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30 0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温柔乡”是如何打造的》8 T4 v" T% l# F( c$ W0 D I9 C" z
——《天边的灵魂:高安华来访记》之八
) m$ n2 X% g) ]& ~/ D$ y曾小渤?2008年7月3 f. ]5 [" o" T6 x0 V; @5 X0 b
- Z! N' o) F( E6 N' Y
提示:请先看《之七》,再看本篇。
. H. g- c7 f" k; t, X) R* c- ]7 i. D* U* `" P+ X) h
目录:
; W. {8 A" A) s3 X3 U4 k【1】:英国和欧美“温柔乡”之成因9 ]0 w$ `$ ^1 N
【2】:日本“温柔乡”之成因$ q6 \5 m6 i9 P: x7 Y8 r
3 i7 y. y8 C- ]! T0 {: i( D% M前文提到高安华来信感言:“我虽然年年回中国,却深感越来越不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准好像年年都在下降,我在英国很适应,因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太优越了。以前在中国没有享受到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我在英国全都享受到了,英国政府真正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这儿当人民的一分子太开心了!”
" m4 B& x- b+ I _“中国***党老干部女儿”、“烈士子女”能在“社会制度太优越”的英国陶醉暮年以度余生,果真是:身在天边“温柔乡”,“东方美人”梦也香。7 ]1 }) u( z9 Q; x
丝毫不怀疑她对英国“社会制度太优越”的描述和赞叹;也不无赞同她对“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准好像年年都在下降”的抨击。当然,她这里所指责的“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准”似不包括高安华,因为她已经不是中国人了。那么,她实际暗喻自己具备的高于“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准”的“英国社会的道德水准”中,是否也包括她“非毛”的“英国社会的道德水准”和将其父母姐姐都拉出来当“非毛”铺路石的“英国社会的道德水准”呢?这倒可能是个创新。. @% D8 T8 ]" _" C, ^7 v4 K
但我想弄清楚的是,英国“社会制度太优越”究竟是怎样打造成的呢?8 a3 P: m& t' i
* R( d/ d! a& M% d* D! {【1】:英国和欧美“温柔乡”之成因
% l, h( X1 y( a$ A按西方***精英的说法和中国精英的渲染,是所谓“民主制度”,故中国所以落后,是没有一套欧美式的“民主制度”。
" H& d2 I! k: O9 t实事求是说心里话,我也非常羡慕、赞叹和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但非常遗憾的是,我认为高安华又弄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概念和历史事实,即:“民主制度”好不好是一个概念和历史事实,而欧美强国是否靠“民主制度”发达起来的却是另一个概念和历史事实。换言之,所谓西方渲染靠“民主制度”发达的“历史事实”,完全是西方***势力故意蒙骗中国知识精英所制造的“伪概念”,而高安华则不幸也和很多中国知识精英一样,成了西方***势力诱入其***鸟笼的傻鹦鹉,按西方***势力调唆的伪概念呼悠起来。4 L8 X4 j+ V# Y" Z% o, z" N. l
那么,英美“社会制度太优越”的“温柔乡”究竟是怎样打造的呢?; y6 Q; I7 M, C$ y* U
现不惜篇幅,将我复习英国“崛起”的历史读书笔记摘录如下,虽有些简单、枯燥甚至冗长,缺少美国大片的火爆,但也不乏刺激神经。看看英国在“崛起”过程中的“追求向善”和“宽容”:
2 @3 P% _! L( e7 f* r; z8 _0 S15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圈地运动”的资产阶级革命前奏;
, v8 r6 B3 S1 A* R" J1553年,英国与西班牙结盟对法战争,1559年击败法军;7 h5 A5 P7 t; m' m& k3 {9 w1 H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取得海上霸权;* ?3 `/ s5 v, L6 Q% c; p
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先后在印度马苏利帕塔姆、苏拉特设立商馆,开始与在印度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展开争夺战;同时,英国垄断好望角以东地区贸易权,继而取得殖民占领地***、军事权;1 Z7 |7 b2 V6 o6 p
1631年,英国在加纳科曼廷堡建立殖民地,开始与荷兰展开“黄金海岸”的争夺;1673年英国在加纳建立詹姆士堡殖民地;1644年建立海岸角堡殖民地;( I" D" W) S( r& m( N
1649年,克伦威尔出征爱尔兰***民族***;1650、1651年克伦威尔两次出征苏格兰;1652年英格兰议会先后通过两个法案,没收掠夺苏格兰和爱尔兰人土地;1654年宣布将苏格兰、爱尔兰与英格兰合并;& P& ?' ]" W; z( ]5 F6 t
1652至1654年,英国与荷兰第一次战争,英国夺取了海上贸易主导权;
e# |5 V9 g' o1655年,英国与西班牙战争,夺取其殖民地牙买加;
$ |4 y" S- ]( J# ]1 g5 ~1665至1667年,英国与荷兰第二次战争;6 V8 M; c# ~- m P
1672年,英国在加纳“黄金海岸”以海岸角堡殖民地为中心成立皇家非洲公司;2 ^; [( ~5 \9 U2 R+ U/ ^2 {9 i; ?
1672至1674年,英国与荷兰第三次战争;英国彻底奠定海上霸权;. o) z# `- {0 Q
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H: o& i0 x2 q0 k+ {
1701年,英国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法国、西班牙作战;, V4 F: y# k7 L) l7 H- u
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至此,更名为“大不列颠王国”; ^+ g) H/ _6 a, A/ y9 {" s, \
1713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以及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黑奴贩卖权;从法国手中夺得北美哈得逊湾地区、纽芬兰和今加拿大的新斯科舍,奠定了其海上和殖民霸权的基础;
+ H" u9 J! v: S3 h# r1733年,英国在如今美国的北美地区建立了13个殖民地;$ J* d( S* F5 ^7 D" n
1746至1763年,英国与法国围绕争夺印度霸权开始了连续17年的三次“卡尔纳提克战争”,最终法国战败;其间,从1756至1763年英法又在欧洲展开7年殖民地和海上霸权战争,法国战败;英国加强了海上和殖民霸权,取得今加拿大的新法兰西;同时开始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扩张;
' U C2 x% m B9 p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n' n$ t% T4 p% _" c k3 v: U
177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接管孟加拉,实行直接统治;# d' }/ t5 V( W+ l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t9 X* N; ^9 ~" j. z2 O( y) V" l
178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占领马来半岛之槟榔屿,改名威尔士太子岛;
) P! y; g6 }* A$ b& p8 ^! p1788年,英国占领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
6 ^, r7 [- W( L9 W; ?1 _& r$ A"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 l: |8 s4 G3 j- ?: V1793年,英国组织第一次反法联盟,夺取法、荷、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 w6 f& _9 ?- f6 h' ~
1795年,英军占领马来半岛马六甲;
, X8 f* {# [ X( _: }1796年,法国拿破仑战争开始,***巴贝夫等平民派;7 B9 H( F6 ]' i
18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占领马来半岛吉打海岸,称威斯利省;
$ m; F4 y- ^* b3 P( y- j1801年,英国与土耳其联军攻占法国殖民地埃及;
, |2 f* F4 M% N8 {% y1 w/ m( i1805至1863年,英国为彻底掌握加纳黄金海岸,***当地反抗,在近60年里与当地各部落进行了6次“阿散蒂战争”,并于1850年建立黄金海岸直辖殖民地;
1 B. ^- ^5 l% U/ Z8 _" f' ?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根据维也纳会议决议,确认英国获得地中海要地马耳他岛,从荷兰手中获得锡兰、南非开普殖民地和圭亚那,从法国手中取得西印度群岛的多巴哥、圣卢西亚,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等地;$ [1 B1 K" e5 U
1824年,英、荷签订条约,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荷兰退出马来半岛和马六甲,英国占领新加坡;同年,英军入侵肯尼亚;9 K" }" B8 s: @5 e( |: g3 N3 w0 z
1824至1826年,英国侵略缅甸,进行“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割让丹那沙林、阿萨姆、阿拉干给英国,向英赔款1000万卢比;# F6 T( S1 H4 ?
1826年,英国将马六甲、槟榔屿、新加坡合并为“海峡殖民地”;
) N( Y- `" H, Q7 v! }, v( g2 N1830年,法国大资产阶级开始掌权;3 V Q3 ^; k2 Y2 @) o
1839年,英国唆使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发动第二次埃土战争;
7 f6 a* y* p x) o; Y- b, O1840年,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 l, _* n( C6 G: l% ?) s1 t0 P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第一次***战争”;1842年,英国威逼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和对英赔款;6 ]4 V- E7 V1 O2 W
1845至1846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锡克战争”,割取锡克查兰达和克什米尔地区;& G2 u2 ~" H4 k( V; a
1848至1849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锡克战争”,兼并旁遮普并将其划为英属印度一个省,至此完成对印度的征服;之后继续兼并比拉尔、章西、奥德、等印度土邦;
9 `* s" x5 s! f# @1848年,马克思***发表《***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7 Z8 R0 K6 G! F% z" Y, ~3 i1849年,英国强迫埃及给予其领事裁判权;
) I4 ]+ a4 b& }# w, K9 @) e8 I0 r1851年,英***舰炮击尼日利亚拉各斯港,干涉该国内政,建立英国政府庇护下的傀儡政权;同年,英国探险家传教士进入赞比亚;3 s% C* N1 L& M, W4 C' X2 k
1852年,英国发动“第二次英缅战争”,占领马都八、仰光、勃固、卑谬,并划分“上缅甸”与“下缅甸”,将后者为英国占领区;+ k6 g3 T5 [" |0 _8 X. I4 J3 t
1856年,英国与法国联合发动侵华的“第二次***战争”
) i' o0 Y% G2 p% a$ H1 g0 Q1858年,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公司全部财产归英国国家所有,印度改由英国政府派总督实行直接统治;8 |* U0 n" k! a7 t+ E
1859年,英国探险家和传教士进入非洲马拉维;1878年,英国非洲大湖公司进入马拉维;1885年柏林会议将马拉维尼亚萨兰划为英国势力范围;7 y' v9 J2 U+ x- k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北京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结束第二次***战争;
" A6 g0 q! P! |, c, t/ m1861年,英国强迫尼日利亚拉各斯政府割让拉各斯为其第一块殖民地;1863年兼并尼日利亚巴达格利、帕尔玛、勒基、阿多、奥凯奥丹等地;之后,又陆续用武力攻占其他各地;
) ^' f. f3 s) z1862年,英国探险家进入乌干达;1871年,英军入侵乌干达北部地区;7 s$ G; z ~+ c& j7 b* h8 A
1867年,英国与荷兰签订协议瓜分加纳黄金海岸殖民地势力范围,以埃尔米纳为界,沿海地区东部归英国,西部归荷兰,交换据点;1871年,英荷再签协议,荷兰在黄金海岸的属地全部归英国;1873,英发动“第7次阿散蒂战争”***阿散蒂反抗;1874年阿散蒂战败,与英签订条约,向英赔款5万盎司黄金并割让大量土地,英宣布将所有沿海地区受其“保护”的土邦组成直辖的黄金海岸殖民地;1896年,英发动“第8次阿散蒂战争”俘虏阿散蒂首领并放逐塞舌尔,将阿散蒂收为保护国;1898年,英法划定各自在加纳的殖民地范围;1899年,英德划定各自在加纳的势力范围;1900年,英发动“第9次阿散蒂战争”******的阿散蒂女酋长并放逐塞舌尔;1902年,英宣布阿散蒂为直属殖民地;
9 e9 l1 H0 @0 Z6 {7 H# H" K* w1875年,英国控制埃及苏伊士运河44%股权,支持埃军入侵埃塞俄比亚;1876年,英、法对埃及实行财政共管,1877年英派人任埃及财政部长;1879年英法对埃及政府实行双重控制的联合总监;1880年英国获得苏伊士运河15%年利,从而掌握运河权利;1882年,英舰队先后占领埃及***港、开罗;1914年英国对土耳其宣战,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 o$ \# u: a. L& {$ }* r" W
1876年,英军从苏丹入侵乌干达;1877年,英国传教士进入乌干达;( D6 b. h+ i- d! e: V7 Q" I+ o
1877年,英国在印度宣布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皇帝”;同年,颁布非法圈地法案,圈地运动结束;" W; I% t9 R. @! B, t ?
1881年,英国介入博茨瓦纳各部落争端,与部落王国德兰士瓦共和国签订条约,划定其与贝专纳兰以及北部茨瓦纳人之边界;1884年,英国宣布贝专纳兰为英国殖民地保护国,驱逐布尔人;1885年,英国宣布将博茨瓦纳贝专纳兰的保护扩展至莫洛波河以北地区,直至德属纳米比亚边界;1895年,英国宣布将贝专纳兰并入开普殖民地;$ v: M& `9 a E, p4 s% d# B) @
1884年,费边社成立;! t' g: [( i/ M1 z4 Y* H. B
1885年,英国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俘虏缅甸国王,缅甸王朝覆灭;1886年,英国占领“上缅甸”并与“上缅甸”合并为英属印度一个省;1935年英国同意印缅分治;
J7 L7 O3 \9 }4 C) a0 E( P) o1886年,英国与德国签订瓜分东非的《伦敦条约》,规定从肯尼亚乌姆巴河北岸起,经乞力马扎罗山北麓边缘,至维多利亚湖东岸为止,以北的肯尼亚地区为英国势力范围,以南为德国势力范围;1888年,英国在肯尼亚成立英国东非公司;1890年,英德再签条约划定各自在东非势力范围边界,但之后不久,英东非公司就占领肯尼亚全境;1895年,英政府接管东非公司,由外交部派官员管理所属殖民地,肯尼亚成为英国殖民地;$ _2 X4 a+ C1 X2 G5 s$ s6 [
1887年,英国召开首次由殖民地首脑参加的“殖民地会议”;! F. t" r- z: ^! z" q ~) U
1888年,英国侵占东马来西亚的北婆罗洲(沙巴)和沙捞越;1896年,英国将西马来西亚的霹雳、雪兰莪、彭亨、森美兰合并为“马来联邦”,由“海峡殖民地”总督兼任联邦首脑;至1914年,完成对马来西亚的全部殖民占领;
% ^# \ @, ?1 q5 f! Y+ R8 r2 Z" j1888年,英国人进入津巴布韦,与早期到来的葡萄牙殖民者展开争夺角逐;1889年,英国南非公司进入;1890年英国殖民远征军进入津巴布韦马绍纳兰地区,建索尔兹伯里基地;1893,南非公司军队攻占津巴布韦之布拉瓦约、马塔贝莱兰等地;1895年,英国南非公司将其统治的殖民地区统称罗得西亚;1897年,英国将罗得西亚划为南北罗得西亚,南罗得西亚即津巴布韦,成为英国殖民地;1 w5 D8 o7 e% g2 r$ f8 Q& j0 v
1889年,英国殖民者骗取赞比亚通加地区采矿权,建立英国南非公司;1891年,英政府将赞比亚河以北至坦噶尼喀湖地区为南非公司属地,英国与葡萄牙签订条约划定双方在赞比亚的殖民地势力范围;1898年,南非公司军队占领赞比亚东北地区,1899年,南非公司军队占领卢阿普拉河谷;赞比亚成为英国和葡萄牙殖民地;
' i5 W: L" i3 U1890年,英国与德国签订条约,德国承认乌干达为英国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国东非公司派军队进入乌干达;1894年,英国与比利时签订条约,以东经30度和尼罗河-刚果河分水岭为界划分两国在乌干达的势力范围;英国政府宣布乌干达为其保护国;
5 m, ?/ A3 j/ x2 l1890年,英德上述条约划分了两国在马拉维的势力范围;同年,英国与葡萄牙签订协议,划分各自在马拉维的势力范围;1891年,英国正式宣布在马拉维建立英属中非保护国,马拉维成为英国殖民地;. O$ f9 c2 { R2 x B9 d* S0 {
1896年,英国与埃及联军攻占苏丹;1898年,英法争夺苏丹,英国胜;1899年,英法达成协议确认,苏丹南部和尼罗河流域为英国势力范围,苏丹以西的赤道非洲为法国势力范围;8 M7 P' y4 q% c! ?8 F& X
1898年,英法就争夺尼日利亚达成协议并划分各自边界范围;1902年,英军攻占包奇、约拉、博尔努,征服伊博兰,完成对今尼日利亚东部的占领;1906年,英国完成对北尼日利亚的武力占领;1914年,英国合并南、北尼日利亚殖民地,派总督管理;: ]4 e$ r6 [- k7 X3 x
1914年,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达3.94亿;/ r1 F+ l! A9 x' K0 M8 Z( L
1899至1902年,英国与南非布尔人进行英布战争,占领奥兰治和德兰士瓦;
& t9 c: D5 ~& h# I: N1900年,英国人西摩尔统帅英、美、俄、德、法、日、意、奥等8国联军进犯北京;1901年,英、美、俄、德、法、日、意、奥、西、荷、比等11国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向上述11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 a7 O% s0 Q* ^0 E3 J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0 i( [ D `& F" {& O2 t
1914年,英国向德国宣战,争夺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_5 Y" ]/ u9 R
1939年,英国对德国宣战,争夺世界殖民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x3 u5 ~$ G, ] [. \9 {…………. c. _9 o6 {+ r. D! ~
上述历史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英国之所以强大、之所以有教养、之所以高度文明、之所以有道德、之所以现代化、之所以“社会制度太优越”,是通过几百年殖民战争的***掠夺的,是靠掠夺世界资源的物质基础上供小小的英伦三岛享受累积的,是以牺牲、占有殖民人民的自由生存发展和文明而奠定的。
2 _0 J P' G) v1 r" F7 R/ K" |+ f英国只有24.3万平方公里面积,却通过超过其本身面积140倍的海外殖民地,掌握、控制和垄断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自然物质资源,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依靠的是军舰、枪炮、武力和战争,其中包括了对中国的蹂躏和掠夺。换言之,高安华如今所享受“社会制度太优越”的“日不落帝国”称霸“崛起”全过程,完全看不到高安华的所谓“追求向善”、“宽容”,也看不到所谓民主、平等、自由,更看不到“民主制度”完成的。即便现在英国如人所言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那么,奠定英国“社会制度太优越”的“社会主义”雄厚物质基础的也是战争和掠夺,而绝非所谓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民主制度”,更非所谓的“追求向善”和“宽容”。不是吗?
) i' v& x9 u. V! I% d% y: ?是什么因素导致大英帝国会发生上述一系列靠掠夺***崛起的历史事实?, v& B& R7 V% O% c. v9 p, L" l! [
美国史学家巴恩斯认为:“历史是关于人在社会环境条件下发展的记录,如果不具备社会学和行为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学、法律学、伦理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的知识,就不可能对这种记录作出合理的解释。”
5 c7 |0 v9 B0 X G q& R1 L巴恩斯的上述看法相当精彩,显然,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构成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人的心理折射。从心理学角度看,行为总是和动机联系的,是心理的外化和物化。
7 O+ N" l" A- h a据此分析,古今中外世界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说到底都是为了占有,因此,人的占有心理是构成这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主要发展动力。所以黑格尔认为:认识或理解一个国家显然是意味着认识这个国家队本质或精神,民族的精神决定着它的潜在的历史命运,每一个“希望成为存在”的民族,必须通过进入“历史舞台”,即通过打败其他民族来肯定其个体性或灵魂,斗争的目的是支配世界。所以,黑格尔相信:战争是一切事物之父、之王。因此,从广义上讲,任何事物的对抗、对立和对立倾向,都可以解释为一种战争,一种自然发展的动力。
/ q+ k- q+ u# G/ g- ^' s: O英国艺术评论家、作家、社会改革家罗金斯(1819——1900),是个非常善良且爱好和平的人,但却也崇拜和赞美战争:“当我告诉你战争是所有艺术的基础时,我是说它同时也是人类所有高尚品德和技能的基础,发现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惊讶,也很可怕,但我看到的却是一项无可否认的事实……简单地说,我发现,所有伟大的国家都是在战争中学习真理,找到思想的力量;它们在战争中获得养分,在和平中虚度岁月;由战争磨练,却被和平背叛。总而言之,它们因战争而生,却因和平而毁灭。”
( ]0 r' X& k9 y" j其实,整个欧洲的文化是建立在罗马文化基础上的,整个古罗马时期,就充满了厮杀、征讨、扩张,一部罗马史就是一部扩张战争史,游牧的日耳曼民族在摧毁了罗马帝国后,又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了更大的掠夺。, z, k* G9 L' C0 V5 k( s6 F
欧洲各国著名旅游景点是古城堡林立,古城堡就是领主的领地,有领地就有领主,有领主就有骑士,有领主骑士就有掠夺和战争,有战争就有城堡。这就是军事学家所认为从3世纪晚期罗马帝国时代到14世纪火药兵器出现时,欧洲军事发展阶段——城堡时期。当时的爱尔兰和韦克斯福郡就有400多个城堡,而巴黎著名的卢浮宫也是早期的城堡。古城堡林立说明当时整个欧洲就是一个大战场,城堡是暴力充斥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贵族领主和骑士阶层军事化的结果,所以,欧洲的城堡文化展现的就是西方人崇尚暴力的战争文化。4 |. J% d% v* z0 i) ~: J6 e
战争就是暴力文化的最直接体现,战争就是竞争,是刀枪对刀枪的竞争,是用生命作赌注的竞争。争什么?争财富、争领地、争女人,财富愈是有限,领地愈是富饶、女人愈是妖娆,争夺愈是激烈。既是争夺,就要绞尽脑汁充分调动所有的心理活性因素,既是体力和勇武的磨练,也是大脑和智谋的磨练,更是性格和精神的磨练。正是靠着这种战争和竞争精神,对客观世界各种困难的攻击力和征服性才一步步提高,西方人的活性心理元素才显得格外突出。欧洲历史上战争发生率高,进步也快。从整个历史来看,欧洲人崇尚暴力并没有阻止历史的发展,相反,却呈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跳跃式进步。
0 k! S+ m, w; u* _7 m2 W& p m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整个历史都可以用冒险来概括。不冒险,世界的面积就不会这么大,新大陆就发现不了。相反,几千年中国人就守着自己家门口一亩三分地,没有敢向四面扩张,总是惧险,怕危险,怕风险,结果,地球上大的险都被西方人征服了,世界的殖民地都被西方人征服了,又开始向宇宙征服。
+ Z5 u4 X1 Z+ w5 i& p( Z# ]2 A7 e在欧洲尚武好战的战争和征服过程中,崇尚英雄、崇尚冒险、崇尚进攻精神内涵自然形成了,骑士文学中的英雄崇拜就是典型。英雄崇拜的意义就是要人在必要的时敢于舍弃生命,另一个意义就是寻求刺激,没事找事,主动解脱常规常态对自己的束缚,形成了与常规决裂的心理动力。一个民族只要有少数人接受了神话人物、史诗英雄、英雄骑士的冒险精神,就会开创出宏伟的事业并为众人开辟出新的道路。
! k6 u# P# k0 s( K3 k7 T骑士虽然受封,但兴趣在战场,加入骑士队伍要举行受封仪式。古罗马作家塔西陀在其《日耳曼尼亚志》描写到:当日尔曼少年长到能使用兵器的年龄,就在大会上由尊师或其父或亲属为这个少年准备一面盾牌和一支长矛,接受了这种仪式后,这个少年就有了随身带武器的资格,在部落里也就成为一名正式的战斗员。后来,法兰克人将长矛改成了宝剑。( n8 X+ V) ~$ Z; U6 R8 [
法国浪漫派诗人,***活动家拉马丁(1790——1869)认为:“宗教、战争及荣誉,是完美***骑士的三大灵魂。”7 B, l# j# B2 b& ^) g' f
英国和欧洲的上述历史证明,其所谓“社会制度太优越”的“崛起”,正是在这些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法兰西人等等欧洲民族靠强烈的“暴力战争占有心理模式”的支配下完成的的,这就是西方之所以崛起成为强国的秘诀和实质。这就是英法德等欧洲人打造强国“温柔乡”之路,靠的是“战争制度”,而非“民主制度”。
[" V" K3 @5 _' }+ Z4 T1 X这个老的不能再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历史常识,从小就是“三好生”的高安华,如今的著名女作家,怎么能不记得呢?* L5 @# H/ c* r: M% _( b5 k& w/ K. ?; E
高安华太幸福了,一边躺在英国前辈用几百年屠刀掠夺来的温柔乡中度过滋润的晚年,一边指责自己被先进英国糟蹋过的母国如何落后如何不文明。说句不中听的话,就像一个女儿看到一个无赖将自己母亲抽打、蹂躏、抢夺得体无完肤后,不仅不谴责无赖,还一边帮无赖点钱,一边赞美无赖“追求向善”、“宽容”和“道德水准”高尚,指责母亲的抵抗“犯下了滔天罪行”。2 ~' | l, s/ \/ x
欧洲如此,美国又如何呢?
! l' V( q8 j( }( ]7 k无须再重述美国从建国后历届总统及其幕僚们如何从所谓的的理想主义出发提出的全球战略演变过程及其“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了,有兴趣者不妨看看最近美国人自己写的最新的两本书是如何解读美国的崛起的:一本是《颠覆:从夏威夷到伊拉克》,作者史蒂文?金泽,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撰稿人、《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曾任该报驻柏林、伊斯坦布尔办事处主任;现任美国西北大学新闻教授;另一本是《美国:新***》,作者安德鲁?巴塞维奇,西点军校毕业,曾任教西点军校、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现任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
5 U0 z! L0 [1 \" D8 |: s+ V
' [& E; j& Y& X( G【2】:日本“温柔乡”之成因
2 D. u: {9 K% W3 i: W- i$ S7 H8 q欧美靠战争为打造温柔乡奠定了基础,那么,日本的温柔乡又是如何“崛起”的?中国人常常羡慕日本的明治维新,那么,明治维新难道不是学习欧洲的“民主制度”才发达起来的吗?! }' o: z+ K( `" X9 o6 K2 @3 Y. M* Z
又错了。' A4 ^, b6 j0 E; y6 F$ {2 q
谁都知道日本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欧洲。- ^" Q6 C' `' ?) D; Y
对于中国,日本人从儒家学说中精确地学到了孔孟的“忠、孝、义、礼、信”等等,却将其核心思想“仁”剔除不学。为什么?因为日本人认为,这个观点与天皇制不相容,即使作为学术理论,也从未全盘接受过。故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对日本的研究和调查后说:“‘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的德目,丧失了它在中国伦理体系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非但如此,“行仁义”在日本竟是地痞流氓之间的道德标准,是“强盗的荣誉”,“中国‘仁’的概念,在此已被贬抑得无以复加了。”
: k6 n5 z, w f( z: ]) i5 t- L对于欧洲,日本人通过考察后认为,这些国家的历史都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冲突的历史,也不符合日本精神。因此,决定在宪法中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欧洲大哲学家思想家斯宾塞对此非常赞同,他在给伊藤博文信中写道:日本的传统习俗中,有一个无以伦比的基础应当加以维护和培养,就是等级制,尤其是对天皇的传统义务,是日本的一大优点。日本在等级制“长辈”的领导下稳步前进,可以克服很多个人主义国家中无法避免的种种困难。+ K0 \3 `5 K& R$ [6 l
可见,日本人无论是学中国,还是学欧洲,从未照搬照抄,而是依据日本的特点和需要,更从未在中国人羡慕不已和意欲效仿的明治维新中确立什么西方的“民主制度”,相反,却是建立了以天皇崇拜为核心的更加中央集权化和比中国更制度化的等级制。8 y9 Y% X0 H, _
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改革的“整个安排和美国、英国截然不同”,“政府掌握在等级制上层人物手中,绝不包括选举产生的人物。在这一阶层中,人民没有丝毫发言权。”“在政府的最高层,‘人民的舆论’是完全没有地位的。”所有国家认为重要的企业,都是由政府控制培育好后再卖给大资本家,形成了权力、金融和企业寡头的联盟。“明治***家唯一的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全体日本人在思想上对天皇绝对忠诚,确立这种最高的道德。”“在新体制下,实现他们的目标——日本精神的统一。” * g! Z" w% P: o$ M. D) l8 P. y
什么是“日本精神”?武士道精神。; D' J$ H' q$ ]2 w9 ?
新渡户稻造在其《武士道》一书中认为:“日本应该可说是拜武士之赐而建立起来的。武士不仅是日本这个国家的花朵,还是这个国家的根,所有上天赋予的恩泽都是透过他们而扩散。”“武士成为整个日本民族完美的偶像”,就如市民所歌唱的“花中之后是樱花,人中之王是武士”。
" R/ \# e2 G% R; N2 i& [1 B x他赞美道:“有什么民族比日本人更忠君爱国吗?没有,答案总是骄傲的。日本人感谢的是武士道精神。”5 i) i; X% a4 D. m8 o# e! j- f
“少了内在精神,即使拥有最好的应用工具也助益不大。最先进的枪炮无法自行协调发射,最现代化的教育制度无法将懦夫变成英雄。, g0 J5 n/ A8 J9 v+ ?+ ^9 S
不!打赢鸭绿江、朝鲜及满洲东北战役的,是日本祖先的灵魂,在子孙的心中跳动,引导着子孙的手。那些威武的魂魄、武勇的先祖精神并未死去,对于那些有心看见的眼睛,那是清晰可见的。既是一位拥有最先进思想的日本人,在外表之下,仍然是一位武士。, [7 }& C/ f/ ~
荣誉、勇气及所有武德的伟大遗产,就如可仑波所说:“它不过是我们所预放的遗产,是亡去的先祖与我们的子孙所拥有,现今没有谁能夺去的永恒财富。”0 Y) V9 z, ~0 [8 a8 m
所以,新渡户稻造认为:日本人从小就要被培养具有英勇、坚毅、勇猛、无惧、勇气的精神,这些心灵特质最容易打动年轻人的心,同时也可以经由实际的典范从小加以砥砺训练。几乎每个男童一断奶,就会重复听到沙场上荣耀的故事。
2 C5 T7 X9 M6 [' J% A# |, c1 G小男孩因一点小痛楚而哭,母亲就会骂道:“一点小痛就哭,真是个懦夫,如果在战场上手臂被砍掉了,你怎么办?当你必须切腹自杀时,又该怎么办?”
% k5 w1 F, o! Q6 b$ p$ z武士在年纪非常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使用刀剑,5岁时就有专门的盛大场合,15岁正式成人,开始拥有独立行动自由,并有资格佩戴刀剑来荣耀自己。他们认为,手握危险的刀剑,传达着一种自尊与责任的感觉和气氛。所佩戴刀剑就是武士精神与心,象征忠义与荣誉,与主教或国王的权杖差不多。+ v$ }& }% _7 W4 [4 \- _+ F( V0 |
为了锻炼孩子的勇气,作父母的甚至用近乎残酷的方法,将孩子带到峡谷中进行训练,去做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所做过的苦差事,挨冻受俄被视为训练耐力相当有效的测试。武士的孩子在年幼时会被送到一群陌生人中,带着别人给予的有限的资讯自谋生路,他们必须在太阳升起前起床,早餐前晨读,寒冬赤脚走路上学,每个月有一两个晚上分成几个小组轮流朗读文章彻夜不眠。到了少年时期,要将到刑场、墓地、传说中的鬼屋等各种恐怖地方探险作为“休闲活动”,不但会被带到刑场去观看行刑过程,还必须在黑夜中独自到达刑场,在犯人首级上留下记号,以证明自己的勇气。
5 o. U% p$ t& y) `9 t, T日本人从小的这种“胆识训练”和精神训练,比起欧洲的斯巴达人、日尔曼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 K- r1 }, T: U8 u这里绝非在一味赞美残酷的武士道,而恰恰是想说明,日本人在尚武好战的性格方面与欧洲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西人、日耳曼人等极为相似。法国学者马萨利耶正是看出了这个性格相似。他认为16世纪的日本情景“与16世纪意大利人的遭遇相当类似,就象泰纳(法国文学家、历史学家、实证主义哲学家,1828-1893,笔者注)所称赞的:‘每个人都有旺盛的求生斗志,可以随机应变,或在紧急时发挥本能,承担最大限度的任务和痛苦。’在中古时期的日本和意大利,战乱使人变得鲁莽,甚至成为所谓的高等动物,‘变得好斗,但韧性也变得更强’。而这也是16世纪最能体现日本人种族特色,同时让每个人的人性与气质呈现最大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印度,甚至在中国,人最大的差异主要在于体力与智慧,而在日本,人们在本性上就有所不同。现在,个人特色是高度发展的民族或闻名的指标。如果用尼采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说,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在亚洲谈到人性就像是一片平原,但在日本则和欧洲类似,人性的表现可能犹如山丘般起伏。”# I, W$ U+ U1 `, ~
正是靠这种好战的武士道精神,日本才不断用战争向曾经是自己老师的中国发起一次次挑战,甚至不惜对英美等老牌欧美列强开战来跻身瓜分和争夺世界的行列,靠战争掠夺殖民地资源来打造自己大和民族的温柔之乡。
" j/ ~ E5 T: b$ k* [那么,英美等何以会容忍小日本的崛起呢?日本是以什么理由作为自己战争和掠夺的依据呢?
. b7 n* {- S. w: _3 p: e美国历史作家约翰?托兰是这样描述日本人向美国人叫板要“崛起”的理由:( ?' Q( b' d5 @
——“为什么美洲可以实行门罗主义而亚洲却要实行门户开放原则?日本占领盗匪横行的满洲同美国武装干涉加勒比海地区有什么两样?”5 b P$ H5 \6 o6 L/ n" M+ V
——“为什么英国和荷兰可以理直气壮地占领印度、香港、新加坡和东印度群岛,而日本仿效他们却犯了罪?靠欺骗、烈酒和***印地安人手中掠夺土地的美国,为什么对日本在中国的同样做法如此义愤?”2 P2 W8 b @ y3 m9 x- B2 |: X7 I! k
显然,日本之所以敢愤懑地对西方说“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西方人玩的瓜分殖民地游戏根本不是什么“民主制度”,也根本不存在西方所高谈阔论的“平等”。这里,日本人仅仅指自己与其好战性格相似的西方之间的“民主”和“平等”,而非指它与中国及其他殖民地之间的“民主”和“平等”。故日本的愤懑竟感动了西方的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使得他认为得,日本人的愤懑在“某种程度上是合乎逻辑的”。既然合乎逻辑,那么,就承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合法合理的了。所以,在整个二战后,西方很少谴责日本在中国和满洲的战争,因为中国本来就是西方各国瓜分的对象,且日本历史上也曾参与过西方各国对中国的撕扯瓜分,所以,英美仅仅关注日本对西方在东方既得殖民地的争夺,根本不考虑中国的得失。2 Y' u: [) h, @& u% m8 K
西方允许日本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英美迫切需要在东方有一个能牵制沙俄向东南扩张的“狠角色”,减少他们在东亚争夺的压力。他们在日本人身上惊讶地看到了类似他们的崇尚武力和战争解决一切的精神,于是满足了日本的要求,希望日本能成为抵御沙俄在东方的南下拦路虎。大和民族便靠武士道精神被英美选中,通过吞并朝鲜半岛、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而赶上了“崛起”的末班车。
, b( E9 V; `$ M0 w6 |& p& T1 \显然,答案也已经非常清楚,日本之崛起,绝非靠所谓学习欧洲的“民主制度”。靠的也是战争。
, p4 [1 _' G' ^) H改革开放后一个经典理论是:“落后就要挨打”,其实,甲午战争爆发时,按实力雄厚比较,中国的GDP是日本的5倍,怎么算落后?落后的恰恰是中国当时的当权派们毫无战斗意识,在精神层面首先就垮下来了。
+ ^6 O9 T- ^( J那么,西方能容忍日本崛起,为什么却不容忍中国崛起?原因何在?4 J) o' |- d. h. T; F1 A
三个原因:3 a) p0 F( S: U) F$ z8 M' `0 A
第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没有日本人的好战精神,儒家哲学所谓“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唯礼为大”等等说教不仅让他们感到好笑,毫无半点实际用处,更让他们觉得这就是一堆拖着长尾巴奴性十足极易对付的猪,只要控制了中国皇帝这只领头猪,所有的中国猪就等着慢慢宰杀好了;
: ^* m9 q8 b" K7 I- p第二,中国这只猪太肥太大了,谁都想据为己有慢慢享用,但谁又无法一口吞下,怎么办?西方只好联合起来屠宰,但先让小日本吃点猪头肉让武士道精力充沛好防止北极熊;
- Q" d( V! T+ l6 l3 c第三,正因为中国太大了,所以决不能让她崛起,即便现在无法瓜分,以后也必须要肢解掉,至少要分成几大板块让他们在西方的控制下“独立”,否则谁也难以对付。% {4 r8 z2 D* {5 N/ s! I: ^
于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便成为“合乎逻辑的”了,中国被所有列强侵略也就是“合乎逻辑的”了。但没想到这个日本这个“狠角色”崛起后竟忘乎所以,后来竟倒打一耙搞出“珍珠港事件”。! a3 B9 T: \* E; V% y4 l& Z8 w
总之,英美日德等所谓强国的“社会制度太优越”,莫一不是通过靠战争掠夺殖民地资源为自己积累财富而致,绝非如他们所呼悠的是靠什么“民主”、“平等”、“自由”的“民主制度”打造的。
' d+ t( h; a" V3 f3 ^; D4 N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认为:“当代国际上关于道德问题的争执最喜欢采取的形式是,要求与自由、民主对立的观点进行辩论。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但是放入概念之中的内容则随着历史而发生变化,内容随时随地发生变化;这些概念运用的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历史的眼光才能理解,也才能辩论。”
0 E2 l# w3 O5 ]( A1 ]' x他更进一步指出:“当我们检测这些假定为绝对的、超历史之外的价值时,我们发现这些价值实际上蕴藏于历史之中。特定时间或特定地点出现的特别有价值或理想,要依据时间、地点的历史环境来解释。像平等、自由、正义、自然法这类假设的绝对观念的内容,是依据时间的不同、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每一个群体都有扎根于历史之中的自我价值。每个群体都自我保护,反对那些外来的、不合习俗价值的入侵,可以用像‘资产阶级的’和‘资本主义的’、‘不民主的’和‘集权的’这类该诅咒的名称,甚或用‘非英国的’和‘非美国的’这类更加粗鲁的名称来诋毁那些价值。抽象的标准或价值脱离于社会,就像抽象的个人一样是一种虚幻。严肃的历史学家是那些认为所有价值具有受历史限制特性的人,而不是那些宣称自己的价值超越历史客观存在的人。我们所拥有的信仰,我们所建立的判断标准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就像人类行为的其他方面一样,这些信仰和标准都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当今几乎没有什么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会要求彻底的独立。”
4 y1 @' B5 ^. X& Z! _现在的问题是:
+ i# {, o6 Y- K( ^1 s, v ^9 z" J一,中国是否也“想”模仿西方的上述打造温柔之乡的崛起模式?1 T& v. h0 m/ k* ?+ ?" s+ _# P
二,中国是否也“能”模仿西方的上述打造温柔之乡的崛起模式?' G! o6 A1 q, A* u9 \$ _
三,西方是否“允许”中国模仿他们上述打造温柔之乡的崛起模式?
2 z K- V( E. ~! O无须再多赘言,答案非常清楚:就连中国搞个运动会也要围堵,遑论他哉!
1 d) q$ |8 g6 I) S) O( c1 `. ^这难道不是“历史事实”吗?如果不是,则该作何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