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12|回复: 0

朱永红、余习广  湖南长沙“六.六”惨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4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5-2 01: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长沙“六.六”惨案
. X* ]- [4 N& A3 N; A 3 Y/ q" Y7 ~- j/ r/ f, M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540032.html. p' D  Q8 W* Z& b1 u- \9 I
$ i9 x* S. R3 N4 m

- W$ ]' b9 G: t8 f  这是1967年6月4日~6日,湖南长沙两派组织“工联”派的30多个组织和“红联”派的“高司”,在长沙中苏友好馆进行武斗发生的流血事件。又称“六"六中苏友好馆事件”。  g0 _4 F) E* `0 \0 }$ y  U

$ c, r0 Y) O' b5 E “高司”全称为“长沙市高等院校红卫兵司令部”,是长沙市高等院校红卫兵的多数派,也是湖南造反运动的始作俑者。1 g6 K# f6 `; t$ ~

: I+ \7 B' f5 ~3 d# f3 h 1966年8月19日,“高司”组织了在长沙市委机关大门前静坐示威的“八"一九”事件,成为受到省、市委的镇压的受害者,从而最早点燃了湖南“造反有理”的火种。1966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工农兵要支持革命学生》社论中,便直接点明了“长沙”发生了镇压学生运动的错误事件,对这些造反的大学生红卫兵给予了声援。
8 M+ f) Q2 S1 a, ^7 }5 M
/ D1 d5 [& u; p 随即,“高司”在大专院校中得到迅速发展,与保守派的“红色政权保卫军”红卫兵对抗,积极帮助在“文革”初期省市委和各单位领导“矛头向下”的打击下,因对党委或工作组有意见的学校、工厂、企业、机关单位中被打成“新右派”的学生、工人和干部,向中央反映情况,促使其得以平反,并帮助工人、农民群众组建了自己造反组织。
  r. |) J0 |* t9 B, K2 {! p( s2 M
0 A) C% ~) C: W% {% ]) G 但在“一月夺权风暴”中,“高司”便与其从前的盟友即大多数工人造反派组织,在如何夺权与如何分配权力的问题上,发生了矛盾。“高司”要以自己的造反老资格来组织湖南省夺权后的权力中心,而新崛起的工人造反派组织要争夺领导权。双方很快发生分裂。“高司”演变为湖南新的保守派。6 G8 n  C# |/ s" a( j* x
7 s% n1 j! O& j. L
1967年2月8日,在湖南省军区的支持下,由“高司”、“长沙地区公检法夺权委员会”等12个组织发起,成立了“湖南省红色造反者联合筹备委员会”(简称“省红联”;该派组织即称“红联”派,为湖南“文革”中两大派之一)。主要成员有:“高司”、“毛主席的真理军”、“湖南革命工人造反军”、“毛主席故乡红卫兵”、“贫下中农造反军”、“湖南公检法革命造反司令部”、“长沙地区公捡法夺权委员会”、“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长沙造反有理军(钢长造)”等。“省红联”于1967年3月29日,向中央上报了成立省革委会的“三结合”的名单,草拟了《夺权公告》。1 q4 G  D( I, F2 t8 N
4 o. N1 {3 t1 A- E) v9 u2 a3 J' I
新崛起的工人造反派组织被排斥于门外,这自然引发出湖南“文革”中新的一轮你死我活的派性大战。其对立派的代表组织为“工联”。9 N7 c  w# g6 _- O9 M

% Z- t( F' F, w; k “工联”全称是“长沙市革命造反派工人联合委员会”,其前身系“长沙市工交战线革命造反联络总站”,于1967年4月15日成立。它以产业工人为主体,自下而上联合而成。
$ G' t0 N2 J' l
, ~5 e* j0 {: x9 Y “工联”总部及各属下组织的头目,不少人曾在张平化“九"二四”报告后被打成“右派”“黑鬼”,或因倾向“湘江风雷”遭到歧视和迫害。
# J0 U* k' V' ?2 E" b' \ 6 _+ r8 T/ |; u6 I/ O4 Y
1967年“一月夺权”后,“工联”成为长沙各大厂矿的工人造反组织,如长沙汽车电器厂“造反有理总队”、曙光电子管厂“联总”、长沙机床厂“三"三一造反团”、红旗内燃机配件厂“红总”、建湘瓷厂“红色造反团”、长沙船舶厂“文革筹委会”、市搬运公司的“六号门”、湖南橡胶厂“造反总队”、市总工会“东方红观察哨”等,都是“工联”的重要成员。* z, m# i* z$ O( j

( V* D6 [' i2 o8 J “工联”成为统领二十多万工人、与“红联”派长期抗衡两大派组织之一。3 T, [! |" K5 ]9 B
7 y  }/ R1 p' \& H( V! `, z
  4月22日,湖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章伯森发表对于形势的《公开声明》,不同意省军区领导人对当时一些问题的处理,认为湖南存在“二月逆流”问题的根子就在省军区。/ H2 g0 ], n1 `! W% \  B5 d
7 A' U2 d4 c- v
  24日,他又与其他两名领导干部联名贴出大字报,进一步把湖南“文革”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省军区。这在湖南省级机关和全省产生了很大影响。“工联”派连日在长沙市五一广场举行群众大会,喊出“打倒湖南谭震林”的口号。9 \5 K" E& Z) I  O

, G* n3 ~# v7 O2 b& _  5月8日~12日,湘潭和长沙相继发生矛头指向军队的绝食斗争。受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的指使,北京南下学生在潭、长之间来往串联,支持学生和工人与军队对立。而章伯森发表等人也发表支持群众要求的声明,一时成为湘潭和长沙拥护的“革命亮相干部代表”。
; M5 a6 j! U; U, A* O6 ^) L7 R
7 Z6 F$ K4 Z' N8 w 14日,“工联”派在长沙东风广场召开10万人大会,成立“绝食指挥部”,一部分群众在省军区大门前进行绝食,大批群众在省军区门前游行示威。湖南的造反派势力大增,湖南省军区及其支持的保守派“高司”派逐渐转向被动。
+ T$ t6 D7 d; P( r$ S 2 D4 f% @  P4 F5 _3 _
控制舆论权是文化大革命的特点之一。随即,“工联”即投入了与“高司”控制的“红联”派的舆论控制权争夺战。双方为此开始了持续不断的武斗。* s& g; n! N$ B

3 L( p! g; A' E% ^( Y 进入4月下旬以后,“工联”派已在长沙工人和市民中大得支持,“高司”派设在湘江河东市区的16个广播站连续被“工联”、“湘江风雷”派群众砸抄。至5月底,“高司”在河东仅剩下设在中苏友好馆的一个广播站,该馆内有持“高司”观点的群众200余人。
! w% `% }, b& S7 ]8 p5 L# a8 ?
8 Y9 \2 Z& V3 t! _% e6 v 6月初,“工联”派头头决定要拔掉中苏友好馆“高司”广播站这颗钉子。并决定由“六号门挺进纵队”打头阵,其他组织出动人员配合行动。“六号门”全称为“长沙市搬运公司六号门挺进纵队”。该组织声称是“刘邓路线下受压迫最苦大仇深”的搬运工人的造反组织。其武斗队伍强悍敢拼,勇不畏死,在湖南“文革”的武斗中,屡建战功,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武斗队伍。
3 z, d. M; q" r' p
% G, |, v1 v: b. h, d$ G  p7 ]  6月3日上午,“长沙市搬运公司六号门挺进纵队”向“高司”发出“武斗照会”,并提出相约武斗的三个条件:“(1)、时间在一星期内,由你们选择,但必须是白天。(2)、地点必须在你们老巢中苏友好馆。(3)双方如有伤亡,各自料理”。“高司”接到该照会,面对声名赫赫的“六号门”,也有几分“秀才遇到兵”的畏惧,但明确表示决不退让的立场。( [% z8 R  x2 n- `  i6 E

3 ]' N7 P/ Z8 R' f) J' L/ K( x: R 6月4日,以手持钢钎、棍棒等武斗工具的“六号门”武斗队伍的精壮汉子打头,“工联”派出动了数百人围困中苏友好馆。双方发生冲突,开始进行石头和砖头战。武斗中“高司”退进大门内进行防守。“六号门”武斗队伍开始发起冲击,但高阶大门易守难攻。“高司”的增援队伍又被“工联”派堵在湘江大桥桥西,寸步难进。
! J# {; R6 u1 i* @4 N9 _ " l7 E* \5 J7 y; J6 ]1 E
  6月4日晚10时,“工联”派武斗人员开始以自制的燃烧瓶攻击中苏友好馆,有人在该馆正门纵火,中苏友好馆门前,烟火熊熊。围攻的武斗人员越来越多,加上围观的人群,密集的人群从中苏友好馆门前,一直拥挤至五一路解放碑。进攻者会围观的人群中,近百人受伤。当晚,五一路马路两旁,不断有被石头打得头破血流的受伤者,匆匆赶往医院。
5 `" E9 G8 a; m5 U! t
6 L/ C. O! l4 G5 t3 y  6月5日,“六号门”又向防守中苏友好馆的“高司”发出正式照会,主要内容是:“你的爹爹‘六号门’即将上阵,和你决一死战,杀个天翻地覆,鸡犬不留。”
. s; Q: v, K" u8 |3 ~0 s& u  {
; }' i- @$ o! g1 |  当日下午,以“湖南井冈山总司令部”名义,“工联”派召开了一个有30多个造反组织参加的“攻打中苏友好馆会议”。会议决定支持“六号门”行动:由“井冈山”、“长沙工人联合委员会”做宣传工作;由“誓死保卫毛主席青年近卫军”、“孙大圣”先向馆内扔砖瓦,将“高司”派的人赶上楼;由“省体委红旗”用射击比赛的小口径汽枪监视“高司”,以便放火;由“水电司令部”断水断电。
5 o; P+ n0 _/ b: Y6 v" R
" T( t9 R& ~2 A/ o  5日晚7时至11时,“六号门”的武斗成员,相继在该馆周围和通向该馆的南阳街口、息湘街口、黄泥街口派出重兵,并将该馆严严实实包围起来。
5 Q+ b- [4 e9 s- L) d' z
0 T: p& C$ M8 j4 O" W  楼内被围困的学生和“真理军”已经多次派人向总部求援。面对中苏友好馆的危局,“高司”总部的头头心急火燎,于5日下午,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派出增援队伍援救中苏友好馆问题。
" F9 }% @( D4 s& Z; k1 _6 S; D' L! Q3 t
# N; C# o; U' }! y9 a6 r: X% @ 会议决定,于当晚派出最有战斗力的“红色怒火”敢死队,并以大队人马作掩护。“红色怒火”是当时声震长沙的专业武斗队伍,其成员以武装基干民兵为主,加上一些返城知青和社会底层的流散人员,打起武斗来,格外敢拼命。
8 X1 s) }$ @4 W5 p
( Y6 E( @- z9 R$ |7 M8 J1 h" X" f  当晚,“红色怒火”一行五十多人的敢死队,头戴柳条帽,身穿紧身黑衣,手执木棍,在三百多人的掩护下,乘着夜色,冒着雨点般投过来的石块,冲进了被围困的“中苏友好馆”大楼。- a- t4 p8 H" K! ]

' l4 j3 e& T+ f" O0 g  m  深夜12点后,“工联”派的“水电司令部”切断了该馆水电。同时,“湘江风雷闪金光战团”使用土制毒气,出动30多人次,用“六六六”粉对馆内进行纵火熏烟。防守馆内的“高司”学生、“真理军”和“红色怒火”敢死队节节败退,再也难以防守,于是试图突围,均遭围在馆外的“六号门”武斗人员围攻追打。遂退守防御。
2 x, p( V4 h2 S8 g* k % L; N& h8 q) Q) m& I
6日上午9时,“工湘”派从折毁的围墙中攻入“高司”派阵地,再次冲进该馆纵火,并将“六六六”粉投入火中,进行烟熏“毒气战”。“红色怒火”敢死队掩护学生进行突围,部分学生从右边门逃出去。  N0 s( J; w# x% k: {6 y
8 w) K- x: j* [
  10点左右,“高司”派第一批共150人从馆内冲出,被“工联”、“湘江风雷”派(简称“工湘”派)的武斗人员围堵追打,死2人,伤29人,其中重伤7人。中午12点以后,馆内剩余的84人陆续向外突围,又被打死5人,伤33人,其中重伤19人。下午4时,“工联”、“湘江风雷”派占领了“中苏友好馆”。
; M" J% y5 L* P/ H2 } 9 H2 A0 ~! n4 \2 K. ~1 n
  这次武斗事件中,共打死10人,即“高司”派7人,“工湘”派2人,无辜学生1人;伤215人,其中“工湘”派19人,重伤17人,“高司”受热77人,重伤43人,解放军119人。砸毁省军区大卡车2辆,吉普车1辆,摩托车一辆,市公安局吉普车1辆。折毁围墙、房屋损失约10万余人民币。6 C8 ?% Y8 R% o3 k

. a, c0 v* K/ k2 ~, l8 f  据当时在现场的武斗指挥者向余习广回忆:眼见一个个此前不久还以“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毛主席是我们的红司令。谁敢反对我们,就是反革命”自称的“高司”学生,被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六号门”壮汉满街追打,至打得眼镜落地、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女学生的上衣都被撕毁,死尸倒地,很有几分惨烈。  最终,“高司”派的武斗学生几乎全部落网,成为俘虏。被俘者皆受到毒打,数十人至重伤。/ n2 r# d& i1 W$ k$ C
: O2 |& n6 a2 h7 e8 y2 }2 u4 D
“六"六中苏友好馆事件”,是湖南“文化大革命”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一次武斗。5 T% R4 b( P/ Y$ P6 X# _
+ g+ Q/ T' k1 M' z, @
(资料来源:长沙市“处遗”材料;长沙市“揭批查”材料;造反派及红卫兵小报;叶长青、陈益南:《文革中湖南的群众组织之概况——文革史研究之六》)
  b) S* D3 _  e- i* u6 {6 t7 E ! Z7 T1 L% r+ o1 g% U: s1 r. ]+ g
   (朱永红原稿  余习广搜集资料改写)9 O& @% J; e5 K& q" Q5 ]8 |
  这是1967年6月4日~6日,湖南长沙两派组织“工联”派的30多个组织和“红联”派的“高司”,在长沙中苏友好馆进行武斗发生的流血事件。又称“六"六中苏友好馆事件”。
: W- F* M) j  c4 ^! d' B
( ]3 q- s8 |; x2 x; @ “高司”全称为“长沙市高等院校红卫兵司令部”,是长沙市高等院校红卫兵的多数派,也是湖南造反运动的始作俑者。
3 K* r7 l2 k5 ]" L8 [2 h/ T( B7 M, K
8 O( M, f8 m( ^6 ~, H% j 1966年8月19日,“高司”组织了在长沙市委机关大门前静坐示威的“八"一九”事件,成为受到省、市委的镇压的受害者,从而最早点燃了湖南“造反有理”的火种。1966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工农兵要支持革命学生》社论中,便直接点明了“长沙”发生了镇压学生运动的错误事件,对这些造反的大学生红卫兵给予了声援。7 U" g; `' J% D# ]9 R+ u, G- j

; o  C3 c( B. L1 @$ f1 J! h+ i 随即,“高司”在大专院校中得到迅速发展,与保守派的“红色政权保卫军”红卫兵对抗,积极帮助在“文革”初期省市委和各单位领导“矛头向下”的打击下,因对党委或工作组有意见的学校、工厂、企业、机关单位中被打成“新右派”的学生、工人和干部,向中央反映情况,促使其得以平反,并帮助工人、农民群众组建了自己造反组织。! T' c6 J% J) X" @  g

3 e/ P: G1 h7 J! U. h( s1 H 但在“一月夺权风暴”中,“高司”便与其从前的盟友即大多数工人造反派组织,在如何夺权与如何分配权力的问题上,发生了矛盾。“高司”要以自己的造反老资格来组织湖南省夺权后的权力中心,而新崛起的工人造反派组织要争夺领导权。双方很快发生分裂。“高司”演变为湖南新的保守派。
. ~6 O3 l" D/ E- C* r
, v2 s7 T- g' U+ A# Q, g 1967年2月8日,在湖南省军区的支持下,由“高司”、“长沙地区公检法夺权委员会”等12个组织发起,成立了“湖南省红色造反者联合筹备委员会”(简称“省红联”;该派组织即称“红联”派,为湖南“文革”中两大派之一)。主要成员有:“高司”、“毛主席的真理军”、“湖南革命工人造反军”、“毛主席故乡红卫兵”、“贫下中农造反军”、“湖南公检法革命造反司令部”、“长沙地区公捡法夺权委员会”、“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长沙造反有理军(钢长造)”等。“省红联”于1967年3月29日,向中央上报了成立省革委会的“三结合”的名单,草拟了《夺权公告》。1 K# G( q4 H/ T# F

5 A, E1 F& y5 K% m$ ^ 新崛起的工人造反派组织被排斥于门外,这自然引发出湖南“文革”中新的一轮你死我活的派性大战。其对立派的代表组织为“工联”。
( ~& o: X" D+ q; ?: I$ Z2 L% S0 s
+ D- _0 V. B, X7 P" T* J3 @ “工联”全称是“长沙市革命造反派工人联合委员会”,其前身系“长沙市工交战线革命造反联络总站”,于1967年4月15日成立。它以产业工人为主体,自下而上联合而成。5 p# c+ M2 t" h5 [) f- k
( H/ f/ @4 W- l5 c/ n: ~
“工联”总部及各属下组织的头目,不少人曾在张平化“九"二四”报告后被打成“右派”“黑鬼”,或因倾向“湘江风雷”遭到歧视和迫害。
1 C. A/ \( A+ [5 V8 g
5 p. G, E* Y* {/ I. S1 r 1967年“一月夺权”后,“工联”成为长沙各大厂矿的工人造反组织,如长沙汽车电器厂“造反有理总队”、曙光电子管厂“联总”、长沙机床厂“三"三一造反团”、红旗内燃机配件厂“红总”、建湘瓷厂“红色造反团”、长沙船舶厂“文革筹委会”、市搬运公司的“六号门”、湖南橡胶厂“造反总队”、市总工会“东方红观察哨”等,都是“工联”的重要成员。3 _  b, T+ L+ F/ {- s6 r9 q$ G
6 K* X( V1 c( n! l8 ^7 `- h# p! Q! r
“工联”成为统领二十多万工人、与“红联”派长期抗衡两大派组织之一。, A" V6 ~9 ]+ p
, f! R! h' [  v9 l, o' A3 D0 y2 w
  4月22日,湖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章伯森发表对于形势的《公开声明》,不同意省军区领导人对当时一些问题的处理,认为湖南存在“二月逆流”问题的根子就在省军区。3 S  @. l2 P& k6 n- L& c

5 m, H( m" D) w0 G0 Y' z  24日,他又与其他两名领导干部联名贴出大字报,进一步把湖南“文革”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省军区。这在湖南省级机关和全省产生了很大影响。“工联”派连日在长沙市五一广场举行群众大会,喊出“打倒湖南谭震林”的口号。
; w+ ~0 }% p2 ~9 `  e. \9 {7 A" d% A6 C % f( @. n. |1 k* K& o( Y
  5月8日~12日,湘潭和长沙相继发生矛头指向军队的绝食斗争。受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的指使,北京南下学生在潭、长之间来往串联,支持学生和工人与军队对立。而章伯森发表等人也发表支持群众要求的声明,一时成为湘潭和长沙拥护的“革命亮相干部代表”。
& Q' ~: j+ A1 V, m" j1 H. Y
, x, O" l% K( Q( h7 P 14日,“工联”派在长沙东风广场召开10万人大会,成立“绝食指挥部”,一部分群众在省军区大门前进行绝食,大批群众在省军区门前游行示威。湖南的造反派势力大增,湖南省军区及其支持的保守派“高司”派逐渐转向被动。6 \8 @$ S9 g( [) e

4 G# W0 q0 Z1 k$ U1 x4 I 控制舆论权是文化大革命的特点之一。随即,“工联”即投入了与“高司”控制的“红联”派的舆论控制权争夺战。双方为此开始了持续不断的武斗。
6 g! X) N% v& A5 I8 Z; k  a) h
2 h% V# L$ R7 \' i; A 进入4月下旬以后,“工联”派已在长沙工人和市民中大得支持,“高司”派设在湘江河东市区的16个广播站连续被“工联”、“湘江风雷”派群众砸抄。至5月底,“高司”在河东仅剩下设在中苏友好馆的一个广播站,该馆内有持“高司”观点的群众200余人。+ C" W1 m+ I. R4 e( d- T& `
5 }3 I7 n; D8 R; a$ y
6月初,“工联”派头头决定要拔掉中苏友好馆“高司”广播站这颗钉子。并决定由“六号门挺进纵队”打头阵,其他组织出动人员配合行动。“六号门”全称为“长沙市搬运公司六号门挺进纵队”。该组织声称是“刘邓路线下受压迫最苦大仇深”的搬运工人的造反组织。其武斗队伍强悍敢拼,勇不畏死,在湖南“文革”的武斗中,屡建战功,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武斗队伍。& v% n' e8 }: C, }
! A: G$ L% T! L, }
  6月3日上午,“长沙市搬运公司六号门挺进纵队”向“高司”发出“武斗照会”,并提出相约武斗的三个条件:“(1)、时间在一星期内,由你们选择,但必须是白天。(2)、地点必须在你们老巢中苏友好馆。(3)双方如有伤亡,各自料理”。“高司”接到该照会,面对声名赫赫的“六号门”,也有几分“秀才遇到兵”的畏惧,但明确表示决不退让的立场。
4 a5 X+ ]  G/ q( y  M * c9 }3 T8 f* @+ g; |
6月4日,以手持钢钎、棍棒等武斗工具的“六号门”武斗队伍的精壮汉子打头,“工联”派出动了数百人围困中苏友好馆。双方发生冲突,开始进行石头和砖头战。武斗中“高司”退进大门内进行防守。“六号门”武斗队伍开始发起冲击,但高阶大门易守难攻。“高司”的增援队伍又被“工联”派堵在湘江大桥桥西,寸步难进。
4 ~7 p& @0 |) | 9 A3 g9 h) x( X, J% u/ U7 T% l
  6月4日晚10时,“工联”派武斗人员开始以自制的燃烧瓶攻击中苏友好馆,有人在该馆正门纵火,中苏友好馆门前,烟火熊熊。围攻的武斗人员越来越多,加上围观的人群,密集的人群从中苏友好馆门前,一直拥挤至五一路解放碑。进攻者会围观的人群中,近百人受伤。当晚,五一路马路两旁,不断有被石头打得头破血流的受伤者,匆匆赶往医院。
; N8 ?+ o# e* M7 v9 F1 d
9 D' T9 o2 v. c  I. ?  6月5日,“六号门”又向防守中苏友好馆的“高司”发出正式照会,主要内容是:“你的爹爹‘六号门’即将上阵,和你决一死战,杀个天翻地覆,鸡犬不留。”
& Q! |% }  B. X# H! t" j
' V  C& @# P; R6 Q7 ?4 s8 m1 q  当日下午,以“湖南井冈山总司令部”名义,“工联”派召开了一个有30多个造反组织参加的“攻打中苏友好馆会议”。会议决定支持“六号门”行动:由“井冈山”、“长沙工人联合委员会”做宣传工作;由“誓死保卫毛主席青年近卫军”、“孙大圣”先向馆内扔砖瓦,将“高司”派的人赶上楼;由“省体委红旗”用射击比赛的小口径汽枪监视“高司”,以便放火;由“水电司令部”断水断电。. k0 G( }( ?/ `. i

) `: T( e6 H/ g8 y) B- }  5日晚7时至11时,“六号门”的武斗成员,相继在该馆周围和通向该馆的南阳街口、息湘街口、黄泥街口派出重兵,并将该馆严严实实包围起来。
" l! n3 V( B2 C2 V! ?- F3 Z
6 ~( [, ^. L/ X' z/ r4 H/ Q$ |  楼内被围困的学生和“真理军”已经多次派人向总部求援。面对中苏友好馆的危局,“高司”总部的头头心急火燎,于5日下午,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派出增援队伍援救中苏友好馆问题。
# N) d* n$ B/ ~( {) G* [. |% @8 K* O. F
; S6 C% W  K- |# n# A  C 会议决定,于当晚派出最有战斗力的“红色怒火”敢死队,并以大队人马作掩护。“红色怒火”是当时声震长沙的专业武斗队伍,其成员以武装基干民兵为主,加上一些返城知青和社会底层的流散人员,打起武斗来,格外敢拼命。
7 K; [. F' p6 w0 _5 R$ N. C
* X4 s7 |) U$ M# }1 g! S  当晚,“红色怒火”一行五十多人的敢死队,头戴柳条帽,身穿紧身黑衣,手执木棍,在三百多人的掩护下,乘着夜色,冒着雨点般投过来的石块,冲进了被围困的“中苏友好馆”大楼。
1 D* ]* d# i" I/ Y + H9 ?  s8 E; z3 F: [
  深夜12点后,“工联”派的“水电司令部”切断了该馆水电。同时,“湘江风雷闪金光战团”使用土制毒气,出动30多人次,用“六六六”粉对馆内进行纵火熏烟。防守馆内的“高司”学生、“真理军”和“红色怒火”敢死队节节败退,再也难以防守,于是试图突围,均遭围在馆外的“六号门”武斗人员围攻追打。遂退守防御。
, h. f8 P9 P3 k$ F" T& B9 t( |
' g# |- \9 k6 q3 `9 }- D8 ` 6日上午9时,“工湘”派从折毁的围墙中攻入“高司”派阵地,再次冲进该馆纵火,并将“六六六”粉投入火中,进行烟熏“毒气战”。“红色怒火”敢死队掩护学生进行突围,部分学生从右边门逃出去。  S6 i( d5 H( v) O4 @( A

1 u& L0 T. o/ q4 E. A6 T$ \  10点左右,“高司”派第一批共150人从馆内冲出,被“工联”、“湘江风雷”派(简称“工湘”派)的武斗人员围堵追打,死2人,伤29人,其中重伤7人。中午12点以后,馆内剩余的84人陆续向外突围,又被打死5人,伤33人,其中重伤19人。下午4时,“工联”、“湘江风雷”派占领了“中苏友好馆”。
1 h/ z* c* d8 s  {8 |+ v
' E7 h+ Y6 L& A  K0 c4 i8 y  这次武斗事件中,共打死10人,即“高司”派7人,“工湘”派2人,无辜学生1人;伤215人,其中“工湘”派19人,重伤17人,“高司”受热77人,重伤43人,解放军119人。砸毁省军区大卡车2辆,吉普车1辆,摩托车一辆,市公安局吉普车1辆。折毁围墙、房屋损失约10万余人民币。
$ Y1 R$ l7 R8 i' A8 G. f ! L# N; Q& c) r
  据当时在现场的武斗指挥者向余习广回忆:眼见一个个此前不久还以“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毛主席是我们的红司令。谁敢反对我们,就是反革命”自称的“高司”学生,被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六号门”壮汉满街追打,至打得眼镜落地、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女学生的上衣都被撕毁,死尸倒地,很有几分惨烈。  最终,“高司”派的武斗学生几乎全部落网,成为俘虏。被俘者皆受到毒打,数十人至重伤。
: |( g/ \. J/ S( U  h+ @2 w$ z; v
, K1 j( {, ]. v; J, b “六"六中苏友好馆事件”,是湖南“文化大革命”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一次武斗。
5 M, w1 z; C# z; @ 0 Z+ L: D3 [5 N3 C/ u! i! ~$ l
(资料来源:长沙市“处遗”材料;长沙市“揭批查”材料;造反派及红卫兵小报;叶长青、陈益南:《文革中湖南的群众组织之概况——文革史研究之六》)  }& ~, @- t+ |2 F1 h
2 G; C# _& h! i1 ^, U9 ?* [
   (朱永红原稿  余习广搜集资料改写) 选自余习广主编:《文革重大武斗血案大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3-12-9 09:46 , Processed in 0.1188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