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26|回复: 3

【连载】44年前“文革”时期的步行串联日记(二)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7
发表于 2011-12-10 03: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展了近半年,但是扬州城市大字报不多,革命气氛不够。这大约是扬州人过惯了悠闲、平静的生活,跟不上这激烈的革命节奏。看来这需要外来力量的冲击。



  本文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第22辑,原标题为“步行‘串联’日记”
    接上篇:    44年前“文革”时期的步行串联日记(一)

  11月4日   星期五   晴

  因昨夜没有睡好,大家决定休息一上午,下午再走。后因小董发烧,决定明天再走。

  下午巡视了一下市容。常州市只有二十几万人口,商业远不如无锡繁荣,工业尚发达。戚墅堰是古代运河上的一个水利设施。新中国成立前是全国最大的火车机修厂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市发展为一个工业区,有棉纺、钢铁、机修等大厂。“文化大革命”后,常州市区改名为卫东区。市容一般,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有座戏院倒不小,据说以演锡剧为主。其他与无锡、苏州一样的小吃店倒不少,是过去消费城市留下来的现象。

  常州人方言,“走”讲作“搬”。一路上闲人见我们扯着红旗在街上走,问我们是否从上海“搬”到这里的,还要“搬”到什么地方去。开始时我们听不懂,莫明其妙,后来弄清楚了,不禁哑然大笑。

  11 月5日  星期六   晴

  晨5时半出发,10时半至奔牛镇,约走了15公里。

  奔牛镇位于运河东岸,铁路西侧。镇街长三里多,算得上是个大镇。镇上饭店不少,但价格不如横林镇便宜。这说明这里来往的人多,生意好,价格也就上去了。

  奔牛镇属武进县,当地人民讲的是常州话。向北7公里即至吕城镇,属丹阳县,群众讲的是丹阳话。这两镇之间,实为吴语区与北方官话区的分界线。可见中国方言之细。同时从镇的规模来看,也是与江南市镇不同。吕城镇较奔牛镇为大,街区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扩建的,都是砖瓦房,一条很宽的大街,可走骡马大车,已具北方气象。这恐怕与六朝以来,北方人南迁,初期侨州郡县集中在镇江、常州一线有关。北方风气至今犹有余韵。

  常州、丹阳间运河较苏州、无锡间运河为浅、窄,往来船只也大为减少。运河已进入镇宁山地区,土壤质地也有不同。两岸烧砖窑的很多。

  我们住在吕城中学,学校内没有很多大字报,稀稀拉拉挂了一些,估计同学们都下乡参加秋收了,运动还没有真正发动起来。宿舍空着让我们睡。九天以来第一次睡床,感到分外舒服。

  11月6日  星期日  晴

  晨5时半从吕城出发,沿着铁路线走,10时45分到丹阳,共走20公里。在丹阳车站饭店午餐。12时10分自丹阳站台出发,走了19公里,下午4时左右,至三山小站。

  三山站是沪宁线上一个极小的站,周围是农村生产队,也没有电灯。离上海整225公里。

  我们原计划当晚赶到镇江南门。因为周维衍脚肿腿痛,无法再走,大家也感到很疲劳,决定当晚宿于此地。先在三山小站养路工人的厨房里买米烧了饭,根本没有菜,要了一些咸萝卜干下饭,因为已经很饿了,倒也吃得很香。饭后向车站的人打听到附近有一四新小学,就找到住下。小学教室因周日空着,我们将课桌并在一起,当然没有被子,就将全部衣服穿上,包括棉衣棉帽,在课桌上铺上稻草,胡乱睡下。

  三山这个小得可怜的车站,不是这次步行串联,无论如何是不会来的,现在想来也很有趣。

  11月7日  星期一  晴

  一夜睡得很沉,晨8时从三山出发,走5公里至渣泽。再走7公里,于11时至镇江南门车站。

  为了赶时间,在南门车站乘公共汽车至镇江七号码头准备渡江。在售票处一问,距开船还45分钟,大家决定在附近吃了午饭再走。于是在码头对面一家普通的饭店里,以每人2角钱会餐。可惜每个菜都带酸味,因此处以产醋闻名。

  12时40分乘上飞跃轮渡江。这一段江面很宽,目测约两三千米。船离岸不久,即可遥见金、焦两山,金山上寺庙屋顶的琉璃瓦在中午的阳光照耀下,闪烁发光。下午1时40余分船靠对岸江北六圩码头,距扬州城14公里。码头旁有碑刻上古瓜洲渡头。唐宋时镇江、扬州间江上南北往来,均在此上岸。傍晚进入扬州城,宿于财贸干部学校。

  在住地放下行装,即出去洗澡。俗话说:“扬州人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前一句指吃汤包,后一句指洗澡。说明这两件事是扬州最著名的。扬州是洗澡的好地方。我们不知澡堂在哪里,七问八问,在一条很破旧的小巷子里找到了一家澡堂。门面可观,里面是我国传统建筑,很长的回廊,洗浴设备良好,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舒舒服服地泡了一澡,又是擦背,又是敲背,几天疲劳,一散而去,从来没有感到洗澡有这么舒服过。洗完回到财贸干校,倒头便呼呼大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03: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展了近半年,但是扬州城市大字报不多,革命气氛不够。这大约是扬州人过惯了悠闲、平静的生活,跟不上这激烈的革命节奏。看来这需要外来力量的冲击。


  11月8日  星期二  晴

  一早起来即洗好衣服,去街上略作浏览。扬州城内人口23万,主要大街只有一条,两旁小吃店甚多,与苏州、无锡极为相似。大街两旁都是小巷子。这种小巷与北京的胡同不一样。北京的胡同大多是直线的,而这里的巷子都是弯弯曲曲的。大多数巷子很窄,宽的不过三人并行,窄的两人相遇,要侧肩而过。两旁高墙耸立,各户人家都是深闭大门。偶尔从半掩的大门向里窥视,里面有不小的庭院,假山池塘,花木扶疏,亭阁小桥,一应俱全,是缩小了的扬州园林。这些未必是大富徽商,估计也不过是扬州城内殷实人家,却有如此雅趣,可见扬州园林对扬州城市文化影响之大。

  每条巷子都打扫得十分干净,行人极少,寂静无声,偶尔有一二只飞鸟掠过,增添了几分生机。在这样的巷子里走着,不禁联想起明清时代扬州的繁华,这些古老的院宅,大概是明清扬州城的遗留吧。

  “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展了近半年,但是扬州城市大字报不多,革命气氛不够。这大约是扬州人过惯了悠闲、平静的生活,跟不上这激烈的革命节奏。看来这需要外来力量的冲击。

  下午在财贸干校借了蜡纸蜡版刻了一些宣传品,主要内容是毛主席语录,以备沿途散发。晚8时即入眠。

  11月9日  星期三  晴

  晨5时半,即从财贸干校出发,东北行,跨过运河上的解放桥、东风闸桥、芒稻河闸桥,于9时到达江都水利枢纽第一抽水机站。我们参观了这个抽水机站。

  这个抽水机站为苏北扬州、淮阴、盐城、南通四个地区提供服务,主要解决这四个地区的旱涝灾害。里下河地区以前是风、涝、旱、卤、潮灾多发地区,主要是旱涝灾。灾害最严重的里下河地区最低洼的兴化。为解决这地区的旱、涝和灌溉、航运问题,建立了这个目前全国最大的抽水机站。

  该抽水机站兴建于1961年12月。先有苏联专家协助,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后,设计、安装、施工、管理,全部自力更生,机器全部国产。排水管直径1.6米。1963年8月当地发生涝灾,抽水机通过新扬运河将洪水抽排到长江去。1964年第二抽水机建成,当时里下河又发生涝灾,也同样发挥了作用。

  1965年当地先发生旱灾。6月10日开始抗旱,将江水北调入里下河地区进行灌溉。以后连续下了几天100毫米的大暴雨,里下河地区又开始积水难排。7月4日进行排涝,至9月24日,灾情减缓,当年获得好收成。

  今年(1966年)春来长期未雨,不能插秧,5月26日进行抗旱送水北上,最远可至连云港市,作为灌溉、航运之用。

  上午10时行至江都县,一路上我们将所刻的毛主席语录发给沿路的群众,大家都表示感谢,我们也算是为宣传毛泽东思想尽了一份力。我们在江都县镇上午饭,镇上正在兴建百货公司。饭后休息片刻, 12时起步,3时余至邵伯镇,宿于邵伯中学。

  原江都县与扬州市区同治。新中国成立后迁至仙女庙。

  11月10日  星期四   晴

  晨6时从邵中出发,走13公里,9时抵路筋镇。又走8公里,至车逻镇。

  这一路我们走的运河堤,也就是淮扬间公路。堤西为江淮运河,河面宽约一二百米,较苏锡一带江南运河为宽,水位较高,流量丰沛。这是江都抽水机站将江水抽上来的结果。运河堤以东下河地区的农田和房舍皆低于河堤一二十米,在堤上平视望去就是堤下的树梢,越远越低。可见运河堤是下河地区人民的生命线,河堤一旦决坏,河东人民尽为鱼鳖矣。今天因为已将河堤筑为公路,铺上沥青柏油,当然不会决堤了。但在明清时代,运河堤不可能这样巩固,所以决堤的时候很多,下河地区成为常灾区是可以想象的了。

  车逻是靠近公路旁的一个小镇,属高邮。我们即在车逻饭店用饭,饭菜比较清洁,招待也很周到。对我们从上海来的步行串联者十分佩服。饭后临走时,饭店一位女服务员,一定要为我们背一段路的背包,我们婉言谢绝了。

  从车逻出发不久,我们在路上遇见了高邮代代红小学四年级的五个小学生,他们很热情地抢着为我们背包行李,一路上双方抢夺着直至高邮。我们还和他们一起照了相。

  下午3时余进了高邮县城。高邮是我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据说在秦代在此已有邮驿。后来著名的盂城驿即在此城内。高邮城范围不小,但城内街道零乱而污脏,泥水满地,房屋也比较破旧,是一个衰落的城市。晚饭前在市场上买了两个咸蛋,价廉只大,每个仅8分钱。可惜味淡,有负盛名。据说现在非食蛋季节,要到入夏时才好。

  晚宿于县招待所,实际已无房屋,原来是养牛的地方,大通铺,闹甚,未能入眠。

  11月11日   星期五   阴雨

  晨5时半从高邮出发,走25公里至界首,已11时,中饭。天已阴雨。饭后走11公里至氾水镇,因雨晚宿于氾水镇职工学校。

  自高邮往北,运河仍然很宽,到了近界首地方,运河开始浅窄。界首、汜水二镇都近在公路东侧,旅社、饭店即在公路旁,对往来的旅客十分方便。但江淮运河上往来的船只较少,不如江南运河。因为这一段公路修得比较好,从清江市(淮阴)至扬州有直达的长途公交车,货车往来也方便。虽然水运价廉,这段运河也曾在1958年以后曾加宽过,但河床深浅不一,兼之旱涝常灾,运河流量不稳定,故而货轮很少见。

  今天所走路程不多,但因长期疲劳,饭后即睡,发现大腿间淋巴略有肿炎,稍有不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03: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展了近半年,但是扬州城市大字报不多,革命气氛不够。这大约是扬州人过惯了悠闲、平静的生活,跟不上这激烈的革命节奏。看来这需要外来力量的冲击。


  11月12日  星期六   雨

  晨6时半即从氾水镇出发,行17公里至宝应县。在宝应吃午饭。饭后即起步,未及观光一下宝应城。近12时天下大雨,在路旁一所农中略事休息。下午2时雨稍小,起步7 公里至黄浦镇,又4 公里至泾河镇,因雨过大,不能再赶路,即在泾河镇住宿。

  泾河镇接待站即在公路旁,附近有一个碾米厂,我们就在此厂吃饭、洗澡,甚为方便。

  高邮以北的运河越来越窄,很少见有船只往来,沿途水闸设置不少,都是过去航运发达时遗留下来的。沿途农业产量远不及江南,每亩年产500~800斤。

  11月13日  星期日  阴雨

  晨5时从泾河出发,走4公里至平桥。平桥是一个很小的镇,镇上有一所中学,我们就在这所中学接待站里吃饭。饭后走17公里至淮安县。县城南即苏北灌溉总渠,渠上有大桥,刻有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题词。

  自扬州北来,淮安县城算是比较像样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可见新中国成立前一定很破落。我们在县城一小饭店吃了中饭,即走15公里至清江市(淮阴),宿于清江中学。今日走了38公里。

  据云淮安县城内有周总理的老家,目前还存在一间房屋,前几年有总理的一位老婶母住着,不久老人过世了。房屋空着。我们因为匆匆而过,未及参观。

  11月14日  星期一  阴

  今天在清江市(淮阴)休整一天。

  上午浏览一下清江市容,街道建筑很乱,许多地方正在兴建。与江北的几个城市,如扬州、淮安一样,这里在城里街上还能见到人力车(上海过去称黄包车)作为载人的交通工具,在上海已进入博物馆了。

  下午我们访问了清江市邮电局市话小组的王文琦同志,她是市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积极分子,曾出席过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她所在的工作小组是清江市学习毛主席著作红旗小组。我们过去在报纸上看过关于她们的报道,故来此访问。

  王文琦同志向我们谈了市话小组开始不安心工作,后来学习了雷锋,积极学习毛主席著作,回忆对比,联系实际,反复学习老三篇,逐渐扭转了思想,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绩,大家都安心工作了。我们一边听一边记录,是一堂生动的毛泽东思想教育课,对我们思想改造有很大的启发。

  清江市是有专区的一个区辖市,人口约12万,是个新兴的城市。苏北城市中徐州、南通为省辖市,扬州、清江为区辖市。

  11月15日  星期二   晴

  数日阴天,今刚放晴,上几天洗的衣服均未干透,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即每人找了两根竹子,插在背后的背包带上,又将衣服扎在竹竿上,这样边走边晒,不到中午衣服也就干了。

  自清江市北走两三公里即过废黄河,亦即旧淮河。明清以来黄淮合流由此入海。今河床缩狭至仅三四十米,新中国成立后曾疏浚过(地图上又作新淮河),淮河主流今由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此河已不起什么作用了。过了废黄河不远即盐河。盐河的宽狭与旧淮河相同,河水游淤浅,没有什么灌溉之利。

  晨7 时,我们访问了在淮阴附近的三朱大队,大致参观了一下。10 时请大队支书徐洪林介绍大队的生产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情况。三朱大队共有4600多亩土地,460户人家,2250多人口。过去人民群众觉悟不高,对四类分子(地富反坏)“和”,对生产“懒”,思想上“私”字当头。现在大家学习老三篇后,“斗”、“勤”、“公”字当头。几个妇女也大谈学习毛主席著作后的体会。一个生有九个孩子的妈妈,也是学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我们听了非常感动,也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毛泽东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能产生无比的力量。我们这些知识分子与工农相比较,实在是大大落后了。今后一定要好好向工农学习,拜工农为师,好好学习,迎头赶上。

  下午从三朱大队出发,经过了公社的一片果树林,又经过丁集,其间有一条枯河床,据修路工人讲,这是元朝时开凿的洪沟,不知史书、方志上是否有记载,不敢肯定。

  5 时半到了五里庄,天色已晚,决定宿于五里庄。

  我们住的所谓五里庄大众饭店,实际上是公社的招待所。不知什么缘故,把我们分配在一个低矮的小屋里,头都抬不起来,根本没有床,地上一个草堆,我们十个人就睡在这草堆里,连翻身也困难。后来听说是养羊的羊棚,当时也顾不上什么了。饭菜更是差了,只有一碗清水菜汤,另外我们买了些熟牛肉,也是淡而无味。没有办法,在这样一个农村饭店里只得将就了。饭后即睡,为了明天早起赶路,每人买了一斤大饼,2角2分钱,以备明日早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03: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展了近半年,但是扬州城市大字报不多,革命气氛不够。这大约是扬州人过惯了悠闲、平静的生活,跟不上这激烈的革命节奏。看来这需要外来力量的冲击。


  11月16日   星期三   晴

  晨5时40分即从五里庄出发,9时半至钱集休息。五里庄属淮阴县,钱集属沭阳县。两县之间,大批农田荒芜,土地盐碱化严重,农村经济不如淮南。再走10余公里至胡集,在一个很小的饭店里吃了两碗阳春面作午餐。饭店里的服务员还穿着长袍、戴瓜皮帽,可见这里的风气很封闭,根本没有文化革命气氛,简直像民国时期。

  饭后走18公里至沭阳县。这是淮北的第一个县。至沭阳县前,我们经过沭河,河床甚狭,仅数米宽。沭阳城里有一座大桥,桥北为旧沭阳城,仅一条长街,两旁有各色商店。桥南大部分房子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建,有一座颇像样的剧场。整个县城范围很小。但到了晚上街上男女老少游逛的不少,倒是少见的现象。

  当晚我们宿在沭河初级中学,学生大约已下乡。我们睡在学生宿舍里,每人一床,几天来未如此舒服过,倒头大睡。今天我们走了47公里。

  11月17日   星期四   晴

  早晨起来,王文楚可能食物中毒了,又吐又泻,不能行走,决定由赵永复陪同,乘公路车去新沂。

  我们大家6时从沭河初级中学出发。经庙头至阴平22公里,已近中午,于是想找个地方吃饭。但阴平是一个农村聚落,一式都是农村茅草屋,见不到明显标识的饭店。我们问路过的农民,哪里可以找到吃饭的地方,他们告诉我们,在农屋门前挂上一块油炸肉皮的,就是农村的饭店。没走多远,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家挂油炸肉皮的农家,确实是农村饭店。据当地农民说,当地以至于山东南部农村都是这个风俗,这倒给我们一些有趣的知识。午饭后再走10公里至高流,进入新沂县地。大家已很疲劳,决定今日宿于此。

  从沭阳出发,约走1 公里,路前横亘着一条高堤,爬过高堤,就进入一段约两 公里宽的荒芜地带,全是沙土,再北面又是一条高堤,南北两堤旁皆有水闸,南面的称柴沂闸,北面的闸已圮毁,正在修建。估计这两公里宽的沙土地带,就是古代沂河故道河床,南北两堤当即古河堤。

  沭阳以北的地区公路两旁土质较差,种植的农作物有大小麦、玉米、番薯、棉花,没有水稻。估计再往北可能吃不到大米了。

  11月18日  星期五  晴

  晨6时从高流镇出发,走20公里,于9时余抵新沂县汽车站。本来约好赵、王先乘长途车至新沂县汽车站等我们。不料我们到了,他们还未到。我们在车站等了近两小时,还未见他们人影,近午时我们就在车站台对面的陇海饭店吃了中饭,还未见他们到来,大家很着急,因为这里离郯城县还有30公里,大家再不走,今天就赶不到郯城了。于是决定大部队先走,由我留下等王、赵两位一起乘长途车去郯城。不久王、赵两位到来,由我去接待站出证明办理三张免费车费时,据云上午9 时国务院发出通知,从本月21日至明年4月暂停串联,要求各接待站劝说大家回去,正在步行的,各地党政机关应尽量给予方便。我们交涉了很久,接待站才肯出证明。

  我们三人乘下午2 时半的班车去郯城,进入山东地界。3 时半到达了郯城汽车站,于是我们在汽车站等大部队到来。在汽车站坐等无聊,与站长聊天。站长是个老八路,戴了副老式圆框铜边眼镜,讲话很风趣,与我们讲了不少长途步行要注意的事项,因为老八路有长途步行的经验。快到晚饭时他就回家了,而我们的大部队也到了。

  当夜我们就住在郯城。我们在这里遇到了淮安师专的一支步行串联队伍,共五人,四个老教师,年龄最大的46岁,决心步行去北京,精神可佩。

  步行至今已20余天,体力与腿力的差异,愈来愈明显分出。陈训亮、项国茂是福建人,从小走惯山路,他们步行显得很轻松,每天刚出发时,大家走得速度差不多,一两小时后,即表现出明显差异,经常是他们两人最早到达目的地,夏祖恩、林汀水、周维衍三人差不多,而我和王、赵最差,往往最后到,与先到者,有时要差上一两小时。体力也是如此。他们先到者体力还是不错,可以联系住地、烧水、准备住地,而我们三人走到目的地,什么都不想干了,甚至连讲话都不想开口了。可见从小生在城市里的与出生在农村的,在步行方面,差异还是很大的。(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0 17:19 , Processed in 0.0401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