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作者的「个案」立意指向何在呢?原来是为了在立论上辩驳国际学者。樊君例举涉及文革初期暴力事件的研究,如叶维丽对北师大女附中卞仲耘案的研究;马若德(RoderickMacFarquhar)和沈迈克(Michael Schoenhals)的《毛泽东最后的革命》(Mao’s Last Revolution)「作为宏观文革叙述之必要组成被简要笼统地提及」。在解释此类暴力事件的成因时,樊君认为:叶着的分析框架建立在撤销工作组的背景下,在高层、中层及基层之间的政治互动中,中学生打老师源自「文革再发动」和「表演革命」的冲动,所导致的失序和失控。但叶却没有解释「从口诛笔伐到肢体暴力的演化逻辑为何?」至于《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一书则指出:高校之所以刮起主要针对著名专家学者的「斗鬼」风潮,其因由在于「毛说的文革的重点『在内、在上』的完整内涵还未能被人们所理解」。而「其论点不免预谋论之嫌,所提供之论据即便可以相信,也存在寓意宽泛、含糊、甚或自相矛盾之处」。应该承认作者的批评是相当尖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