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韩钢:开放改革的起步和突破——兼谈中国改革史的研究

[复制链接]

207

主题

21

回帖

108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088
发表于 2024-9-3 23: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钢:开放改革的起步和突破——兼谈中国改革史的研究


来源:學人Scholar



8月24日下午,第九届中国史研习营第九场专题讲座在历史学院第二会议室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钢作题为“开放改革的起步和突破——兼谈中国改革史的研究”的精彩讲座。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王萌教授主持讲座,全体营员参与,众多相关专业的师生慕名前来学习。


改开.jpg


韩钢教授首先言明讲座的主题和思路框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尽管距离我们很近,但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他点出题目的特别之处——词序,即我们通常使用的词汇是“改革开放”,而讲座主题用的表述则是“开放改革”,并预留伏笔,用本场讲座为这一表述的调整作解释,展现了高超的授课技巧与艺术。

改开1.jpg



韩钢教授认为,改革的序幕不是传统意义上认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重要的是此前于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这次36天的会议也被称为“改变中国命运的36天”,系统回顾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很多问题,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更确切地讲是对这次会议成果的确认。韩钢教授进而指出中国改革的起步应追溯到1976年,这一年中国在政治、社会、自然等方面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如“四五事件”,唐山地震等。这一系列事件被老师概括为“丙辰之变”,而对中国开放改革最具意义的事件是毛泽东去世和粉碎“四人帮”,后者更是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平息最高权力更替的政治危机,填补政治真空,产生新的政治核心;终结“文化大革命”;扫除发展生产的政治障碍,即高层激进派;开启中国社会的又一轮转型。以上就是开放改革的国内重要背景,而国际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背景的复杂变化。历史不是只有一个面相,中国的开放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的。

改开2.jpg


关于开放,韩钢教授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着手。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业化战略目标,即实现“四个现代化”,先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进而全面实现“四化”。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中国当代第二个工业化战略目标。1976年12月,时任中央负责人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再次重申这一战略目标,提出“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此时国内的技术、设备严重落后,中央高层做出从国外大规模引进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决策。在中央的多次指示下,国家计划委员会反复调整并最终敲定引进方案。引进开始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除引进技术、设备外,还引进经验和模式。韩钢教授引用材料,说明当时外界对中国开放的评价,指出引进实际就是开放。

改开3.jpg


改革方面,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酝酿。引进必须出国考察,所以从1978年开始,大量高层代表团出国考察。韩钢教授重点介绍高层派出中共工作者访问团、中国经济代表团、赴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中国政府代表团等4个代表团,指出这些代表团在考察地受到热情欢迎,表明西方发达国家从经济危机恢复后,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中央高层也从代表团的汇报中了解到西方世界、亚洲“四小龙”等的真实面貌。对于中国的改革从哪里来这一问题,韩钢教授指出,改革不是理论推导,不是逻辑演绎,是中国领导人在比较中外发展现状后,受到强烈刺激而萌发出的决定。时任中央负责人在听取汇报后认为非改革不可,复出后的邓小平同样强调学习外国,在对外开放、引进上与时任中央负责人意见高度一致,提出高级干部多出国考察。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达成高度共识。

由此出发,韩钢教授强调中国的开放从引进开始,中国的改革从开放开始,这是“开放”在“改革”词序之前的理由,也是一个事实判断。

改开4.jpg


从观念到实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八十年代后期,农村改革的兴起、经济特区的崛起、非公有制经济的复苏、改革目标的确立这四大改革极其关键。韩钢教授重点讲解了前两个改革。从国家设计角度讲,中国的改革从国企开始,但由政府设计的国企改革的困境尚未破局,在国家布局之外的改革却悄然兴起,即农村的“包产到组(户)”。韩钢教授明确了“包产到组(户)”的含义与理解误区,阐述“包产到组(户)”在农村的萌发情况以及中央、省部级领导对这一现象的态度变化。从七省三县农村工作座谈会,“五·三一谈话”,1980年9月各省市区委第一书记座谈会、第一个允许包产到户文件的出台,“阳关道”与“独木桥”的争论消弭在政策松绑后粮食大量增产的现实中,农业生产责任制逐渐确立。谈到经济特区的建立,韩钢教授论述了经济特区建设的过程、困难及最终形成的梯次结构。

韩钢教授总结指出:中国的开放改革起步和突破的过程是一个内生动力型的变革;是高层设计、地方经验、底层智慧互动的过程;是弱势领袖主导启动,强势领导主导推进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思路的交集和博弈的过程。

韩钢教授进而对中国改革史的研究进行展望,指出中国当代史在整个中国史的谱系中是最年轻的一个分支,而改革史更是这分支中更为年轻的一个分支,研究的空间很大,研究中需要注意史实的重建、保持怀疑一切的研究态度、多层级建构、关注多领域、不固守固有的叙述逻辑、均衡叙事等。

改开5.jpg

改开6.jpg

改开7.jpg

改开8.jpg

改开9.jpg


在提问环节,部分研习营成员就改革史研究的问题意识、选题、史料等问题向韩钢教授请教,韩钢教授一一解答。主持人王萌教授为本次近3个小时的讲座进行总结,讲座圆满结束,同学们则意犹未尽,展现出出生、成长、受惠于改革时代的年轻历史学人对改革史的浓厚兴趣。


https://mp.weixin.qq.com/s/1IQhBpTJRmoVBaGfZO2U7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0-12 08:44 , Processed in 0.0312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