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36|回复: 0

李修仁:跟随刘少奇视察工作的片断回忆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2-2-27 00: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跟随刘少奇视察工作的片断回忆

1991年11月12日,是刘少奇同志惨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诬陷和人身迫害,含冤逝世22周年的日子。
少奇同志离开我们20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仍然历历在目。特别是他那种强烈的群众观点和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
早在30多年前,我有幸跟随刘少奇同志沿京广线南巡视察工作,历时57天。在这近两个月的视察活动中,亲眼看到了少奇同志处处相信群众,事事为群众着想的博大胸怀;亲耳聆听过少奇同志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许多教诲。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表我对少奇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为使我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发扬光大,现将我于1990年9月间受全国总工会工运研究会之约,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稍作删改,奉献给读者。

(一)
那是1957年春天的事。具体时间记不得了,只记得当时天气还冷,可能是2月中旬。 赖若愚同志是什么时候得到消息的,我不清楚,反正他是当天通知我,要我马上出发的。而且他只是说:“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要出去检查工作,通知全总派一个人去,我们就派你去。现在就走——中央领导同志已在车站等着。”
是跟中央哪一位领导同志出去?他没有说,是什么具体任务——考察什么?他也没有说。在战争时期,我早已养成了军事化的习惯。对于领导上布置的任务,从无二话。让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绝不会讲价钱,也不问。我知道,领导没有说的也就是不该说的,也就无须问,即使问,也不会有什么具体明确的回答。
那时候出门,也没有要汽车的习惯。进城以后有了自行车,有了公共汽车和电车,就觉得已是现代化了。我骑了个自行车就往家跑(离全总很近),拿上牙具、大衣,登上公共汽车就直奔火车站。
到火车站(那时候在前门),先后见到了团中央、农村工作部、教育部等部门派来的人。上了火车,见到了邓力群同志——他当时是少奇同志的大秘书,才知道我们是随刘少奇同志 出去视察。
火车开动了,少奇同志给我们讲了话。大意是,现在群众中的问题不少,我们这次出去的任务,就是要去倾听群众的意见……。
他又指着我们说:“你们是各个部门来的。你们有你们的系统——有你们的方便——可以直接接近群众……”
那时,河北省的省会在保定。我们快到保定时,少奇同志就对我说:“你去石家庄,召集工厂工人、干部座谈。”我理解,因为石家庄是工业城市。这样,我没有在保定下车,就直奔石家庄了。少奇同志还对我说:“哪个地方问题多,你就到哪个地方去!”
在石家庄下车后,我就到了市总工会。我对他们讲的也就是少奇同志那句话:“哪里问题多,就到哪里去。”市总工会派同志陪着我,到问题比较多的一些工厂开了几个座谈会。少奇同志南下来到石家庄火车站,我和市委、市总工会的同志就到火车上向少奇同志作了汇报,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钟才汇报完。接着我又随大伙沿京广线南下,到新乡、郑州、许昌、信阳、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历时57天,行程8000里。这就是《八千里路走马观花记》这个题目的由来。
少奇同志精力充沛,当时,他已经是59岁,快60岁的人了,可他每天的日程总是排得很紧。每天下午他都要到工厂或农村去亲自作调查,晚上,就听我们和地方同志的汇报。每天总要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他习惯于上午休息,但他知道我们上午要出去调查,很体贴我们,照顾我们。每天晚上汇报情况时,总是我们先汇报,然后说:“你们睡觉去吧,不要听别人汇报了。”可是,我们还是很想听听地方上同志的汇报,而重要的是想听听少奇同志的插话。因为,这是学习少奇同志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非常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们再累也不走。
他对每个人的汇报,都听得很认真,不仅听,还边听边记,边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的作风,很深入,很平易近人。比如,他到了峰峰煤矿,除了开座谈会听职工的意见以外,还亲自到坑口、到职工宿舍、到一些工人家里去看看。他不愿让很多人陪,所以也没有前呼后拥的现象,总是随随便便的。我们看到职工们和他讲话时,也都是那样随随便便的,没有多少客套话。即便是有当地的领导同志在场,他们也没有什么拘束,有的人讲话还挺尖锐。我们那次下去,的确听到了许多工人的声音。
在许昌,我们到农村里还看了一些种植烟叶的农户。
忘记在许昌,还是在信阳的农村了。他发现田里的一条耕牛很瘦,没有精神,干活很吃力,当即就给农村工作部的同志出了一个题目:你们了解一下,看看耕牛够不够,耕牛的健康情况如何?
在湖南时,少奇同志感冒了。我们劝他休息两天,可是,他却坚持听汇报,听一会儿,医生就往他嘴里喷一阵药。

(二)
对老年人来说,一提1957年,就知道当时国际国内的情况,对少奇同志这次视察也容易理解。可是对年轻同志来说,就有必要稍微多谈几句。这样,才便于了解和学习少奇同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说卖在的,在1957年的当时,我并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些。因为谁都知道,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的副主席,他的话,理所当然地代表党中央的。这次要回忆这些历史了,我首先重读了这年1月毛主席《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和这之后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当时很多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毛主席在这两次讲话中都讲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56年以来,有些地方发生了群众闹事问题——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这是我们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碰到的一个新问题。解放以前,在地下的时候,我们党时常发动工人罢工、请愿,那是对付国民党反动派的。现在,我们的人民群众却用这一套来对付我们了。这还不是新问题吗?对于这样的闹事,应该怎么认识?应该怎么对待?全党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步调,不然就会犯大错误。毛主席的这两次讲话,就很全面、很系统地讲到了闹事问题。毫不夸大地说,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毛主席对马列主义理论是又一次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毛主席面对现实,并没有大惊小怪,只是冷静地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他说:“一个工厂,一个合作社,一个学校,一个团体,一个家庭,总之,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对立的方面。所以,社会上少数人闹事,年年都会有。”“我们对于少数人闹事,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就是说不怕,要准备着。怕是没有出路的。越怕,鬼就越来。不怕闹,有精神准备,才不致于被动。”
毛主席还说:“发生少数人闹事,有些是由于领导存在着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在政治的或经济的政策上犯了错误。还有一些不是政策不对,而是工作方法不对,太生硬了。”
对于闹事,要分几种情况处理。一种是闹得对的,我们应当承认错误,并且改正。一种是闹得不对的,要驳回去。闹得有道理,是应当闹的。闹得无道理,是闹不出什么名堂的。再有一种是闹得有对有不对的。对的部分,我们接受,不对的部分加以批评,不能步步后退,毫无原则,什么要求都答应。”
毛主席的贡献在于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加以区别。
毛主席还说:“在1942年,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我是不赞成闹事的,因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可以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而闹事总会造成一些损失,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等等。
刘少奇同志这次观察,就是毛主席这两次讲话之后,也就是在中央很重视群众闹事的情况下进行的。他所到之处,都发表了许多指示。由于过去30多年了,我很难作全面回忆。但是,有一些片断,至今印象还是很深的。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这些精神和毛主席讲话的一致性,也正好证明是中央统一的精神。同时,我还深深会到,少奇同志确实是我党的一位卓越的领导人,一位卓越的理论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群众工作的专家。所以,作为群众工作者的我,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十分亲切。

(三)
我们到峰峰煤矿时,碰上了40多户职工和家属闹事——到矿区请愿,反映房租不公的问题。住公家的房子的;房子又好,房租又很少,都愿住公房可又没那么多;租民房住的,国家还给补贴,但房租也高;自建公助的,反而公家什么也不给。工会对这种不合理现象不仅不帮助解决,反而硬说这种不合理现象是“合理的”。工人反映,工会和行政一个鼻孔出气,于是工人就把工会撇到一边,组织了请愿。
在武汉,也碰到类似工会脱离群众的问题。工会干部也很苦恼。明明知道不合理,因为怕别人说不和党保持一致,就只好违心地向群众解释说是“正确的”、“合理的”。而真正为工人利益奔走呼号,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的工会干部却是极少极少的。
少奇同志说,对职工合理的要求就是要支持,不合理的就要解释,要说服工人,最好不要采取闹事的办法。如果工人一定要闹,他说:“那工会就要站到工人一边。”
对于这样的指示,我当时是为之一震的。心想,这怎么行呢?不是旧社会了,不是对付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了,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啊!
可能是少奇同预料到大家会有疑问,接着就说:“为什么要参加进去站在工人一边?因为,不如此,你就没有领导权,那工人就可能跟着坏人走了。既然你认为工人的要求是正确的,为什么又不敢和工人站到一起呢?不参加进去还怎么领导呢?参加进去就是为了领导,为了掌握领导权。即使失败了,仍不失为是工人的朋友。”说真的,我又为之一震了。你看他讲得多么简练,多么明了,多么精辟啊!
我们向少奇同志汇报时,地方同志也都在场。他们汇报时,我们也在场,都很随便,当时真是议论纷纷的。议论中,我们谈到工会干部可能不敢和工人站到一边,是怕开除党籍时,少奇同志生气地说:“怕就不要革命!”因为在视察中,已明显地感到,工会确实已经存在脱离群众的危机。少奇同志可能觉得需要猛击一掌了。
有一次,我给少奇同志反映工会干部的一些情绪,反映待遇不公。比如分配办公室,第一等房子给书记,第二等房子给行政,第三等房子才轮到工会。工会干部反映这一情况是想以此来证明工会是三等干部。由于我当时也是工会的,所以同情工会,也想为之呼吁一番,想通过向少奇同志汇报,争取他给一些支持。可是,少奇同志的指示却又出乎我的预料。他说:“当三等干部有什么不好呢!当三等干部可以更好地接近群众,可以不脱离群众,有什么不好?”他还说:“实质上就是比权利,比待遇,就没有同别人比工作。怎么就没有听到和工人比生活、比工作的?”他针对三等干部的问题说:“三等干部有什么不好?工会,最好和工人是一等。或者当个没等的干部,代表那些等外人。”
我很佩服少奇同志的想法。你看,他看问题就是处处想着群众。
在河南,在湖南,都听到了小学生、中学生考不上初中、高中、大学发出的种种呼声。小学生都想考上中学,中学生都想考大学。但是,学校又收不了那么多人,而这些人却又都不大乐意参加劳动。少奇同志耐心地听他们呼吁之后,又耐心劝他们要热爱劳动,给他们讲现在国家的情况还不可能普及高中、普及大学的道理,讲劳动光荣的道理。他讲的道理总是很深刻,语言又是那么通俗易懂,让人不能不佩服。如果让我讲,肯定会让别人觉得又是空空洞洞的大道理。比如,他讲看不起劳动人民为什么不对时,讲得就很简单。他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是阶级社会长期存在的事实。我们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对立是要消灭的。到那个时候,人人都能受到大学教育,也就是说,人人都将是大学毕业生,人人都将是脑力劳动者,同时又是体力劳动者。”“但是能不能说在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基本差别以后,就不需要劳动的分工,不再需要工人农民,不再需要理发工人、缝衣工人、厨师了呢?不能这样说。”
“既然共产主义社会都还需要这些劳动分工,共产主义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做这些事都不‘丢人’,那么,我们现在按照社会的必须劳动分工,安排中学生去种地,去理发,去逢衣服,去做饭,为什么就认为‘丢人’、‘没出息’呢?”
这次讲话的针对性、现实性都非常强烈。正因为这样,1957年9月8日《人民日报》就把少奇同志3月22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加以整理,用了一个《关于中学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题目,作为社论发表了。
同年5月5日,《中国青年》杂志发了一篇题为《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的社论,就是根据少奇同志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视察的几次谈话整理的。谈到勤工俭学时,少奇同志给大家讲了许多从古到今的人物故事。他说:“提到勤工俭学,这对于中国青年来说,并不是一件什么完全新鲜的事。历史上关于这方面动人事迹的记载是很多的。《三字经)上不是记载着‘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优苦卓’的话吗?”接着他又从汉朝的朱买臣,讲到隋朝的李密,讲到元朝的王冕,又讲到20年代的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到法国勤工俭学的故事。
上述两篇社论,均选入《刘少奇选集》。
我记得他在给学生们讲话时,讲到当工人、农民的时候,讲到不一定非上大学不可的道理时,他还说过,他自己也不是大学生,谭震林、李先念也不是大学生,毛主席也不是大学生,还有陈云等。他的话,让人听得非常亲切。
他还进一步讲到了社会主义为什么需要工会的问题。他说:“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有官僚主义。”
这次重温少奇同志选集时,看到他1957年4月27日在上海市的一篇讲话,题目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讲话一开头就讲:“最近,我到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跑了一下,同这五个省的领导同志谈过一些问题,也找到了一些工人代表、学生代表、民主人士代表座谈过。当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在这篇讲话中,他又一次谈到:“人民内部的矛盾,现在在大量地表现在人民群众同领导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上。更确切地说,是表现在领导的官僚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这个问题上”……”
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希望大家都去看书,我就不再重复了。我想再讲一些书本上没有记载的事。
有的地方向我们反映,个别工人劳动纪律差,可是,谁也管不了,谁也不敢开除,因此影响广大工人的情绪。这实际上是对群众、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一种非常有害的片面的理解。少奇同志听了,当时就斩钉截铁地说:“教育不是万能,该开除的就要开除。”他说,对少数人来说,开除也是教育,他改好了还可以回来。
可能是在武汉吧,我们汇报到有人开办地下工厂,工人做私活,和国营企业争原料,偷工减料,冲击国营市场等问题,对工商管理部门有理所埋怨,认为他们管理不严,整顿不力等等。当时,当地领导本来想通过我们的呼吁,得到少奇同志的支持,对工商管理部门施加影响的。没想到少奇同志的观点却和我们大不相同。他说:“你们所说的现象固然不好,可是,你们考虑了没有?它们恰恰反映了一个被你们忽略的问题——市场需要,群众欢迎。他们那么干,不对。但他们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单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是不可能解决这样的经济问题的。经济问题,最好用经济手段去解决——可以想办法取代嘛!”
“怎么取代?人家已经给我们引路了——等于给我们引路了……国营企业可以和他们竞争嘛!可以做得比他更好嘛!这样才能取代。如硬性取缔,我们就会脱离群众——因为群众生活需要它们。”总之,此行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希望大家都能注意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对待客观事物。为此,联系当前思想和工作实际,学习我们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和他们的精神是有很有必要的,对于指导我们的现实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0年9月18日于太原

(原载《山西政协报》作者为山西省政协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19 18:29 , Processed in 0.0371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