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7|回复: 1

袁韵宜:京剧《穆桂英挂帅》诞生始末

[复制链接]

1444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0
发表于 2022-12-18 00: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韵宜 《中国京剧》2001 年 01 期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艺术大师建国后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戏,梅先生以其非凡的表演艺术,塑造了一个刚毅果敢、气吞山河的巾帼英雄形象,同时,她创造的人物,既表现其爱憎分明,能从大局出发;对家人尊长扶幼情深义厚又坚守原则,品位高超,生动鲜活。
      梅先生的艺术创造,用不着我再赘述。因不少有关人士有的已谢世,笔者已近暮年,想着重介绍这个戏的剧本的诞生经过,也可供研究者参考。
      那是1959年初三月天,中国京剧院随其他单位下放到北京市,我调至剧院文学组任编剧。院领导马少波、阿甲等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议决和北京京剧团联袂排演《赤壁之战》等戏,因梅兰芳当时任剧院院长,由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马少波主持,还专门为梅院长的献礼剧目召开了院务会议(后听说马少波同志事先已和梅先生商谈妥才开会的)。在此之前,剧院已由文学组组长范钧宏和吕瑞明写成《龙女牧羊》。剧中柳毅已安排由李少春扮演,导演郑亦秋。但在院务会议上梅兰芳先生正式提出因自己年龄、体态等原因,不适合演龙女、当即拿出个豫剧油印本《穆桂英挂帅》,表示看过豫剧后动过心思,“愿以豫剧改为京剧。”还表示:“感觉这个戏表现了穆桂英晚年生活,适合自己演:”还说:“因这个人物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自己产生了共鸣,况自己早年常演穆桂英青年时代的戏,对这个人物熟悉、有感情,”还一再表示说:“‘挂帅’、‘出征’能发挥京剧特点……”显然,梅先生看过豫剧后,已经深思熟虑过。
      会议上,梅院长一席话引得与会者一致赞同,当即做出决定,并由马少波同志和阿甲同志提出由与会者导演组组长郑亦秋任导演,请徐兰沅设计唱腔。剧本改编由我和业余作者、阿甲之友陆静岩老人合作编写,也在会上通过,并取得梅先生同意。
      剧本除由文学组把关外,由马少波同志亲自抓。
      解放后,我曾是个“戏改干部”,和梅剧团的姚玉芙、李春林等时常接触,为筹建“艺培戏校”多次去护国寺和梅先生商谈过。为改好《穆》剧经和范钧宏、阿甲商议过,又亲去护国寺商谈,梅先生赞同加强生、净的戏,并主张后面不“开打”。还亲切地说:“就看你们二位的了”。当我再求教时梅先生严肃地说:“穆桂英晚年的戏我是头一次演,有正规导演也是第一次,还要和导演仔细研究一下。不过,穆桂英刚出场时梳大头,穿帔,是青衣作派,一旦接印,挂帅,就要穿蟒袍、抱令旗、佩宝剑,应为大将气派,所以和豫剧因剧种不同,在场子、唱、念安排上要改变,一定要人看了是京戏。”当他送我出门时,又再三叮嘱:“咱们的戏,一定要人看了是京戏。”
      梅先生言简意赅,我得到启发,并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也使我有了定盘星,即:取原剧故事,重新编写。后来,我们除了保留豫剧“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两句唱词,其他,均重新编写而成。
      增加了第一场由寇准进宫报警,再和王强争论出不出兵?谁挂帅?当决定比武夺帅后,还增加王强和其子王伦密谋夺位一节。
      第二场戏是先上佘太君,只唱一句“散板”接唱五句“流水”,表现当年一门忠勇,如今门庭冷落,剑锈刀残。文广、金花游猎归来,再上杨宗保报警,才请出穆桂英上场。
      第三场增添了文广、金花进京后看见天波杨府已被王强侵占,愤愤不平,在得悉校场比武夺帅赶去比试。
      第四场“比武”,京剧本突出写寇准的戏。“捧印”一场后加一场表现宗保披挂上阵前,借机教育儿女的戏,总之,八场戏中梅先生扮演的穆桂英在二、五、八场出场,其唱词均按“人辰辙”编写,既为适于梅派声腔艺术的运用,也使人物有种凝重感。唱腔是梅先生亲去找徐兰沅商定一同研究,再由梅葆玖录好音交由梅先生顺理。姜凤山操琴。
      这出戏的“提纲”是由我听取了梅先生意见后写成,在一个晚上去马少波同志家讨论的。有范钧宏、翁偶虹二位参加。讨论时均提了很好的意见。深夜和翁老同路归家时,翁老还嘱咐我说:“为梅写戏,宜稳不宜俏,宜紧不宜拖。”仅两句话,也使我受益匪浅。
      初稿连日写成。于清晨去马少波同志家请他初审,他边用早餐、边看剧本,还动笔改了头场寇准一句唱词:“难忘杨家干城将”。之后由阿甲同志陪同我去东华门大街附近一个大杂院找陆静岩,陆孤身一人生活,体弱之极。不熟悉戏,而文笔很好。她得悉后,欣然接受,我们合作的十分愉快。我们并坐一桌,一句一句商议落笔,有的唱词,经她变动,润色,颇见光彩。如:“辕门外,层层甲士列成阵,虎帐前,片片鱼鳞跃日明”等。我们连日赶写,连午饭均由我代劳。数日交稿。先交范钧宏等看过(后听说马少波看过,再请梅先生看过才定稿打印)。戏是在吉祥剧院排练,由梅兰芳剧团担纲,韦三奎演佘太君,王少亭演寇准,刘连容演王强,昌振华演王伦,杨宗保则由姜妙香先生以小生扮演,杨洪由李庆山扮演,这个人物我们顾不上写一句台词,却被演的很好。文广由葆玖以旦行改演小武生,演得不错。金花由葆玥扮演,她本行为老生,改扮小刀马旦,俊俏喜人。当初场演出于音乐堂时,戏中有文广等恳求穆桂英准许他姐弟进京打探军情时,文广摇动着穆桂英的衣袖连呼:“妈呀,您就叫我们去吧!”时,因父子演母子,感情真切,梅先生扮演的穆桂英,这时面带微嗔。却又不忍逆爱子之求,这段片刻的戏却也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1959年5月初在音乐堂演出时,我和陆静岩陪同田汉、马彦祥坐在第一排看戏,戏完,马即对我说:“捧印”虽很精彩,但佘太君‘逼’穆桂英接印,有些生硬,还可加工,添戏。”这意见很好,但戏已排成,梅先生经常外出,未能改动;又因梅先生在演唱这段戏时,当唱到:“庆升平,朝堂里群小争进,烽烟起,却又把帅印送到杨门,”‘二六板’。被梅先生唱得是慢的时候紧凑绵密,快的时候从容匀净,由慢转快衔接无痕,抑扬顿挫,声声感人。观众席里屏声静气,悄然无声,效果很好,也未便改动。但时至今日,我仍然耿耿于怀。还有最后一场坐帐、训子时,寇准在打圆场一段戏,也觉得戏不够,也因故未能加工改动。
      田汉同志看完戏即对我说“金花女着戎装仪态英俊。”后四个字可改为“婀娜刚劲”;坐帐应改一句“营中只有将军令。”梅先生得知,当即要人记下后改动了。
      当我们陪田汉、马彦祥二公去后台看望梅先生时,他们连连祝贺,而梅先生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卸装,一连几声问:“像不像京戏?”当得到满意回答后,又连说:“像京剧就好。”“这就好。”
      田汉同志还写信给梅先生说:“宛华同志:前晚看过《挂帅》,无限兴奋,这是你解放后第一次搞新戏吧!沉雄慷慨,比看你的《梁红玉》意境还要深永亲切。姜(妙香)先生的宗保、玖、玥两侄的金花、文广都使人愉快……”。
      “剧本改得不错。还可以略加精炼些”(他曾说过“比武”一场要精炼)唱词某些尚欠警策妥当的地方,曾同改编者提过”……(从略)(信中还有填词)一首。
      “虞美人”——
      “将军纺绩居林下
      闷煞桃花马;
      旦闻鼙鼓动乾坤,
      仿佛当年环甲破天门。
      演来人物深无比,
      处处传神髓,
      新梅双护老梅根,
      恰似杨家一样有儿孙。”
      当《穆》剧由“梅兰芳剧团”演过一段时间,国庆期间临近,改由中国京剧院另派演员加入,由李少春扮演寇准,袁世海扮王强,李嘉林演王伦,李和曾演杨宗保,李世霖扮演宋王,而金花、文广改由杨秋玲和夏永泉扮演。
      记得导演郑亦秋在中国京剧院大厅排戏时,范钧宏还要翁偶虹为我“保驾”(出谋划策),而翁老坐在一边,不问他,他一言不发。李少春很投入排戏并和我商议改变第一场,不要上唱四句‘散板’,改为在幕内念“打道进宫”,再在“水底鱼”中出场,再要随从撞钟击鼓。宋玉被一拥而上。
      另在比武一场,当寇准发现胜者乃小将杨文广、金花时,十分兴奋,他提出另改一段“流水”唱词是由我和他交谈,又听翁老意见后现场编写的,即:“长江大海波涛滚,淘不尽忠良一片心,二十年身退隐,犹把安危系朝庭……”这段唱被李少春确定并演唱得十分精彩。
      另为王强、宋王也都加了唱。李和曾同志扮演杨宗保,他本嗓音洪亮、善唱,梅先生也曾主张为他多写几句,杨宗保唱的“九龙峪摆下了天门大阵”一段十四句唱词是当晚在剧院我和和曾同志单独商议,现场落笔而成的。琴师是沈玉才,鼓师赓金群。
      值得一提的是郑亦秋单为杨秋玲、夏永泉排过“披挂”上阵的一场的出场。有个“小起霸”很出色;而李金泉同志为演好佘太君对辙口及唱词曾几次去文学组找我探讨、出主意。他演唱的很精彩。特别是初见帅印感叹说“君在朝堂我归林”……的表演,均很感人。在第五场要去“聚将击鼓”时的下场,导演有过示范,而演员仅用手向穆桂英招几下再下的一个动作,其表情似有丰富内容,很感人。杨洪由孙盛武演得活灵活现,亲切感人。可他没有一句台词啊!总之,一台名家的演出,真显得星河灿烂,相映成辉。也显示出梅院长率领下的中国京剧院的强大阵容。
      《穆》剧于国庆节晚会要进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演出。
      毛主席、周总理看过戏后,给予梅先生等很好评价,在接见梅先生等演员时,毛主席对梅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四十年舞台生活的集中表现,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周总理则指出句中的‘番王’称呼应改为西夏王,但演员唱顺口了,至今仍唱成‘安王’。
      国庆献礼演出后,仍由梅剧团原排人员担纲上演。我也调回梅剧团。1961年5月30日,《挂帅》一剧在中国科学院演出,梅先生尚未卸装,郭沫若即去后台看望并和梅先生合影留念。可是,谁能料想到,这次演出竟然是梅兰芳大师最后一次演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4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8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8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袁韵宜1920年4月13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袁韵宜自幼从师习国画。书香门第的文化生态哺育着她的童年。1938年毕业于陕西省立女子师范。战乱年代,她苦苦寻求,直到1949年从华北大学三部戏剧专业毕业,才真正踏上理想人生。

北京解放初期,袁韵宜即先后在北京军管会文管会的旧剧处、中共北京市委文艺工作委员会旧剧科工作,经历了建国初期戏曲改制的全过程。在她的专著《从艺留痕》说史篇中,留下了珍贵的纪实。袁韵宜参予北京艺培戏曲学校的建成及转制为北京市戏曲学校,她以教务室主任进入戏曲教育工作。随着戏曲事业的发展,袁韵宜在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开始了戏曲创作生涯,先后在中国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北京京剧院任专职编剧、创作组组长。无论是新编现代京剧《向警予》、《青春之歌》、《一颗螺丝钉》,还是评剧《骆驼祥子》、《黄花岭》、以及改编的戏曲剧本《红娘》、《铡判官》、《洪湖赤卫队》(合作)、《李白回表》、《太真外传》、《慈母泪》等无一不浸透着她的艺术劳动和艺术才情。特别是1959年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梅派名剧《穆桂英挂帅》(合作)在中国京剧的创作发展史上具有传世价值。如果说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晚年塑造的穆桂英形象在艺术上体现出一种刚强豪放,凝重深沉的气质,正是由于袁韵宜与合作者共同用心血汗水与报国之情塑造了这位光彩夺目的巾帼英雄。《穆桂英挂帅》恰恰是梅兰芳先生建国后排演的唯一一部新戏。历史对《穆桂英挂帅》的肯定褒扬是带给作者最大的宽慰与光荣。

https://baike.sogou.com/v6302402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18:21 , Processed in 0.0350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