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05|回复: 0

小盈:青岛二中文宣队卅七年后再聚会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2-12-5 07: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秋十月,我的中国探亲之旅, 意外赶上了一次中学文艺宣传队的师生聚会,1975年毕业离校后,这是三十七年之后的首次重聚。

三十七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浪花一簇, 然而这时间跨度,几乎等同于在清末民初大家各奔东西,于开国大典上又偶然相遇。从十七八岁到五十多岁, 人生经历了多少起伏跌宕,得意失落, 恩怨情仇,真假善恶? 更何况时代的波涛曾是怎样地彼伏此起, 翻天覆地,大浪淘沙,一泻千里!

令人惊喜的是老师同学们一下子就认出了我, 有的一时叫不出名字, 称我小柳琴”,因为我是乐队弹柳琴的。还有的说咱们可是世交 一听这话我虽认不出眼前这位大腹便便的男人, 但名字却准确地脱口而出。可不是嘛? 自祖辈起,三代的交情了。还有兄弟俩, 称呼我为发小”, 是的,他们的母亲在市立医院工作, 与我在青岛市医务界工作了一生的母亲关系甚好,总是开玩笑互称亲家。所有的同学中最大的高我两级, 最小的低我两级, 最年轻的是1960年出生的,今年已经52, 两位老师女的小W老师今年64岁,男的Z老师58岁,当年是公认的美女帅哥。还有一位老W老师,老太太今年90多岁,为免闪失,未敢请来。已经作古的魏校长的儿子也是宣传队队员,父子俩活脱一个模子,他长得简直比魏校长还像魏校长。

这些当年的青少年,如今儿女们遍布几大洲,有的已升级为祖辈,含怡弄孙享受天伦。他们本人多数仍在青岛市,有的活跃在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歌舞团成为资深主持人,导演编剧及团领导,也有的以拉小提琴为专业至今。还有些人已经退休。一位当年满脸稚嫩的小男生在聚会中作了如下发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兄弟姐妹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天的聚会,是对近四十年前青岛二中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立的纪念!它记录了我们曾经的青春、美丽和英俊;留下了我们英姿飒爽,龙腾虎跃、帅气潇洒,婀娜多姿的身影。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那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音乐。那是时代的烙印,是我们这代人珍贵的记忆。

普希金的诗最能表达我们的心声:那过去了的一切,都将成为我们亲切的怀念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还记得那时代的声音吗?
‘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此时此刻,我们除了怀念、叙旧,更加有意义的是,回味我们的过去,审视我们的经历。大哲人苏格拉底说:没有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当年,激动过我们灵魂的音乐大师,是否已从我们心中远去?那些经典的乐章,是否还在我们心中回响?

真正的艺术是崇高的、圣洁的,它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人格,滋润人的修养,丰富人的生活。并且,它也能荡涤污泥浊水、丑恶阴险。

物是人非,就是虽然我们已年过半百,不再年轻,但是,那承载过我们梦想的二中,是否还有当年的精神?!

人是物非,即使二中已今非昔比,东迁扩建,但是,那曾经年少真诚的我们,是否还有当年的真挚?!

让我用《柴达木之恋》上感人的话语,来表达此时我们的心声:
清晰地记得你青春的脸,
清晰地记得你纯洁的笑

难忘今天的相聚!难忘今宵 !”

宣传队组建于1974年秋,那年,学校初三,高一和高二的三个年级的全体师生,到莱西县学农支援秋收。本来我随班级下乡,与同班其它五个女生分到一家老乡家住。因为西屋的炕上挤不下六个女生,有一人必须挪到东屋去与房东女儿睡一屋同炕,其它女生不太情愿,我就卷起铺盖搬到了东屋,以后还和房东的女儿保持了几年的通信联系。后来文艺老师来各大队,召集一些学生组建慰问同学娱乐老乡的文艺宣传队,我随之搬到了县城所在地,与另外两位拉小提琴,同级不同班的姑娘坤和萍,以及小W老师住在一家,脱产排练。

其中坤发展成为我中学同学的头号闺蜜,友情一直延续至今。她自幼就靓得出众,四十岁时还相当引人注目。人们纷纷说她酷似香港女星关之琳。可惜坤不上相,集体照中并不出彩。她的一些生活照,以及在我镜头下的一些倩影,可些许反映出本人神韵。去年秋,我们在青岛八大关拍了些两人合影,坤将它们用软件加上框作了注脚,其中一张的题语是:如今风华不再,舅舅不疼姥姥不爱,只有自己把自己厚待。

莱西的短暂三周逗留,多少年过去,仍象一幅画,印映在记忆深处,有些片断,今天回想,不仅哑然失笑------

片断之一: W老师比我们三人虽然年长不少,但彼此之间相处没有任何隔阂。一天,在炕头她拿出钱包,我瞥到里边夹了几张她和一小伙子的合影,便要求分享。她欲遮掩反而激发起我们的好奇心。我抢过钱包往院外跑去,她羞又气又笑,追了上来。坤和萍也追上来充当同伙,替我拽着小W老师。当距离拉开,定睛一看照片,我不禁愣住怎么不是张老师?当时学生中传说是教体育的张老师与小W老师是一对恋人。这个片断在聚会上被我重提,大家不禁捧腹。

片断之二:当乐队Z老师在莱西望城中学教室里指挥我们乐队练习时,一位舞蹈队的高我一级的女生在教室门口外随乐旋转起舞,乐曲时而节奏明快时而舒缓悠扬,她的舞步亦步亦趋,紧密配合,只是眼睛时刻凝视追随着Z老师,而Z老师一直目不斜视,心无旁骛,引起屋内我们奏乐者窃笑不已。这位女生在恢复高考后考上了某校导演专业,现在京工作。不知回首这戏剧性的一幕她会作何感想?年轻人嘛,冒冒傻气也正常,这是青春的副产品。

片断之三:我们这一屋三个女生,同高二的三个男生被分在一位老乡家用餐,坤和萍极爱笑,尤其是坤经常为一点小事大笑不停。不止一次在饭桌旁,她俩不知为什么笑得一发不可收拾,我也跟着傻笑。那三位憨头憨脑的男生, 搞不懂我们是否在笑话他们, 吃也不是, 笑也不是,面面相觑, 手足无措。尽管他们的名字早都被忘到九霄云外, 但这饭桌旁的笑场,却留在了记忆中。

片断之四:由于下乡的学生分布在几个不同的生产队,我们的演出也必须步行到各个不同的地点队部。经常是在晚霞满天的黄昏,宣传队员们排成一人字行队伍手提肩驮乐器道具,跋涉穿行在乡间小道,田陌沟壑。从其她女生那里,我学会了唱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美丽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迷茫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声与情景交融,多么难忘的岁月!当回到我班同学所驻的大队那晚,无论是原来同屋同学还是房东女儿,到后台来找我时都象久别的老友一样兴奋莫名,尤其是2007年去世的縻子格外高兴(见另文《纪念高考缅怀挚友》)。


莱西演出了什么歌舞都记不清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吕剧(山东地方戏)退彩礼,内容是某女青年订婚讲究新事新办不落俗套,将婆家送的订婚礼品一块上海全钢表,婉转地退还了婆家,用今天的话就是裸婚。那时的人们真好打发,当年的聘礼三大件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朋友送礼常见的脸盆毛巾暖瓶等物件,现在的年轻人听了恐怕要笑掉牙。

莱西之行以后,宣传队的活动延续了下来。整个第二学期即1975年上半年,每晚我们都回校排练歌剧紫曲河畔 Z老师创作的,内容是藏族与解放军军民鱼水情的故事。据Z老师说,是受我这位小老师的启发而作。1974年,我忽然兴起迷上了作曲,自编自乐地写了一些词和曲。其中有一首六八拍节奏的中朝友谊之歌,被我北师大77级英语系的堂姐,当时北京某工厂的女工,以手风琴伴奏厂里女工小合唱受到好评;在大学欢迎78年新生入校的联欢会上,我和另一位同班女生作了二重唱表演。1974年,有人在青岛将我引见了作曲家冰河先生,即那位创作金瓶似的小山,山上虽然没有寺,美丽的风景已够我留恋……”歌曲的作者,给我上了一堂作曲原理课。那一晚课结束之后,我才明白,作曲原来有这么多规矩学问,条条框框。从此不再恋战,偃旗息鼓多年。

言归正传,紫曲河畔的女主角,那位当年天真稚气,穿着土气,一脸婴儿红的初一女生,听说还曾为Z老师及前女友之间传递过纸条或扮过类似红娘的角色,后来与Z老师同届考上某师大79级艺术系,顺理成章地喜结良缘,如今他们在青岛同一所大学艺术系任教。她现在举手投足,穿着谈吐都很有文艺范儿,今非昔比。

当晚到会的校友中,有两对离婚夫妻,其中一对儿恋爱多年,只维持了半年的短暂婚姻,今日相见,据说若在路上遇到,还未必能认得出来。另一对儿,育有一子,年轻轻分手之后女方至今未再嫁。女生张口闭嘴这是我前夫,别看他现在老眉喀嚓眼的,当年可是一帅哥!本来这两对EX四人要一起合张影,我手慢了一个节拍,尚未按下快门,忽然那位未再嫁的女生一甩手睹气不拍了,劝了半天也决不回头。后来我才明白原因是前夫不肯挽着她合照,而宁可挽着别人的前妻,是否怕现妻知道了吃醋,不得而知。

除了夫妻几对儿,前夫妻两对儿,宣传队里还有亲兄弟和亲兄妹。萍拉提琴,哥哥是吹小号的。说起萍兄,想起了一段插曲,他长得酷似一位高我们三级的校友。这届高中校友是71届初中毕业,1974年夏高中毕业的,他们上高二时我们上初二,对这届学长印象极深。那些年,文革后期,学校秩序很乱,周围这些初中小子们,不谙世事,顽冥不灵,胡天胡地,乱闹一气。但每当走近高二级四个班的课堂,总是鸦雀无声,学生们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秩序井然。他们之中不乏才华横溢者,活跃在学校的各种场合,不但与我们初二年级的12个班联合组成多个团支部传帮带,还多次在学校舞台上表演相声,器乐独奏,话剧广播剧,不一而足。那位长得酷似萍兄的校友,在一话剧中扮演了一位外号叫小广播的角色。萍说小广播长得象我哥,的确如此。1980年初夏,济南诸高校举行联合汇演。我随山东大学文工团歌唱队到山东医学院礼堂演出并观摩表演, 在台下坐在我身旁的观众恰恰就是小广播。我问他:你是青岛二中的吧? 1973年在二中扮演过小广播吧?他大为惊奇,你怎么记性这么好?我怎么不认识你?我说:当然,一般大孩子都不注意小孩子,再说你也看不出我本来面目(我尚未卸下舞台浓妆)。我记得你是因为你长得太象某某某了。他是山医77级的,这次聊天,聊到了许多当年二中的校友。这届高中学长毕业之后,校园顿时冷清了不少。

1975年夏天,我们初三和高二的两届学生毕业,7月初,宣传队全体师生到我后来工作的照相馆合影留念。(见照片)

                             file:///C:\DOCUME~1\Yiching\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老照片

当时,我并没有想到一个月之后,我会放弃升高中的机会选择留城就业,更未预料到年底会来这家照相馆就业。

Z老师在聚会上谈到了他当年血气方刚时打抱不平干的蠢事。小W老师有一天走进课堂,被一初中班男生事先架在门框上的条帚簸箕落下砸个正着,哭得梨花带雨地跑回音乐教研室。Z老师义愤填膺自告奋勇:这节课我来上。他走进教室,宣布如果不找出肇事者,全班留下,不许放学。终于,闯祸的小子被检举出来,Z老师命他站在讲台前,然后飞起一脚踹到了教室后面,下课后他带着这男生到了体育教研室,和几个体育教师又来了一顿猛揍,直到男生一再告饶表示决不重蹈覆辙为止。要这事放到现在,我早进监狱了,”Z老师说。我说:W老师当年多美丽啊,”Z 师说:可不是嘛,我都给迷得不行了,可是年龄差距太大了呀。六岁,在今天姐弟恋不稀奇,那时,好象还是个事儿,除非再早些年代,由父母包办的旧式婚配。他娶了小六岁的学生,也蛮好。接着他的话,我趁机和老师开起了玩笑:你当年也很帅气的又多才多艺,是吧?”“你怎么当年不告诉我,要是我知道的话,领回家去好了。”“噢嗬!你家房子不够大呀,装得下十三钗吗?哈哈……”

Z老师的话说,这么多年过去,我依然非常怀念我带领大家一起排练的时光。是的,这点大家都有同感。七十年代中期,文化资源贫乏,生活单调枯燥,没有电视网络,电讯极不发达。大家普遍生活拮据,物质供应极端匮乏。然而那时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食品安全,贫富差距不大,贪腐现象几乎绝迹。虽然经历了文革,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横遭颠覆,但人心与现在比较尚还单纯。我们聚会合影的背景横幅上,我问为什么要写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而不是文艺宣传队,答案是故意这么标明,以反映时代特色。

file:///C:\DOCUME~1\Yiching\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宣传队合影

file:///C:\DOCUME~1\Yiching\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部分女生

file:///C:\DOCUME~1\Yiching\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乐队合影

file:///C:\DOCUME~1\Yiching\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舞蹈队合影

青岛二中三年半的初中生涯,给我留下极其美好的回忆。每当我路过当年的校门口,都不禁有要流泪的感觉。我们这一代人,是经历丰富的一代,曾见证过许多历史的动荡磨难和转折。我们与今天养尊处优在应试教育下娇生惯养成长的下一代迥然不同。七十年代二中学生的来源,家庭背景比较特殊,大批的高校教师,科研所研究人员和医生们的孩子,干部子弟,陆海空军人后代特别是许多北海舰队军官的家属,以及旧时工商界人士的后裔,构成了相当比例的生源。这所全市最好的中学,多年来向社会输送了许多杰出的毕业生。尽管当年的老教学楼已经不复存在,校园也改变了模样,依傍在前海沿儿东部的学校周边的氛围和空气,依然是那样地历久弥馨。这美好的回忆中,那一段充满了欢歌笑语无忧无虑的宣传队的生活占了很大比重。 大家抚今思昔,不禁用青岛话感叹:日子真不抗混!既岁月匆匆,人生转眼成空之意。我们那时都是teenages, 如今大多数人的儿女都远远超过了这个年龄段,老师们当时也不过二十多岁。 青春,就是价值连城的财富,不,青春是无价之宝,不是吗?

20121111日写于多伦多


http://www.hxwz.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42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1 00:00 , Processed in 0.0532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