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44|回复: 1

六七十年代日本左翼学运概况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5-17 01: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七十年代日本学运概况

转自文革研究网   
原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162479 


一、日本学生运动概况

(一)大学学生运动的组织

  太平洋战争后的日本学生运动,1948年作为学生自治会的全国联合团体,组织了全日本学生自治会总联合会(全学联),并加入了国际学生联盟。从此以后,日本学生运动主要是以这个全学联为中心展开的,但是以1960年安保斗争为契机,接连不断地发生分裂和混乱。1970年以废除日美安全条约为主要目标,也结合归还了激烈活动和各派之间的无休止的对抗斗争。在这个期间内,它与国际学生运动的高涨相联系,从高中到初中的学生也被卷入运动之中。

   在这些运动过程中,引人注目的是1969年创价学会的全国学生组织“新学生同盟”和右翼学生团体的组成及其活动,不过,1970年是它们发展的顶点。以后,学生团体的组织及活动都陷于停滞或倒退的状态。1971年末主要的学生运动组织如下:
     1. 民青同派全学联
     2. 革马派全学联
     3. 核心派全学联
     4. 反帝学评全学联
     5. 共产同赤军派
     6. 学生国际(国际主义共产学生同盟)
     7. 马克思列宁主义派(全国学生解放战线)
     8. 社会主义学生战线
     9. 无产学同(无产阶级学生同盟)
    10. 共产同荒派
    11. 无党派激进分子集团
    12. 新学生同盟(创价学会派)
   在校内斗争、安保斗争和冲绳斗争之后,所谓新左翼这个被外界称为过激派的学生集团,又不断分裂和对抗,各个组织都陷于混乱状态。号称为全学联的革马、核心、反帝学评等组织已经完全脱离学生自治会,在日本大学和东京大学的学潮中形成的八派组织全国共斗联合,也由于分裂和对立而处于瓦解状态。
   民青同派全学联是以日本共产党(指宫本修正主义集团,下同)的青年组织日本民主青年同盟(民青同)派学生为主力而组织起来的学生自治会的联合团体,是学生运动团体之中最大的组织。1960年安保斗争后全学联分裂,1962年8月产生“平民学联”,在此基础上,1964年2月,以民青同派学生为主力重新建立全学联,在各派学生团体的对立斗争中确立了组织。在1961年到1971年的运动中,反日共派组织经过反复的激烈斗争,都陷于溃灭状态,但是民青同派全学联因为抑制了盲动而没有损失,正因为这样,成为反民青同派组织的憎恶对象。他们动员的力量过去被认为约有五万人,在1971年度据说拥有124所大学的249个自治会组织,但是其组织也没有显著的发展。

   与民青同派全学联相接近的有无产学同(1969年3月)、共学同(1968年3月)、社会主义学生战线(1962年5月)。无产学同属于共产主义工人党系,共学同属于社会主义工人同盟系,社会主义学生战线属于统一社会主义同盟系,这些都是结构改革派,是从日本共产党分裂出来的派别。与此相同,从“代代木”分裂出的派别“日本之声”系的民主主义学生同盟(民学同,1964年12月组成)也曾经有过活动,但是在1971年销声匿迹了。
   革马派(1963年7月组成)、核心派(1968年7月)、学生国际(1969年3月)本来属于1957年2月组成的日本托洛茨基主义者联盟系统。该联盟曾经改为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但是1959年8月分裂为革共同全国委员会和第四国际日本支部,在1963年及1967年又都分裂为两派,由“全国委”产生革马派和前进派,革马派全学联属于前者,核心派属于后者。同时,第四国际也发生了分裂,学生国际是在“多数派”领导下产生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派(1968年2月)和赤军派(1969年9月)是属于1958年组成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系统,在1960年安保斗争中这个共产同系的学生曾经是主力,在1965年7月产生了社会主义学生同盟(社学同)统一派,1968年3月分化,1969年以关西派为中心组成赤军派,1970年和1971年作为最激进的集团进行活动。东日本的赤军派同京滨安保共斗会议组成了联合赤军,终于因为内讧而走向毁灭的道路。
   反帝学评(成立于1969年7月)是属于日本社会党的外围组织……它的学生组织是反帝学评全学联。
   创价学会系的新学生同盟是1969年以反对“大学经营临时措施法案”斗争为契机,以该学会学生会员为主体,在东京约有75000名学生参加之下而组成的。大学法案被通过后,看不到特别引人注目的活动。
   在日本大学和东京大学学潮过程中,核心派、反帝学评、学生国际、共产同、学生解放战线、社会主义学生战线、共学同、无产学同八个团体,在1969年9月约一万人于东京集会,组成全国共斗联合,表现出开展安保、冲绳斗争的姿态。但是在这个联合里,革马派没有参加,同时在联合内部也仍然存在着对立和斗争。
   在安保斗争结束的1971年,围绕着冲绳斗争,他们之间斗争进一步激化,全国共斗联合处于分裂状态,分为核心派、学生国际和反核心派(反帝学评、马克思列宁主义派、社会主义学生战线、无产学同、共学同、共产同荒派)。因此,反民青同派激进集团大致分为革马派、核心派和反帝学评三派。

(二)高中学生运动的组织

   1968年以来的学生运动,从高中生到初中生都被卷进去。其组织情况如下(据时事通讯社《内外教育》1971年11月19日版):

区 分            1969年9月             1970年9月             1971年9月
民青同系
学校数              950                   1,000                  1,000
学生数           10,000                  12,000                 12,000

反民青同系
学校数              540                     950                    780
学生数            3,800                   8,200                  4,500

   根据上述情况,组织发展的顶点是1970年度,民青同系即使在1971年,其组织发展也仍然保持顶点的水平,但是反民青同系组织在1971年,其人员方面减少了将近一半。1971年9月反民青同系各组织的详细情况如下:反战高联(革马派)440人、反战高协(核心派)850人、越和联900人、反帝高评(社青同解放派)270人、高中生反帝战线(共产同派)140人、反帝高战(战线派)120人、国际主义高中战线(学生国际派)90人、高中生解放战线(马克思列宁主义派)、全高斗联(无产学同派)30人、革命战线(赤军派)20人、其他各派450人、无党派集团1090人。
   在反民青同系左翼组织中,大的派别仍然是核心派、革马派、反帝学评派,这个事实说明大学生组织的力量。参加越和联的高中学生也很多,但大学生却很少。此外,无党派集团人员相当多,这种情况同样也适合大学生的状况。这些无党派集团的情况虽然各种各样,但是其中出现“黑钢盔”集团等,表现了宛如赤军派那样过激行动。
   虽然上述的各学生运动团体可以认为属于左翼系统,但是,在1968年开始的学生运动的激烈化过程中,右翼学生运动组织活动也显示出活跃的动向。右翼团体主要有日本学生同盟、成长之家学生会总联合会、全日本学生评议会、全国大学原理研究会、全日本学生评议会、新日本学生联盟、新日本协议会学生部等十多个团体,另外在地方还有若干个团体。
   上述团体的共同特点是反共、反社会主义。但是其中不少团体认为日本国宪法的和平主义和人权主义不外乎是占领政策的产物,因此有不少人主张改变宪法和扩充军备。他们的组织成员不那么多。尤其是后来在左翼学生团体出现衰退现象,由于在国际方面,中国加入联合国,美中接近等情况的变化,右翼学生组织似乎没有发展。
   如上所述,从1967——1968年度开始急剧高涨起来的学生运动及其组织,在1970年日美安全条约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变成遍体创伤状态,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译自《日本教育年鉴》1973年版第159页
————————————————

三、新左翼的出现

(一)新左翼的概念

是反代代木① 各派,全国全共斗联合、反战青年委员会、越南和平市民联合等各组织的总称。它们于一九六九年十月一于岛,以反对越南战争、粉碎安保条约、冲绳斗争胜利、阻止佐藤访美为口号,在全国各地采取了首次统一行动。与新左派相对的是社会党、共产党、,总评等被称作旧左翼。新左翼各派共同的逻辑是:一九六九年佐藤首相访美,是由于越南战争失败和美元危机,象征着“美帝国生义‘战后体制’的破产”与“日本帝国主义要重新统治亚洲”,其目的在于“调整日美两帝国生义之间的关系”,对此并加以批判说:“这是用冲绳问题粼强化阶级统治”。在十月二十一日一国际反战日的示威游行中,展开了激烈的街头斗争,可是正象在联合赤军事件中所看到的那样,有强烈的暴力集团化倾向。

① 代代木是日本共产党中央的所在地,反代代木派即指反日共而言。

译自《 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三五页

(二)新左翼的出现

一道处于激烈对立关系的反代代木吝派,其中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全国委员会(学生组织是核心派)、共产生义者同盟(学生组织是社会主义学生同盟)、日本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同盟(学生组织是学生解放战线)、第四国际日本支部(学生组织是社会主义青年同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派)和社会主义无产者同盟、(学生组织是共产生义学生同盟)五派,在四· 二八冲绳日发表共同宣言,接着举行在越南要实现和平、以市民联合(越南和平联合会)为中心的六。一五示威,共产主义无产者党(学生组织是无产阶级学生同盟)加入了这五派,发表了六派共同宣言。

九月九日,六派学生组织加上社会主义青年同盟解放派学生组织的“反帝学评”和统一社会主义,同盟学生组织的“前线”这八个派,他们与无党派的“全共斗”合作组成“全国学生共同斗争联合会”。另一方面,在反代代木各派影响下的“反战青年委员会”, 于九月十九日发起了全国各县反战代表者会议。

越和联”在为实现中心任务的十· 十示威时,不属于全国全共斗联合与全国吝县反战代表者会议,而被排斤在全国全共斗联合的革马派和社学同赤军派也参加了进来。但是,其后步调总不一致,在一九六九年中再也没有过统一行动。

译自《 警察时事年鉴》 一九七三年版第三五六页

(三)新左翼的宗谱

处于四分五裂不断变化的新左翼,其宗谱有四大系统:( 1 )奉行托洛茨基主义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革共同); ( 2 )属于社会党青年团体的日本社会生义青年同盟(社青同); ( 3 )从日本共产党分裂出来后受托洛茨基主义影响很深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同); ( 4 )也是由日共芬裂出来采用意大利的结构改革路线的结构改革派。

革共同系有:( 1 )革命的共产生义者同盟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渡(革共同革马派); ( 2 )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全国委员会(革共同前进饭); ( 3 )第四国际日本支部的日本革命者共产主义者同盟(第四国际多数波); ( 4 )武装暴动准备委员会(第四国际BL 派)。
社青同系有:( 1 )日本社会主义青年同盟协会派(社有周协会派); ( 2 )革命者无产者协会(革无协)。

属于共产同系有:(功共产步义者同监(共产同); ( 2 )共产主义者同翌赤军派(马克思列宁生义同盟); ( 3 )无产者共产主义委员会(旧马战怒涛派); ( 4 )青年共产同盟(旧马战前卫汲)。

结构系有:( l )统一社会主义同盟(统社同); (2)社会主义无产者同盟(社无同); ( 3 )共产主义无产者党(共无党)。在这些上级团体之下,分别有核心派,革马派和反帝学评派三个全学联为首的学生组织。革共同的前身是‘日本托洛茨基联盟”。它是对日共的“官僚生义”持批判态度的共产生义者而集聚的组织,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改称革共同。

一九五八年八月,第四国际系统分化。第四国际系统于一九六七年分裂成“少数饭”和“多数渡”,学生组织也分成了少数派的“无产阶级军团学生评议会”(无产军团全学评);多数派的“国际生义共产学生同盟”(学生国际)。革共同也于一九六三年四月分裂为重视群众斗争的前进派(核心派)和反对它的革马派,学生团体“日本马克思主义学生同盟”(马学同),也分成革马派全学联和核心派全学联。

一方面,共产同是在日共第六次全国协议(六全协)被开除的全学联中央执行部党员组织起来的,创建了学生团体“社会主义学生同盟(社学同)。

  “社学同”在一九六O 年安保斗争中扮演了主角,后来又分裂成激进的东京大学集团“革命的通达派”;中间派的“无产阶级通讯派”;主张无产者策略的“战旗派”三个集团。一九六一年春,无产阶级通讯派和战旗波被“革共同”全国委员会接纳,共产同(第一次共产同)崩溃。

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出现了重建“共产同”的动向。一九六五年七月,“战旗派”、“革命的通达派”与“马克思生义的战线派”(马战派)、“关西派”统一起来,结成了社学同统一派。对于这种统一持反对的共产同马列主义派,于一九六入年十月结成了“日本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同盟”(马列生义同派),组织了“学生解放战线”。其后,马战派同“怒涛派”、“前卫派”再一次分裂,在一九六九年九月赤军派分裂,在一九七O 年六月右派集团的战旗派、情况派因反对军事路线又重新分裂。一九七O 年七月战旗派组织了共产主义青年同盟。

还有社青同,它是在一九七O 年十月以社会党青年部为核心而结成的。党内陷于左右两派的对立,协会派(社会党主流派)、结构改革派(同上反主流派)、托洛茨基系统解放派、国际主义派四派继续激烈的对立。其中,解放派结成了“全国反帝学生联合评议会”。

结构改革系统,它是在一九七一年十月;由争论日共纲领而退出日共的政治局委员春日庄次郎等所建立的“社会生义革新运动”而来的,因其内部对立而引起分裂,则有“统一社会主义同盟”(统社同)、“社会生义无产者同盟”(社无同)、“共产主义无产者党”(共无党),并分别组织了学生团体。
译自《 警察时事年鉴》 一九七四年版第三七二― 三七三页

四、三个新左翼全学联

(一)核心派全学联

核心派全学联是以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革共同少全国委员会派为上层政哈组织的学生团体一一日木马克思主义学生同盟(马学同)核心饭的简称。它是在一九六三年四月,生张反帝、反斯大林生义的革共同分裂成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派和全国委员会派时产生的,是新左翼中最大的派别。在七十年代的斗争中,以“走向内乱的殊死战斗的七十年代”为口号,成为暴力示威的生角。它是因为在一九七一年九月十六日“成田”斗争中,被扣上有杀害三名警察的嫌疑,以及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对日比各的松本楼放火事件等激烈的武斗而出名的。钢盔上自地写着“核心”的黑字,机关报为《前进》 。

译自《 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三二页

核心派,从一九七O 年三月二十入日起的三天期间、在法政大学召开的临时全国大会上,总结一九六九年十、十一月斗争是“胜利”的。总结的主要论据是:“该派的领导集团从单纯学生组织变成以革命主力军无产阶级为中心的组织,学生通过和工人阶级一起斗争,就能更加英勇”。其结果是:在日美联合声明中虽然决定……

四、三个新左翼全学联
(一)核心派全学联

核心派全学联是以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革共同)全国委员会派为上层政治组织的学生团体― 日本马克思主义学生同盟(马学同)核心派的简称。它是在一九六三东四月,主张反帝、反斯大林生义的革共同分裂成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派和全国委员会派时产生的,是新左翼中最大的派别。在七十年代的斗争中,以“走向内乱的殊死战斗的七十年代”为口号,成为暴力示威的主角。它是因为在一九七一年九月十六日“成田”斗争中,被扣上有杀害三名警察的嫌疑,以及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对日比各的松本楼放火事件等激烈的武斗而出名的。钢盔上白底写着“核心”的黑字,机关报为《前进》 。
译自《 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32页

  核心派,从一九七O 年三月二十入日起的三天期间、在法政大学召开的临时全国大会上,总结一九六九年十、十一月斗争是“胜利”的。总结的主要论据是:“该派的领导集团从单纯学生组织变成以革命主力军无产阶级为中心的组织,学生通过和工人阶级一起斗争,就能更加英勇”。其结果是:在日美联合声明中虽然决定 一九七二年归还施政权,但这不过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建立起代替美帝国主义统治亚洲的体制,而把归还冲绳,归还冲绳施政权作为重要前提”而已。因此,要使冲绳成为真正符合国民利益的“夺还冲绳的斗争”作为运动的中心。于是提出了以夺还冲绳斗争为契机,“把亚洲的危机转变为内乱”作为七十年代斗争的口号。但是一九六九年秋季在组织上遭到的打击,尚未恢复,面对六月安保斗争高潮,就把目标集中在为了重建组织而放弃武斗的广泛宣传上。这就“转变”了可以说该派最大特点的武斗主义路线。因此,甚至于在大学生、反战高协(高中生组织)的一部介入中出现了激烈反抗的情况。关于安保斗争总结,该派虽然归结为“一定胜利”,但是并没有解决内部的动摇,由于八月海老原被杀事件,更加剧了混乱。

  作为七十年代斗争的方针,提出粉碎入境管理法― 入境管理体制,继续展开夺还冲绳斗争,粉碎第四次防卫计划、破坏活动防止法等。

  摘译《每日年鉴》 一九七一年版第531― 534页

  这个组织是托派。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由革共同全国委分裂而诞生。“反帝、反斯大林主义”作为生要目标,攻击日本共产党。在争夺领导权和同革马派作战双重斗争中,掀起红色恐怖,连续发生互相杀人和暴力事件。号召展开武装政治战(把日帝侵略亚洲转变为内战)、粉碎狭山审判等。同“解同”朝田派结合起来加强对日共的攻击。组织“马克思主义学生同盟核心派”。机关报《前进》 ,理论刊物是《共产主义者》 。

译自日共《 政治年鉴》 一九七四年版第156页


  (二)革马派全学联

  它是以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派为领导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学生同盟革马派的简称。根据其纲领,规定学生运动的主要任务是“把小资产阶级学生变为站在反帝、反斯大林主义立场上的革命主体(无产阶级)" ,重视意识形态斗争。主张依靠武装斗争实现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环的反帝、反斯大林主义的社会生义革命。钢盔的标志是白底写着“革马”的黑字。发行的机关报有《解放》 、《共产主义者》 、《全学联书记局通讯》 等。成立于一九五七年。因为东京大学安日讲堂事件中事前“逃跑”了,而被全国全共斗联合开除。

译自《 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32页


  一九七O 年三月二十八日起,革马派在东大驹场召开了历时两天的第五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会上通过的运动方针是:粉碎与冲绳斗争相联系的日美归还冲绳筹备委员会;在校内斗争方面同日共相对抗等。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该派认为“群众的斗争组织的实际情况在于大学自治会”,十分重视校内斗争。为此,不可避免地要同从来就以校内作为中心、以扩大群众组织为目标的日共系全学联之间进行较量。该派也采取彻底同日共系相抗衡并瓦解之的强硬态度。

  该派认为一九六七年以来“经过三年奋战的一九七O 年斗争.在一九七O 年六月二十三日的正式决战中,虽然数量上得到发展,但由于工人阶级决定性后退而终于失败”。从而把一九六九年十月、十一月的斗争以及一九七O 年安保斗争总结为失败,据说,这是因为运动已经过了发表日美共同声明的历史转折点,本来就是在“失败里进行的斗争”,。而且,该派把其他反日共系各派(除一部分之外)执行了的非暴力路线,甚至于把从六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三日在立川机务段拦阻火车等与工人有关的实力斗争,都肯定为“标志了日本阶级斗争的右倾化方向”。

  该派确定以粉碎策划归还冲绳施政权、反对美帝国生义侵略柬埔寨、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充当帮凶、推进教育斗争和校内斗争,作为一九七O 年秋季的斗争方针。作为教育斗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以一九七一年五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为主的政府、文部省关于大学和学校改革开展了反对运动。

译自《每日年鉴》 一九七一年版第534页


  革马派是托派。日本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派(通称革马派),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由“革共同全国委员会”分裂出来的黑田宽一等组成。虽然以“反帝、反斯大林主义”为主要战略,但是把日本共产党作为主要的打倒对象。在各派争夺领导权的过程中,同核心派对抗,互相间进行不断的武斗。一九七二年,在早稻田大学校内私刑杀害了无党派的川口。一九七三年,占据机车工会核心的该派干.部,发生了对社民党系干部强行征收选举费进行严厉的管束,对于工会会员强制处分等破坏民主和忽视人权的暴行。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生同盟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派”。机关报《解放》 ,理论刊物《共产主义者》 。

译自日共《 政治年鉴》 一九七四年版第156页

(三)反帝学评派
反帝学评(一九六九年七月)是属于从日本社会党的外围组织日本社会主义青年同盟分裂出来的解放派系统,与革共同第四国际日本支部有关系。社青同分裂为协会派和解放派,从左翼的解放派产生革命的无产者协会,它在一九六七年改为反帝学评,作为它的学生组织,形成了反帝全学联。
译自《 日本教育年鉴》1973年版第160页

反帝学联是日本社会主义青年同盟全国学生班协议会解放派的学生团长:,成立于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在一九六八年的大会上,确立了这样的方向:“运动的基调是反战、反独裁政治、反产学协作。我们的任务是改造作为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一翼的整个学生运动。主张与工人结合,口号是组织以工人学生合作路线为指导的革命评议会。其据点学校有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等。机关报有《 革命》等。钢盔是蓝底用黑字或白字在前面写着“反帝学评”, 用白字在后面写着“AISC ”或“Z ”。

译自《 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32页

  革命的无产者协会(社会党、社青同解放派),最初是从社会党、社会生义青年同盟里的托洛茨基分子中,作为社会党、社会主义同盟解放派在一九六三年产生的,同年改称上述的名称。它诽谤日本共产党的民主联合政府纲领提案为“议会主义”等。机关报为《解放》。

译自日共《 政治年鉴》 一九七四年版第156页

五、京滨安保共斗


对背叛毛泽东路线的日本共产党不满,亲毛派组成了日本共产党革命左派神奈川县委员会。在它的领导下,以京滨地区的工人和学生为中心,于一九六九年四月组成了联合斗争组织,约有三百人。该日共革命左派方面,除了京滨安保共斗以外,还有工人反战团、学生战斗团,妇女解放同盟、反战和平妇女会。一部分人正公开活动,打着“建设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党”、“反美爱国”的旗号,计划用爆炸物和枪械来袭击美军、自卫队、警察设施等。发生了一九七O 年十二月十入日袭击东京上赤塚派出所,一九七一年二月袭击历木县真冈市枪炮店等事件(参看“联合赤军”一项)。
译自《 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33页

京滨安保共斗它是在拥护中共路线的日本共产党革命左派神奈川县委员会的领导下,由京滨地区的工人、市民和学生组成的组织。
它是以毛泽东思想武装党作为建党目标,以“反美救国”为口号公开的群众组织。由京滨工人反战团、学生战斗团、妇女解放同盟和反战和平妇女会四个团体构成的统一组织。主席是东京水产大学已毕业的川岛豪(拘留中)。袭击派出所的三人是学生战斗团的成员。在一九七O 年安保斗争中掀起五十八次过火事件,其中十九个案件有四十三人被捕。它和共产同赤军派、共产同红暴和无政府主义者被认定为“过激的新四派”,是重要的治安对象。以美军基地、警察设施和驻日外国的大使馆、公使馆和兵工厂等为攻击目标,主张激进的理论。
译自《警察时事年鉴》 一九七四年版370页

京滨安保共斗是个秘密组织,分为游行示威、集会等宣传组织和军事组织两部分。作为军事组织,组织了“人民解放游击队”, 公然以“政治游击战”作为口号。无政府主义者集团中,它是被治安当局加以警惕视为最危险的组织,属于一九六八年十月在东京新宿地下据点发生爆炸事件的“背叛社”系的“T 社”。以学生为中心的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组织,是在一九六九年秋季结成的,据说他们还有袭击宫内厅的计划。
译自《 每日年鉴》 一九七一年版第三四页

新左翼过激波组织的京滨安保共斗的成员,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院学生柴野春彦(二十四岁)等三人,在一九七O 年十二月十入日午前一时半左右,袭击了东京志村警察署上赤塚派出所,除柴野被警察官射杀外,另外二人也受了重伤。三人都是京滨安保共斗的下级组织学生战斗团的干部。袭击时使用弹弓、铅丸和短刀凶器。

京滨安保共斗是一九六九年八月,由于对新左翼各派斗争的不满,以京滨工业地区的工人和学生为中心而成立的组织。京滨安保共斗从结成后的1969年9月立即提出过激的斗争方针,最初的过激行动是反对爱知外相访苏和访美,他们从海中侵入羽田机场,造成了向跑道投掷燃烧瓶事件。


其后,一九六九年秋,从歧阜县的采石场盗取了炸药约有一百八十包,把它用在厚木、立川、横田基地以及横滨美国领事馆,进行了一系列的爆炸,还有类似未遂的事件,而柴野和这些案件几乎都有关系,他被指名通缉。

摘译《警察时事年鉴》一九七四年版第三七三页 

六、共产主义者同盟(崩得)

又简称为共产同,是属于托洛茨基生义系统的新左翼政治组织之一。被日本共产党开除的学生于一九五入年十二月组成。在反对革共同(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同时,领导着全学联,在一九六O 年安保斗争中成了主角。因这次斗争的总结而发生分裂。一九六六年虽然重新统一起来,但内部对立激烈。一九六九年第二次安保斗争中再次分裂。关西派分裂成共产同赤军派、叛旗派、荒派、情况派、怒涛派等八个团体,都把少数过激派的恐怖手段、作为战术。另外,一九七O 年斗争以前,该派有个学生组织社学同(社会主义学生同盟),也叫崩得,但现在不存在了。

译自《 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33页 

(一)赤军派(共产主义者同盟赤军派)

共产主义者同盟围绕一九七O 年安保斗争的评价,发生了激进的关西派与关东派的对立,赤军派是以关西派为中心,于一九六九年九月四日,在东京葛饰公会堂召开赤军派政治大集会时开始的。赤军派主张日本和世界的现状“正处在对帝国主义与资产阶级公开发出战争宣言的阶段,在日本要开始直接地战斗”。决定用下列战术作战:绑架要人作人质,爆炸海外军事基地和抢夺金钱。赤军派的成员约有四百人,分布于二十三都道府县,其中被治安当局定为危险分子的不到一百人。因袭击派出所、山梨县大菩萨巅的武装训练、劫持日航机“淀”号,袭击银行等而出名。在公开出面时,以戴红色钢盔上写黑字“赤军”为标志。

译自《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33页

(二)叛旗派(共产主义者同盟《叛旗》编集委员会派)

由于对安保斗争的评价,一九七O 年六月,主张大众主义的共产同右派集团,分裂成派旗派和情况汲。叛旗派与其他派的不同点是:警告由于党无益地进行军事煽动,招致群众的背离;应在适应客观形势的同时,取得群众的支持实行武装化。他们以青山学院大学、中央大学、明治学院大学、横滨市立大学为主要据点学校。

译自《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33页 

(三)荒派(共产主义者同盟荒派)

围绕着安保斗争的评价,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从共产同中分裂出来的派别。以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上智大学为据点学校。由于它主张把确立先锋党作为突出重点,以大众的军团化为目标,因此批判赤军派的军事路线为“单纯军事、无政治的军事”。在共产同各派中,由于主张大众的组织化,可以说是右派。
译自《 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33页

(四)情况派(共产主义者同盟再建准备委员会派)

在共产同中,与叛旗派并列,以大众主义为基调,批判单纯军事的右派集团,是一九七O 年六月分裂出来的。他们以夺取中央权力和大众性的罢工为战术,把“领导大众的政治斗争并使之系统化”作为第一任务,批判过激的军事战术。中央大学、日本大学、东京大学、明治大学(生田校舍)等是他们的据点学校。

译自《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三三页

(五)怒涛派(工人共产主义委员会怒涛派)

由于安保斗争的评价,一九六九年,同党内的世界同时革命论相反,主张“日本革命,以此作为世界革命的突破口”,因争论得不到统一,建议共产同大会延期,但遭到拒绝,因而抵制大会,便产生了怒涛派。其学生组织有共产主义战斗团。据点学校有东京水产大学、东京大学、日本大学、关东学院大学、静同大学。译自《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 一九七三年版第三三页

(六)红暴

是共产主义者同盟战旗派的秘密组织― 红色暴力的简称。本来是以同志社等关西的大学为中心是一九七O .年八月的时候,就连关东地区也加孩了组织活动,宣言要对防卫厅、美军基地、警察设施等进行武斗,把劫持政府要员的游击战术放在重点。,其积极分子约有五十人。

译自言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一九七三年版第三三页

(七)日共对共产同的看法

共产主义者同盟(通称崩得)一九五八年十二月组成。其后,分裂为完全是一个大杂烩的个别组织。如一九五八年,提倡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派,一九六九年的赤军派等。一九七一年赤军派,以毛泽东路线和人民战争万能论为基础,形成了盲从毛泽东的京滨安保共斗和联合赤军,一九七二年干了不少私刑杀人事件。当前策划重建赤军派的同时,分裂为战旗派(多数派)、战旗派(日向派)、前卫派、怒涛派、叛旗派、情况派、、烽火派、“红暴”派、神奈川左派等。

译自日共《 政治年鉴》 一九七四年版第一五六页


“不断革命”同志供稿


[blockquote]图片: [/blockquote][blockquote]
[/blockquote]日本齿轮座剧团访问韶山



[blockquote]图片: 
[/blockquote][blockquote]图片: 
[/blockquote][blockquote]
[/blockquote][blockquote]图片: 
[/blockquote]  日本的文化大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2: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说日本学生运动

作者:冰冷雨天    转贴自:国际共运网

  编者按:作为中文网络上日本现代史首屈一指的叙述者,冰冷雨天的这篇文章描绘了日本学运史的基本脉络,其中提供的线索与信息,对我们深入探究国际共运史的面貌将有很大的助益,同时我们还要对作者的授权表示感谢~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七十年代初,是一个青春的年代。

  那是一个全世界的年轻人用热血和理想去企图改变这个世界的年代。

  当年在邻居日本,学生运动也轰轰烈烈,甚至不亚于中国,而且在中国红卫兵们偃旗息鼓以后,日本年轻人们还走向世界,在欧洲,亚洲和中东手持自动步枪和手榴弹和不共戴天的帝国主义敌人进行武装斗争。

  日本的学生运动由来已久,追根寻源可能可以追溯到1918年东京帝国大学学生们乘所谓“大正民主”的机会成立的“新人会”。第一次大战以后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得学生运动迅速转向共产主义。1922年日本共产党成立以后,学生运动更是如火如荼。随着日本一步步走向军国主义,对学生运动的取缔和镇压也随之升级。到了1933年京都大学法律教授泷川幸辰(战后曾任京都大学校长)的学说被政府正式认定是“过激派言论”,泷川本人也被赶出校门以后,在宪兵和特高警察镇压下日本学生运动销声匿迹。领导学生运动的日本领导们也出走中国,在延安坚持反战斗争。

  战后,随着占领军的民主改革。口号为争取教育民主化的学生又卷土重来,1948年成立了“全日本学生自治会总联合”简称“全学联”。战后的学生运动一开始还是和战前一样,受日共的领导,但是逐渐地学生运动就和日共分道扬镳。和人们想象的相反,到了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顶峰,学生运动和日共几乎没有了关系。

  这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日共在战后的方针变幻无常,一开始是认为学生属于小资产阶级,而革命的基本力量是工农大众,对学生运动失去了战前的热情。加上朝鲜战争开始以后日本国内政治的右倾化,日共领导人又重返中国避难造成领导权丢失。还有就是日共在1951年将其议会斗争路线改成武装斗争,而在1955年又宣布放弃武装斗争。如此左往右来,造成学生们无所适从,加上此时苏共开始的反斯大林运动,使不少共产主义运动的阴暗面公布于众,日共名声大坏,所以学生干脆另立山头,自己摸索道路。从此日本就有了所谓“旧左翼”和“新左翼”的说法,日共和其控制下的组织被称为“旧左翼”,而反日共的形形色色的左翼组织侧被统称为“新左翼”。

  反斯大林运动的结果使斯大林的政敌的托洛茨基理论再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斯大林走下了圣坛,也就意味着托洛茨基不再是“反革命”的代名词。不再意味着是分裂主义者,叛徒,小资,冒险主义,反共,而是一种可以讨论的思想。于是托洛茨基主义在学生中成为热门,60年代日本学生运动的两大派别,“中核派”和“革马派”的口号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斯大林主义”,“帝国主义”当然指的是美国,“斯大林主义”不仅指的苏联,同时也指中国,指所有执政的共产党。执政就是斯大林主义,要革命就必须坚持托洛茨基主义。

  战后日本的学生运动有两次高潮,一次是从1959年开始的“安保斗争”,目标是反对日美安全保障协定的修改。

  “安保斗争”的序曲应该说是全学联开始的“砂川斗争”,反对砂川美军基地扩建的运动。一开始日共在砂川驻有工作队,可是在日共宣布放弃武装斗争时连驻砂川的工作队也撤走了。在砂川人看来,这是一种不可容忍的叛卖行为,所以后来砂川斗争真正开始以后,砂川人坚决拒绝日共的参与。

  砂川事件的当时是学生和砂川市民胜利了,政府不得不放弃测量计划,扩建也就不了了之。学生胜利的原因很多,比如政府并没有决心要干,法曹界也有不少人同情学生,在审判被捕学生时,法官的判决不但是“全员无罪”并且判决扩建美军基地“违反宪法”。违宪的官司是一直打到了最高法院,但是政府方面也不愿招惹更多麻烦。

  1951年与旧金山和约一同签订的规定美军在日本驻军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将在1961年满期,修改为《日美协作与安全保障条约》。这时就是“安保斗争”的主要部分了。学生运动反对这一条约首先是从反对驻日美军这一简单出发点开始的。但是到了在国会审议这一条约时,有人对条约里“为了维持远东地区的和平安全”这句话里的“远东”提出质疑,外相藤山爱一郎在答复时说:“以日本为中心,菲律宾以北,中国大陆一部分,苏联的太平洋沿海部分。”

  这种解释让日本人和亚洲人想起了15年前的“大东亚共荣圈”!到底是在修改《日美安保条约》还是在为再次侵略亚洲而铺路?现在不只是学生,其他市民也发出了疑问,参加到“安保斗争”中来。

  当时和日共对立的学生运动的中心组织是一个自称马克思主义原教旨主义其实在更大程度上是托洛茨基派的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为了强调自己的原教旨性,特地用德语的“Bund”(同盟)作爱称。
  
  当时的岸信介内阁利用在众议院的多数席位而在1860年5月19日强行表决通过了这个条约,要钻法律的空子——既然参议院可能无法通过这个条约,那么只要参议院不否认这个条约就行了,岸信介的计算是参议院无法审理这个条约而使之在30天后的6月19日自然生效。

  这自然遭到了各界的反对,要想使已被众议院通过的条约法案实效,除了在6月19日前打倒岸信介内阁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而岸信介内阁对于连日全国六百万左右大规模游行示威装聋作哑而使之在6月19日清晨零点自然生效。岸信介内阁的辞职是6月23日的事情了。

  “全学联”和“Bund”没有很严密的组织,任何人只要说他是“全学联”了,他就是“全学联”了。作为一个革命党,这是致命伤。全学联当时根本没有秘密工作的经验,甚至连公开和秘密的两套领导班子都没有准备,以至在羽田机场和警察对峙时78名学生领袖被警察一网打尽,一直到安保条约自然生效以后才被释放,这也是斗争失败的一个原因。

  斗争的失败使“全学联”发生分裂,1963年学生运动的中心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分裂成“革马(革命马克思主义)派”和“中核”两派。各派分别参加反对当时已经进入泥沼的越南战争和反对三里冢建设新空港的斗争。

  这时日本学生运动开始了第二次高潮,即所谓“大学斗争”。一开始是一直与学生运动无缘的庆应义塾大学在1965年1月反对大学学费上涨开始的,一直发展到了全校罢课。这次庆应的运动和以往零散的学生运动不同,从一开始就很有组织性。运动只持续了两个星期,结果是以塾长(校长)高村象平辞职,取消强迫购买校债的做法,比较和平地得到了解决。

  但是和平的学生运动好像到此为止了。过了整整一年,1966年1月,这次是和庆应大学截然不同,战前开始就是学生运动中心的早稻田大学学生因为学费上涨和学生会馆的管理权问题与校方发生对立。这次风潮一直到6月份才结束,被称为“150天斗争”。

  1965年12月20日校方决定上涨学费以后,1月份反对运动就已经发展到了全校罢课。学生在校园内筑起路障街垒,阻止入学考试的进行。校方在2月23日招来警察机动队强行驱散学生,并逮捕了203名学生,总算保证了入学考试的进行。但是警察一撤出学校,学生们又聚拢了起来重新抗议,结果是总长(校长)大浜信泉辞职,学校撤回上涨学费的决定并且同意由教职员和学生联合管理学生会馆。

“赤军派”从一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就导演了人称“大阪战争”和“东京战争”的大量“M行动”。抢劫邮局筹集资金(MONEY)来购置枪支弹药,甚至直接抢劫警察派出所以获得枪支。但是1969年11月5日他们在大菩萨山口设立用来训练袭击首相官邸的秘密基地被警察破获,武装部队53人被一网打尽,残余人员纷纷逃往海外。逃往海外的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大阪市立大学学生田宫高麿为首的9人在1970年3月31日劫持了日航的“淀”号飞机投奔北朝鲜。另一部分则是重信房子,奥平刚士等前往中东,投奔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FLP,简称“人阵”),组成“赤军派阿拉伯委员会”,又称“阿拉伯赤军”,后改名“日本赤军”。

  继续留在日本活动的一部分赤军派则于1971年和一个叫做“日本共产党神奈川县常任委员会革命左派”的一个毛主义小组织合并,成立了“联合赤军”。“联合赤军”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在思想上不伦不类的组织,集托洛茨基主义,石原莞尔主义和毛泽东主义之大成,1972年2月29日联合赤军在“浅间山庄”进行“肃反整风”时被警察包围,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没有参加浅间山庄肃反的漏网者后来不少出国参加了“日本赤军”。

  1973年在“冲绳归还”时的学生运动是战后日本学生运动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那以后学生运动就几乎成为了历史名词。

  现在还有没有学生运动?还有,今年5月3日宪法纪念日,那次学生运动的名门,日本大学反对修改宪法的学生们在新宿和反对他们散发传单的右翼组织还打了一架,双方各有几人受伤。路过的一位正好也是毕业于日本大学的行人十分感慨地说:“看那光景好像回到了70年代,真想不到现在的日本居然还会有人为了意识形态去流血”。
  到现在为止的“大学斗争”基本上都是私立大学反对学费上涨的斗争,没有多少政治上的含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添置新校舍,新设备的财源不足,学校因此向学生转嫁包袱。这几场斗争学生胜利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教职员同情学生。作为学费上涨收益方的教职员的观点是政府应该加强对私立学校的基本建设资金补助,而不应该听任学校向学生转嫁经费负担。

  但是到了1968年,这次日本大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4月1日的新生入学典礼刚过,第二天国税厅的调查就发现日本大学有20多亿日元的去向不明。日本大学也是没有过学生运动的学校,但是和庆应大学不同,庆应大学学生是对政治不感兴趣,而日本大学则是由独裁管理排除学生运动。学生们淤积下来的对校方的不满正好乘这个机会一气喷发了出来。

  这次的日本大学问题其实成了一个大学本身的存在方式问题,已经超越了学校经费管理的范畴。受中国文化大革命理论的影响,日本学生们提出来了“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教育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这个问题。

  日本大学的学生运动,从一开始就是流血抗争。日大有体育的传统,学生中所谓“体育系学生”,也就是拿体育奖学金的学生较多,而这些学生的利益是和校方一致的,所以“体育系”和“全共斗”不断发生流血冲突。但是虽然有校方的支持,“体育系”学生却占不了上风,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日本已经进入了全面学生运动的时代。

  几乎与日本大学同时,东京大学也闹起了学潮。其实东京大学的学潮是在1967年开始的,但一开始仅仅是限于医学部的反对研修医制度的斗争,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当年麦克阿瑟给日本医学界带来了一个“研修医”的制度,医学院学生毕业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研修以后才能正式从业。但是在实际上这个制度成了医院和开业医师使用低价劳动力的手段,一直受到医学院学生和年轻医师的反对。

这次东大医学部学生举行无限期罢课,医学部也毫不示弱,一下子对17名为首学生的处分,包括开除4名,东京大学从来没有过的处分行动。

  但是受到处分的学生中,有一名当时人在九州,不在学校,并且就住在医学部部长丰川行平的外甥家。但医学部对这种明显的冤案视若无睹,坚持处分。医学部学生在1968年6月15日占据了东大的象征——安田讲堂。
  
  安田讲堂被占领以后,东京大学校方打破了不成文的规律——招来了警察机动队,驱散了占领安田讲堂的医学部学生。这一下子把一个学部的问题扩展到了全学校。并且一下子招来了全东京,全国各大学的支援学生们。

  那个时候的学生运动有一个很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共同口号,就是反对美国在一个落后的小国进行的一场十分不得人心的战争——越南战争。在这时候被揭露出了一件大事,就是美国军方一直在向日本的大学提供研究基金。牵涉到的有包括19所国公立大学在内的25所大学和包括4所国公立研究机关在内的9所研究机关。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于医学和生物学,而且全是细菌和病理研究。研究项目虽然不直接是军用项目,但是能够很容易地转为军用。当时正好是美军开始在越南喷洒除草剂的时候,知道真相了的学生们都为被作为杀人犯的帮凶而利用大为愤怒。反越战,反安保和争取大学自治管理把学生运动推倒了高峰。

  各校之间组织了“全学共斗会议”,简称全共斗来统一指挥。几乎所有教职工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运动。政府对付学生运动主要是出动警察机动队进行镇压,但应该说刚开始的时候警察的态度还是比较和缓,对不少学生的过激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但是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警察的态度趋向严厉,这是因为当年9月4日一名警察在日本大学被学生投出的石块造成颅骨骨折而死亡,这件事使警察和学生彻底对立。

  1969年1月18日开始警察在使用武力驱散占据东京大学安田讲堂的学生(被称为“安田讲堂攻防战”)前,政府专门拨款7亿日元为警察购置催泪武器。警察在进攻时毫不留情,使用推土机,喷水车,催泪弹,甚至用直升飞机从空中直接播撒催泪剂。终于在35小时后的19日下午5点46分占领了几成废墟的安田讲堂。

  第二天(1月20日),东大毕业的内阁总理佐藤荣作视察现场,见到母校的象征安田讲堂的劫后惨象,不禁怅然泪下。但是大多数传媒则认为那不是因为伤心而落泪,而是被残留的催泪剂给熏的。

  东大安田讲堂事件以后,虽然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还在继续斗争。但整个学生运动的中心从关东转到了关西,主要以京都为中心进行。一般把安田讲堂事件作为分水岭来把学生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后期和前期最大的不同就是从一开始就是暴力冲突。此时学生们已经走向过激,后来留下不少传奇的“赤军派”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武器也从石块,棍棒发展到了燃烧瓶和炸弹。并且到处有学生袭击警察企图夺取枪支的行动。

  现在日本的《燃烧瓶防止法》就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遗产。

  但是从1969年9月以后,学生运动就开始衰退了。衰落的最大原因当然是仅靠学生的力量是无法和强大的国家机器抗争的。此时被捕的学运活动家越来越多,保释金达数千万日元,经济来源大部分靠街头募捐的学生组织在经济上已经无法负担了。另外,日本学生运动的目标不确定性和内部抗争也是促成其衰落的一个原因。

  当时的日本学运,口号繁多。“反对越战”是大家一致的,“反美反斯大林”大家也都没有意见。但是牵涉到国内问题是就一件无法统一了。比如其中有一个口号是:“自我否定”,一开始是反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到了后来就干脆成了从物理上否定大学教育的怪论。“皮之不存”,还要大学生干吗?

  学生组织的内讧,一开始还只是造反的学生和亲校方的学生们的争斗。到了运动全面开展以后就成了造反学生之间的争斗,并且愈演愈烈。

  日共始终没有支持过学生运动,那些形形色色的NEW LEFT(新左翼)在日共看来全是一些共产主义的叛徒托洛茨基派。所以在他们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也只是“托洛茨基分子的小丑跳梁”,从一开始“全共斗”和“民青”(民主青年同盟,日共所属的青年外围组织)就争斗不断。日共在学生运动中置身事外虽然得保其身,但付出的代价是整整一代人对日共的反感。

  后来“全共斗”内部分裂出来的“中核”和“革马”更是势如水火,生死不能相容。同根所生,一旦翻脸,仇恨比他人更甚。加上“革马”派有名的“临阵逃亡”事件,更是让“中核派”咬牙切齿。东大安田讲堂事件时,前去支援的各派都有自己的阵地,“革马”派的阵地是安田讲堂侧翼的一座建筑物。但在警察机动队开进东大校园之前,“革马”派做出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并且在此之后一直拒绝解释理由:他们撤出了自己的人员,让警察顺利地占领制高点,居高临下地用高压水龙痛痛快快地浇安田讲堂的守备力量。

  “中核”派对这种叛卖行为的报复,就是从肉体上消灭对方组织的成员,用当时学生运动的话叫做“歼灭”或者“击沉”。但是“革马”派是一支非常典型的“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组织,在内讧中反而始终占上风。两派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战略,争先恐后向警察告密,以洗干净自己组织的恐怖活动嫌疑。这样警察渔翁得利,大量的学生活动家被捕入狱。

  学生运动走到了这步田地,已经是山穷水尽了。分裂为被称作“五流十八派”的各学生组织,派别之间的斗争也日益激烈。七十年代以后,各派学生组织之间的武斗到了经常死人的地步,最有名的就是“浅间山庄事件”。

  这时走上历史舞台,为日本学生运动打上句号就是极富传奇色彩的“赤军”。“赤军派”原来是“共产主义者同盟”(BUND)的最左翼,人称“关西BUND”,因其主要活动分子为京都,大阪等地的大学生。他们从学生运动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来一定要搞武装斗争。“赤军派”在公众场合下第一次露面是在1969年9月5日东京日比谷公园的学生集会上。“赤军派”立即引起了日本公安警察的注意,一星期以后的9月13日,警察就一下子抄查了他们在全国的五处据点,逮捕了21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08:59 , Processed in 0.1105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