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7|回复: 0

胡鹏池:谁能解读毛泽东这九天?

[复制链接]

1399

主题

443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279
发表于 2023-7-28 23: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n- N, O) F7 n7 c! I# v/ ~9 C; K2 I7 b0 C& \- ^$ O# x
谁能解读毛泽东这九天?* k, q1 |+ _0 T
4 n. Q$ ^8 Z2 P% t2 A
作者: 胡鹏池
  g0 ?( E) t! b" f* D+ U  P5 \# y3 ]# f: N) B5 Q# r3 N% [
河北徐水县某公社社员深翻土地,休息时还要练兵。/ c8 ], k+ I$ o. w4 M, f

$ o- Y) c+ Z/ S- t9 U一、毛泽东视察徐水6天后6 i1 b3 A2 p2 j0 j
6 W" X5 W  ]% @" ]
1958年8月4日下午4时多,毛泽东视察徐水。由此,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北方小县城闻名于世,陆续来此参观的人超过三十万。当时的作用是大大推动了大跃进,历史证明“徐水经验”的作用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大破坏,为大饥荒的到来“提速”。
# }5 I7 c& m0 n" d8 V
4 I. s0 F* x. u' o+ {6 h4 j" G; G4 M58年8月的这个时间段,伟大领袖很辛苦,走了一村又一村。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了咱们农庄——”,还有一首是这样唱的:“千山万水啊连着天安门,毛主席是咱社里人——”当初这些歌子我们都会唱,都是唱得热血沸腾、心花怒放,却万万没想到全是负能量!/ U' x! G' X7 z4 V7 z0 H2 F, C

3 p7 L8 I7 b# }3 N5天后,即8月9日,毛泽东在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的陪同下,兴高采烈地视察山东历城北园乡北园农业社。58年秋季的庄稼长势真喜人,山东的田野里与河北一样,都是一派丰收景象。
* I$ l. t3 `, o# |/ d
* C+ p$ `- ^) w. i( e% x8 p( U北园农业社的社主任李书城汇报:我们有“50亩高额丰产田,原来计划亩产2万斤,现在我们要争取亩产4万斤,过去一亩只产二、三百斤。”——毛泽东喜气盈盈,伸出大拇哥,夸声连连:“好嘛,你们不干就不干,一干就干大的。”(摘自:余习广阮银甫:《“天下第一田”——湖北麻城县“大跃进-苦日子”实录》,下文简称“余文‘天下第一田’”)
. g* u# g1 s' T6 U+ _, c, ?' R, H$ v; M0 O2 b
显然,9号那天的毛泽东仍然延续了视察徐水时的好心情,对高产卫星的态度也没有什么变化。! x  V+ ?  B( o& w1 Q9 S! H0 ^

% Y: A( N% I- K& Q6 _2 c! z& p视察徐水的第六天,也是在同一个时辰,即8月10日下午4时多,伟大领袖大体上是同样的装束,只是头上多了一顶草帽,由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天津市市长李耕涛等人陪同,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天津东郊四合庄乡新立村农业社视察。
- O0 I( M2 p7 E2 g" c- |- D
: R) o/ k# F3 m# s6 |毛泽东先是经过了一块苇子田,他很“行家里手”地称赞苇子是个好东西:“不锄草不施肥,一年一收”。接着区长张福安(又是一个姓张的,徐水县委书记也姓张。张国忠、张福安,全是顶顶好的名字)向他汇报了关于“芦苇与水稻”杂交的理想,展望着杂交后能长成“苇子稻”或“稻子苇”的美好前景,毛泽东鼓励道:“你们可以试一试。”
% J+ O7 p, m% T) K" W; k% ~+ M/ r  L# ]0 z0 _. H- y
毛随后相继参观了一块十万斤试验田,接着又参观了一块五万斤试验田。; M# d6 d# P7 y* Q$ k0 ?
2 r- V- t" `6 H% S5 r
在试验田边,毛泽东指着一位负责人说:“你没种过地,这不是放卫星,这是放大炮。”
  {, X) X: C9 E5 R# f# G6 Q3 Y; _
/ A2 x. \6 B* [3 V有人向领袖解释道:新立村用电灯为水稻照明,用鼓风机朝水稻吹风,就可以亩产10万斤。伟大领袖仍然摇摇头说:“吹牛,靠不住。我是种过地的。亩产10万斤?堆也堆不起来么!”5 C+ W7 K$ ?# d% R3 Q/ ~! }

6 ~' A7 i+ ]8 |/ {! {有人想让小孩子往水稻上站一站,以此来证明一下。伟大领袖还是摇着头说;“娃娃,不要上去。站得越高,跌得越重哩。”
& v. F# l/ i  ^# q% X4 Q& @6 h" ^/ ~9 ~" s% w( ]# F: e- S$ L: ?
然后又参观完了几块试验田,伟大领袖准备回去了,又走到那块苇田边,毛泽东向区长张福安谆谆嘱托:“水稻与苇子杂交工作,你们要试一试啊!”
2 b  N. }2 B: z5 O+ w# l8 q
0 _0 x" _- ]8 t7 P; I/ k6天前在徐水大寺各庄,1天前在山东历城北园乡,这一天在天津东郊新立村,毛泽东都面对同样的卫星试验田问题,但态度完全不一样了。前两次的态度是喜形于色的“点点头”,这一次的态度是不以为然的“摇摇头”;前两次的态度是“不少啊”,“粮食多了怎么办?”这一次他以“种过地”的身份与经验,明确表态:“吹牛,靠不住。”他说:“我是种过地的。亩产10万斤?堆也堆不起来么!”
% i! w& N5 Q2 C0 N- c* ?0 ~; x" ^. \0 {; V% C& v4 U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问题,毛泽东的态度不一样了呢?6 Z; t% `) S; A1 Y; G

5 r7 C8 A! P5 W. r0 ^2 h在4—10的六天中,尤其是在9—10日的一天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神秘的事情?' H% F: z+ K' |+ n
& d% Z' A& f  m- O- y1 h
笔者缺少资料,说不清楚。5 W( t2 M$ T; ^7 G: Q9 A
+ S$ ~% f  |3 \" \! o' H, O2 s, v+ C) l
即便如此,毛泽东的态度却仍然是温和而慈祥的,并没有严厉的批评。
" D6 ?: V& V& y, m2 `1 u, m; g; [* [. z) [1 e5 C% O3 W% \
他为什么只说“靠不住”而不说“不可能”?或者更强调一下说“根本不可能”呢?
9 M- [. s+ A7 D1 L& ^
, H& x0 [$ D) h也许他仍然“吃不准”。- n' c; m& m7 p) Y6 u& ^) W1 Z& w
. n7 H6 \8 f0 u! C6 ^% m8 x2 q
但是前面说了是“吹牛”,后面又说“站得越高,跌得越重”,还说了隐喻的双关语“站得越高,跌得越重哩”,他似乎又是“吃得准”的。, p$ u7 d3 D1 U$ C: [3 V9 Y) c. F
# B- A! a% P7 V+ Q) l) r. ?5 g. l
既然,认识已经转变到了这种程度,他再往前走一步该有多么好?8 E7 A3 u, i9 n/ z$ x4 f  @
' O' ?1 b1 p3 U; a' `0 v
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没有采取坚决的措施刹住这股祸国害民的“浮夸风”呢?他究竟在想什么?我们猜不透。
0 M0 c1 s7 z3 z# M0 O+ ^. m0 o9 |; l& j0 L. d, Q
二、又三天后,态度又回到了九天前
# z0 [$ M% F. h: @, C5 r, B
+ D4 R  t8 ?8 I& }' C) ?5 g9 ?3 K余文《天下第一田》是长达5万多字的中篇,份量很重,内容很丰富,是一篇“纪实大跃进”的好文章,但时间上却有些混乱。
4 C; b3 V" T! {6 a; H
# L8 f/ D* S+ F  t1 A0 L$ @& U余文这样写道:
1 f5 K9 @: C/ i
8 G; S! ~, J) z- x$ ?9 R* q毛泽东喜意未阑,一份加急报喜电文和套红《人民日报》,冲起了他更大的激情:湖北麻城县发出特大的“高产卫星”:建国一社创造出世界最高纪录,早稻亩产36956斤7两!8月9日的《人民日报》,惊喜地将麻城县发特大的“高产卫星”封为“天下第一田”。5 ]1 z, P, {4 u4 S" {% H

6 C* c- K( G1 k- i. a“天下第一田,好!好!好!天下第一田!王任重同志任重道远哪。”毛泽东金口玉言,大夸《人民日报》的同志们,“写得好呢,有感情呢!”心花怒放,写在脸上。从此,“天下第一田”风光天下。, n' p0 m% [8 \$ t% U

+ {2 O* R3 s4 `, ~3 E: x3 j但这个“8月9日”的时间是有问题的。: Y* D+ F7 L6 X! S5 j
3 [, c9 l: @" s% ]: v1 `0 i
在同一篇文章中又将时间确定为“8月13日”。文中写道:“1958年8月13日,中国最具权威性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套红标题下,向全中国和全世界报道了开天辟地以来,人类农业文明史上最具爆炸性的新闻:《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据报道说,这块高产田从8月8日开始收割,到11日才全部收割完毕。”" w/ n- S' `/ E' p3 Y% Z7 h1 z8 ~  g

1 U: F+ x, T- a; v% F) d# N' u2 A也就是说,毛泽东对“天下第一田”的肯定与赞扬,很可能发生在“8月13日”,也就是“视察徐水”的九天后。8 h8 v8 q% p6 S* Y  y1 c
- i( k3 o' |1 l  l4 N+ k+ r
三、有谁能解读这九天?3 ]  Q2 P$ a) k- Z% n- r
5 S, S/ z- u0 ?, T' P
请读者注意这四个日子:8月4日、8月9日、8月10日,8月13日,前前后后也不过九天。面对性质几乎相同的汇报,毛泽东的表态为何出现如此喜剧性的变化?从肯定——否定——再肯定。" m/ n5 o% G4 Q3 B. Y4 t: ^

! Q3 H! i4 a$ p. M% `0 e. o4 a5 u8 }难道这就是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4 @0 S( P$ d' P4 s7 o
9 E1 k0 M" e8 x  E5 `% y- k
有谁能解说毛泽东在这九天内对“放卫星”态度的反复?
$ i  Y% h" W- e, ~5 D
3 m( `& h- j% G% D1 S也许,他考虑的是不要往群众头上浇冷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护群众的积极性。毕竟广大社员干部的“放卫星”全都是在响应他的“大跃进”号召啊!# w1 S4 n7 Q  t
8 U1 a4 P( C  d$ b' ?- n3 X, I
然而他保护的什么“积极性”呢?真是“群众的积极性”吗?难道群众的积极性就是“吹牛皮”?2 C: a) X" P' b1 H) Q! m

1 {8 J! [+ W0 E7 Q8 B) t7 x5 m当一部分跟风的农村干部“吹牛皮”的积极性被保护时,广大农民“不肯吹牛”、踏踏实实搞生产、过日子的积极性就被摧毁了。
( g* w4 I2 h0 |
. s3 k0 g) ]6 w, P' }5 V4 L4 ]也许,他明知这些都是“吹牛皮”,但是他这时候正需要“吹牛皮”,需要“吹牛皮”为他的“大跃进”继续升温,所以,他不肯将否定的话语说得太坚决。( X) e4 T. e+ k, u* y! C' d

3 r! Q7 U" z$ p2 X) w4 z, s, H更重要的是,这就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方法,也是毛泽东一贯的工作作风。他总是这样一会儿说说左派的话,一会儿又说说右派的话,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让你莫衷一是,他却永远处于正确的地位,因为“左中右”的话他全都说过。至于什么是重点?什么是主流?那就“放任自流”,让你自己去揣摩。
( G4 }% B- A+ ?- `5 }" F- q" T( w
7 Q2 r1 Z9 ~/ H当今那些所谓的“右派学者”们总是喜欢举“徐水县”的例子,说明“浮夸风”正是老毛亲自鼓动起来的;而那些所谓的“左派学者”们又举出“新立村”的例子说明伟大领袖早就反对过“浮夸风”。3 ~% \- a) n( [* y% U+ C# p. |

; k% Z# x3 g0 z5 M对于后来出现左右争论得不可开交的局面,伟大领袖也早有预料。早在1966年文革发动之初,他在给他老婆的一封密信中就这样说过:
. E  d: F) G4 m) }  V2 @, B1 M% \! s) `7 B* Y3 Q: d% i
“——那时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一时,左派则会利用我的另一些话,组织起将右派打倒。”3 `$ l' B3 t7 \, }, T/ ]- E) m$ o1 J
" [3 a2 X  v  I1 u) v5 v
虽然现在左右两派仍然在争论不休,从某种意义上谁也没有打倒谁,谁也不能说服谁,然而历史事实是几千万同胞早就饿死了。: X+ k+ `$ H3 F  f  O* b

8 O+ z+ P' ], u  |% U3 _! X$ |: R5 u; t% }. M' F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 ... A4%A9%EF%BC%9F.html
& y) F! _( B' z" A( q+ H8 l2 Y. P5 Y;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13 12:27 , Processed in 0.0904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