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何惠明:浅论新方志如何反映政治运动?

[复制链接]

1399

主题

443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269
发表于 2023-10-13 1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 F6 |- X" y0 }

; Y* S8 ~  |- i浅论新方志如何反映政治运动?
* b! T  ]9 q" Y6 f8 T  m0 E" p) t- z
时间:2005-12-30
0 N/ a$ k  J$ [" F; D6 ~" }2 X
8 x4 P! w% j* q' f何惠明% e7 l7 D5 c) X: ^+ V" G, r# P# R
  B* ]9 @9 i8 `: t4 b
新编地方志怎样反映好建国以来的政治运动,是方志界十分重视的问题。在新编《松江县志》中,设置《专记》卷,集中记载了“文化大革命”一段历史,这在上海方志界引起了一些反响,大家对方志怎样反映政治运动,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本文就新方志如何反映政治运动,作一粗浅的探索。
% a7 e  H3 y+ X2 V: z
+ B+ ~1 J" t8 L# p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B. b  }, u$ \% h: Y

$ u+ f  W$ I+ y0 V# m0 y“志属信史”,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坚持实事求是,最突出的难题是怎样反映建国以来的重大政治运动。社会主义新方志要突出时代特点,必须反映好建国以来本地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和新人新事,无疑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特点,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建国后政治运动频繁,其中有些运动阻碍了社会主义进程,这同样是我们时代的一个侧面,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这一客观事实。只有将建国后发生在本地的错综复杂的历次政治运动编写好,新方志才能“立足当代”,反映历史经验,体现客观规律的要求。+ o& v( N$ B4 G- x. L
; V! G+ y$ I; `- F; t* v$ t
有人提出政治运动太复杂,牵涉到国家政策、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详细和完整的情况还是留待后人去写吧。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回避困难,放弃了修志为后人“存史、资治、教化”的历史使命。章学诚说:“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可以想见,后人不可能象我们今天这样,对政治运动的来龙去脉有着较深刻、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新方志中编好“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内容,是不应回避的。值得研究的不是写不写的问题,而是如何实事求是地把它写好。有些是非曲直一时判断不易,可以留待后人去评说,但是重要史实应该留下实录。当代人写当代事,才可能把重要史实比较客观真实地录下来。
- d3 ]) ^7 @) j- N
2 Y) R6 f5 H$ }  |志书作为信史传之后世,不允许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存在丝毫的随意性。地方志作为官修的资政之书,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在记载政治运动时,应该在对事物的过程和本质有了完整认识的基础上,准确地运用史料,正确地编写好政治运动篇章,特别是实质性的大事、要事等,更不能随意省略、淡化或回避。社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试图用简单片面的图式来描摹历史是很难令人置信的。任何一件事,只写一面之词,先入之见,而不把实际上存在的各方面情况全面地、客观地记录下来,方志的时代性就难以正确反映。因此写志,特别是写政治运动,每一段历史都要写出成功和失误、经验和教训,不仅要反映令人振奋的方面,作为历史的镜子,更应当反映曲折发展的方面,这样,新方志才具有时代性。
/ ]+ L# v/ D: m3 q3 r
8 k& b0 W% E% c( U7 ]! B要实事求是地写好政治运动,就必须科学地反映历次政治运动的基本情况。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的经验、教训。这为我们在修志过程中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树立了典范。要正确地全面地反映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必须领会和掌握《决议》的精神,对政治运动在本地的表现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实事求是的记载。* e+ `4 ?, \, [7 h! \( T
5 b0 H! R2 F' B& h8 H  c1 o
坚持实事求是还应注意对于那些有损于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有违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偶发性事件,坚决不予记载。这是因为,这种言论和事件不是社会发展中的本质现象,如果片面地记录下来,对社会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有些社会表面现象,如果不进行深入调查,而盲目地记录下来,就会给历史留下错误的史料,使后人难以分辨而产生错觉,因此,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要作深入的调查和仔细的分析,把那些符合客观事实的材料加以记载,以更好地发挥新方志的作用。
: |/ e& O- B$ u2 [' e% n
. q7 h) ~* U9 E. d! P. V0 n" @怎样理解“宜粗不宜细”8 W1 p# u5 L$ X. J/ A2 Y

: l' H8 @& t(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关于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的记述,要遵守宜粗不宜细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根据政治运动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宜粗不宜细”要有一个限度,因为太粗而看不清事件的面貌不行,一般要求“粗”到能反映政治运动的概貌及其对本地区的影响或后果,“细”到不损害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形象,有些政治运动规模大,牵涉面广,很多情况不是原则问题,但社会敏感性强,这些东西写得过细,只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对政治运动中的人与事,有的不宜详写,有的可以不写。' S9 s% t/ s* X: ^9 y

6 `* c3 }9 v8 {, _- s4 S1 L; u写政治运动贯彻“宜粗不宜细”的原则,还有一个区分主流和支流的问题。我们对于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应该从现象中看到本质,看到主流,首先要明确共产主义目标是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是时代的主流,而在社会发展中的那些失误毕竟是支流。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广大干部、群众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也没有变,依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讲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指要否定“文革”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但并不是否定这段历史时期的一切活动。当时劳动人民仍然在和自然界作斗争,生产和科学文化事业还是在发展,解放军仍然警惕地守卫着我国的边疆。这些基本情况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如果新方志中不分主流和支流,在记载时平分秋色,甚至颠倒主次,就会使读者产生模糊的甚至错误的印象。从已经出版的个别新县志中,对“文革”中具体的事件写得过细,对群众在运动中的错误写得过多,把一般问题作突出的记载,这样的记载从根本上讲是歪曲了人民群众的形象的。因此,要使方志对建国以来政治运动的记载,真正做到反映历史真实,就必须采用“宜粗不宜细”的方法,坚持分清主流和支流。
5 ~/ X6 M" a- d7 g' e
2 ~" z' k$ O: r4 O在坚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的同时,要力戒简单化、抽象化、极端化,要作深入地调查研究,掌握全面的资料,然后实事求是地、事无巨细地进行鉴别核实,使撰写的史实能经得起历史和社会的检验,最好邀请有关人士座谈讨论,并征求决策部门的意见,最后进行斟酌取舍,掌握大体和要点,加以记载下来,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信史。7 }9 ?+ i' K. C6 l0 Z1 v

; u" `* }" Q' N此外,我想提一下关于写政治运动“宜分不宜合”的问题。所谓“宜分不宜合”,是要新方志把某些造成严重后果的政治运动的内容拆散开来,分散到大事记和各卷各章中去记载。这种化整化零的办法,是编写形式上的问题,和“宜粗不宜细”是两回事。分散不一定细,集中不一定粗;分散不一定略,集中不一定详。取分散而避集中,实质上是人为地拆散一个完整的政治运动内容,给读者制造麻烦。一鳞半爪、藏头露尾的记述,不能给读者,特别是后世读者以完整印象,使后人难以认清这些政治运动的实际情形和严重危害。当然,各地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并不反对有的方志采取分散写的尝试,也不是说所有政治运动都必须集中写;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认为反映一件事物,特别是内在联系十分紧密的某些政治运动时,要写清楚其特殊的产生条件和发展过程,以及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后果。如果能在坚持实事求是等原则的前提下,有系统地集中记载,则对于发挥方志的功能,将获得较好的社会效果。8 W, @; H: z/ z3 w# \( I
3 |' c$ M5 W. W

+ c5 z: A* x1 Y! p6 x/ Yhttps://www.shtong.gov.cn/n87572/20210701/134226.html3 m9 y' f5 k0 r$ a3 Y
/ n/ O% E! }' T- h3 \: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7 23:59 , Processed in 0.1517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