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70|回复: 0

分宜追忆一:二轻部五七干校---金凯

[复制链接]

0

主题

13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10-7-20 00: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中,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机关运行已经基本瘫痪,干部无所事事。更有很多被“打倒”的干部没有地方安置。毛主席发表了“五七指示”,原第二轻工业部为落实“最高指示”,筹备和建立“五七干校”,并开始选择干校的设置地点。
; I6 t5 m) c: p# ^1 @$ z+ @接待上千名干部,数千名家属的食宿,对于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况且当年谁也不能预料,“五七干校”是一个永久性的机构还是权宜之计。特别是对于分宜这样的县级单位,一次性接待人员之多、干部级别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据说,当年江西省共接待了中办(进贤)、外交部(上高)、卫生部(峡江)、农垦部(永修)、煤炭部(分宜)等15个中央国家机关建“五七干校”。时任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政委的程世清,在战争年代曾是原二轻部政治部副主任徐彬的老首长,在他的支持、帮助和直接安排下,二轻部确定将校址选在江西分宜。分宜县积极响应,举全县之力支持和迎接第二轻工业部“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并将条件最好、离县城最近的界桥垦殖场基本腾空,交给原二轻部办“五七干校”。而界桥垦殖场的全体干部职工,不得已离开自己辛勤开垦出的农场,举家迁往离县城30多公里的高岚公社(记得当时为协调工作和指导、帮助干部们从事农业劳动,在干校校部和各连队留了一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如入选干校党委的原界桥垦殖场副场长曾国辉、党委委员张国华,还有在分布在各行业、各部门的如养猪、养牛、养蜂、打渔、果菜、种地、泥瓦匠、木工、拖拉机手等等,打渔队的陶师傅、机耕队的夏师傅、彭师傅、带青年烧砖的丁东发等都是界垦场留干校工作人员)。
1 e8 b3 U6 L& s3 R& W1968年底,二轻部组成了由27人参加, D葆霖任队长的“第二轻工业部五七干校先遣队”。先遣队于1月8日先行离开北京奔赴分宜,肩负起在2个月内为上千名干部、家属筹备劳动与生活条件的艰巨任务。! I0 u" @) H4 T7 W1 @
1969年3月8日,一列满载二轻部第一批下放干部及家属的火车专列从北京站徐徐驶出,站台上站满送行的亲友们,告别声、叮嘱声、哭声混杂在一起,这也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多次在车站为去各地插队的同学、朋友送行常见到的场面。而这一次,是我自己坐在了火车上而不是站在车下,随第一批下放干部一起,成为被亲友欢送的下放知青,奔赴江西分宜。并随着二轻部五七干校的建立,开始卧铺的知青生活。
! I! S9 p3 i/ f/ x因为在出发前,我们第一批下放的青年在北京已经集中学习过(3月4、5号,在机关食堂,由时任二轻部保卫科长的Q华民组织集中培训),在这列专列中,青年集中在一个车厢,由当时塑料局的C光岩、皮革所的W淑君任临时队长代为管理。经过两天的行程,3月10日,第一批下放干部到达分宜(其中火车在株洲停靠时,D葆霖代表先遣队到株洲火车站迎接第一批下放干部)。那时还没有给这批青年独立建制,青年临时与塑料局编在一个连队称为二连。
7 w9 v; F5 S! A7 Z2 t下放干部乘坐的专列到达分宜,县里领导到车站去迎接大家,我们那时不仅认不出,也顾不得认。以后通过多次活动,知道当时的县革委会主任是个女同志,叫邹娥英。以后我在校部开车,经常与县里领导打交道,也认识了这位领导。感觉这位县领导还不错,虽然看起来非常瘦弱,但是很敬业也很精干。还有武装部的王部长,个子不高,人有些矮胖但平易近人;另外就是个子高大,性格豪爽的孙副部长,还有邹政委等等。当时下车人很多,一下将小小的分宜站台挤得水泄不通。下车后第一印象是分宜县山清水秀(而3月初的北京,绿叶还没有发芽,满面苍凉)。特别是在站台上即可看见对面山坡上有两排非常漂亮的房子,听说那里是“东方红小学”,二连就安排住那里。我当时觉得青年是编在二连,认为真是住“东方红小学”还是挺好的。
, Y8 r: `/ e% U4 W) P2 B当年从北京出发的第一批下放江西五七干校的专列上,不仅包括塑料局及我们近百名知青,还有二轻设计院、皮革公司、皮革所等单位的干部及家属。这支近千人的队伍,在分宜下车后,扶老携幼、拉家带口,背着挎包、提着行李,没有队形,没有口令,浩浩荡荡徒步走在火车站到县城的土路上。记得当初这个队伍中带的最多的是军绿发黄色手提包(旅行包,印着北京站的白色图案,大些的5.5元一个,小些的5元一个),背着(当然主要指青年)多为军用挎包(号称军挎)。
0 E8 z% Z$ S# {1 G& {所有的人都被引导到县革委大院的人民会场休息。刚坐下,就有先遣队的干部(印象中是先遣队的Q竟成)在男青年中招募人员去火车站卸行李,我也理所当然地报名参加了到干校的第一次劳动。因为那时年轻,似乎还不知道累,随车的行李中主要是箱子、被子、衣物等,最贵重的就是自行车。而在这次劳动中,我印象最深的也是北京装卸工对自行车的装运,一辆辆车都是车把向上,立着排列在一起,整齐有序,如同挂在墙上一样摆在车厢中,卸车时要一辆辆摘下来,没有一点损伤,相信当年参加卸车的朋友一定会有同样的感叹,并会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这些40年前参与卸车的青年志愿者,冒着小雨,饿着肚子,连续干了几个小时,将随车来的几个车皮的行李全部卸下按照上面写的连队装车,才到分宜会场边的一个食堂吃饭,这也是我们到分宜吃的第一顿饭。那顿饭吃的什么菜我记不得,但是装米饭的木桶却是我第一次见到的,上面盖了一个像斗笠一样的大盖子,打饭用的是一块木头雕成的木勺。尤其是那米饭,做的很硬、很散,似乎没有两粒米粘在一起的,有的知青说,这饭像铁砂子一样,装在火枪里一定能打伤人。当时真不知道这饭是怎样做出来的(以后知道了江西捞饭的过程),只是感觉吃到胃里因为米饭太硬,很不舒服。
6 H( q: \" Q* h9 `7 ?吃过分宜第一餐后,丰收27拖拉机拉着我们青年连同行李去居住点。拖拉机到街上,我就觉得方向不对,而且离县城越来越远,经一路颠簸来到两排破旧的房子前,听说这里叫“农中”,下车后顿时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以后再介绍农中)。原来他们讲的住“东方红小学”的二连,只包括塑料局的干部和家属,我们这些随二连到分宜的知青并不住“东方红小学”,而是男青年住在农中,女青年住垦殖场场部(大家看过照片,那可是一栋现在依然感觉不落后,非常漂亮的别墅)。在那里,我们这些知青,在轻工部五七干校这个永远令我们难忘的地方,开始了作为“分宜人”的新生活。9 B' L) Z8 Q) Z6 S
- M  R- J. x' @% h" ^2 K6 A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f6eb90100fcv7.html# k$ R; R* \  ~* m
新浪博客
! v7 i% i8 ^) `( u3 G; k9 g1 G
' [* ^/ {* z& e作者金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7 09:51 , Processed in 0.1014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