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24|回复: 0

陈向阳:消逝的“新北京”——四季蔬菜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1-10-12 23: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向阳

现在的北京,一年四季都不缺菜,只不过冬天贵点。而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则非常不同。那时你若冬天走进菜店(当时可没有自由市场,只有公家的菜店),货架子上大半是空的。只有些大白菜、土豆、胡萝卜,偶尔有绿皮红心的“心里美”萝卜,人们抢着买,可以当水果吃。

不过,临近春节时,货架子上就热闹了,许多夏天才有的菜也出现了,像黄瓜、西红柿、青椒,还有嫩嫩的韭黄。不过那价钱可别跟夏天比,夏天几分钱一斤,此时几毛钱一斤,高出十倍。那会儿的猪肉才9毛钱一斤,这菜快赶上肉价了。有人买吗?有,过春节么,一年就一回。我家多少也买点,三两条黄瓜,四五个西红柿,挺宝贝的买回家。怎么吃呢?像夏天那样拍黄瓜,西红柿炒鸡蛋?别想!那还不一顿就完了。得细水长流应付整个春节呢。所以只能是炒肉放几片黄瓜,西红柿呢,做汤。

那会儿的“细菜”怎么那么贵呢?因为都来自京郊的暖房。当时可没有全国各地的蔬菜基地,运输能力比今天差远了。那时北京人吃菜主要靠郊区,城市四周到处是菜地。比如很有名的四季青公社就在玉渊潭、西八里庄一带。笔者上小学时还去帮着收过大白菜呢,另外还去南苑劳动过一个月,也是种菜。可如今这些地方全是高楼大厦了。当年冬天种菜可没有现在这样的塑料大棚,塑料布还很金贵。那时冬天种菜用老式的暖房:砖砌加土夯的墙,装上玻璃窗,晚上放下厚草帘子盖在玻璃上,白天再卷起。暖房里有火炕,烧玉米秸或者烧煤。有些暖房里人都直不起身,得蹲着伺弄那些菜。搭进这么多材料和功夫,那菜能便宜么?

暖房的菜只能是吃鲜儿,北京人冬季的当家菜还是那些耐储存的土豆、萝卜。当然了,最主要的是大白菜。不光公家用大菜窖储存白菜,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存上几百斤。每年买储存大白菜都是北京人的一件大事。有那么几个星期(10月底到11月),别管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工作单位,人们见面就问:买储存菜了么?储存菜是按人口定量供应的,凭购货本,一个人几十斤,一家六七口人就是二三百斤。你到菜店里单棵买也行,随便买,可是一斤要5、6分钱。而储存菜呢,一级菜(就是结结实实包着心的)也就3、4分钱一斤,三级菜(几乎没有包心)只有1、2分钱一斤。

每到那个时候,马路上净是运白菜的卡车、马车。菜店里根本放不下,都堆在外边。比如我家住的百万庄,那个商店(当年叫“合作社”)外边是一大片空场,如今都盖上房子了,可当年每到秋末冬初就堆满了大白菜。卖菜买菜都在外边干,天黑了拉上电灯接着来。买菜人排的大长队让人气馁:等人少了再来吧。可谁知道会不会明天一场寒流把菜都冻了呢。那就狠心排队吧,排一两个小时是常事。大磅秤上放着专用的木架子,一次可称一、二百斤菜。称好了,两个人一下就可抬起木架,把菜倒在一边,再称下一拨。

要把几百斤白菜搬回家可不容易,需要全家总动员,人抱,筐抬,自行车驮,最好是借辆手推车。家里实在没人手的就耐心等着吧,有人帮忙。平时商店里卖肉的、卖酱油的小伙子们此时蹬着平板三轮一趟一趟的帮着顾客运白菜。整个“合作社”总动员,都帮着卖储存菜。

大白菜到了家还没完事。还要翻腾晾晒,要把过多的水分去掉,不然容易烂。最后还要找个好地方码放起来,不能太冷,怕冻,也不能太热,怕烧心(里面的菜叶子枯了)。弄好了,这储存菜可以吃上两三个月,能赶上春节包饺子了。不过,到了最后,要把外边一层又一层的干菜叶子扒掉,一棵大白菜比当初小了一半。

有些人家还把大白菜(一定要用三级菜)腌成酸菜,弄上点肉一炒挺香。更能干的人家夏天就动手了,腌雪里蕻,腌泡菜。泡菜里有洋白菜、胡萝卜、黄瓜、豆角,又好看又好吃,一腌一大坛子,一年四季吃不断。还有人家趁着夏天菜又多又便宜时晾干菜,茄子、豆角、萝卜都可晾干了冬天吃。不过,若没肉少油,那干菜的味道可真不怎么样。冬天还可以发绿豆芽、黄豆芽。反正北京人有好多办法。

冬季缺菜有三四个月,待春暖花开,树又绿了,菜就该下来了。最早一拨来自大田的菜有小圆白菜,绿色球形,比那种晚些时候的白色扁圆的大圆白菜味道强多了。还有小水萝卜,也是圆的,每个还不如乒乓球大,一把一把的,鲜红碧绿真可爱。不过论分量,那萝卜还不如萝卜缨子多呢,所以有人舍不得扔那绿缨子,开水一焯,包包子。还有小白菜,可不是间苗间下来的小个的大白菜,是另一种菜,连杆带叶都是绿的,味道也更好。此外还有豌豆、莴笋,赶鲜的韭菜、香椿。

随着夏季的热浪,更多的蔬菜就进了城,青椒、茄子、豆角、黄瓜、西红柿,小红萝卜(这回是长的,萝卜比缨子多),还有一捆一捆的绿叶菜。这是菜又多又便宜的时候。菜店里早就放不下了,大都堆在外边,晚上拿席子一盖。若是赶上一场雨,淋了雨的菜就得贱卖,不然就要烂。怎么个贱卖呢?论堆儿,一毛一堆儿,甚至五分一堆儿。每堆儿三五个茄子,或者六七条黄瓜,再不就八九个青椒。西红柿呢,干脆拿簸箕撮,一毛钱或五分钱一撮,不许挑不许捡,大的小的红的青的,撮上什么是什么。那一簸箕怎么也有四五斤,撮狠点六七斤。此时孩子们放学回家找不着零食,就随手抓个西红柿,洗洗就啃。若把西红柿切了,拌上点白糖,那就美死了。

不过,在夏季里总有个短暂的缺菜期,大约在八月份。那些“好菜” (就是青椒、扁豆、茄子、黄瓜、西红柿之类)一下子少了,净来些冬瓜、西葫芦,还有从外地调来应急的大圆白菜、洋葱。记得那会儿一旦好菜来了,就能听见有人大喊“合作社来菜啦!”赶紧就得抓起网兜往合作社跑,那里已经排起了长队。当年买东西可没有塑料袋,都要自带个篮子,或布兜、网兜(尼龙线编的)。当年连大葱也时常缺货,一连十几天菜店里没葱卖。突然听见“合作社来大葱啦!”就得赶紧跑去排队。然后是人们提着一捆一捆的大葱往家走。

到了九月那个缺菜期就结束了,菜店里的好菜又不断了。随着一天天凉快起来,更常见芹菜、菠菜、各种的大萝卜,而且又见着大白菜了。虽然秋季的水果蔬菜最丰富,可那已经露面的大白菜预示着:漫长的冬天又不远了。


华夏文摘 第一○七二期 (cm1110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0 14:11 , Processed in 0.0388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