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并不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在这本专著出版之前,我已出版过两本书:一本是我和一位朋友合写的《现代中国:一部革命的历史》(Modern China:The Story of a Revolution),出版于1972年;另一本是关于谢伟思和中美关系的书,书名叫Lost Chance in China:The World WarⅡDespatches of John S.Service,1974年由兰登书屋出版。谢伟思是一个外交官,抗战时期先在国民党地区,后来到了延安。他经过调查、研究后主张,国民党没有希望,而共产党有组织、有纪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美国应该考虑到这些情况。谢伟思因此而受到打击,我认识这个人,也研究过他的著作,可以由此考虑到为什么中共和美国在40年代没有建立起关系的可能。出于感性的认识,我认为此人可以担任驻华大使。当然,这两本书尽管也表达了我对中国革命的一些看法,但都算不上学术专著。你上面提到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The 1911 Revolution in Hunan and Hubei)才是我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专著。我认为关于辛亥革命的全面理解,必须对这样一个问题作出回答:革命为什么发生,它又为什么失败?那个矛盾的、复杂的一致性,是理解革命本质的关键,是许多分歧和争论的根源。要回答这个问题,从一些关键性的地方或区域入手,也许更重要,而且更有效。我的这本书就是从两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实际状况出发,综合考察改良与革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与当年学术界的一般看法不同,我的基本观点是,辛亥革命是由一个西方化的、城市的、改良派的上流阶层——即城市改良精英所领导的。我认为革命是改良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反面,你看革命党人哪个不是从新学、新军、强学会这样一些改良的产物里出来的。对历史上的革命,我们可以重新解释、评价,但不能无视它和反对它,那样的话,就不是把历史当作过程来理解的态度。
您完成两湖地区辛亥革命的研究之后,又走进山东,开始探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并于1987年出版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这本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当年就获得了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两年后又获得了美国亚洲协会列文森奖和加州大学出版社伯克利奖。可以说,这本书为您赢得了极高的学术声誉。您是怎么想到要研究这个题目的?
(1)这本书叫《叶家》(Ancestral Leaves: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现已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部书中,作者记述了他的妻族叶氏一门自晚清以来四代人近二百年的历史,讲述了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巨变中,叶家由一个多世同堂的大家族逐渐转变成众多核心家庭的联合的过程,以及叶家人在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背景下种种不同的际遇。重点讲述了叶笃庄、叶笃正兄弟在抗战时期作出不同选择,以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进入新中国,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周锡瑞认为一个家族的历史乃是社会巨变的写照,国家与家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把中国历史上这个动荡时期还原成一个普通人的面貌,获取一个家族在一个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关键时期的生存经验”。
(3)Joseph W.Esherick,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Moder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1900—1950,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0.
(4)Beyond the Neon Lights: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该书中文本《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段炼等译),2004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