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光明日报】孟强伟:谱写乡村振兴故事

[复制链接]

882

主题

1095

回帖

739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392
发表于 2024-8-8 01: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布时间:2024-03-07浏览次数:205

谱写乡村振兴故事

——读《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光明日报  2024-03-07   15版  光明悦读)

孟强伟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刘文奎 著 商务印书馆

【读书者说】

   在20世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乡土中国”的改造重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问题。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在农村开展了一系列改造农民思想、重塑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传统乡土社会逐渐纳入计划发展的国家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和市场经济的成长繁荣,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兴旺从而使农民过上富裕生活,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课题。为此,重新思考来自乡村实践的鲜活经验,应该说不无裨益。

  中国扶贫基金会(现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奎的《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书,就是这样一个生动具体的经验文本。从2000年开始,作者和扶贫基金会的同事尝试探索一条通过项目援助,来实现贫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虽有碰壁,但最终成功走出了一条乡村发展的希望之路。该著是作者20年来在基金会所经历的典型乡村项目实践,以及乡村发展思考的记录。通过这些记述可以发现,是市场、合作和农民习惯这三个因素的良性互动,生成了乡村振兴的故事。



  刘文奎记述的所有实践故事,都提出了市场机制的命题。大凉山项目带给他的一个重要反思就是,要培育村庄的市场参与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外部资源来堵住“贫困漏斗”。打造旅游度假精品的百美村宿项目和推行网络销售的善品公社项目,引入了市场主体与村庄合作,自然也离不开网络时代的市场发展机制。事实上,只有与市场对接,乡村发展项目才能走向成功。至于民乐村和甘达村的项目,则是在市场机制之外,鲜明地提出了农民合作发展的问题。这说明,合作理念能否真正推行,也是事关乡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基本问题。

  回顾乡村建设的百年历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市场与合作并行的理念就已萌芽并被付诸实践。乡村建设派的晏阳初设想通过培训农民组织信用合作社来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其实质就是推动农民利用市场机制谋生。不过,他的实践没能创造出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而并未纾解农民的贫困问题。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在此之中市场和合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近20年来,农村新型合作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茁壮成长,有力呼应了这一理论思考。

  在刘文奎重点讲述的民乐村故事中,农民习惯是非常突出的议题,其与市场和合作理念的碰撞与交融,值得认真分析。一开始,民乐村村民对于基金会成立合作社的计划表示反对。原因之一是,这让他们联想起大集体时代,以及1980年代村里一家集体养鸡场经营失败的经历。显然,村民基于自身历史经验产生了某种特定习惯。为了转变村民的观念,基金会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访谈调研、召开村民座谈会等方式,向他们宣讲农村社区发展项目的思路和理念。不过,这些做法的效果并不显著。之后基金会又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实地了解农村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及其成效。有了成功案例的激励,基金会趁热打铁组织村民就发展合作社进行讨论和培训。村民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一些新习惯逐渐产生,合作社最终建立起来。在此过程中,不难发现农民旧习惯与同时出现的市场与合作理念的张力,以及为化解张力习惯所发生的改变。

  市场和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还呼唤其他方面的新习惯,这对村民来说又是一个挑战。民乐村合作社的产业项目,包括规模化引进的食用菌种植和獭兔养殖项目,后来皆以失败告终。这里面固然有项目合伙人的局限和基金会操之过急的缘故,但村民观念转变的不完全也是重要原因。在菌厂项目实施过程中,村民的一些旧习惯,比如被厂子租用了土地的村民强行要求厂方聘用自己、不顾合同约定提出不合理的提高租金要求,都曾给项目的维持和发展带来困难。这说明,旧习惯如果没有改造为履约新习惯,就会对市场和合作机制产生冲击。



  面对困境,扶贫基金会没有丧失对于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依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为基础的思考方向。再加上村庄带头人的作用,这种坚持在甘达村的实践中结出硕果。

  在运作初期,该村合作社就通过运输队项目获得了可观的收益;随之合作社抢抓机遇,申请客运线路经营,试图实现运输队的转型;接下来又开始尝试做大宗批发生意,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发展过程中,由村庄带头人担任理事长的合作社,基于良好的治理机制和妥善的管理,不断累积能量,投资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虽然收益可观,但合作社没有短视地把收益全部分掉,而是始终保留一部分用于新项目的储备资金。而理事会的成功换届,则说明合作社的接续发展有了制度保障。显然,合作社已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的健康成长,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村民收入增加了,对未来也更有信心。

  在甘达村的故事里,带头人实际上成为市场和合作机制与农民习惯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关键中介:带头人开展工作的基础是农民的信任,这是熟人社会里农民的一种旧习惯;身负农民期望的带头人会把压力转化为奋力开拓市场、强化团结合作的动力;为实现盈利发展,带头人就必须遏制和改变农民的某些旧习惯,引导他们产生接纳市场和合作机制、稳固确立维持两者正常运作发展所要求的新习惯,而农民出于信任往往对此予以配合。由此不难发现,在市场和合作机制被坚持下来的同时,农民习惯的内涵也得到了扬弃充实,这反过来又能推动前两者的健全和完善。三种要素的良性互动和反馈,开辟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因此我们看到,基金会将甘达村项目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其他乡村,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不同乡村的资源条件,基金会推出了百美村宿项目和善品公社项目。前者利用乡村的建筑与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度假精品,吸引城里人到农村来体验山水风光和乡村文化;后者则是组织农民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再通过网络平台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从而把乡村物产送到城市。两个项目在许多村庄落地,都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刘文奎的一系列记述,给我们揭示了乡村发展中的三个关键因素——市场、合作和农民习惯及其互动关系。进而告诉我们,只要三者良性互动,就能创造并维持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生成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因此,有理由相信,乡村振兴及可持续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农民生活也会更加富裕美好。

  (作者:孟强伟,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 ... b_20240307_1-15.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0-12 07:22 , Processed in 0.0375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