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20|回复: 0

宋少鹏 鞍钢二薄综合厂:厂办大集体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发表于 2012-11-5 10: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鞍钢二薄综合厂:厂办大集体的前世今生/ `5 n. ?3 _) h9 m
/ ^9 I% i% z* J% ~  q' ]
文 / 宋少鹏 图 / 贾少玉
; M8 A; A' K. _/ i1 A# _3 Q
  m: Q8 ]/ G/ `- ~, G  K) p# l  对于许多鞍钢人来说,鞍山科基亚电机厂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说起“二薄综合厂”(鞍钢第二薄板厂附属综合厂的简称),老人们还有记忆,因为二薄厂有过荣耀的历史。二薄厂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机械化自动化的薄板厂,薄型钢板是新中国工业建设急需的原材料。作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二薄厂的投建曾备受关注,从建设、验收、投产到试热轧,《人民日报》都做了相关报导。二薄厂位于鞍钢厂区中部,占地面积近6万多平方米。1953年,在日本昭和制钢所厂房旧址上重建,全部设备由苏联提供,1954年7月竣工投产。
# Y7 N# `/ B. k( f" Z7 A3 g: f$ |+ ]: e% w1 U) a
  鞍钢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不仅说明鞍钢在共和国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性别化的比喻更是形象贴切。鞍钢和二薄厂确实是男性工人集中的地方。据《鞍钢志》记载,1949年末鞍钢的女工仅有841人。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鞍钢职工从11万多人跃升到18万多人,女工从6000多人窜升至3万余人,女工比例从5%跃升到15%。“大跃进”结束后精简工人,女工剩下12000余人,女工比例下降到9%。1971年后鞍钢逐渐接受“上山下乡”回城的鞍钢子弟,到1985年末鞍钢成为拥有20多万人的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其中女工4万多人,占到工人总数的21%强。二薄厂工人的性别结构跟鞍钢工人的整体结构近似。到1985年底,二薄厂共有职工1424人,生产工人1206人,女职工只有234人。男性为主的工人结构使共和国的工矿企业具有强烈的男系特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抓生活是抓生产关系”的要求,使社会主义企业承担起一个父亲式大家长的责任。+ H% j$ {6 s( x! u7 G/ u

$ _( M* M1 N1 h5 i0 {" K: ^9 ^& O  除了少部分城镇双职工家庭,男性工人成为主要养家人。在不鼓励节制生育的时代,男性工人一人的工资几乎不够支撑一个多子女的大家庭。企业通过制造一些劳务需求,如洗工作服,由车间工会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安排职工家属劳动,以补贴家用。1958年鞍钢各下属单位开始组织家属队,称“家属自救”。1962年,20岁的戴玉霞高中毕业后待业,八口之家只靠父亲一人每月四十几块钱工资,入不敷出。因符合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2元的困难标准,作为长女,她被安排进二薄厂家属队,回收轧钢下来的边角料,人工打捆后送到废品库,每天挣1.2元。有活就干,没活就回家,算是企业的计划外临时工。60年代中期,城市青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家属队里基本上不再有戴玉霞这样的职工子弟了,后来进家属队的都是男职工的妻子。家属队里仅有的几名男性或是身体上有残障,或是政治上有问题。当“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的口号喊遍大江南北时,职工家属参加家属队不再受生活困难的资格审查,家属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66年鞍钢成立家属生产办公室专门负责管理家属劳动。1970年家属生产队改称为五七服务队。70年代有一段时期,二薄厂的家属生产队划归街道管理,成立小型五金厂,利用二薄厂的边角废料生产铁皮水桶。70年代末期,为解决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国家实行“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鞍钢为安置回城的鞍钢子弟,把划拨出去的原鞍钢家属厂的活收回企业,在家属生产队的基础上组建厂办大集体。二薄厂成立附属综合厂,戴玉霞和其他400多位二薄厂家属从街道企业回到鞍钢。借这个机会,1977年底,鞍钢4万多名老家属工中有1.5万人从临时工转为大集体工人。年龄过55岁、工龄满10年的家属工办理企业内部退养。年龄超55岁、连续工龄不足10年的家属工领取一次性300元的遣散费,不享受任何待遇。1947年出生的戴玉霞幸运地办理了“在籍”,成为在册大集体工人。1997年退休时,待遇虽不如全民工,当时也能拿到380元,现在从社保领取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出生于1923年的刘素清,1978年初离开综合厂时只能办理退养,领取每月26元的退养金。而刘素清从1963年起就在家属队搬运废铁块,到2011年她每月的退养金只有260元。2011年,二薄厂还有6位在世的退养家属工。
6 d1 t7 E  f& `3 C2 X" Z* G* }
" Y- n! X2 N0 @, q  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是厂办集体的辉煌时期。为扶助厂办集体,全民厂除了拨出一部分生产任务给综合厂,还调拨全民骨干工人到集体厂,以混岗的方式培训青工。效益好的集体厂,福利甚至好过全民厂,因为集体企业在分配方面有更多自主权,曾是令人羡慕的就业场所。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使国企不再对厂办集体实施扶助政策。1995年,鞍钢与主管厂办集体的“附属企业公司”实行主辅分离。厂办集体原本是国家安置剩余劳动力的社会机制,90年代中期被迫向市场机制转型,造成了厂办集体当前的困境。“文革”结束后,“有活没活都进厂,干多干少都开饷”的安置和安抚政策是厂办集体的人员包袱和效率低下之根源,以市场化的企业标准来评估厂办集体的经营不善是历史的错位。
: l5 x1 g2 }" ?# ^# }  W7 _6 Y2 ]7 x& D3 V
  1997年因产业结构调整,鞍钢第一薄板厂和第二薄板厂合并,组建新厂,二薄厂在建制上不复存在。二薄综合厂从鞍钢院里搬了出来,原先给二薄厂提供劳务的集体工人都下岗了。几易其名之后,二薄综合厂的今世为“科基亚电机厂”。在册工人尚有800余人,只有100余工人在上班。初期,企业每月支付下岗工人120元生活费。2001年之后,工人的养老金进入社保,企业除交养老保险外,不再支付下岗工人任何生活费。医药费、取暖费、丧葬费等费用的支付取决于企业的效益。刘素清的小儿子是二薄综合厂的下岗工人,现在外面打工,每月挣900元,拿出160元钱给自己交工伤保险,盼着到退休年龄后能从社保领取退休金,生活才能安稳。
/ j' H* f# c- j- f( S+ _1 Z5 C% k/ `1 `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厂办大集体面临着转制,该怎么转?集体职工这一次能否决定自己的命运?在国家和国企之间的夹缝中被遗忘了近二十年的集体工人,一直是个人背负着体制转型的后果。年近退休,下半辈子的养老医疗该由谁来担负呢?4 p2 d' ^6 P6 U7 y; ?- Q$ ^
) \! `+ a7 ^$ ~- Z
鞍山钢铁公司正门

5 b( F3 K0 q3 I  E3 [( j$ @5 ~- I" }
搬迁到鞍钢厂区外的科基亚电机厂

# T9 g( h$ A+ `: N* i2 r( d0 j5 m
原鞍钢二薄厂生产厂房已改造为鞍钢股份第一炼钢厂厂房

. N" ^' {9 M+ w; A6 R" }5 }
戴玉霞在二薄综合厂图书室

: w  X: F% T+ f0 N
为办理“在籍”,戴玉霞转录的在家属队的工资,1962年日工资为1.2元

! S3 L. U0 m* e
集体工人退休证
6 U5 k2 P% x5 t7 e2 D
1977年,家属工转为集体工的录用通知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9 04:57 , Processed in 0.1059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