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0|回复: 0

山东大学中文系关于京剧现代戏问题座谈纪要 1964

[复制链接]

1442

主题

303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70
发表于 2022-11-21 11: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热烈欢迎京剧的革命化和群众化——山东大学中文系关于京剧现代戏问题座谈纪要

    《文史哲》196404

    一九六四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我国文艺界具有革命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京剧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京剧演现代戏不仅仅关系到京剧的发展方向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文艺如何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等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大学中文系教师在六月十九日就这一问题举行了座谈会。这次座谈涉及的问题较广,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综合介绍,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一、京剧演现代戏是时代的要求、革命的要求和群众的要求。京剧只有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需要,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座谈会上同志们一致认为,京剧演不演现代戏问题,不仅关系到京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京剧要不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问题。这是建设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发展社会主义戏曲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文艺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随着这一革命事业的发展,政治思想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日益深入。作为上层建筑的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都必须积极地、自觉地配合这一革命事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京剧也不能例外,应该把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做为自己光荣的首要的责任。

    同志们指出,京剧的改革问题,实质上是要求京剧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的重大问题,是把京剧舞台变成为什么样的思想阵地的问题。在我国整个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始终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资产阶级和一切被打倒的反动势力,绝不甘心自己的灭亡,他们寻求一切可能复辟的时机,并且总是千方百计地同无产阶级夺取思想阵地,以便散布反动的思想毒素,来毒害广大的人民和青年,从思想上瓦解革命队伍,为它们的复辟活动开辟道路。这是一场尖锐的斗争,这场斗争在京剧舞台上同样有着明显的反映。经验证明,它如果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就一定成为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阵地;它如果不去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的工农兵群众,就必然被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占领,甚至演坏戏、鬼戏,出现牛鬼蛇神。为要使京剧直接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要求京剧表现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内容,新主题,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必须让新时代的英雄形象在京剧舞台上占据主要地位,给人民群众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帮助人们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毛主席教导我们,对待一切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阶级立场,必须从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出发。对待京剧改革问题也是如此。从京剧的发展历史来看,京剧产生在封建社会,曾经长期进入宫廷,为封建统治服务。明清两代的统治者,一方面对民间戏曲极力加以控制,颁布种种条例和禁令,压制民间戏曲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利用戏曲做为向人民进行封建教化的工具。京剧就是在清代封建统治者的培植下,在宫廷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清代统治者以怀柔拢络等手段,培养一批御用剧作家,创作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剧本,同时豢养一批批的剧班来发展贵族戏曲艺术。象那拉氏就曾挑选了八十余名京剧名演员进入宫廷作教习。她还经常亲自授意编写剧本。可见封建统治者是把京剧做为他们享乐和统治的工具来使用的,他们极力把戏曲纳入自己反动统治的轨道,用来麻痹和毒害人民。当然,在京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的斗争。从剧本创作来看,就有《四进士》《庆顶珠》等具有某些民主思想的传统剧目,从艺术发展来看,也长期存在着革新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在反动统治的巨大压力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熏陶下,改革既不可能彻底,那些进步的剧目也不能不沾染上种种封建思想的毒素。

    今天时代不同了,经济基础不同了,而作为封建时代产物并且长期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京剧艺术,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彻底刷新,它怎么能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呢?建国以后,为了清除戏曲舞台上的这些毒素,我们曾经对传统剧目、表演艺术和舞台形象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整理、改编和新创作了大批传统剧和新历史剧,清除了各种不健康的表演和丑恶的舞台形象,使我国戏曲舞台面貌一新。这些工作的成绩是巨大的。但这还只是戏曲改革的第一步。要想使戏曲舞台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阵地,要想使京剧纳入社会主义戏曲的轨道,就必须把戏曲改革进行到底,通过革命化的道路,在表现现代生活的过程中进行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去有些人也承认京剧必须革新,但认为主要应该是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他们以“发挥不同剧种特长”为名,要求各剧种在题材上应有分工。他们说京剧既然擅长演历史人物和表现古人生活,就应该保持京剧的这种“特色”。座谈会上同志们批判了这种“分工论”。首先,京剧只能演古不能演今绝不是它的什么特长,而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严重的缺陷和畸形的发展。表面看来,这只是个题材问题,实质上这里有方向性的分歧。不彻底克服京剧的这种缺陷,它就不可能直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服务,京剧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新戏曲。我们不是题材决定论者,我们从来认为在创作中作家的世界观起决定作用。由于作家世界观的不同,同类题材完全可能产生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主题。但我们也不是题材无差别论者,我们从来就认为题材有重要和不重要,有大小、时代、性质等差别。反映什么和不反映什么,把什么做为反映的主要对象,这是个根本方向的问题。对于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问题也是如此。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资本主义,向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但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主题,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的主题,只有在反映现代生活斗争的题材中才有可能产生,这是任何传统剧、古代历史剧所代替不了的。不能设想,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占据的京剧舞台,也能对人们起到社会主义教育的作用。所以,“分工论”者的所谓“分工”,实际上是把京剧这个在我国剧团最多、队伍最大、影响极广的宣传阵地,和社会主义革命分了家,把它分给了古人死人,分给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许的。

    对于古代传统剧目在我们今天所能起的作用,必须给予正确的估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改编、整理和创作的历史剧,对我们今天仍然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并不一概废除历史剧和取消传统剧目。但它所能起的只是借古鉴今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日益深入的今天,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就是那些极为优秀的传统剧目,它也不能不受着时代的、阶级的局限。何况许多剧目对于广大青年还会产生副作用呢!就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优秀传统戏来说,经过改编后的剧本,反封建的主题更加突出了,舞台形象也比过去明朗健康了。但它所表现的那一点反封建内容和我们今天的反封建斗争相比,无论在深度上和在性质上都有很大距离,如果宣传得不适当,就会无形中向青年散布了爱情至上的消极思想。这种教训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没有过的。

    座谈中许多同志从文艺与群众的关系方面论述了京剧演现代戏的必要。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向。文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的观众也在不断地变化。当前的情况是,广大工农兵观众迫切地要求京剧反映新时代、新生活和新人物。京剧如果不适应这种要求进行彻底改革,就会越来越脱离广大群众。任何艺术一旦脱离了群众,它就必然要逐渐枯萎。同志们在发言中举出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有的京剧团死抱住几个传统剧目不放,结果观众越来越少,上座率很低。特别是在青年中更加不受欢迎。这种情况反映在与群众比较接近的基层京剧团中尤其明显。如果不改,就会被群众所抛弃。有的剧团演了现代戏,情况就有了改变。有时由于他们刚刚开始试验,可能存在一些缺点,但观众数量却是在逐渐增加,这说明群众对这个正确的方向表示欢迎。有些京剧团上山下乡,深入农村,在这方面的体会更多。我们可以想象,当工人农民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而京剧舞台上却是一片冷冷清清,不是出将入相就是卿卿我我,这怎么能和我们热火朝天的时代相合拍呢!

    也有人曾担心京剧演现代戏恐怕不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应该承认,这里确有欣赏习惯问题。由于某些观众对传统剧目印象很深,对京剧舞台上出现现代人物,一时看着不太习惯,这是完全可能的。但习惯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生活改变了,由生活条件形成的种种习惯也必然要随之改变。况且不是所有过去的习惯都是合理的,对不合理的习惯就应该用新的合理的习惯去改变它。解放前的京剧舞台上有许多不合理的东西,例如某些不健康的或危险的表演,某些丑恶的形象,不合理的捡场制度等。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大家也都曾认为是习惯,直到解放后进行改革时,还有人担心会改糟了。但今天把这些东西去掉,广大观众却非常欢迎。某些观众对现代戏的不习惯,正是京剧过去只能演古不能演今的缺陷造成的后果。缺陷克服了,旧的习惯自然就会改变。从这次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的情况来看,革命的现代戏不仅得到文艺界的称赞,而且受到各方面群众的普遍欢迎。这就证明,广大的京剧观众对于过去的欣赏习惯不会抱住不放的。新的时代必然会在广大群众中产生新的艺术趣味,新的欣赏习惯。今天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一切旧的习惯势力、旧的风尚都将被新的习惯、新的风尚所代替,这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难道京剧舞台可以例外吗?

        二、艺术根源于生活,京剧艺术只有和现实生活取得紧密联系,才可能健康地、茁壮地向前发展。

    座谈会上许多同志就京剧本身的发展问题,阐述了京剧演现代戏的重要意义。演现代戏,是把京剧艺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最好的途径。毛主席教导我们,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离开生活,就谈不到艺术的创造和发展。这无论对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来说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要创造只有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吸取原材料。倘若京剧艺术永远保持只能演古不能演今的局面,必然和现实生活越离越远,也就必然要逐渐走向僵化。这类教训我们可以从戏曲史中找到许多例子。有些古老的剧种在历史上也曾放射出过光彩,但正是由于它们脱离了生活逐渐地走向僵化,才遭到衰亡的命运。过去有些有成就的艺术大师象梅兰芳等人,对京剧艺术也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但是,他们的每一个创造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的成果。不过,由于他们还只是借用现实生活去丰富表演古代人物的艺术,他们还不可能和现实生活(特别是广大工农兵生活)取得密切联系,所以他们只能改良不能革命。有些人把传统看得过于神秘,似乎只要保持住京剧的这些古代传统和历史剧目,就可以使京剧艺术永葆青春;也有人直接把传统当作吸取不尽的创作源泉,这些都是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毛主席说:“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⑴因此他号召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进行长期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毛主席的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脱离了现实生活,就变成了无源之水,艺术的生命就会逐渐枯竭。京剧丰富的艺术传统,正是古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生活中的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但古人的生活已成为过去的历史,单靠遗产过日子是过不下去的。不和今天广大的工农兵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哪里还谈得上发展呢?

    同志们在发言中一致认为,京剧要革命化,要使京剧艺术向着社会主义新戏曲的道路发展,关键问题在于京剧工作者的革命化,而一切文学艺术工作者的革命化,只有按照毛泽东同志所指示的,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同革命群众相结合。古老的京剧艺术,由于它长期以来主要是表现古人生活,演员主要是和古人打交道,就使得它的演员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群众的斗争生活。因此,京剧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进行思想改造,就显得更为重要。一切文学艺术工作者,都必须在工农兵群众中,在火热的斗争中去锻炼自己,改造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了解和熟悉群众的生活斗争,才能用文学艺术去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也才能在艺术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这次京剧现代戏会演中许多成功的演出给我们做了有力的说明。这些剧团在他们的经验中有一条最根本的共同的经验,那就是在他们排演现代戏以前或排演的过程中,都曾经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有的下连队当战士,有的和工农兵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在深入群众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思想感情有了变化,对群众的生活有了了解,对新时代的英雄人物有了认识。虽然对于大部分京剧演员来说,深入群众生活还只是刚刚开始,但正是由于他们开始有了这样的生活,才使他们在这次演出中获得了成功。这是一条最宝贵的经验。不仅京剧演员应该继续贯彻下去,一切文学艺术工作者也必须这样办。

        三、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京剧艺术的改革,必须从新的内容出发,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新的艺术形式。

    京剧演现代戏必然会出现新内容和旧形式间的矛盾。怎样对待这种矛盾?改革的途径是什么?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座谈会上许多同志认为,演现代戏必须从新的生活、新的内容出发,而不应该首先从旧的艺术传统出发。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新的艺术内容和旧的艺术形式发生矛盾,这是必然的现象。特别是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不同于过去任何时代的翻天复地的巨大的革命。它要从根本上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彻底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在这样伟大的变革中,它必然要求一切艺术形式都要有新的发展变化,来适应新的内容的需要。当旧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发生矛盾时,绝对不能为了形式损害内容,或让内容去迁就落后的形式。

    但是,如何对待传统形式?现实生活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应如何正确处理?发言中在某些问题上是有分歧的。有的同志觉得过分强调从生活出发会使京剧失去艺术特色,弄得不象京剧了。有的同志以一出京剧现代戏为例进行比较,提出现代戏和传统京戏在表演方面有九点不同,主要如:传统戏唱、念、作、舞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现代戏基本上是话剧加唱;传统戏一般唱较多,曲调、曲牌丰富,舞蹈有深厚的基本功,现代戏运用传统曲调较少,不够有味,舞蹈运用基本功较少,不够优美;传统戏道白除小丑、花旦用京白外一般皆用韵白,现代戏一般皆用话剧道白;传统戏讲究上口字和尖团字,讲究吐音清晰,讲究发声收尾,现代戏一般用普通话语音;传统戏服装皆与表演程式相连,并与舞蹈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而且色彩鲜艳多变,力避颜色雷同,化装要吊眼,花脸、小丑讲究脸谱,现代戏服装与生活相同,化装与话剧相同,没有脸谱;表演方法方面传统戏基本是象征化的表演方法,动作达到了优美的舞蹈化的境界,与此相适应,不采用真实布景,现代戏多用写实布景,象征化表演很少;传统戏按照生旦净丑末五行,各有自己一套程式和完整的基本训练系统,现代戏不大讲究程式,有些角色根本没有程式。

    但大部分同志不同意这种比较方法。第一,单就一出戏来区分传统京戏和现代戏的差异是极不科学的;第二,仅从形式上着眼,而没看到现代戏和传统京戏的根本不同是内容的不同,新的内容必然要求有新的形式相适应,对传统就必然要有所改变,必然要去掉一些旧的东西,增添一些新的东西,对传统完全不允许触犯是不行的;第三,京剧演现代戏既然是一个新问题,缺点是难免的,不可能一下子便臻于完美,必须允许有一个试验、探索、逐步提高,从不和谐到完全和谐的过程。目前存在某些不和谐是不可避免的,不允许有这个过程是对新生事物的一种粗暴态度。

    有的同志提出,所谓从生活出发,绝不意味着抛弃传统。相反,我们十分重视京剧的传统艺术。只是要把生活和传统这两者的关系安排恰当。我们认为生活是“源”,传统是“流”,所以艺术的创造必须从生活出发,吸取生活中的原料才能发展,而传统则是创造的起点。现代戏完全脱离了这个起点,就会失掉京剧艺术的特色。但如果停留在这个起点上,就谈不上创造发展,也就谈不上表现现代生活。

    在回答京剧现代戏象不象传统京剧的问题时,有的同志认为,象与不象的问题不能抽象地谈。新的京剧和旧的京剧比较起来应该说是也象也不象。所谓象,是指现代戏仍然要保持京剧的艺术方法、艺术特点,所谓不象,是指新京剧必然要有新的创造,对传统要有突破和发展。事实上当我们建国后刚刚提出整理、改革传统剧目时,就曾有人极力反对,说这样改革会破坏京剧艺术的完整性,会把传统改革掉,会弄得不象京剧等等。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今天的京剧就是在传统剧目方面也与旧日的京剧不完全相同了,在剔除了封建性的糟粕、发扬了民主性的精华之后,不但没有破坏什么传统,而且使旧传统放射出了新光彩。

    为了具体说明艺术传统和生活的关系,发言中有的同志专门分析了京剧艺术的特点和它的发展规律。所谓象不象京剧,就是看新的京剧是否是按照京剧的艺术特点,用京剧的艺术方法来提炼和表现现实生活。京剧艺术的特点和方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有三个方面:基本上是京剧化的音乐唱腔,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的道白。

    关于音乐唱腔问题。一个剧种不同于另一剧种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同的音乐和唱腔。京剧有它自己的基本的音乐结构、旋律和节奏,它代表了京剧的一种特色。京剧的音乐和唱腔大家公认是比较丰富的,表现力较强。但它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不断地吸取了各种剧种以及民歌小调等逐渐溶为一体而发展成的。以它的基本声调来说,西皮出自西秦腔,二黄是由徽调转来,此外又吸收了弋阳、昆山、梆子、汉调等腔,乃至花鼓、罗罗、小曲、秧歌等等。只是,它不是简单的杂凑,而是逐渐熔于一炉,形成一个整体。所以无论是梆子还是秦腔,到了京剧里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梆子和秦腔,而是京剧化了。从这里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京剧音乐和唱腔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吸取各种新因素而逐渐丰富起来的。认为京剧音乐永远保持一个模子不准变化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第二,在它吸收其他剧种音乐唱腔时,又对外来东西有所改造,构成自己的基本特色和统一的风格。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当京剧表现丰富多彩的、复杂的现代生活时,它必须从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出发,在原有的音乐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新的音乐唱腔。这样作既适应了新内容的要求,又不失京剧本身音乐的特色。例如《芦荡火种》的音乐设计,为了表现新的人物,有许多时候在传统的音乐中找不到合适的腔,作者们便根据京剧音乐的结构方法和旋律节奏规律,吸取传统音乐因素,创造出适合新内容新人物的唱腔。结果内容和音乐形式取得了和谐统一,同时又保持了京剧的音乐特色。这类成功的例子在许多演出中都可找到。当然,目前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正因此,我们才更应该大胆实验、不断积累。只要方向对头,方法正确,就一定能逐步得到解决。

    关于表演程式问题。什么是表演程式?把程式神秘化,会阻碍我们对程式的改革。程式化是京剧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程式,即是以生活动作为基础,经过艺术提炼达到舞蹈化的境界,最后成为规范化的表演动作。京剧中的程式,是从古人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经过长期的锤炼,有些形式是优美的,表现力也很强。但正是由于这些程式来自封建时代的生活,因此在传统程式中必然沾染了许多不健康的或是有封建毒素的东西。例如旦角的许多程式就是吸取了封建贵族妇女生活动作熔合成的。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级的趣味和审美观点。这些程式我们必须加以改造。至于那些凶杀表演,更必须彻底清除。

    由此我们也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程式既然来自生活,是对生活动作的舞蹈化和规范化,那么生活改变了,程式也就应该而且可以改变,应该而且可以从新的生活出发,创造新的程式;第二,对于传统程式必须批判地继承。由于传统程式是过去艺术家们经过多少年的辛勤劳动创造的,其中有的在现代戏中仍可以借用,有的经过修改可以运用,而有的则必须加以扬弃,用新程式来代替。或借用或修改或扬弃,都应以能否正确表现新内容新人物为标准。此外,过去艺术家们创造程式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作为我们发展新程式的借鉴。

    有人指责现代戏没有或很少运用程式。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作具体分析。首先要看我们没有运用什么程式?对于那些不健康的、不适合表达现代生活的程式当然不能用,勉强去用就会重犯过去那种为程式而程式、因程式而损害内容的错误。至于创造新程式,目前许多剧团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不少成绩,但要达到完美和谐的地步还需要一个过程。据说古代戏曲舞台上表演骑马时,是把一个竹马扎在演员身上,很象今天的“跑驴舞”,到后来才去掉了这个妨碍演员表演的竹马,只剩下了一支象征性的道具马鞭和一整套骑马的表演程式。可以想象,从竹马到骑马程式这个演化过程一定经过了很长时间。那么我们今天要创造一整套新程式,怎么可能一次就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呢?

    关于念白问题。京剧念白是和它的唱腔组成一个完整音乐体系的。无论韵白或京白,都有鲜明的音乐感、节奏感。但传统京剧念白也存在问题。例如有许多人反映听不懂,这就是一个最大的缺点。在现代戏中仍然有用韵白或京白的,但大部分是用话剧式的普通话或近于普通话的京白。这样作法对听不懂的问题是解决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有人感到距离京剧念白特点太远。对于这一问题,座谈会上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该保持京剧念白特色,以韵白为主,根据不同性格人物可以适当运用京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京剧艺术的完整性,而不至出现“话剧加唱”的现象。有的同志认为应该在新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念白。传统的韵白与现代人的生活距离太大,有些人物能用,有的人物不能用。因此应该在普通话的基础上作适度的夸张,加强节奏感,仍然可以保持京剧艺术的完整。此外也可根据不同人物采取不同的念白方法。不过大多数同志认为,首先还是应该解决听不懂的问题,至于目前存在的“话剧加唱”的现象,是开始演现代戏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从“相加”到“相互溶合”总要有一段探索的过程。当前对京剧的念白问题应该允许进行多方面的实验,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一定可以得到完满的解决。

    座谈中同志们认为,京剧演现代戏既然是一场革命,就应该用革命的精神、革命的态度对待它。不敢于破旧,就不能立新。过去的京戏从内容到形式是和谐的,但如果停留在那种旧有的和谐上,就不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使京剧和我们的整个时代不和谐。演现代戏使旧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出现了矛盾,这也是好事情,说明京剧已在大踏步前进。移步一定换形。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新京剧一定会在新的、更高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和谐。

    毛主席教导我们,有了革命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态度。对待京剧的改革也不能采取简单的办法。为了促使京剧现代戏更好更快地发展,应该认真地、深入地研究京剧的艺术规律,研究它的传统。掌握了它的规律,在改造它时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孟广来 刘 波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01:19 , Processed in 0.0302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