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47|回复: 0

刘祖爱等:“九一三”事件历史影响研究述评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1-8-21 16: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一三”事件历史影响研究述评

刘祖爱 何敏 汪官锋


  1971年9月13日,林彪因发动反革命政变、抢班夺权的阴谋败露,乘飞机叛逃国外,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人亡,史称“九一三”事件。该事件对党、国家与人民军队,对中外关系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其起因、过程及其影响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一、“九一三”事件对党和国家的影响

  林彪作为被写入“九大”党章的“毛主席的接班人”,他的叛逃无疑对党和国家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九一三”事件使党和国家面临严峻形势

  研究者通过分析周恩来在事件发生前后的活动记录,指出“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使党和国家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鉴于此,党中央采取了很多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减小了社会震动,保证了党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邵一海指出当总理接到林彪乘坐的飞机已逃出国境的报告时,首先考虑的是要做好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的准备。“在这严峻的时刻,必须立即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邵一海:《林彪“九一三”事件始末》,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周总理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分析了形势并做出了比较严密的部署,“实际上就是内防政变,外防侵略。”孙一先:《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在短期保密的前提下,采取逐级传达通知的方式,使事件对社会的震动降到了最低点。莽东鸿的《“九一三”事件消息的传播》分析了林彪事件从中央到地方广大群众的流传过程,在此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听说林彪事件后的不同反应:一种是非常震惊,简直不相信,另一种是震惊之后无比兴奋。为了避免引起内部动荡,党中央要求“要把事件保密得尽可能长些,要尽可能赢得时间处理善后事宜,以防不测”;“关于‘九一三’事件情况的传达,中央采取了‘内外有别、有步骤’的逐级传达方式:先党内后党外;先高干后一般干部;先干部后群众。”莽东鸿:《“九一三”事件消息的传播》,《党史博览》2003年第4期。郑谦、张化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中指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党中央陆续将揭发林彪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阴谋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逐级传达到基层,使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比较系统、深刻地了解了林彪事件的真相。尽管这些材料免不了一些牵强、不实之处,在认识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大乱初定、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稳定的时候,这一措施对于统一认识、安定人心、稳定形势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2、“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失败

  学者们普遍认为,“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转折。这一事件最终促使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开始冷静思考并逐步清醒,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破产。胡绳在叙述“九一三”事件的影响时写道:“从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中,人们清楚地看到,鼓吹个人崇拜最卖力的林彪竟然阴谋杀害党的主席”,这就“促使更多的干部和群众从个人崇拜的狂热中觉醒,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破产”。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87页。周敬青认为:“林彪事件的爆发,使毛泽东开始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具体措施进行重新审视,对一些过激做法加以更正。”周敬青:《毛泽东对林彪接班人地位的确立和废黜》,《党史纵览》2004年第1期。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认为,他多次有保留地承认并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多次做自我批评,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正“左”倾错误,但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党和国家的调整举措,表明毛泽东开始反思文化大革命并开始初步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如上所述,“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的反思是具体的,没有触及“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没能揭示林彪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没有从事件中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运动的方向,从而结束这场灾难。主要表现在:第一,当1972年党中央内部在批判林彪集团极左思潮问题上产生分歧时,由于毛泽东的不正确“裁决”,由批林彪极左思潮改为批林彪极右思潮。第二,当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层层深入,要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时,便成了毛泽东不能容忍的事情,于1976年4月撤销了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

  胡绳指出,晚年毛泽东始终坚持认为“文化大革命”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反帝防修、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需,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确的。因此“毛泽东虽然从林彪事件中吸取了某些教训,在一定限度内调整了政策,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仍然让江青一伙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后政治局势又出现大的反复”。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4~1645页。刘志青则认为:“江青等人对‘批林整风’进行干扰破坏,坚持批判林彪的所谓‘极右’,反对批判极左思潮,并由批林转而批孔,直至批周恩来,从根本上改变了运动的方向。毛泽东不仅没有从林彪事件中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而结束这场灾难,反而使江青等野心家继续在党和国家事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严峻的考验。”刘志青:《“九一三”事件后军队的揭批运动》,《党史博览》2005年第7期。这种认识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实际情况。对毛泽东不能整体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还有学者认为这主要源于毛泽东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及其与林彪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关系。

  3、“九一三”事件促使中国政局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

  一些论者认为,事件发生后中国的政治架构开始破旧立新。周总理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整顿,将批林整风引导到批判“左”倾思潮,落实干部政策,进行经济调整,努力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到1972年形成了批判极左思潮的高潮,给国家带来了一系列新气象。郑谦、张化所著的《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对此有比较详细深入的论述。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调整党政军领导机构,撤销军委办事组,成立军委办公会议,加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领导职能;深入揭发林彪一伙的阴谋和罪行,清查有牵连的人和事,有步骤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公布并说明林彪事件真相,保持国内局势、特别是军队的稳定;在毛泽东的授意下,周恩来加快了“解放”干部的进程,一批被林彪打倒的干部开始复出并逐步掌握了重要部门的权力,林彪集团及其党羽的权力遭到严重削弱;在毛泽东的关注下,人民公社认真处理积累和消费分配的关系、多种经营合法化、工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经济形势继续好转;外交政策开始向积极方面发展。但是,这些具体调整由于“四人帮”的反扑和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没有根本变化,后来被迫中止,国家政策又有反复,“左”倾错误又有所滋长。

  二、“九一三”事件对人民军队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提出“突出政治”等“左”倾错误观点,使军队各项工作严重地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此外,他还以各种名义广泛培植亲信,排挤迫害军队高级干部,使军队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九一三”事件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部队开始了各个方面的整顿工作,部队建设开始走上正轨,枪指挥党的现象得到扭转,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得到进一步加强。

  1、全军广泛开展揭批活动,肃清了林彪集团流毒

  “九一三”事件后,从批判肃清林彪集团的流毒和影响入手,全军开展了广泛的揭批活动,进行了有步骤的清查工作,并对军队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对此也有详细论述,刘志青从军队揭批运动的背景、过程、效果以及不足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评述。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如下:(1)撤销军委办事组,成立军委办公会议,加强了党中央对军队的领导。(2)军队系统的林彪集团揭批工作和平反昭雪工作在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具体组织下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经过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基本实现了年轻化”。刘志青:《“九一三”事件后军队的揭批运动》,《党史博览》2005年第7期。(3)“九一三”事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的“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活动,“改善了军民关系和军政关系”。刘志青:《论“九一三”事件后“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活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5月第3期。但是,刘志青认为:“由于对林彪集团的揭批仍然沿袭形而上学的方法,不能触及‘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也不能揭示林彪集团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把很多不属于林彪集团或者不应当批判的东西一起批判了,这就难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那一时期军队工作的无所适从和混乱。”刘志青:《“九一三”事件后军队的揭批运动》,《党史博览》2005年第7期。

  2、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的关系得到调整

  刘志青在《“九一三”事件后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的恢复》中凭借丰富的史料论述了“九一三”事件后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的恢复,特别对军事训练方针、组织、效果及其历史影响进行了研究。“文化大革命”运动发生后,林彪一伙推行“突出政治”,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训练内容和时间大为减少,官兵军事素质严重下降。“九一三”事件之后,阻碍军事训练的禁锢开始打破,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事素质成为共识,从而掀起了练兵热潮。到1974年底军事训练取得显著成效,为1975年军队整顿奠定了基础。许多论者一致认为,这是“九一三”事件后部队建设出现的转机,是一种新气象。

  3、初步整顿国防工业,取得了一定成绩

  研究者们认为,“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鉴于当时国防工业管理体制混乱、领导班子不团结、产品质量差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决定由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整顿。刘志青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依靠各级干部、国防科研人员、生产战线的工人、担负试验任务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排除‘左’倾错误的破坏和干扰,认真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进行坚决的清理和整顿,不仅稳定了工作秩序,保证了国防工业科研、试验、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也为1975年的全面整顿奠定了基础。”刘志青:《“九一三”事件后中国国防工业的初步整顿》,《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5期。

  三、“九一三”事件对中外关系的影响

  逄先知、金冲及等认为“九一三”事件有助于毛泽东积极调整外交政策。“九一三”事件后我党和国家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九大”以后毛泽东和林彪在外交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毛泽东倾向同意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四位老帅的建议,认为中国可以利用美苏矛盾,打开中美关系的僵局,抑制苏联的严重威胁,从而决定调整我国外交战略。而这时林彪仍坚持战争不可避免,要与苏坚决对抗的观点。“九一三”事件后,通过调整,叶剑英主管军队、李先念主管经济。毛泽东因此把大部分时间用到研究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上,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指导原则。但是,“九一三”事件对毛泽东和周恩来外交方针的调整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于蒙古、俄罗斯以及我国许多档案资料尚未解密,学术界论述不多。

  1、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时众说纷纭

  事件发生后,关心中国是否出现了领导层的变动的各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事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前驻蒙古外交官孙一先所著的《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中说:“九月下旬以后,国际上的各种传闻和揣测沸沸扬扬,有增无减。”孙一先:《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合众社、路透社、塔斯社、奥地利电视台和报纸、英国《卫报》、香港《快报》、英国《新观察家》都进行了评论报道。这说明,各国对“九一三”事件后的中国政局和走向十分关心,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中蒙关系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并继续走向缓和

  据孙一先回忆,蒙古方面在处理坠机事件的整个过程中采取了比较合作的态度,后来由于苏联的介入,蒙方没有把飞机残骸、死者尸体和遗物交给我们,但也没大做什么文章。“中蒙关系没有因坠机事件受到影响,继续朝缓和的方向发展。”同上书,第174页。这大体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3、中苏关系仍然保持紧张状态,苏军进入战备状态

  事件发生后,蒙军和驻蒙苏军都进入了战备状态。面对当时的严峻形势,周总理和外交部预先考虑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备了应对措施。孙一先在回忆录中就亲身经历指出中国北部边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苏联作战部队,驾驶着坦克、大炮和装甲输送车由北向南行进。这令我十分意外,感到形势有些严重。”同上书,第147页。“当时任苏共中央联络部中国处处长的库里克后来说:‘我们感到最为庆幸的,是林彪没有真的飞到苏联来。’不言而喻,如果林彪真的到了莫斯科,中苏之间的麻烦就大了,也许不仅仅是一场边境冲突了。”同上书,第171页。另外,一些论者指出,苏联在“九一三”事件中为难北京的态度也加大了中苏之间的心理隔阂,这客观上也为毛泽东、尼克松利用中苏关系的紧张局势打开美中关系新局面提供了重要契机。

  4、促使中美打开关系僵局,实现两国领导人会晤

  “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集中更多的精力积极推动外交战略的调整,也在慎重转变在反美主义的氛围中生活了20多年的中国公众的反美情绪。1971年10月25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打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和继续改善,中国的对外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第三次与中国建交的高潮,中国不但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巩固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而且与西欧、日本等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正常关系,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影响世界格局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国际环境大大改善。

 四、“九一三”事件对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社会民众带来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林彪曾被誉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毛泽东给予了他无限信任,他的叛逃对毛泽东个人的打击是很大的;事件无疑也给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大管家”周恩来个人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民众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1、“九一三”事件使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身心健康受到很大伤害

  逄先知、金冲及的《毛泽东传(1949—1976)》、汪东兴的《汪东兴回忆》、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一致认为,毛泽东对林彪叛逃是没有心理准备的,林彪的叛逃对毛主席个人的打击无疑是很大的。“九一三”事件对毛泽东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给毛泽东精神上的打击更是沉重的。甚至有人认为:“林彪事件可能使毛泽东大伤元气,缩短了数年生命。”[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页。“在1971年至1972年的分化和随之而来的清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受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震动。这一事件对作为军队统帅的毛泽东更是沉重打击。”同上书,第423页。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在回忆录《我的伯父周恩来》、孙一先在《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等书中指出,事件的发生也使周总理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受到了沉重的伤害,健康状况迅速恶化。1972年5月,总理被确诊患了膀胱癌,之后,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莽东鸿对事件的影响有一个总结性的论述,其中指出:“使毛泽东、周恩来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没过几年,两位巨人便先后辞世。”莽东鸿:《“九一三”事件消息的传播》,《党史博览》2003年第4期。

  2、“九一三”事件引发社会民众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为历史转折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学者认为,事件发生后,广大人民群众被扭曲的工作、生活方式日渐趋向理性。莽东鸿研究发现,“九一三”事件对包括被罢官、“靠边站”以及被监护、蹲牛棚甚至被关监狱、劳改农场的一些干部和知识分子等普通民众的影响十分明显。人民群众的主要反应是对事件本身的震惊、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前途的希望,主要表现在为“突出毛主席”,摘掉了“林副主席”的画像;“早请示,晚汇报”停了,也不喊“林副主席永远健康”了,戴毛主席像章的人也逐渐减少。“其直接后果是部分干部全中开始觉醒,‘四个无限’、‘紧跟’开始大打‘折扣’,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走入下坡路。”莽东鸿:《“九一三”事件消息的传播》,《党史博览》2003年第4期。学者们还认为,事件发生后,社会阶级斗争政策趋向缓和,为后来社会转变奠定了一定基础。“中央激烈的阶级斗争政策趋向缓和,许多被关押在监狱、监护所、牛棚或被监督劳动的干部以及知识分子被解除监禁、管制,并被陆续启用(而被怀疑属于‘林彪集团’的人,则受到广泛清查)。”同上。在五年“文化大革命”中,不仅国家民主、法制和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党的领导权威更遭到严重削弱。经受“文化大革命”考验的基本法律制度开始出现生机。林彪集团的粉碎是党和人民的胜利,也显示了党、人民和军队不容许这类事件的发生。林彪事件促使许多党的干部和广大群众对个人崇拜进行反思,对“文化大革命”的怀疑和不满与日俱增。当时的人们经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已经对政治运动产生厌倦心理,毛泽东在人们中的威信也有所降低。从这一点来看,“九一三”事件成为“文化大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事件对在“文化大革命”中权势迅速增长的另一个反革命集团“四人帮”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林彪反革命集团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曾为了实现各自目的而相互吹捧、相互利用,后来矛盾逐渐激化,两方便相互倾轧。陈立旭在《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关系始末》中指出:“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林彪反革命集团土崩瓦解,而江青一伙的力量却在批林整风当中大为增长,掌握了党和国家更大的权力。”陈立旭:《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关系始末》,《党史纵览》2003年第1期。“但毛泽东也发现了江青一伙的阴谋,提出要解决‘四人帮’问题,并且注意抑制他们的权力,始终没有把党和军队的实权交给他们,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基础。”同上。

  作者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当代中国研究所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发布时间:2009/06/28

转自 林彪 军队 文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3 19:37 , Processed in 0.0562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