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47|回复: 0

“引黄灌溉济卫”:新中国首个大型灌溉工程

[复制链接]

13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42
发表于 2022-6-27 23: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黄灌溉济卫”:新中国首个大型灌溉工程
中央党校 袁坤
2020-05-07 17:56

黄河下游在北宋时期就曾有引黄河水沙淤灌农田之举,但由于黄河下游两岸大堤汛期决口频繁,人们对黄河谈虎色变,唯恐不能把黄河水安全地送走,破堤饮水则是万万不敢尝试的。因此,黄河水不能在下游兴利几乎已成为了千古的戒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结束了千百年来“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套,是指河套,指黄河从宁夏横城到陕西府谷的一段,为“几”字形的中间部分,像套子一样把当地包起来,所以叫“河套”)的历史。从1949年8月提出修筑建议,1952年4月开闸放水到1953年8月基本完工,为“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沿黄居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创了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新局面。虽然1955年扩建后的引黄工程由于引起严重盐碱化而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是新中国治黄史上的一次有益尝试。



工程修建原委

1949年8月3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副主任赵明甫向华北人民政府呈报《治理黄河初步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变害河为利河”为治理黄河的目的,以“防灾和兴利并重,上、中、下三游统筹,本支流兼顾”为方针,建议修建“引黄灌田及济卫工程”。《意见》指出,修建该工程的目的:“(一)主要是为了灌溉新乡、获嘉、汲县和延津四线的农田约计40万市亩;(二)引黄济卫增加卫河水量,便利新乡、天津间的航运。”其实,早在1943年,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建设总署水利局就拟定了《黄河应急取水工事计划》:“在平汉铁路黄河铁桥上游北岸上设一座闸,引黄河水,穿过平汉铁路和黄河大堤,沿着铁路东侧向北,到了新乡县城东,流到卫河。”该计划于1943年6月正式动工,到了1945年5月“由黄河到卫河这道输水的总干渠上的土渠已经挖通,黄河堤上的闸和总干渠道上的桥梁跌水间等也都筑成”,但是到抗战胜利后,“因为接管太迟缓,不但没完的工程不能继续做,就是旧有的工程,也有一部分被损坏”。1945年年底至1946年,河南省水利局虽组织人手对该工程进行调查、测量,并将该工程定名为“引黄入卫”,拟定了第一期工程计划,但最终未能动工。治黄方针和已有引黄工程的现状促使黄河水利委员会得出结论:除引黄济卫便利航运还有可考虑的以外,专就灌溉新乡一带农田来讲(至少可灌40万亩)便有举办的必要,况且有一部分工程已经做成,如不赶快做,再过几年,那么已经有的工程将要慢慢损坏了,所以举办这个工程是迫切的。《治理黄河的意见》得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的同意。1949年11月,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确定了“防止水患,兴建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的水利建设基本方针。水利部决定:“1950年的水利建设,在受洪水威胁的地区应该重于防洪排水,在干旱地区则应着重开渠灌溉,以保障与增产农业生产。”据此,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在《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的总结报告》中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列为1950年的工程之一。当时对于这项工程也存在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在1950年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中央拨付黄河的工程费占全国水利建设的四分之一,“这笔钱来之不易,应集中用于下游修防,保证黄河不决口”;有人对在黄河大堤上开口建闸的安全性表示怀疑;有人担心黄河泥沙多会把渠道“淤平”。经过一番争论,意见才得以统一。



著名治黄专家王化云

于是,工程于1950年1月进入测量阶段,6月间测完,7月初开始设计。1950年10月,《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设计书》编制完成。该工程引水地点在京汉铁路黄河铁桥上游北岸,秦厂大坝头以上约400公尺(据铁路桥约1.5公里),在河岸边筑渠首闸引水,下连总干渠,总干渠为输水总道,供给灌溉与济卫的水量,从黄河边渠首闸起至新乡卫河旁止,全长52.7公里,工程计划灌溉新乡、获嘉、汲县及延津的农田36万亩,计划输入卫河水量20.0秒公方……使卫河全年航行200吨汽船和现有的木船,全部工程费用计需小米8764万斤,计划于1953年6月底完成放水。经政务院批准,1951年3月引黄灌溉济卫第一期工程开工,1952年4月举行放水典礼。在典礼大会上,平原省政府副主席罗玉川提出“把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定名为人民胜利渠吧”,人民胜利渠由此得名。整个工程于1953年8月全部完成,灌溉面积达72万亩。

引黄灌溉济卫是人民治黄取得的阶段性胜利,苏联专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52年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处专门撰文感谢苏联专家给予的帮助。文中提道:“三年当中,苏联专家曾三次到引黄工地帮助勘察,对规划设计、处理泥沙、改进灌溉管理、改良农田土地等工作都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工程修建价值

平原省地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航道,但旱涝灾害频仍,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严重受限,修建兼顾灌溉和航运功效的水利工程既能便利沿线居民生产、生活,又能推动沿线地区农业发展、商贸往来。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期间专门前往人民胜利渠,了解了引黄灌溉情况后,他高兴地说:“沿黄每一个县都修一座这样的引水浇地闸就好了。”1952年秋季抗旱保苗,28.4万亩棉粮作物在7月至9月两个多月的酷旱中获得丰收。据引黄灌溉济卫管理局统计,棉花在东一灌区浇过水的每亩平均收181斤,未浇的只收入85斤,西灌区浇过水的每亩平均158.9斤,未浇的只收80斤;玉米全灌区浇过水的每亩平均170斤,未浇的每亩平均只收20斤谷子,浇过的每亩平均收231.5斤。全灌区水田较旱田的增产总值约575.8亿元(旧币)。随着旱田变成水田,灌区农民的耕作方式也更加精细。1952年10月29日的《平原日报》头版刊载了《酷旱中获得丰收的引黄灌溉区》的报道,记录了灌区农民的变化:(灌区农民)除了一改过去几十年种地不施肥的旧习,还开始购入新式步犁、马拉播种机等新式农具,参加互助组的农户也逐渐增加,王官营已经有70%的户数组织起来,刘店已经有了两个长期互助组,54个临时互助组。为了浇地方便,现在已有的村庄在农民自愿的原则性下,开始按各种土质集中种植同一的庄稼了。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也随之改善,小麦产量提升了,牲畜增加了,新盖和翻修的瓦房也一间一间地建好了,农民吃上小麦穿上了细布。



毛泽东视察黄河

从认为“黄河碰不得”“搞不好决了口咋办”到欢天喜地地用黄河水灌溉农田迎来丰收,饱受旱涝灾害之苦的灌区农民由衷感激共产党。他们说,“政府领导开了引黄,不但不出外逃荒,并将俺村三年来未还清的贷款1400万元(旧币),今年计划全部还清”“去年俺种的棉花一亩地摘120斤,今年种了20亩棉花,每亩能摘200斤,这是黄河水浇的好处,俺儿是互助组组长,一定叫他领导好互助组浇好地,报答毛主席的恩情”“有了毛主席送来的黄水,和全村群众的帮助,今年才能到这样的丰收,我要把这事写信告诉在前线打仗的五弟,让他安心杀敌立功把”。由此看来,引黄灌溉济卫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效益,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黄河“变害为利”的成功实践,提升了新政权的形象和威信。

在卫河航运方面,根据引黄灌溉济卫管理局记载:1953年全年济卫水量约2.85亿立方公尺,新乡至天津间930公里的航运得以畅通……在未济卫前卫河百吨木船总能五至七成,枯水季节就完全停驶;济卫后满载的130吨木船可以畅通,若以济卫前1951年卫河全面货运吨数为100,则济卫后1952年为146.6吨,1953年则为193.8吨,增长近一倍。可见引黄济卫工程对卫河航运的积极影响。



经验与不足

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灌溉工程,原本计划1953年6月底完成放水,但1951年7月1日中央指示“引黄工程提前于1952年4月放水灌田”,工期进度加快,且又增加西灌区和东一灌区工程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强有力的群众动员成为工程如期完工的保障。《新乡县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总结》中记录:新乡县共动用民工18720人,完成70万土方任务。施工过程中,新乡县引黄灌溉指挥部“在动工之前利用各种会议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施工中不断挖掘、树立模范典型,“及时推广村干党团员亲自动手”“组织检查团,互相检查,发现缺点,及时纠正,而且交流了经验”;秧歌队、剧团、播放电影等文艺慰问也时常出现在工地。在多种动员形式的影响下,“民工普遍反映,咱修河为了咱,还这样光荣;过去出夫挨打,现在真是两个世界”。当时,“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美援朝”的宣传深入到各行各业,引黄工地也不例外。“五区李台、龙泉民工遇到水下方,即提出克服困难与志愿军比辛苦的口号,并创造了分小段一直挖成的办法,保证任务提前完成”“有的(民工)提出在下工后,开展多抬一筐土抗美爱国捐献运动”。除此之外,引黄工地还注重规范民工发放,在“既不违背技术的原则,也不违背地方工资情况”的前提下调整民工工资,以物质激励的办法提高民工的积极性。运用群众动员的方式推动水利建设也成为新中国治水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但是,由于在技术、管理问题上缺乏经验,又存在急于求成、忽视思想领导的问题,工程在设计、工作领导和灌溉管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在建设工程中,规划设计不够完全切合实际;技术上严重保守,不求改进,不接受新事物以及无限制求安全思想;又如,工程完工后未能及时建立用水制度,使灌区出现用水混乱和争水纠纷现象。虽然1953年一期工程完工后这些问题得到重视,但也给之后引黄工程的扩建带来了负面影响。总体而言,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利用黄河兴利的一次尝试,这一阶段的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建设总体是成功的。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269期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在读博士生】
https://www.sohu.com/a/393580016_6123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23:53 , Processed in 0.0753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