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2|回复: 0

张海祥 国家通讯社档案的价值——谈新华社的档案利用

[复制链接]

880

主题

1093

回帖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368
发表于 2024-2-2 16: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肩负着根据党和国家的授权,统一收集国内外重要新闻、向中央和各级领导干部提供国内外各方面信息和参考资料的重要职责。其在履行职责中形成的档案,是新华社事业发展的重要记录,是党和国家的珍贵文献。这些档案在新华社的各项事业中、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中以及在中国发展历史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编研社史立下汗马功劳

新华社1931年在瑞金成立,近80年来,从几个人发展到上万人,成为世界大通讯社之一。为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新华社历届领导高度重视研究新华社的历史,档案为此立下汗马功劳。

1977―1980年,新华社组织人员利用档案编辑了中央领导同志对新华社工作的指示文件汇编,其中有、等同志对国内新闻报道、国际新闻报道、新闻摄影报道以及内部参考研究工作的指示及批文。

1979年春,新华社党组决定成立社史编写组,编辑出版反映新华社50年光辉历程的刊物《新华社50年》和《新华社编年记》,约10万字。在编撰过程中,写作组在档案处查阅了新华社的全部文书档案,总计利用档案15000卷之多。珍藏了几十年的“故纸”在关键时候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之后,写作组成员刘云莱同志还利用查阅档案时积累的材料,以写历史故事的体裁编写了《新华社史话》,公开发行。

1980年,新华社党组批准编辑《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负责编辑这套丛书的班子,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几百万字的《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1~5集,其间查阅档案一万多卷。这套文集浩瀚、翔实、准确,全面记录了新华社的发展历程,对研究借鉴历史起到极大的作用。

1998年,新华社编辑“新华社改革开放二十年文件汇编”,调阅档案数百卷。

2007年5月,为展示新华社驻外机构60年的发展历程,档案部门通过查阅各类资料、走访老同志,征集相关照片,编写了详细的展览说明并对图片进行了必要的编辑,向世界展示了新华社驻外工作的发展和成就。

2007年6月,纪念新华社与路透社合作50周年大型图片展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档案部门利用珍贵的历史图片使展览获得成功。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及新华社领导和路透集团的领导参观了展览,并对史实资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为考证历史提供佐证材料

对年代较远的历史事件出现的不同记录以致错误记录,档案是重要的辨别依据。

平津前线报道会议,是解放战争中平津战役期间新华社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决定:解放平津的战役报道,由各野战分社负责;军管会入城后的报道,由北平、天津两分社分别负责。这次会议的召开,保证了平津战役报道的顺利进行。

然而,对于这次会议的召开时间,以往的相关文章和内部出版物中的记载却不一致。

《新华社大事记》中记载为“1月15日,平津前线报道会议举行。会议共开两天,16日结束。”而在由新华社资深社史研究者卫元理执笔撰写的《新华社社史(送审稿)》第一编第三章中,则记载为“根据总社指示的精神,1月13日至15日,由总社派出的范长江主持,在北平郊区召开了平津前线报道会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史研究室原主任郑德金在他撰写的《范长江与军事报道》一文中,对此也表述为“1月13日至15日,范长江在良乡主持召开了平津前线报道会议”。

经查阅新华社档案处所存档案,发现当时与这一会议有关的电报4份。一份是1949年1月11日东北前线分社致新华总社电,其中提到“我们已同意北平分社建议定拾叁日邀集北平分社和华北分社贰叁兵团野分负责同志来此集会两天,在长江同志主持下商讨关于平津战役报道问题”;一份是1月12日范长江致新华总社电,称:“决定于一月十三日,在东野所在地邀请北平分社及华北二、三兵团召开报道会议。”从这两份电报,可以认为会议拟于1月13日召开,但并不能确定会议实际召开的时间。

而另两份电报则足以证明会议的实际召开日期。一份是1月15日东北野战分社致总社电,修改前的标题为“子删我们正式举行平津报道会议”,电文中说:“子删我们举行平津前线报道会议,铣可结束(注:当时电报是以地支标示月份,以古汉语的韵目标示日期,子,即1月;删,即15日;铣,即16日)。”另一份是1月16日范长江致总社电,标题为“平津报道会议结束”,其中说道:“平津前线报道会议子铣结束,详情由东野分(注:即东北野战分社)另行报告。”

根据以上档案,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社史办于2008年正式确认:新华社平津前线报道会议是在1949年1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

为新闻报道提供背景材料

档案工作服务于主体业务,为新华社宣传报道提供可靠的背景材料是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

1982年4~6月,阿根廷与英国由于马尔维纳斯群岛之争而爆发了战争。新华社前方报道小组在80多天中共发稿300多条,这些稿件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了马岛战争的全过程,为国内报刊、电台广泛采用。时过3年,社领导指示,请当时参加前线报道的胡泰然同志写一篇关于这一重大报道的总结。他接受这一任务后感到手头材料不全,难以完成任务。他来到档案处,很快得到当时参加报道的三个分社报回的全部材料。他看了高兴地说:“太好了,如果没有这些材料,单凭我的脑子记,无论如何我是写不出来的呀!”

1994年5月,社办公会议决定由新闻研究所牵头编辑《新华社有关采编工作条例规定汇编》,以此作为新华社采编人员行业行为规范及每年教育新入社人员的教材。档案处提供档案74卷,选用材料48篇。

1996年内蒙古分社采写黄河凌汛、草原森林大火、包头地震等突发事件时,由于时间紧迫,有些背景材料一时无法收齐。分社档案室及时、准确、快捷地提供了有关档案资料,保证了报道的顺利完成,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对其中多篇内参稿做了重要批示。

为职工待遇提供准确依据

档案为合理公正地解决职工待遇等方面的遗留问题提供了依据。

1980年,一位已不在职工作的女同志找到人事部门,要求给她恢复工作,并说她在1962年的辞职是领导上决定的。经查阅当年文书档案里有她自己亲笔写的因身体长年多病不能坚持工作,恳请领导批准她自愿辞职的报告。该同志看了自己写的材料以后再也不来找新华社为她恢复工作了。

1989年评定工资时,一位曾在服务局工作过的老同志提出自己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没有提过工资。档案处的同志很快调阅了历次调工资的案卷。查阅结果证明该同志确实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没有调整过工资,从而为这位老同志争取到更多的福利。

1994年调整工资工作中,因行政干

部任命、专业干部聘任的时间不详而查阅档案的有60多人次,涉及60多人。通过查阅档案,证明有的同志可以再提高一级工资。有的通过查阅档案虽然不能调高一级工资,但部门领导也有了做说服工作的依据。

为资产管理提供可靠凭证

在资产管理方面,档案充分发挥了其可靠的凭证作用。

1982年12月,青海分社准备在西宁火车站附近盖一座办公楼,两座宿舍楼,以缓解分社办公、住房的紧张。此事报省政府之后,主管部门提出,新房盖好后,分社需将旧址所有房屋交省政府另行分配。分社党组正感此事难办时,建社初期就在分社工作的老同志金明远说:“听说当年建分社时总社投过资”,一查档案,果然有总社的发文,写明1952年建青海分社时总社投资17000元,分社将此凭证交给青海省政府,最后保住了分社对原有房子的使用权,也免去了一场房产纠纷。

1991年11月,新华社202气象站与当地农民为水井边通道的使用权发生了纠纷。新华社在建202气象站时,为建水井征用了一块农村土地,包括通往水井的道路。1992年,附近农民趁着202站更换领导不了解情况之机,硬说征用的土地不包括道路,非要202气象站每天交纳开水泵的踩地费用。为此双方发生争执而告到县政府,县政府希望202站拿出当年的凭证文书。当202站领导拿着从档案处查到的当年征用土地时的凭证再到县政府时,县政府领导说:“有了这个凭证,问题就解决了。”随后县政府出面进行调解,平息了这场纠纷。

甘肃分社在南昌路1号有一块3亩左右的地皮,70年代与光辉大队共建了一批居民住宅,近两年由于光辉大队兴办市场,提出拆迁收回地皮。分社及时查找档案拿出当年征地文件和省计委的拨款文件以及与光辉大队的共建协议,证明地皮属于分社,从而没有给分社造成损失。

一张纸条,决定了一堵墙的归属问题。1990年与广东分社只一墙之隔的毗邻单位突然提出这堵墙是他们的。分社据理力争,经查阅档案,发现有一张当年写的小纸条,写明这堵墙归广东分社所有。小纸条拿到毗邻单位,对方看了说:“既然有这么个当年的纸作证,我们也就不说什么了。”

新华社的档案利用有效地促进了新华社各项工作的发展,档案的作用在利用中得到展示,档案事业在利用中得到发展。

张海祥.国家通讯社档案的价值——谈新华社的档案利用[J].中国档案,2010,(第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9-12 13:32 , Processed in 0.0391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