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5 16: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乱云飞渡的岁月(13)4 O6 k( }6 R$ P/ s" D5 d2 u
8 `. I# J/ F3 x! S在各地纷纷成立革命委员会的凯歌声中,1968年的秋天到来了。
6 O3 k& x- [( s# |7 m& _, T4 ] 大陆所有的省市区最终都成立了“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实现了所谓的“全国山河一片红”。而全国各地分为几大派的群众组织,全部都已解散,叱咤风云的红卫兵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舞台中心退了出去。各地的武斗也已全部停止,生产生活秩序得到恢复,文化大革命的形势显得开始稳定了下来。% S) L i* T3 ^4 T
10月中下旬,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当时,上一届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中,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定为有各种严重问题的占总数的71%,因此参加会议的上一届中央委员的人数没能达到半数以上。会议从候补中央委员中选出了10人为正式中央委员,使得中央委员的人数勉强达到了半数。然后,会议安排让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军委办事组成员、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负责人等,都被“扩大”为参加会议的人员,全会的总与会人数达到了133人。领袖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段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全会围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展开了讨论,实际上是对一些不满和抵触文革的老革命家开展了批判围攻。; N6 u* e: S/ d; ~& i
而会议公报公布的最新最高指示,对文化大革命的地位和意义作出了完全肯定的高度评价,使得社会上的任何人想要对文革有丝毫的怀疑,都是对领袖的不忠和怀疑。而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永远开除原国家主席党籍的决定,并称其为“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人们敲锣打鼓地欢呼八届十二中全会的召开,热烈庆祝伟大的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那一时期,声讨和批判原国家主席的声浪震天,很多地方都制作了丑化的漫画和人像模型,一时达到了“全党共讨之,全国共诛之”的地步,从此媒体上便以“中国的赫鲁晓夫”代指原国家主席,每逢集会敬祝领袖万寿无疆和祝副统帅永远健康之后,必得高呼打倒原国家主席的口号,似乎真的成了“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让其永远不得翻身”。2 r! }! E- [) c( ?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有几个人敢在心里为功勋卓著的革命元勋鸣冤叫屈?又有几个人像陈少敏那样在中央全会上硬是不举手同意永远开除国家主席的党籍?后来的人看到当年的史料的时候,很多人大为惊讶当时的疯狂和谬误,而在当时的一片对文革的赞歌与对走资派的讨伐声中,的确发生了很多让后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真相,既不因为今天的人们的惊讶和不解而模糊和避讳当时的事实,也不因为有那么多的人在历史的特殊时期做了特殊的事情,而否定了我们建立共和国以来的所有历史。! t1 O* d$ _; r3 E9 E
当代的共和国历史,就是由光荣与辉煌、错误与曲折所共同组成的。如果只强调一个方面,都是带有片面性的历史观,都是不能尊重历史真实的做法和认识。6 b9 q# f0 G% f' y& y6 B
在1968年的秋天里,举国上下有几个人没有手捧红宝书向领袖表示过忠心?有几个人没有高举手臂呼喊过打倒国家主席的口号?如果因为掩饰历史的真相,把自己打扮成清醒的觉悟者,那将是颠倒历史的做法,而把自己的灵魂和本来面目也包裹起来,乔装成历史的先知。4 a0 q, ~& \+ X s/ \: U1 x9 f
那是一个完全疯狂的年代。
5 m, j- D- ]' c( @2 E. y K { 那是一段难忘的痛苦的历史回忆。
9 ]( K$ ?& b' m0 A" m 但是,所有的过来人都不应该有意淡忘过去,更不应该错误地对待过去的历史,而让后来的人再次犯下类似当年的错误!. u% d4 F8 R" L. X: z9 y, e% V1 s% ^
1968年的秋天,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旗帜,红色的建筑物,加上亢奋的人们,高昂的口号和激越的曲调,将会永久地留在了过来人的记忆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