I( c+ `; O* r/ Y
6 I( _! f; |6 b1 }8 V4 D- C
  五月七日, 国务院发出通知,宣布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陈永贵任组长,侯隽、顾秀莲、沙风任副组长。8月11日,国务院任命侯隽同志为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享受副军级待遇。
6 H3 B. n' k$ w, W! b$ o2 C1 T9 H
; C  p2 P; c# E: S( A- m, [  关于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的请示报告
+ O* H; }8 Z9 }. k
- ~0 z* @' G! [6 a4 O5 Y$ N  八月二十七日, 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请示报告》和《关于知识青年问题的调查报告》及7个附件。
+ |& s0 b8 n4 @9 J) G/ @) I
1 x  ^. `9 c  B" b5 U6 c$ g& h 《请示报告》里指出,贯彻中央[1973]30号文件以来,形势越来越好,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更加深入人心,党对知识青年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一代新人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茁壮成长。, {6 F4 S# d8 X5 \$ H6 A( z: T9 m+ O" T

) u% ^+ F# r6 C+ G, R2 W/ M  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仍很激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革命洪流正在扎根与“拔根”的斗争中胜利前进。突出的表现在,是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鼓励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大有作为;还是扭偏方向,搞“拔根”复辟、“下乡镀金”。
0 D. ~  K% s- G4 T- U: k6 [0 g; f) g+ v, j& Y9 h
  去年在“右倾翻案风”的影响下,通过招工和其它途径,许多地方下乡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基本上走光了,出现了一股“拔根回城风”。同时,干部“走后门”安排子女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一些地方迫害下乡青年,特别是奸污女青年的案件又有增加;部分地区对下乡青年的生活安置和培养教育工作仍然做得很差。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战略部署的继续贯彻落实,急需“开一次会,给以解决”。
9 M% N4 D' @7 Q/ i3 {
5 `  p) A. X* t9 C% U; Z  可以看出,《请示报告》和调查材料的主调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把在下乡知青中招工的一些做法说成是“拔根回城风”,并肯定和接受了《向“拔根”复辟的罪魁祸首邓小平猛烈开火》一信的错误观点。提出以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召开下半年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实际上会议推迟召开了。$ O; l5 G0 i# s2 d# e
# |) t# ?# m  L7 V$ G0 W+ R1 S7 ~
  在农村的下乡青年有809万人 
) S9 b6 Z: q  d6 u
  i5 n- O  P( y5 G1 |2 `  年末,1976年,是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生死搏斗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也是生产建设遭到最严重破坏的一年。这一年,由于大搞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加上唐山地震灾害的重大影响,使整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工农业总产值只增长1.7%。全民所有制职工比上年增加434万人,工业企业职工人数膨胀,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下降8.6%。财政收入比上年减少39亿元,赤字29.6亿元。国民收入比上年下降3.7%。城镇个体劳动者仅有19万人,比上年又减少5万人。这一年,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88万人,通过招工、招生、征兵等返回城镇的下乡知识青年有135万人。年底在农村的下乡知青还有809万人。# j, e* y7 c4 c' k

- r) b. p& Y) |: H3 q一九七七年 1 C3 D4 J( T, i! Y7 k( `

, p/ i, e7 U& h9 {  社会各界开始研究知青上山下乡问题的转折点
+ q7 v$ E, W: d" D0 U  E% F
- c9 ]% U# \# ?: v- v( B6 d6 ^  四月十日 邓小平同志给党中央写信,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发表了重要意见。5月3日,党中央转发了此信,肯定了邓小平同志的正确意见。从此,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条战线,在深入学习,总结历史经验的进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也在不断地思索,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此,随着思想解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知青问题,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焦点2 T2 ]. u) [. _4 G. f% Q

( D( l8 r# k9 E5 x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在京召开 9 q3 w" `/ l2 w6 G2 r- i
 $ f" _9 F$ I4 c* [* S+ y3 }
  八月十三日至九月二十五日,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高校招生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考试的做法,采取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法。
+ F; f" T" |. C+ z
# x& ~/ ~  I, Q0 R' W4 x2 [  10月2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的谈话,决定对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1977年高校的新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4 o  R# C/ i$ R* v& k  M" ^) I+ ?# ]# q( z6 y, z+ K8 T8 [
  全年又有171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4 c& f' u5 @8 |  T! g

9 _& D2 L7 F0 `% S( O3 f$ _  年末 ,今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全民所有制职工比上年增加336万人,达到7196万人;集体所有制职工增加103万人,达到1916万人。而城镇个体劳动者只剩下15万人,比上年又减少4万人。这一年,各地继续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71.6万人;同期因招工、招生、征兵、病退等回城103万人。年末在乡的下乡知识青年还有863.8万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8 00:44 , Processed in 0.1157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