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3|回复: 0

范寒卉 在历史中追寻中国 ——记满永教授

[复制链接]

900

主题

1100

回帖

750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02
发表于 2023-2-22 17: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历史中追寻中国 ——记科学研究院教师满永
发布者:范寒卉发布时间:2020-12-07浏览次数:

满永,男,汉族,1982年3月出生,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员。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社会文化史、中共组织史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校定B1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篇。代表作包括《政治与生活:土地改革中的革命日常化——以皖西北临泉县为中心的考察》、《“背靠背”政治:反霸中的革命场景生成——以皖西北临泉县为中心的考察》、《文本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塑造——1950年代乡村扫盲文献中的政治认同建构》、《重释“社会革命”的意义——试论中共地域史研究的“问题共识”》、《革命分寸:“简报”与广东土改的领导问题》等。其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建党——以安徽省为中心的考察》一文,2016年获第十三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4-2015)二等奖。先后主持了教育部社科、上海市社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同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跨出教室的讲台自从二十年前迈入大学校园以来,二十年中满永老师既没有离开过校园,也没有离开过当初并非己愿而进入的革命史研究领域。

有这样的坚持,主要因为二十年来的学习和研究,让他日益感觉到,理解今日的中国,无法不回看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他一直觉得,我们在品读历史的同时,更是在品读当下。“在历史中追寻中国”,既是满老师二十年来的读史心得,也是多年教学工作秉持的信条。十年前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始,萦绕于脑际的就是如何站好三尺讲台。大学读书时,老师一句“没有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只有讲不好课的老师”之语,令至今站了十年讲台的他依然记忆犹新,时刻不忘以此警醒自己。在慢慢的教学实践摸索中,满老师日渐体会到,只有走近学生,才能做好老师。而要走近学生则首先要明白“大学何为”?无论读书之时,还是而今执鞭为教,满老师一直崇奉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所,而是每位进入者的精神成人之地。既要精神成人,大学教育就不能囿于有形的课堂,因为课堂只能是学生通向知识海洋的大门,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走出课堂之外去学习,老师只是学生迈入知识之门的推门人。如果能做好这个推门人,于他而言就是无上的欣慰。因此每次站在讲台上的他,心中所想始终都是如何让脚下的三尺讲台跨出教室,如何让台下的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让“讲台跨出教室”,于满老师而言,就是将自己的日常所学与学生们共同分享,从而拓展课堂的空间。对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如何让课程贴近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满老师的体会是,无论何种课程,大学教育都要契合学生精神成人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难以例外。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将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们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媒介。二十年研读革命史,满老师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中国社会的全方位政治化,而且无分领域和行业,迄今如此。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以相对单一的内容面对多元化的学生群体。理解中国是他用来和不同学生沟通的桥梁。每学期伊始,如何理解政治化的中国,都是他和学生首先会讨论的话题。通过这样的话题讨论,学生们大多也就能在他们生活的世界中理解当下中国的特殊性。当课堂和现实生活世界关联,讲台也就跨出了教室。走进历史的中国对满老师而言,虽然二十年前迈入革命史学习之门,并非自愿选择的结果,但二十年的坚持确是兴趣使然。在早年读书的课堂上,经常听老师提起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当时并不甚解。二十年的学习之后,满老师慢慢明白,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义之一就是我们如果没有对当下生活的关怀,就难以进入历史,而没有对历史的认知,也很难理解当下。因为我们所知的历史,从来都不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而是理解当下的钥匙。满老师对革命史的研究同样源于对当下的关怀。多年来一直萦绕于心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理解当下的中国、理解今日的生活。这样的问题,引导他走进历史的中国,在历史中寻找并理解当下的中国。



历史研究素有“板凳须坐十年冷”之说,但又不能固守书斋。在多年来的读史生活中,满老师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好的历史一定是常人可以理解的历史。人们常说,历史需要“移情之理解”。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悟,“移情”既非易事,“理解”自然没有可能。作为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二十世纪中国还停留在很多人的生活之中。走进历史,不只是走进故纸堆,还要走进昨日之人的生活日常。于他而言,每年假期的走出书斋,都是寻觅历史之音的时光。在多年来的历史学习中,满老师也深刻地体会到,任何研究都不能闭门造车。因此最近几年来,在做好研究的同时,他也在有意识地参与更多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其中最为欣慰之处,是有感于中共党史研究青年研究者交流平台的匮乏,2017年底在我校发起召开了第一届中共党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并成为中共党史研究学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2019年,又在我校召开了首届中共组织史研究学术工作坊,同样在学界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https://jgb.ecupl.edu.cn/2020/1207/c3920a175080/page.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11 20:00 , Processed in 0.0398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