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57|回复: 0

李晓航  我与《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2-3-4 12: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 李晓航的博客

还是在几年前,就知道海外出版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这么一张光盘,出于对文革研究的职业兴趣,当时就很想得到它,但由于此光盘在海外发行,国内无法买到,一直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得到。没想到,2009年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参与了这张光盘第三版的编辑工作。


这张光盘最初是由旅居美国的华裔学者宋永毅先生动议和牵头,于1998年联络北美地区和台湾研究中国问题的华裔学者组成编委会,编者们遍访世界各地图书馆,搜罗众多私人珍藏,经过三年的专业编辑校勘,终于集腋成裘,200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正式出版。四年后的2006年,增订出版第二版。这张小小的光盘,容纳了三千多万字文革时期的原始资料,上万篇文献,包括“有关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共文件、指示、公报”、“毛泽东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讲话、指示和文章”、“林彪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讲话、指示和文章”、“中央首长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讲话和指示”、“有关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报刊社论文章”、“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群众运动重要文献”、“文化大革命中的异端思潮和公民异议的重要文献”等七个部分。这是迄今最全面、最系统、最大规模的文革史料库。


历史需要真实,真实的历史研究需要第一手资料。从文革结束至今,时间虽然仅仅相隔35年,但文革史料的奇缺,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文革研究的敏感性,官方对文革档案和史料管理甚严,大部分不对公众开开放;二是粉碎“四人帮”后数次大规模收缴、销毁,很多文革史料已无踪可循。这给热衷研究文革的学者带来了极大不便。而《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的出版,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无异于一座小型文革史料图书馆。

2009
年10月4日,文革研究专家何蜀老师给我发来邮件,他告诉我,
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服务中心准备出版《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盘第三版,他作为新版编委之一,受主编宋永毅先生委托,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主持编辑一个新栏目“文革中的检查、交待、请罪书、申诉书、遗书”,希望我给他提供这类资料,不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的,只要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均可。

何蜀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师长,他编辑的文革电子刊物《记忆》在文革研究圈甚受欢迎,他的文革研究成果,学界普遍认同。我给何蜀老师回复,对即将出《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盘第三版表示祝贺!告知他,他需要征集的资料,我查了一下我的库存,共有100多件,与《文库》第二版此类资料极少重复。由于提供资料数量较大,我委婉提出署名问题,并对第二版修订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既然是修订版,应全面增加内容,因为第二版除中央首长讲话比较丰富外,其他内容都显得比较单薄。

何蜀老师随即把我的邮件转给《文库》主编宋永毅先生。两天后,何蜀老师转来宋永毅先生写给他的邮件,宋永毅先生在邮件中对何蜀老师说:

我早已经想和晓航兄联系(一直在看他的博客),只是目下全部精力放在反右数据库上,没有放上日程。你能和他联系,太好了!用英语来说:“回答他的问题是很高兴的事。”我们可以请他当编委,当然署名,并且在第三版出版后有薄酬(但是必须清楚学术出版物实在没有什么太多的钱,这一点不要有任何奢望)。我立刻希望他能帮忙做第六(红卫兵材料)和第八(大事记)的编委工作(主要补充我的很多遗漏)——如果他补充的材料超过我的,他的名字可以署在我前面。如果他愿意,今后还可以参加我们其他文库的编委工作。我们太需要国内朋友的帮助了。请把我的邮件转给晓航,并代我问好。

我与宋先生虽素未谋面,但他在文革研究圈的盛名,无人不晓,对他的文革研究素养之敬佩,由来已久。宋先生
字里行间,透出他的坦诚及对我信任。随即给宋先生回复,表示
很乐意为编辑《文库》第三版尽力,希望通过《文库》这个载体,把我多年搜集的文史料转化为文革研究的公众共享资源,使之产生最大的学术效应,而不仅仅是我的私人秘藏。若《文库》全面修订或增订,我有信心使之成为真正的文革史料大全”。

很快,便收到宋先生回复:


晓航兄: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
既然我们聘请你为我们的编委,就应当送一个正版的光盘给你。请给我一个你的邮址,我请香港中文大学设法寄来给你和何蜀。请再给我一个你的电话,以便我打电话和你商讨一些编辑上的事情。
自第二版光盘以后,我们已经出了网络版。现在全世界有40多个图书馆订阅,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英帝国博物馆等等。这三年来我们又利用网络的方便,补充了400多万字的资料。我设法请中大的技术人员设置一个密码,使你们可以进入。只是他们一直不同意这么做,要做一些工作看。
附上新增加的第八部分的一个目录和我的简短前言,可以看到我们的编选标准。你的博客上也有一些大事记,可以选入。
非常高兴我们的网络相识,并一起为共同的学术事业而努力!
读到这封回函,我感觉能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文库》这个团队,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随即把自己保存的文革大事记资料整理成目录发给宋先生,供他挑选
10月8日上午,接到宋先生从美国打来的电话,表达了这样几个意思,一、对我加入《文库》编委会再次表示欢迎和高兴;二、第三版的内容由原来的七个部分增加到九个部分,增加的两个部分是“文革中的检查、检讨”和“文革大事记”;三、看了我发给他的文革大事记目录,说非常好,篇目已经超过他的,表示在这个栏目里,我的名字可以署在他前面,“应该论功行赏”;四、从事这项工作,没有多少报酬,第三版的报酬要根据销售情况而定;五、他正在编反右运动的数据库,希望我加入这个数据库编委会并能提供相关资料
随后,收到他发来的电子邮件,附上他对我发去的文革大事记目录的意见。他在邮件中说:
如同我们都认识到的:我们的事业虽然没有太多的物质报酬,但是一件为我们民族保存历史记忆的大事。
再一次热烈地欢迎你加入我们编委会。

根据宋先生的意见,对大事记目录稍作调整后
反馈给他,并复信一封。


永毅老师:
今天接到您的电话很高兴,非常感谢您对我的信任和器重!
说实话,我并不在乎做这件事能得到多少报酬,我主要看重的是这件事本身,能够为海内外文革研究者提供尽可能多而有价值的资料,拓展大家的研究视野,推动当下萧条的文革研究步入兴盛,也为历史留下可靠的文字依据。我把它当成一种事业去做,觉得自己过去所积累的东西有用武之地,有发挥其价值的载体,这是非常值得的,也是我乐意去做的主要原因。
您的学术水准和研究成就,学界有目共睹,我早已十分钦佩!所以能够认识您,并加入这个团队,和您及其他编委一起做这件功德无量的事,从内心感到十分高兴和愉快!我愿竭尽所能,协助您做好这项惠及后世的工作。
工作量虽大,但“乐在其中”!
祝好!
晓航

10
月9日,宋先生回复:
谢谢你的热诚和对我们的信任!我也非常高兴与你的相识,坚信我们共同的学术事业有恒久的历史意义!
请保持联系。
在彼此多次往来邮件中,宋先生交待编辑工作需要注意的技术性问题,如文件格式、排版方法等。
这样,在一年多时间里,通过网络沟通,邮件传递,历经艰难,终于完成我所承担的文革大事记编辑校勘工作。2010年底,这张凝聚着诸多华人心血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盘第三版,顺利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相信这张光盘能给文革研究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福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4 00:33 , Processed in 0.0568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