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5|回复: 0

清秋子 我是老三届:六十年代的青春记忆(节选)

[复制链接]

1182

主题

419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037
发表于 2022-6-12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1 A& G# K' x$ Y) X8 U

/ I( ~, S  o6 g. i* R! b& V/ G* k+ R3 m7 Z6 m/ B  ]: j
《我是老三届》是著名作家清秋子新近出版的一部纪实作品,是他关于知青时代的一部独特的回忆录。
( i7 f% N. R, s
% Y$ a- z% `9 p3 `  s$ z9 \( _- |$ ~0 W2 @/ o& l+ @% f
细节,有时候才是本质。考证知青时代的历史,不能只读冠冕堂皇的文章。生活粗糙的树皮,要亲自用手摸过,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4 A0 a6 f5 s0 X& m  P9 [* b1 O' U" @3 `9 e
那个时代,是我的“山楂树时代”。因此我在本书里,只谈谈知青插队时的细节,大多是讲些寻常小事。我想,那些未经过“暴风雨”磨练的年轻人读了,或许就会有一些思想触动;再或许,他们会明白:这世上最畅快的事,是诅咒发誓;而最难办的事,是日常生活。5 [& N7 Z0 p6 j

) ?8 y+ G' o; T$ q2 @' V8 w9 m- h下面就是我在知青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点点滴滴,都是扎在我记忆中的刺——当然也有花儿。' _4 t! s- N& D, Q" r
8 y( v) R  Z: }! Z8 E4 z! X6 u
一、喝生水
$ ^# Z( r6 u6 N. S' P/ [0 r0 ^; D
; U- f7 d4 D4 f' z3 W4 B% x下乡前,我是城市孩子,家庭生活还不错,按当时标准是典型的“娇生惯养”,因此对下乡后的一些细节,感觉就非常强烈。
9 k+ a1 p  N( q# i$ X/ W( {% f$ d. U
首先是,下乡了,就再也不能喝开水了,只能喝生水。水从井里打上来,存在水缸里,渴了,就拿水舀子舀起来喝。
6 w4 Z: W0 H/ N3 D) ^: Z4 }, t! Y* W% K1 K/ P8 P
在老乡的观念里,水,就是生着喝的,烧开了喝,等于“脱裤子放屁”。
0 D1 ?5 V1 C. k0 E/ L7 E
# E1 A1 r( ^0 B! p我下乡8年,只要是在农村待着,喝的就是生水。
8 }, v9 q7 u0 u% U8 J4 b, \
* @0 v9 i: r/ ]% U! J4 q" Z农村的井水纯净,问题倒也不大;比较难以克服的是——无论谁,都共用一个水舀子。水舀子是什么样子呢?是镀锌板做的,像牛奶锅,带个把儿。也有更简陋的,就是“瓢”,半个葫芦的壳。
  v4 }- C" D0 `) z
' T: t/ ~7 t& k# X' {. F" v一个集体户,如果有10个人,就等于10个人共用一个杯子。这个问题,根本不能去想。0 D+ I2 M8 |. {9 ^4 W. H% {
$ ^/ x* f0 i& M' a% e
在田间集体干活,往往是三四十个劳动力,有专人从村里挑水到地头,两大桶水,一个公家的水舀子。大家歇气时,想喝就喝,这就等于三四十个人共用一个杯子,这也不能去想。
1 E/ w' j* Y  m% w4 O; S+ U# q* [# N
我们知道,井水再干净,生水里也是有很多细菌的,跟欧洲的自来水不能比;而且40个人共用一个杯子,喝一口水,就相当于跟40个人接了吻。这个,也得克服一下。0 l- V7 X% ]$ ^9 ]
$ ]$ v7 \3 q9 J, `3 G! \
年轻人易于冲动,向往“革命者生涯”,这很好。但,切?格瓦拉不是那么好当的。
4 r0 }  w. |- E7 x2 M) n  j3 z
% V: B, Q/ l9 z& h二、不洗手
% n. B8 s' _' x* Q" Q! P3 M# J3 ~! g, o7 o+ S% p5 [$ ^1 M' q6 `
有朋友看到这儿,可能要说了:怎么又诉苦?知青去了农村几年,有什么大不了的?那老农民在农村一辈子,又怎么说?”. W/ a& `  p' P- C2 M) w
! R. E, [* X; V5 d1 {# D
话不是这么说的,小子们。我们当年痛苦,不是因为“被贬了”、“被涮了”,更不是因为生活水平下降了——那时候多少是有点“革命豪情”的。那时候的痛苦,主要是因为:好好的学童忽然成了童工了,“两种文化”冲突得太厉害。
( l5 c* I' S! v  N, b' l/ v* k* W- E1 U/ F8 w* G" V
“文革”前的城里学童,都还不是妖魔吧,从小受的是一整套文明教育,比如,要讲礼貌、讲卫生,跟现在差不多。忽然一夜之间下乡了,要“革命”了,还要触及灵魂,一切都颠倒了过来。
; l2 X8 _* X, C( r0 s
1 e9 ~' c( L+ B% b2 t. h这文化观念倾覆之苦,是人内心最大的苦。为什么现在的海外留学生,比没出国的爷们儿还爱国?就是这道理,留学生们舍不得的是从小就熟悉的文化。
5 I( m) u: K: m9 I; z) b
7 _, ^6 N; M. N. M0 _" N& [不算难受的,更难受的是,“革命”了,从此饭前便后就不再洗手了。! r# i  O+ p4 ^. u
6 @6 m% D9 v* S
早上当然要洗脸,时间来得及也可以刷牙。但一天干活很紧张,生产队长一吆喝,心慌慌的,赶紧出工,刷不刷牙不一定,反正早上洗脸时,算是把手给洗了。然后中午、晚上收工回来,又累又饿,还洗什么手,端起碗,拿起大葱、大饼子就吃。+ |& U: H; S5 A" ^  x' l
/ R' j4 A. I+ G: K0 n
老农民的观念,手上没见到有土,那就是干净。以此类推,在自留地的菜园里摘了黄瓜、西红柿,用手擦一擦,再用衣服大襟蹭一蹭,见不到有泥土了,就干净了。放心吃吧,农民的真理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4 y, p- o% O) g* @8 V3 K# T; w
4 M/ I6 D! P0 q( s晕啊!文化冲突太厉害了。
1 \( c7 ^. K  y. X6 |- I# |9 |6 e& k, ?
至于上完厕所后,一般也不洗手。因为,按照前理——你的手碰到屎了吗?碰到屁眼了吗?没有。那还洗什么手?% h, z! \& o9 f) k$ w0 H& ~
6 U: d! S" m  T# t7 w
可是现代科学不是老农发明的,那手上、大葱上、生水里,多的是杆菌之类,擦一擦,怎么能擦干净?尤其是,这样不干不净的时间长了,没有不得蛔虫的。
& N& c( J' A2 Z. |* `9 }% Q
. c2 n7 U: @* B+ f8 F, ?7 x啥叫蛔虫?是一种长在肚子里的寄生虫,现在听信张悟本吃了生茄子的人,肚子里就常会有这玩意儿,粉红的,像蚯蚓,专门吸收人大肠内的营养。有时候人拉屎,能拉出一根两根或者一大团来。. Y4 p) S1 d" w7 t2 h8 ]

4 p8 G. O2 }- P8 \" Z+ ]# O* `“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这是一句俗语,是说蛔虫聪明,能知晓一个人的心事。事实上肚里的蛔虫很可恶,跟人争营养,长了太多蛔虫的人,就不容易强壮。
  S; @( X  A# z' R8 i) U3 f
0 g, W- M6 o( @+ c- c; g3 h! ^小哥们儿,羡慕过去的革命者么?那就要准备好肚里长蛔虫哟!
) Q3 {5 b* X1 ^1 s3 X  r( a# j
5 w" z- E* o- M) j0 s9 k我从农村回到城里,最后一次看见自己拉屎拉出蛔虫,是回到城里12年后,当时赶紧吃了“肠虫清”,后来就没有了。+ v: K8 ?* k1 K2 q$ R' o1 ]

' `9 A8 T5 ?6 H7 ?年轻的朋友们,如果看我写的这些,你不感到恶心,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一个“革命者”的潜在素质了!& l$ o4 \+ s; ~* z" L% l

6 K6 h, S  x% J1 i; b2 ^( J三、手抓大粪的壮举
$ R: Q; n# {  e; X/ v
/ B2 R7 [5 d/ r* Z说了些蛔虫什么的,怪恶心人的。当然,那时候也并非蛮荒,有治蛔虫的药,俗称“宝塔糖”,是粉红色的、圆锥体的糖块儿,吃了能打虫。价钱也不算贵吧,农村供销社(相当于行政村的小卖部)就有卖的。7 U3 D7 \+ H  N: C# r5 c
+ v/ Y9 ]' ?* c9 u
可是,那时候的农民,一分钱得掰两半儿花,没多少人买打虫药,太奢侈了。我们知青,也就入乡随俗,硬挺!怕什么肚里的蛔虫?难道比“变修”更可怕吗?
0 C, S  w7 }$ e; ~8 {# F8 d: G5 S. t& M3 x, S" T' y
不过,我在这里也不能埋汰(糟蹋)东北的老农民,农民也讲究体面,什么屎啊尿的,一般还是敬而远之。只是,种庄稼一旦要涉及屎尿,那就决不能打怵,再肮脏的活儿,也得有人去干。) H! n- h" G+ S) I- h

" S* ~& E, w5 r( g这一节,我就说说大粪。什么是大粪,就是人粪尿。农村的马、牛、羊,拉屎是随地拉的,因为是素食动物的缘故吧,都还不太恶心。2 P& W5 l* P, f  O- j

4 l3 H; ?7 k. J. m" l& |可是人粪尿,太臭了,需要意志坚强才能面对。人粪尿,在农村叫做起来,放一放,发发酵,然后再用。3 W5 K- C8 F' S3 A5 l

; Y. l. }1 o& Y0 V  n; g5 @这么金贵的天然肥料,在我们生产队(自然村),就专门用在种香瓜的地里。香瓜,北京人叫甜瓜,别的地方也有叫金瓜的,是金黄色、带条纹的瓜,里面一肚子稀溜溜的瓤,非常甜。生产队种香瓜,不是给社员吃的,是拿到集市上去卖的。生产队有时候会缺现金用,瓜比粮食卖得贵,来钱也快,卖瓜可以救急,所以那时集体可以有一小块地用来种瓜。
: z. ?! a' }, w  S! z& M2 k
3 }, E1 Q! e$ B" S& M7 U$ r种瓜,不是现撒籽儿,而是移栽已经育好的瓜苗,挖个坑,抓一把“农家肥”垫在坑里,把苗栽进去。
2 U! k7 q, ?4 S
# H* h% Y$ y- d5 [9 L这就得用手抓了。经过发酵及与黑土混合,人粪尿不那么臭了,但不能仔细闻,也不能细想——这不就是用手抓人粪尿么?除了极少部分精神病,谁能这么干?
) Q+ X7 d' x, B- C8 ?  y0 ?2 d1 T4 y9 p' C. Q. W# c1 p
当年干完这活儿,回去吃饭时,洗没洗手,忘了。估计是洗了,再革命,也不能吃自己的粪尿啊,我们到底是人。$ ~+ k$ p" ^: g0 ?
: B" c" J2 X! K- Q, j
四、厕所没门儿- H1 h" X; l3 Z0 v6 E6 I6 n4 D. H1 p
9 c/ L& J: s6 d- Q6 r. o
说起“道在屎溺”,我的思路还真是跟屎尿摽上了,摆不脱,下面就说说农村的厕所吧。
5 T7 ~) x! B! Q8 F. r
8 o/ M8 O( ^& z+ F# T) n2 @农村是旱厕,没水冲。北京现在有些胡同里的公共厕所,也是旱厕,蹲坑下面一溜沟,里面积满了屎尿,掏粪工人定期来掏。$ V0 Q1 o5 q5 x! g0 A, C& R
5 b: D1 b6 Z' N& K' f# @% N
农村就没有专人掏粪了,蹲坑下面是一口深埋的大缸,粪由自家攒起来(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农家就不可能定期掏粪,要满了再掏。
; X  j, _1 p" n& ?% M/ |6 x- W8 ^
这样就有些问题。一下雨,雨水也流进粪坑里去,形成一缸粪水,排泄的时候,粪水很容易溅上来。在农村上厕所,得有技巧,怎么“投弹”能避免粪水溅上屁股蛋,你就琢磨吧。, L* X* U9 b/ E, {5 d

* A3 p8 _) U0 ~4 ~/ _5 `* [1 p% p另外,长期不掏粪,那个味儿,“情到浓时情转薄”,别提了!上厕所,得学会憋气。我要是在北京的胡同长大的,可能会好一点。可惜不是。这样的农村厕所,一低头,整个一“酱缸文化”,里面绿头苍蝇乱低温很难有零下40度的,所以“家伙儿”还不至于冻坏。夏天嘛,就难免有苍蝇爬得痒痒啦。
) z1 Y5 Y( Q' y' P3 x  _6 u! \( [- r' w9 L. Q! `
农村厕所,还有一大尴尬——没门儿。我们集体户好说,东西两个山墙后各一个厕所,男女有别。老乡家的厕所就一个。一个也没啥,你总得有个门啊,没门,也没有遮挡物。
) ]7 Y& y4 l$ s2 z4 _% Y- d. Q* ~  o
上老乡家的厕所,你就得小心,要慢行。里边要是有一大姑娘正蹲着,她会咳嗽一声,你就得赶紧止步、回头。9 s3 M- r1 W( U# [$ w
; x% r1 I. o# y# _
如果稍一疏忽,恭喜你,可能就会看到艳照。有一次我跟生产队长,一位特英俊的年轻人,一起去办事,从他家东房山头绕到后面的大路上去。走得急了,没注意,他家厕所里正蹲着一位工作组的美少妇!
6 h0 `/ _0 b1 A0 y& `3 r+ i" n( N* D+ w- N0 G. h+ _
撞个正着,不说话吧,太尴尬;说话吧,说啥呀?9 @( O" _* u2 x- x8 ?

  b* X% n$ Z- t  Z我和生产队长脸憋得通红,硬着头皮向前走。要是往回撤,那就更尴尬了——那不成耍流氓(偷窥)了吗?% c! r  u  Q: T! b/ s9 H3 K

- i( @6 W1 p, _* r9 i, g1 A0 A& s还是那女工作组员态度大方,蹲在那儿说了一句:这农村的厕所,没门哈,多不方便。”
$ U0 V$ C( Z0 Z3 ]1 }
& Z% s2 m$ {& j& H/ u4 }5 W生产队长哼哈了一声,我俩就低头匆匆而过。. K- L2 F( @9 L! w: [0 h( L# b

3 l; L+ ~) l8 R3 l0 A2 [* i% i五、擦屁股用棍儿刮0 S5 _3 ?7 _- Z/ Y+ l* J9 H5 b

: U0 z" B' m" l* h+ s继续说“道在屎溺”,这一节说说厕纸。厕纸这玩意儿,南方叫“草纸”,北方叫“手纸”。在我们那时候的农村,是“没纸”,一概是无纸化作业。$ @; n  h) Q' O1 p" I) o1 p' E
* l$ H3 X" \$ n* {
那时候艰苦朴素,就是城里也很少有卖厕纸的。像今天这样雪白的卷纸,闻所未闻。/ g/ y5 _" b3 l. {. l

& y$ `; Q! A' f, G; _  M  |  G那时候城里人就用报纸、稿纸、裁开的书页做手纸,这很正常。不过,用之前要揉搓揉搓,避免扎屁股。
1 M' i7 Y. c+ y# R& s6 k
4 y9 |# @8 O" c: c, ^1 B% ]在农村,我也坚持用报纸、稿纸擦屁股。有一回,忽然对农民的如厕发生了兴趣,问他们怎么擦,有农民告诉我:棍儿刮呗。”
# l0 M" K' C* p. W1 @% t
9 {! g3 N: J9 _# Z  j% t7 ~他跟我说了具体方法,农村遍地都是秫秸(东北话音“树该”),就是玉米或高粱枯了的杆子,随手就能找到。掰下来圆珠笔那么长一节吧,劈开,瓤儿是软的,皮儿是硬的,就用硬的那个边儿去刮。一节刮秫秸是废物,也是自然物,用完了往野地里一扔,降解极快,很环保。可惜我的卫生观念不行,接受不了。
) h0 f+ e. G4 O' l. s  {( f) {; s4 A  k! Z2 B6 T
据我所知,俺们的古人和古代日本人,也是用棍儿刮。古代的棍儿,是竹木做的,叫做“厕筹”,一片一片的。是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土的,到20世纪初才失传,有老鼻子长的历史了。
: O* c$ f/ t+ |4 ^( y, C
- o. t+ e; i4 X/ ~我在农村,也算体会过“厕筹”的滋味吧。改革开放之初,进口了日本电影《望乡》,美丽的女演员栗原小卷有个镜头,是在野外方便被惊起,露出了几秒钟雪白的屁股。我当时看了想:这样精致的屁股,是绝对不能用棍儿刮的。
$ R1 f8 x# L# A0 |. F$ L' S1 \& p5 N! d7 {% X9 ]5 s
六、华美的蚤子& A6 Z' y5 M' {& H
9 e8 q2 {, z1 S& x
上面的话题不能再说了,要转换一下,来一个雅的——张氏语录:“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Z3 |( w# |( Y7 w, h7 r" x' j9 w8 V
张爱玲毕竟是南方人,分不清虱子、跳蚤。我估计她原来想写的是“虱子”,一不留神写错了,写成“蚤子”,成了当今小资的经典用语。1 ]2 q5 @6 Q* {6 G

8 V" a5 n% B2 ?# m9 C8 [6 P这说的都是寄生虫,跟了人类不知有多少万年了。当时在农村,这类近身附体的虫子有三大类——臭虫、跳蚤、虱子。- C, n6 X  O7 E

! E! i0 ^% s; b! v- G1 ~$ A9 g其中,臭虫最厉害,咬的包又大又红。北方很罕见,那时我在南方的旅馆里被咬过,简直恐怖!2 H" \) y" e5 d8 H9 m
( [" T4 k6 `. W
跳蚤,狗身上多,我们那时候只是偶尔遇到。有的老乡家的炕上有,我们集体户从来没有。; o+ @, n$ |7 H; u- e9 V4 b

; @( B. n6 n% |  _2 N# B最常见的,是虱子,白的,小米粒大小,生在贴身衣服的接缝里。  ]$ z* |: z  B. f* N

; X- x3 ~6 W. O: c" @! h" J3 a+ n虱子会跑,一个人就是再讲卫生,只要在有虱子的炕上睡一觉,都会染抓虱子,那是很有派头的,在太阳底下,脱光了膀子,在衣缝里低头找,找到了,就抓出来,放在嘴里咬,嘎嘣一声,再吐掉。早年间在延安那时候,虱子叫做“革命虫”。要革命,就别怕生虱子。
2 V* p" C; G9 a3 j$ m8 A* N3 x1 e6 |3 \& F) _, w
生虱子,主要是不卫生。在农村,穷啊,也忙,不常洗衣服、洗被套,就易生虱子。
  l8 h4 v6 o2 |1 w) t1 C- P3 o9 P: Q# ^) ?
我在集体户那会儿,有时候回家。我姥姥怕我身上的虱子到处乱跑,每次都把我的汗衫放在铝盆里用水煮,确保杀虫。
( {7 K: z. Y" {. w. ^2 A8 A4 k, P, Z; |
我姥姥在“文革”期间,也跟着我爸妈被下放,下过两年乡,住在房东的一间房里。老人家冬天洗澡不方便,几个月后,身上奇痒,喝了中药也不解决问题。有一天我妈脱下姥姥的汗衫看,我的妈!长了一百多只虱子,都成团了!赶忙把衣服拿去烧了,烧得噼啪作响。5 C  j9 K9 K$ W- x

/ h# q: ~4 n4 R+ O我后来回城上了学,回城后第三个月,在大学宿舍里偶然一低头,发现床上掉了一只虱子,赶紧碾死,又把衣服脱下来找,再没找到。此后,就再没染过虱子。
+ P' x; u0 T: ~  F. |' z+ r: s
+ z& l" ]1 G4 ?  S; w2 m7 h听说现在,就连最偏僻的农村,也没有臭虫、跳蚤和虱子了,因为卫生状况大有改善。当然也有人说,是人吃的残留农药太多了,大家体内都带毒,跟了人类几万年的寄生虫,全部给毒得死翘翘了。
5 s2 R5 B4 P0 F" d' ?
  F/ T( U1 Q1 _; x9 _——这也不错吧。
5 j" M; H3 `9 B2 t3 t* w
: p  p5 Q" C% j  ]七、抠鞋泥
* i' D& X( a. R+ d/ i/ H& Y* o9 }2 l; D  i: O" v2 |4 q* r+ d
不怕脏,不怕累,是那时的时代精神。再说一个不怕脏的。/ ]+ M: j1 v' X  u
: U7 Z& L4 g3 y% F; E8 \! H* v* O/ G
那时候,我们夏天都愿意穿解放鞋,也就是低帮运动鞋,黄色的帆布面,黑色胶底,因为是仿解放军的装备,故而名之。0 S. z" x4 I0 O9 A5 m' h

, ~' c( T' b6 ?8 a# J解放鞋很廉价,也不算好看,但是结实耐穿。穿久了,大脚趾会把鞋尖儿顶出一个窟窿来,找鞋匠补一下,还可以继续穿。
# N& Y4 [) t) U( |
$ a- F3 Y7 E) m% h" |; h. C& P- U夏天雨水多,穿布鞋不方便,穿解放鞋就不怕泥泞和浸泡。8 E) a) {7 p# T7 J

  S4 R3 M4 d, W  P: ~但这鞋也有一个弊病,就是不通气,穿完了奇臭。
& V. k" s* B5 [& C# S1 c
' \0 Q& A. }7 @8 v在农村,人一般四季有三双鞋,夏天就是解放鞋,天天穿,穿坏了拉倒。这样当然不如多几双鞋经穿,但人穷或者节俭惯了,没办法。; ^: W* D$ `! D! ]) L

: u/ h7 k* D" Y晚上干完了活儿,回到集体户,男生一脱鞋,那味儿,打鼻子!用文雅语言说,是“令人窒息”。) X$ g) f! _9 |  A

5 g* L7 l* Z: E* K解放鞋还有一个弊病,因为它是低帮的,所以容易进土。干一天活用手抠!抠得满手指臭大酱味儿,有时候还忍不住闻闻,再去洗净。
9 |- R5 ~. ?1 ~6 x
: q: r9 y3 g9 ~" ~% v多年以后我读张爱玲散文,才知道她老人家也有闻奇异味道的嗜好,比如爱闻汽油味儿、油漆味儿,我这才释然。; k! _" X. |+ K

3 J6 |1 M; B  {! |9 p0 W3 N科学啊,就是好。我想,人要是不进化出两只手来,而是进化到偶蹄类,长了一副猪爪,那怎么对付这解放鞋呢?$ a4 F1 m' s5 J! e  s/ j* p
# G% h: b5 i8 [
八、他要住厕所
3 a/ ]5 K; K3 Q9 h2 M1 N$ V: R) M) B  \& u3 F2 @
2 ?: R# e; E5 q" k# P# X- U$ _

! U, u* u# u; c7 J% T
  g' r1 i" V' j' t% d别急,这里我说的是住房,与厕所基本无关。
9 L0 M) [9 q/ q/ k% v/ T% i0 w6 N; ]7 [: G& I" n0 C9 U; V$ {" X6 {
那时农村的住房,是土坯墙、木头举架、茅草顶。3 Y! f7 ^6 F4 _' D9 ?3 r0 d! |7 V

& B: i- t; b& Y: H# x, P) y1 l( `土坯就是土砖。从低洼地里挖出质量极密实的黑胶泥来,扣在木头模子里,掺进谷草屑子加固,然后阴干。不知你是不是见过扣煤饼的,就和那差不多。
, ~# P$ X& ^/ p( W+ Y2 L( i
% Q" t" w! I  f集体户的房子略微先进,是平顶房,房顶用了油毡纸,可保长年不漏雨。
; @% t9 r7 \0 a+ Z* i/ C) a
( j* f# X2 y4 j2 j/ Z为什么农户都是坡顶的茅草房呢?因为坡顶可以防雨、防晒,还能防暴雪压垮,很科学。而集体户为什么不采用坡顶呢?因为农户的房子,每过几年要换草,因为草时间长了会烂。换房顶草这活儿,是高难度的技术活儿,一家换房顶,要八九个好劳动力帮忙,忙乎多半天。上级考虑到集体户的人缘不一定行,到时候没人帮助,就会尴尬,于是采取了不必更新的油毡纸。
, i$ t  z9 o1 f9 q
$ F: M7 T+ f& T  |& M那房顶的草,是特殊的草,我们村子附近是没有的,不知从哪儿买来的,叫做“洋草”,又长又有韧性。
% ~/ M& X, x1 U" y8 r( v: B* i8 `1 s: g% B9 V
老农手巧,一捆一捆的草,从地面扔上房顶,上面几个人一摆布,一层层地就铺好了,相当漂亮。我也给老乡帮过忙,那时候身体棒,负责在地上往房顶扔草,站在马车上,一叉子举起一捆来,有60多斤重,“嘿”一声就扔上去,老农还直夸。
2 X0 j) C+ D4 T! q9 Y) P
7 M! a) G4 ^( T5 j5 y7 a若干年后,我研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发现我们的老祖宗起码在6000年前,建筑方法就是这样的——泥巴、谷草、木头,是建筑的主要材料,只不过最早的房子是圆形的。那是什么社会?原始氏族社会。现在是啥社会?中间跨度6000年,这让我大大震撼了一把。
# p6 n4 X9 S4 L9 s0 t+ o1 P9 x5 ]5 R- a2 Y4 N% a' ]
东北人讲话——啥也别说了。8 |- F- v$ }  u& x

& Y; p, A! B1 I$ K6 G) e! p. e0 T当然,也还有不同。, Y1 a" l$ c# ]( C

" h2 v. n: C. u1 ~4 ?我在农村那几年中,我们生产队通了电,有了电灯,有了有线广播。此外,屋子内墙上糊了报纸,也吊了顶(用秫秸搭天棚架),吊顶也是糊报纸。
0 |. V+ r4 N% R$ `8 K. ?. G$ v
! o4 {( Q$ k) z$ y6 X2 Y# U电灯、广播喇叭、报纸,这就是当时“现代化”的印记。别的,满眼是黄泥、谷草、秫秸、木头,全天然,几近原始社会。5 u& ]3 h! b. H, O6 g, Q6 x

! K/ S- q" a! n/ s农家的前面和后面,有小院,是自留地,用秫秸扎成篱笆。白天壮劳力都下地干活去了,村里就只能见到“篱笆、女人和狗”。
8 s" n4 D! L3 z1 Q' |- M
$ O$ f. N0 ^, A9 b( |% h/ a! J# y汉字的“家”,是房架下面有猪。远古时候,猪是养在半地下一层的,所以“家”下面的“豕”就是猪。到我下乡那时候,时代早就进步了,猪圈移到了房子前边,在小院的角落里。猪圈,那也是气味最浓厚的地方。
, V# r7 P! }, t# @& A! q3 L& Z
( g& }  D7 i! b/ D猪兄弟,几乎就生活在粪坑里。我起过猪圈的猪粪,那味儿,绝对能把人熏死。至于远古时候猪在地板下睡觉,上面怎么能受得了?不知道。
2 G; q; N5 a5 Y7 {0 p# e& G3 D; p/ }1 C: W
为什么骂人要骂人家是猪,我看了猪圈的情况之后,也才明白了。
7 a+ i. g. H& e# J3 B) i: c! S& J* a$ H( ~- V
这样的住房条件,小喇叭里就是把“形势无限好”唱上100遍,农民好的,人人都梦想进城。有一个年轻农民说:你就把城里的公共厕所让我住,我也干。收拾收拾,那多好!”  ?1 r0 ?7 Y+ S7 [

" @0 E- [9 z" I2 v7 K- \' A6 G+ O那时农村把厕所叫“茅房”或“茅坑”,上厕所叫“蹲茅房”。厕所,是城里的建筑,标志着现代生活。
# b5 V7 B6 @  H. ?9 T
# \0 M. x* {: H" ~) R) C“住厕所”,是当时那位青年农民的世纪梦想。# J6 o$ E1 M2 S5 {
4 ^5 l7 T2 K7 d* I) n+ j
九、上炕,上炕
( D& {# N% {6 z  Z& i+ \
: `/ S" G2 {( V4 P! c. G东北的农民,没有床的概念,睡觉的那地方,叫火炕。
" E' D2 v4 H; e$ m' {$ H1 d4 i3 A8 m1 {$ E+ r8 W1 a1 s( P# ]- R- @
火炕是个好东西,知青真心喜欢的农村东西不多,火炕是其中之一。
1 ^- G+ q  `! T7 ], ?  T/ D1 k) p' q7 Z$ l9 a& M; `% w' e! X
现在有些南方的作家,没有关于火炕的概念,经常把“火炕”写成“火坑”,于是东北、华北的农民,在他们笔下就都生活在火坑中了。
' v5 I8 Y9 B* E2 _3 @' }) A0 t  N9 \' G# `  i4 b
什么是火炕?我要给南方人和城市青年解释一下了,就是土砖砌成的床,里面有烟道。北方农家,正门进去是厨房,两边是卧房。锅台就在正门里面,做饭烧柴的烟,就从火炕里的烟道钻出去,烟囱在房山一侧。5 S$ S, H9 [# A
* O( @9 v7 i3 ]5 O( F
火炕内部的烟道,是回形的,烟雾在里面慢慢巡游,然后冒出去,这样即使烟囱不高过房顶,也不会有火星冒出来把茅草屋顶点燃,防火效果很好。
. A& y  T- v7 Q8 P
- p. Z' t3 f( l关键还在于,烟雾在炕底下一游走,炕面就非常温暖。这就是老农冬天睡觉时取暖的办法。
& S, o/ {  O$ o# D! ^) }5 w
6 e) Z5 C, Y6 H在火炕上睡一宿,跟在床上睡一宿的效果太不一样了。那是舒筋活血、五体通泰,用老农的话说,是“太解乏了”呀。0 U7 Y. m4 h8 x9 p  i) p: L

- h0 g0 b+ Y( D0 h- y4 g20世纪70年代农村的劳动强度是超级的大,估计比西周那会儿还累,要是没有火炕来解乏,第二天根本恢复不了体力。6 A9 F2 ^' D" W: @

7 o- a9 K. K5 I# ?夏天火炕也是热的,但做完饭后很快就会降温,不会影响睡觉。冬天,农民有另外的办法保持温度。5 U) Q! m* g7 H$ D. n  A6 a

9 o( b( a" m# N2 I火炕的温度,要想一晚上都不下降,灶坑里就要一晚上都有火。粗粗一想,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太浪费柴禾了;但农民有办法,他们把无用的高粱糠皮、谷子糠皮做燃料,塞到灶坑里,不让它有明火,阴燃一晚上,这样火炕整宿就都是暖暖和和的了。6 `) ~% I+ n- C

; r( Q: O- a5 C: Q- a1 N炕面,就是泥抹的,上面铺一领炕席,席子是秫秸编的。晚上睡觉,穷人家的炕上就什么也不铺,人呢,裸睡,盖上大被就行。睡一晚上,后脊梁上都是席子的花纹印。8 k% n- O7 _6 `! c( Y) a& A
; g' Y5 ?7 L! Q6 Q5 ?) I
为什么要裸睡?% C0 N- n, |( m( v( R( A
5 C+ u. w; E/ S! [
唉,省衣服!那时候,农民太穷。
* m: Q1 Y# _& o4 z  x
0 w6 X) L8 d  ^, U+ B卧室里,火炕的位置在南窗下(农家只有朝南的窗),紧挨着厨房这一头叫“炕头”,靠着山墙的那头,叫“炕梢”。9 R& t) i* P/ _* i& N, A
. s' r, l/ A# M- C+ m0 f
炕头,是一家最尊贵的位置,一般给老年人睡,因为这一块儿最暖和。
- y/ b7 q* ~3 X$ t' a, U" R1 M5 O8 M: F3 @, h5 k
所谓“老婆、孩子、热炕头”,说的就是这种享受。数九寒天,有什么比“热炕头”更具诱惑力的?6 o) c$ y/ Z2 V& m$ Q1 p1 e" d/ E
$ O% b1 ?6 ?0 C' j1 f  h# _
家里要是来了客人,关系亲密的,主人就要热情招呼:上炕!上炕!”
  C: Q( J# y8 e8 m- H1 g, s; k+ B& b7 J, f( ?
上炕,那就得脱了鞋,盘腿而坐。( _0 u' o9 v! H) p- h2 {& D: \9 w

, P. P. @: R, A8 E炕上有桌子,矮矮的,叫“炕桌”。比较郑重的吃饭,是要把饭菜摆在炕桌上吃的。要是一般的吃,就蹲在厨房门口了。当然,农家的厨——那种亲密,那种满足感,不是城里人所能体会的。+ Y' d; N/ H; ~# ^  S9 |% r
+ y  J4 X6 f0 B  I6 I8 z$ S
现在的人,如果仔细看本山大叔的小品,也许能体会出一点儿味道来。- n! C# G8 y0 _# [, w

# p5 H, Z. ?2 j5 r在新时代里,有时候我也想:如今流行的词汇把莋爱叫“上床”,如今的老乡,总不能把莋爱叫“上炕”吧?  x' T: g! T4 c# w0 N- x% j
2 {, g- ^% W0 E: X
十、炕上的伦理
( C- F: o& G* v( ~" b' ^3 G, Z
6 a. W/ U' D* M; F' z9 j关于火炕,还得说一点儿。火炕是东北农民家里的主要设施,有炕的地方才是家,才是住处。* ?% n2 ?1 A# c9 f1 U) i, O% ~. b
5 ?" K" O# s& a
农家的卧室叫“里屋”。炕,三面紧挨着里屋的墙,还有一面朝着空地。
( ^& s, D. G( S: F
: k* K( a8 T" k  }+ T一般的农家,在炕梢都有一排炕柜,柜子上放着几床叠成长条的大被,那就是“被垛子”。被多、被新、被垛子高,就是富裕的标志。: K( G' B. x0 |4 y5 ~0 P4 v
' P) y% w0 S% r1 o" u
东北农家大被的被面,全都是花花绿绿的,图案是俗不可耐的大红底色,加上大朵的带叶牡丹花。最近出版的大陆版张爱玲《小团圆》,不知怎么的,就用了这种图案作装饰。还有畅销书《黑道风云20年》的封面,也是东北大花被面。* I: o0 i( t5 N% p% v* E
4 r. L, V5 F, T$ m# J( l  B- S; e/ ^
大红大绿,喜庆,这就是东北农民的审美观。没办法。一年中有8个月没绿叶,推门看天地,不是土黄就是黑褐,老爷们儿全是一身黑棉袄,太缺乏色彩了。
, b7 j3 E! V1 f) \# W" F
- D1 S1 X! ]& U下面讲讲,这样的大炕怎么睡?
) j0 ?2 ?$ f0 _# O" |* O! ]9 p) z( ~6 q/ T
人躺下,头朝北,也就是朝着与窗户相反的方向。炕面的边沿,有一条扁扁的木头,叫炕沿。东北老农开玩笑,说谁的岁数小,就说:你还没有炕沿高呢!”说的就是炕沿离地面的高度。
2 }1 o- H) f1 R% A! o0 J, }: e5 `6 H, R
一大家子人,都睡在一个炕上。在我们那儿的家庭伦理中,只要是三代以内血亲,无论长幼,男女睡一个炕上没问题,不用忌讳,但原则上儿子娶了新媳妇,是要分屋另过的。( e( N0 ~* ?; C  W' V+ O0 ?

9 u/ k' I' X3 W8 O/ W' g8 Y7 c有极少数人家,人口奇多,屋子不够,加盖也盖不起,于是就有搭建“对面炕”的,也就是在北墙那边也搭一个炕,以缓解人口压力。
& {4 S* r4 P! [& c6 ?  Q) d. O7 S, R+ }' Q/ X2 q
我有时候会想一个问题:一家子大小,男男女女,临睡时宽衣解带总不大方便吧?尤其是,老爷们儿和小男孩全都裸睡。后来我想,可能是到了睡觉时就“拉灯”,或者长幼辈错开一点儿时间睡下。总之人家会有办法,不至于尴尬。4 I* x! e+ G2 ~# c
7 E- V5 K. B) f6 X1 P' P
前面提到过老农喜欢裸睡,裸睡为什么能省衣服呢?因为农家的炕席有点粗糙,容易磨损衣服(可能只是心理作用),所以男人一定要裸睡。裸睡,其实是有一点儿危险的。火炕很热,睡到后半夜,容易掀开被子,裸睡者的那点儿零件就会全部曝光,很不雅。
: {7 f! [0 W7 J" l3 l
; I$ ~! `, A7 S; R% E而且,夫妻之间干点儿“坏事儿”,也没办法与小孩子完全隔绝开,导致农村小孩从小就什么都知道。
) x: {! ?2 J3 h, u( l$ f
- L$ O8 f+ G% ~" p" C我在写本书的时候,我的小弟就对我说,他当年随家下放到农村时才六七岁,邻居的小孩儿就告诉过他,男女做“那事”的具体姿势是什么样的。农家孩子还拉着他去自家窗下,偷看他们父母如何行房事,这算是睡大炕的负面效应吧。
1 r2 d- G1 D* p7 |# i4 ~7 x
: R1 Y  ]7 H, I9 C农村也有个别作风不好的女人,老农在背后骂她们,说她们是“卖大炕的”,估计这是旧社会农民对妓女的称呼。
" v6 k8 q4 p  `' }2 [) ?5 G2 o; }2 A1 r
呵呵,炕上的伦理,细想想,还挺惊心动魄的啊。
3 E" \# D3 F; l- N+ U6 f) F& Y: k2 h' g9 |0 j
十一、中西合璧的墙上装饰
  y3 O4 f5 s( w# m$ W8 j( j% g, v- w; n" }  }. B
应该承认,我那时虽然插队8年,但思想深处始终没改造好。在我心目中,农民的家,那根本就不叫个家,叫“家徒四壁”还差不多。有时想想,幸亏自己没出生在农村,不然这土坯房、泥巴炕头、泥巴地、糊满发黄报纸的墙壁,不就成了我的家了。
1 }, k9 [+ I; V) P. r
$ |0 b# O& h" S; I+ }" p这哪有一点儿家的温馨?哪有一点儿人的尊严?
' M: a' O3 f# ?2 F0 |( U& G% ^  m& r
我不成了原始部落的人了!3 S4 t; H; ]; k3 c
" M/ T& C, N) v* B. V
离开农村后,有时候回想起来,观念就有点变化。想想农民虽穷,但农家还是挺有味道的。穷人,实际上也在苦心经营着一点儿温馨气息。可怜是可怜,但嘲笑不得。
% e8 M, P. G  Z. u* }4 _; X+ t9 G  G$ F9 [& R  B
农家虽然是家徒四壁,可墙上还是有风景的。那时候的墙纸不去说了,就是废报纸。在老农的观念中,报纸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物质,是拿来糊墙的东西。当时的报纸,既没有信息,也不能提供娱乐,全是脱离现实的口号。: ]3 X* \+ t/ I

* V9 O0 r" S3 [) U: B: Z农家的墙,最多5年就得重新糊一遍,不然报纸就黄得跟旧社会差不多了,而且有的地方可能脱落、损毁,看上去更加寒酸。
2 Q4 J) y+ m9 r9 R1 Q, @
9 I7 @5 }2 x3 J* Z" H% g新糊的墙壁,报纸雪白,尤其是晚上电灯一亮,还真是有一股富贵气。5 w5 I5 c5 x/ E; B
2 B2 O" U: k. ?5 P
这对农民来说,不容易了。农民是体制外的,没有任何人家是订得起报纸的,这些废报纸,都是花钱买来的。花的钱虽然不多,那也是血汗。& ~) ?' z2 [2 J

7 Z  X% a- E- O我见到的新糊的墙,不多,一般是集体场所和新婚家庭才有。
& R4 G$ s% m0 l9 j- s
6 Y" a; U; @  e( B1 z' ~2 K农家的墙上,也有装饰物,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年画,20世纪70年代那阵儿,传统年画完全绝迹了,什么“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观音送子”、“南山寿星”全没有了,全都换成了宣传画和样板戏剧照。: Y6 X* g- [9 }
# b0 B, k5 S8 D& C
我下乡那年,中苏爆发了珍宝岛冲突,于是就流行“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宣传画,画面上是威武的军人与民兵。0 V+ ]( q" V' |0 Q6 `, H0 ~1 L

  Z+ i0 `# L! Q那些年,样板戏刚刚开始普及,流行着一幅《红灯记》的宣传画,上面是李铁梅高举红灯,下面是一个女红卫兵高举语录本,意思是要继承先辈。4 u! O0 h! }# D  R0 d
6 i$ K) c# T2 T+ f; o6 A+ ]4 ^6 ^
此外,还有一种挂屏式的年画,是样板戏剧照,从上到下,四张一幅,一共四幅,大致可以把剧情介绍明白。
* X8 n4 m5 y% t- T- I8 N2 F5 c( y6 U4 w
这些宣传画,与农民的实际、与农民的渴望相距十万八千里,严格说,贴在家里是不伦不类的。可是,毕竟这是色彩鲜艳的印刷品,贴上墙,就能驱散一点儿寒酸气。画上的东西是什么,并不重要。2 y# A7 j. Q3 O$ _2 B

6 x$ L) @: H6 U& ~) x4 L那时稍有财力的农家,春节前都要贴上几张新画,想要增添“财产性收入”太困难,就贴几张画吧,好在画上的人物衣着光鲜。画饼,也能充饥。1 _  ]0 s7 j# b! q

" j$ L) g: P/ J" K4 f4 {贴年画,是千年的老传统了,“革命”年代里取消了年画,你总得女性,胸脯是鼓鼓的。这——“鼓鼓的”,就能给少男们以遐想。
& P; T1 G+ ^  o! g2 u% ^
, [+ n8 j6 F2 r望梅止渴吧!9 o0 T- s7 G& p- h$ [: c, A* D  B
7 {, l7 Q( ?& z) b! T- p0 M
另一类墙上装饰物,是老照片。农家的老照片,都不放在相册里,而是密密麻麻镶嵌在一个或几个大镜框里,就像开展览会。家里来了客人,这几个大镜框,是很能抓人眼球的。/ J- E7 R, Y. @, T  H6 `

7 B3 |6 ?6 C' s. l那时的照片,很少有生活照,谁家能富得买个照相机啊?一般都是去照相馆照全家福。& f: L+ T# l4 {

' P& D0 N0 P0 Q/ T全家福,就是老农理想的底线。4 y! t. d- c& j# Z& g
& d8 p- z& S% U5 i
农村的老太太,要是儿女有出息的,进城当了工人、做了干部,那就会向客人热情介绍:这是大小子、二小子,这是大丫、二丫……”不无得意。* W: r6 z5 s& D" l( @6 z9 ~6 r

" F/ `7 }0 L0 X. `我一直很不喜欢这种乡俗,直到几年前看到欧洲旧时的市民家庭照片,才知道,原来这“照片上墙”的习俗,是从欧洲城里人那儿传过来的。' w9 q) a; C! H4 o" _7 d

2 X5 G" `) b1 I& W' g敢情放在100多年前,这还是国际上很时髦的风俗呢。( n/ ]; U% `3 d) k/ a; l+ t
; K* [4 n2 X3 v
十二、人与猪共同的厨房: c$ Q( H. Y1 a. d' i" e2 s! S
/ V7 ?, `& i4 X2 Z
农家一进门的这个厨房,其实是人与猪共同的厨房,可见猪在农家的地位之高。
" N/ ]# V9 T5 G3 R0 t' u5 _
: T9 V" a; k7 x% W猪之所以尊贵,原因是那一身膘。农家基本上没有可以立刻变现的财产,平时到集上去卖两个鸡蛋,那收入太可怜了,只有养肥了一头猪,杀了卖猪肉最解渴,所以猪尊贵。( w$ |4 h8 e1 ?
/ P5 O* b6 o$ D6 l  r: K' X: \
农家那时候也没有专门养猪的饲料,无非是采一些猪草(人不能下咽的野菜),再掺和一点儿高粱糠之类,隔天给猪熬一锅新鲜猪食。那猪食的味道,也是令人窒息,一掀锅盖,人必须屏住呼吸一分钟,才喘得上一口气来。3 v# D: M* C9 P5 k: U& a  M
. J! ~; L1 O6 R! o8 p
——又酸又臭!  Y' g, l/ E9 G( j. @7 S% h9 n
& U+ a9 e* D8 Z
我前面说过,农家是中间一个厨房(外屋),东西两个卧室(里屋),卧室有火炕。这就是说,外屋有两个锅台。6 w) b. l- U8 o; V! z$ Q; t

3 Z0 b9 Q  k6 E. p9 v- q因为直径太大,所以锅盖是两半的,要不然,农村妇女还真没力气能掀起这特大锅盖来。
2 U. C4 f2 v, }" A" n" w2 `, R7 F' j' b7 `2 i) m* {4 C, K
锅台下面是灶坑,洞口朝北,凹进地下去。做饭用的柴禾,就是玉米秸秆。玉米秸秆在农村没有任何用处,只配拿来烧火。做饭时,先把柴禾塞满一灶坑,再拿干玉米叶子之类的做引火物,划着了“洋火”点燃,一会儿玉米秸秆就“轰轰轰”地燃起来了。
: y& x2 g6 ?- B2 i9 l4 D- V3 q( [" a+ [5 E. @4 d  H' N
做饭的过程中,要注意火不要灭了,秸秆烧掉一段,就往灶坑里塞进去一点儿,烧完了一捆,就再塞进去一捆。
& e( h8 W) [, l
( Q# J; N: W1 |$ l8 I农家的烟道系统,搞得很科学,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有自然的风力,火烧得很旺,烟也走得很顺畅。但是在冬天极特殊的气候下,从烟囱里倒灌风,这叫“戗风”,那农妇就倒了霉了,两眼被熏得像核桃。  N, ~. r0 S! L+ t% q3 U
6 c) Z1 Y+ ?: R( b/ V* y. S6 {+ v
农家的柴禾垛,都堆放在房山头一侧,平时在厨房里也储备一些,以防突然下雨。柴禾就怕雨淋,淋湿了不好烧,一烧满厨房烟雾,两眼又该像核桃了。& {( p0 J& I. a* Y

! g* v* i" h5 j$ ?. H; }+ ]3 z1 r- d厨房里必备的,还有一个水缸。每隔一两天,就要挑两担水回来,把水缸灌满。大约两个月时间,要淘一下缸,把缸底的泥沙清洗干净。
& K) b& c. k6 s! f  c) J- q( v/ i6 y/ H3 U
剩下,厨房的财产就没什么了:一个破木柜,装几个破碗碟。做饭的调料很简单,除了结晶体巨大的粗盐,别的可以说没有。什么酱油、醋、味精、香油、花椒、大料,都是城里人的奢侈品。! V. U2 @0 {& {/ b4 C
3 Q/ d6 H6 D3 `. V( y6 _
农家的食用油怎么办呢,总不成去买吧?如果买来吃,那吃油就把一个家能吃败了。要知道,那时候城市居民每人每个月才4两左右食用油,全靠买肥肉熬猪油才能挺住。' ], P1 [- Y2 ~$ f& p
- ~% o" D. h8 m* R- d  l! T. [2 I1 D
农民吃油有农民的办法。那时每个生产大队(行政村)都有一个油坊,用人工榨油。生产队(自然村)每年都会种植一些大豆(黄豆),分给社员。到时候,农家给油坊送去黄豆,从油坊换回一些豆油来吃,数量不是很多,点缀点缀吧。农民一年里绝大部分时间吃不上油的情况,毫不足奇。
, s' y# t4 }* k, j) o. q
# e* t$ U0 H0 h- {+ s8 `2 P+ ~厨房里常年烟熏火燎,给我的印象,就是个黑。* C1 {' d; S4 G7 z

6 U2 e2 u, l4 W: [! _/ x: M1 Z这就是农村妇女终其一生要待的地方。那个年头,激进的人指责妇女没出息,常说“就知道围着锅台转”。可是,人总是要吃饭的呀,没有“围着锅台转”的人,饭从何来?
4 Z* W  u: m( k( D& v! f6 Q; n
4 n9 r1 p- S' {( t, T人民公社大食堂,从理论上说,是美妙无比,把农妇都从锅台边解放了出去。结果如何?
, G! R) ]: B7 z$ [- X+ Y8 Z) Z8 X+ f, B
几年里,有很多很多的人,连吃饭权都没有了。! H# {: v, _0 C6 T4 `

$ U) d# R/ O  H; @; a1 a我知道,农村的姑娘,也爱美,也渴望幸福。不过,烟熏火燎的外屋地,就是她们的归宿,一直到被岁月熬成皱巴巴的老太婆。8 O& w+ K+ e# P! |" b; d0 i1 _

7 J5 d3 ~  @8 L# N十三、最难舍农家小院
! s* l4 j; C( {$ i2 M3 ^* w8 B2 x4 T
" ^! x" c2 O( @+ _7 |我不瞒大家,在农村的时候,我一心一意就想回城,什么“扎根农村”,上边让表态,不得不表。+ H. l9 s+ n/ f# g. V

4 C' k' o# s1 o: K可是,一旦回到城里,就发现,再也接不了地气了,好几十年也没住过一楼的房子。曾经有一次有买一楼房子的机会,也让我给错过了。- N3 e; u/ C/ Z2 d$ u  Z8 E

. H- r* C2 g% u  ?3 b想想在农村,拿小板凳坐在小院里的情景,真是难舍。$ e( f  C- D  Z! G1 K8 u' L

; m0 ~: W7 p+ \在农村8年,我恨农村、咒农村,可是到了最后两年,渐渐地喜欢上了农家小院。中国人,还是有传统的心理积淀,假如没有自己的一小块地,没有自己的一个小院,就没有做主人的感觉。# m; D3 ]% U2 @4 T9 Q

5 a" V3 a/ R# g2 X农民那时候有自留地,面积很小,按人头摊,每家都有几分地,大概也就一二百平米的样子,就在宅基地的前后。用秫秸篱笆一围,就是农家小院。: a; T8 x, W" e7 U
. G9 k2 G2 ^# q, ]/ i4 P- ?  l3 E
这个院子,是农民私有的,随便你种什么,没人管。多数是前院种夏秋季蔬菜,后院种土豆、玉米。
- U" w( e7 O. o3 _" Z
  Z7 z8 ]$ Z1 ]( V6 @农村冬季的蔬菜,一共三大类,土豆、白菜、大萝卜,这是生产队种的,到时候分给社员(不白给,要扣工分),分了就储藏在地下菜窖里,一吃一个冬天。自留地的菜,主要是解决夏秋季的食用。
" u" K" ?# I5 f8 ]
& c+ }; F3 H% _% X农家小院里,夏天种的是黄瓜、茄子、西红柿、尖辣椒、倭瓜(南瓜)、西葫芦、胡萝卜、豆角、大葱、生菜。夏季里,满园绿色,煞是可爱。
+ [2 P- V& Y) t2 @7 e0 z% O+ C; A8 T- r3 g
尤其有味道的是黄瓜架。黄瓜架是用高粱秸秆搭成的,上面藤须缠绕,新鲜黄瓜顶花带刺,摘下来后放到水桶里,下到井水里面去“拔”一下,再捞起来吃,那真是嘎嘣脆,口水直流啊。. O- `8 [  O1 z& P+ S% o# b

* y/ n5 M! m3 F5 x0 s  l8 @小院的边界,有用高粱秸秆编成的篱笆,老农叫做“障子”。房前留下一小块供活动用的空地,每天放工回来,要从门前的小院通过。看看两边绿油油的“时蔬”,心里很敞亮。( j- h% P7 j9 F

; L$ n6 I7 S6 h% l# q前面讲了,小院里的设施,有猪圈、有茅房,此外还有柴禾垛,堆在房山头。一年的柴禾都在这儿,高及屋顶。2 m  b( [! a- `$ O2 S* C1 V5 o# P
- Q( P5 E9 S; `& n5 P9 G: u
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有一口大酱缸。柏杨先生提出一个概念,叫“酱缸文化”,没见过酱缸的人,不能体会他的真意。
' M1 g) P7 y' e. f; m! y; R/ \7 u- g8 \2 O( l# I3 G
农家从来不买食品厂生产的酱,全是各家自己做,程序较为复杂,是把大豆磨碎了,捣烂、发酵。酱缸就摆在屋檐下,上面有一个秫秸编的防雨盖子,样子有点像斗笠,叫“酱帽子”。老农老是叮嘱我们说:酱缸不能被雨淋,一淋雨,酱就要变质,成了臭酱,吃不得了。
: b7 o. X  \6 d8 w# _6 u
0 w* V/ s; k, ]9 j$ j3 d各家的酱,各有风味,没有两家的味道是一样的。人人都习惯了自家的酱味,老妈做的酱,那就是香!
- v3 |2 w' B0 u5 q2 |. |$ C0 I0 x  l9 p. z5 R
小院的风景,也体现在屋檐下,挂了一串串的大蒜辫子、干辣椒、玉米棒子(留种用的),极为祥和。5 N% p4 P, I7 k$ j" S) a( C. S

( U3 w8 D6 J: h: M: t. _9 V农家的窗户,不是对开的,而是分上下两扇,下面是死的,上面是我那时候读《陆游诗选》,发现一句“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呵呵,太亲切啦。! f+ L( q5 E5 b3 P  d- z% h
! @3 _. E9 R/ \. J! W9 l
这,就是农家小院的情境。' o; k/ {5 Q7 o% r1 x$ }6 U

8 \; @8 i: n: \% C5 B4 S" }十四、房山头, r1 J4 m9 [4 C3 P. t! K

. }) d% L! e! H! ]3 _4 ~) q6 _在前面的段落里,已经好几次出现了“房山头”这个概念。不是东北老农,还真不好理解这是什么方位。
$ I! p- I) g3 G; L' l9 H1 I) Z* i4 _* ~4 J- Z6 R# n
这么说吧,东北的农家,房子都是朝南的,朝南是为了采光好,暖和。东北的冬天死冷死冷的,要是房子朝北开窗户开门,那要把人冻死。农家的房子,东西两堵外墙,就叫山墙,山墙外头的那片地方,就叫房山头。
/ h) h  M8 p9 ~4 D6 @! ^+ \, I. i7 S: [# I9 U8 O9 d% L% C; R
房山头的设施,我也说过了,前面是烟囱,后面是厕所,还有巨大的柴禾垛。另外还有什么呢?4 y( q6 b! T- v- u( j% a" o

2 F# ]# A4 I$ \- d' l* F- c农村人,即便再穷,也得有个杂物间。有的人家是把厨房和卧室的空闲地方做杂物间,放置锄头、镐头、镰刀、箩筐、种子篓等农具,还有秋后存放够吃一年的粮食。也有的人家,是在一侧的房山头修建一座小屋,专门做储物间,这小屋,叫做“偏厦子”。
' t( m$ d5 K) c8 D( g2 [3 J( Z8 a5 ~
房山头的地面,还有一个重大的功用,年轻读者可能想不到。农村是没有上下水设施的,上水好说,到井沿去挑水;那么下水呢,总不能把淘米洗菜、洗洗涮涮的脏水,都端到后院厕所去倒掉吧?那个大粪缸,容不下太多的水。1 r0 J" Y( G) x  s2 E- W

  p+ c" J) F" n4 t  _  N1 L# v房前倒是有一小片空地,但这是要经常走动的地方,不宜泼水。于是,房山头就成了农家的下水道。洗完菜、淘完米、洗完脸,端着一盆脏水走两步,“哗”一声都泼在房山头。夏天好办,水一下就渗进土里去了;到冬天,泼出的水,一到地面很快就冻上了,层层累加,积累一个冬天就很可观了。' d. b' n( `6 I6 ^3 {6 k: B" z

" D0 z* j7 k7 S8 g! B2 E7 {那时候农民冬季起夜,光着身子披个大棉袄,一出门就冻得哆哆嗦嗦。要是没月亮,黑灯瞎火的还真不方便进厕所,弄不好一脚踩偏了,扎进粪坑,那就成了全屯子的笑话了。于是,一般的走到房山头就解决了。
" _6 V% h7 d. i, z( T: N7 e4 _2 R( Q& h' |
老娘们没啥问题,蹲那儿“嘘嘘”一下就完事。伸手不见五指的,想要偷窥都看不见。老爷们儿的问题则带有方向性,于是大人就总教训小男孩:别往山墙上滋尿啊,看我擂你!”8 L% k# h+ w  u/ p$ [% S
  B: |. o, s( ?3 _3 k6 `' O: @% N
为什么不许往山墙上滋尿?总滋总滋的,岂不是要把土墙冲出个大洞来?
! ]* H; ^( |8 J2 F( y1 @
" C5 |; o, G) O0 j% e/ W在冬天,无论走到谁家的房山头,总有那么一块地方,是一层一层的冰,色彩很丰富,白的、黄的、清澈的、浑浊的,这就是日子积累的印记。偶尔在角落里,还有小小的、冻硬了的“巴巴橛子”,这都是小崽子们干的事。7 ~) Q1 H4 d7 S3 B4 @4 X

+ s6 h' _% h+ y! T$ r* ?有人也许要问,这房山头,岂不是气味很复杂?
" S5 Z  A. @! H2 ?
1 v1 S2 L3 D2 r不会。冬天里没问题,天气嘎嘣冷,什么怪味儿都没有。夏天是有一点儿味道,比如柴禾叶子腐烂的味道、泼出的脏水暧昧的味道,不过,我们的大自然有超强的自净功能,风一吹、雨一淋、日一晒,味道样的事儿。
6 W6 M5 H* w' t3 \, P* N: f8 C  Q7 a3 }  W" @4 m! |$ X
——农民里也有流氓,但不至于这么下作。
: y( r. x1 I0 g) D- b6 R0 H( V8 y8 y
0 T- h" ~5 [7 f/ n+ g还有就是,我想:夏天干活太他妈的累,冬天晚上又死冷,谁有闲心在那儿守着窥伺,发神经了吧?! ?$ s  g# w# G, F- Y+ i1 C) z
我是老三届 第5章$ e- ]+ V  O9 L2 |0 \
, C6 ~7 n* i8 J3 ]
十五、猪肉粉条可劲儿造+ J# y+ @: y% t8 h: i- X  F% A( B* c

+ A+ b2 |1 T2 `0 J说完了农民的住,下面就来说那时农民的吃。
( C! V+ o' O1 J( |5 C: V7 Q: y% |  _: u: Q! j6 j7 ^' T
“猪肉粉条”好理解,什么叫“可劲儿造”?就是放开肚皮吃。这是东北土话,随着本山大叔的小品,也基本普及到全中国了。
9 B; |  K! h7 x+ A. \% o. p$ ]+ d& Z' T( R# f
一个字:爽!1 a. V" q( q5 Y

) I& m. H  T4 k/ x( @我就没见过比东北农民更能吃的人。2 X2 e+ ~* Y8 a7 u7 K# _9 V7 t

2 N3 L& V- i2 N( M* U4 L1 _( y1 R我在这儿把他们的主要食物介绍一下,好多人,包括很有“革命”意识的人,也许根本不知道他们吃的是什么粮食。. ~2 R4 c1 B/ I4 p; \0 F

' p' b2 p1 }9 P* {; T首先,东北老农从来不吃窝窝头。玉米面固然是主食之一,但他们的做法跟窝窝头完全两样。窝窝头是城里人的食品,农民很有点鄙视,农村吃的是玉米面大饼子。5 N  E5 ?1 |( S
# Y" H3 G  t3 Z1 p9 N
这个大饼子,跟我们熟知的烙饼、草帽饼、老婆饼完全不同。它的做法,是把玉米面和的比较稀软,等锅里的水烧开后,抓一把面团,往水面上的锅沿用力一摔,面团立刻粘在锅边上,形成枣核形,像个两头尖尖的大面包。
) ~4 s- u* N5 I2 U6 O, N% N- h, ^
9 x, y  |$ f  ?) _这叫“摔大饼子”,一个一个地摔上去,排满一圈。然后盖上锅盖,一顿猛烧,不大工夫就好了。用小铲子把大饼子铲下来,饼子底下就有一层“嘎巴”锅巴)。- y/ |5 M; `- o/ V* h/ V' S, ?9 T

! [7 v* n+ ?8 A6 I3 ]/ ~' a这大饼子,金黄喷香,一个差不多有4两,农民一顿能吃三四个。: B) ^$ o' a) E4 v4 y1 q
3 s* n. c' {% Q1 N( T+ ~
在农民的心目中,窝窝头那算什么,才拳头大,里边还是空心的,吃10个也只能半饱。
& b8 ~4 w, g$ D. l; P6 O) _2 v6 E1 f: Y1 Q6 [
第二,东北农村弄不着大米,整个东北,能种水田的,也就两三个地方。大米,只是一个概念。
4 ~7 P7 U; j0 _* O7 Y( q
* X. k4 d6 }& z2 Y$ Q! c9 N3 V3 s8 Y老农最喜欢吃的粮食,是高粱米。过去东北的城里人,大都吃过高粱米,红红的,嚼着很费劲,还有一股辣舌头味儿。这么难吃的米,怎么会对老农的胃口?# u3 g6 C7 o7 l- J6 r% R
( W: \: G! v: t5 |  h
我告诉你,那是城里卖的红高粱米。在农民的概念中,那是马料,不是人吃的。农村吃的都是当年新打下的白高粱米,那和红高粱根本是两种东西,焖出饭来,松软喷香。那时有一位诗人写过一句诗,说农村“锅盖一掀,十里饭香”。没在农村闻过高粱米饭起锅的人,根本就不能体会这句诗的妙处。
+ q$ t* X5 y8 Q, f# @* z( @* W
  D# w( d+ z$ {' u0 A, g* Y东北的老农,端起满满一大海碗高粱米饭,蹲在外屋门口,一口气能造下一两碗。这一碗饭,大概就快有一斤了。# G: |7 N& K; s3 S+ k7 g5 a- T; s% _
$ F. N5 y% B, v/ ?3 M; d: i0 q
农民的主食还有一种,是“苞米碴子”,也就是碎玉米,煮成稀饭(大碴子粥),比大饼子还要受欢迎。为何呢?因为经饿。
* B, S" K$ }  O$ F* d
9 J& w# D+ a6 _$ Y: L! O每个生产队,也有一小块地种麦子,给大家分一点麦子,自己拿到磨坊去磨,这是春节包饺子用的。吃饺子,大概也就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天吧。余下的日子,见不着白面。) e" m$ W* D# F; L

7 f9 @' m6 [- |$ }农民最不待见的,是小米,因为太不经饿。吃上几碗小米饭,下地头。蒸好后,一排排的,放着可爱的油光。农妇们把它们放在秫秸盖帘上,拿到偏厦子里去冻好。7 H! M3 A9 E( n6 j% d4 l
3 _' H9 N; z3 F3 G8 u- q) u$ I4 t8 K
整个正月,想吃就拿点儿出来溜一溜(蒸一下)。这样,起码在正月里,还有个丰衣足食的感觉。8 z1 k9 l! T6 F* T: @3 N- |5 M

/ J1 d* N+ ~$ f黏豆包,我本人不大感冒,觉得它味道有点儿酸,还粘牙。不过农民非常在乎,因为它特别经饿。据说过去老农给地主“扛大活”打(工),一到夏天锄地时,劳动时间长,地主就给长工们吃黏豆包。你看看,奢侈到什么程度。. r/ Y* f8 ^' n- t( @* l0 y

" R+ F3 V- M5 b2 s( a% U看到这儿,读者要问了:这东北老农怎么这么能吃?8 }' r# n& I8 i! \0 R
! D; B% j9 h( u. s
不能吃能行吗?肚里没油水啊。一年四季,吃不上几顿肉,我印象中,能吃上三顿就很不错了。平时吃的食用油,也是用生产队分的大豆,去油坊换点儿豆油。那一瓶子油,照着一年吃吧,家里不来客人,碗里油花也别想见到一个。+ @% ?2 s: j& p5 q/ I6 U$ e2 E

0 U+ q2 [8 |9 z, b. ?肚里没油,就特别能吃粮食,一顿一斤两斤饭,那不是偶尔的,而是常年如此。
8 {- B0 Y/ y& J  z
8 P3 U3 S& |8 F+ M: p& B那年月,谁能吃,谁光荣,证明特别能干活儿。至于城里人的那饭量,老农笑了:那是吃猫食呢!”
* \% `" C4 f  T2 i6 g# U" k7 u+ M% w( H/ v
“猪肉粉条可劲儿造”,现在都成了流行语了。而在那个年代,能可劲儿造猪肉粉条的机会,只有两种,或是碰到殷实人家结婚办席,或是大队干部开会。
- c/ r8 W* p; O. [7 C; W# t! M' J; P8 T" f
在20世纪70年代,“猪肉粉条可劲儿造”,也是农民的世纪理想之一。
6 w& p% T! c* i& U十六、咱家的杀猪菜
( z( c4 d9 c/ c+ C5 m* `7 A3 m: i: n7 u2 o; M
前面说的是主食。其实,老天待东北的农民不薄,黑土地上当年打下的新粮,是人间至美的米、面,没下过乡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新粮是什么滋味。3 V( e* _% d' l" e6 u5 f9 l4 ~

2 G& {5 E; O0 _, J那是枉做一回人!( q4 K% a7 j0 P9 Y. c! d. ~: L
; E' D( \, D2 w; m3 W* _
说到东北老农平常吃的菜,可是太惨了一点儿。最近一些年,东北菜馆推出了一道名菜,叫“乱炖”,就是肉、豆角、土豆、茄子什么的,搁在一锅里煮。1 a" d; [* g1 r# p4 }
) j  |6 ~$ P- s, `) O$ N9 q- i
我们那时候,没听说这个菜名。东北的老农做菜,也是这么炖,他们叫“熬菜”。“熬”,要念成“挠”,发音是一声。
/ K2 V' o& t1 P4 g; a) k8 g# _* Q. @" `& N$ k
那时候熬菜,是菜园子里有什么就吃什么,就是不见肉星星。我看网上有朋友说,他们那儿过去小媳妇做饭,用不起油,拿肥肉片子抹锅底。我当年在农村没做过饭,也没注意过农妇做饭,估计各地都是差不再苦,那也是青春啊。
5 q+ r. n# e5 y3 c8 q, B* K3 J8 T6 B5 q' m6 O/ Q1 Z% X" c
记得夏天锄地,又累又热,中午收工回到集体户里,就在院子里吃。轮值做饭的女生把饭端出来,玉米面大饼子、蘸酱菜,还有一样是高粱米水饭。( R8 F* V( G% r7 `6 G; u' o4 D, k+ t

5 _( T- i% m+ p& {这水饭的做法,是把煮熟的高粱米饭,用新打出来的井水泡好,相当于南方人的泡饭。+ y3 |  G8 ~0 i( [
& A5 e- S6 T0 q6 J& V
我们这群狼,撂下锄头,擦一把脸,端起碗就吃。啃一口大饼子,咬一口大葱蘸酱,呼噜呼噜喝一口高粱米水饭。7 T' r4 d! M9 N5 q& x

) V8 j* x( z$ M; W金黄的大饼子,香!拔凉拔凉的水饭,解渴!还有自家做的大酱,菜园子里刚拔出来的大葱、生菜,刚摘下来的黄瓜、小辣椒,解馋!
+ e0 p" X# ]) h8 ]& n; F: s- G- ~8 Z2 m3 F: s/ s
在东北老农的概念里,不猛造,不狼吞虎咽,那还叫吃饭吗?/ L6 Y" [- C9 |( Y0 U: r# G

, R1 m: O( i) [6 o1 F  f/ ~) n我在前面忘了说,家家户户除了水缸、酱缸之外,还有一口酸菜缸。酸菜,我就不用介绍了,南北的爷们儿都知道。% o' I8 p8 y% w/ A6 j# g7 A. N: f
& E; N* |+ n( ~: T. P' @! m
这酸菜,单吃是没法儿下咽的,要和五花肉、宽粉条一起炖,才是绝配。, v/ C0 b9 h5 Q/ k

6 J$ q8 T, m$ L6 @这种搭配,就是东北农家著名的“杀猪菜”。
. L7 X# g1 L/ g9 G3 |$ k- r- ~2 s' x$ E; D9 {+ _9 q) \' y; A
怎么叫个“杀猪菜”?  F( i7 u* M7 B2 I
! [8 r1 k; Y4 x$ i8 W! W4 H
——不杀猪,哪里来的猪肉吃?
# k4 H; W. R3 q+ g9 N& \( T/ T/ ~% ~; }) U( ?( c
虽然农村家家都养猪,但不等于家家都能吃上自己养的猪。那时养猪,都卖给公家的收购站,图的是多换两个钱。农村啥也不缺,就是缺现钱。
$ o4 C% J+ E5 ~: l+ o7 u
$ J6 S, @" t5 s3 p那农村人“胃亏肉”怎么办?生产队一年要杀一次猪,在年跟前杀,杀了大家分,每家分多少,年终算账时扣钱。各家各户,嘴馋的就多要点儿,节俭的就少要点儿。+ w/ T! I1 W- |* P2 K; n

+ X0 E! h$ X. w: m4 I# o! F; U; N' g我在集体户参加过一回杀猪。那是我们集体户养的猪,大伙一合计,不给国家了,自己吃。并且按照乡俗,全屯老乡谁想要,来分点儿就是,有钱的给钱,没钱的记账。
9 N7 w; D; c9 p$ h: q% X: Q$ G4 v* ~" N
杀猪是技术活儿,要请队里有经验的能手来操刀。先把猪哄出圈来,几个小伙子上去推倒、按住,用绳子把四蹄捆住。那猪哥傻是傻,这关头也知道死期将至,叫得全屯子都能听到。
9 ?2 F/ _% t) d- [9 {& J; _8 j, F" E) v8 I& }
操刀手运一运气,一刀刺断颈动脉!
  M8 Y, c) T% |
2 U" |4 u2 h: |0 J6 N; K2 P, N血喷出来,有人赶紧拿脸盆接。猪哥的叫声渐弱,不大一会儿就蹬腿儿了。
% o, o5 H# ^& f2 _; ~6 A+ Y, c' r% C  _
这时候,杀猪人在猪的一条后腿切个口子,把嘴凑上去,憋足了气儿吹,一会儿就把猪吹圆了。这时锅台开水已烧好,倒进大盆里,把这气球似的猪浑身烫一遍,然后刮毛。& {! h. B/ S4 D" s1 X% |
$ t- Y3 J6 C+ Z" h& X
不一会儿,猪哥就变成“浪里白条”了。然后再开膛,掏出下水来,把大肠洗净。女生赶紧上来,把先前接的一盆子猪血,灌进肠子里。这就是著名的“猪血肠”。
  ?6 ~# V  C1 t1 [' d) e9 k
* X( I9 |( M" a' V" g1 M2 ]没杀过猪的不知道,这开膛后的臭味,能把人熏个跟头。
, D1 a- F6 I  @! x& t5 c0 ]3 C6 S3 [8 k' X
之后,就是把猪大卸八块,这跟咱们在菜市场看到的猪肉就差不多啦。
8 @- {1 |  {' D$ W
3 G1 i1 \  D) A. E( `4 l杀猪讲究的是当场就做杀猪菜。新杀的猪,猪肉奇香无比,可是参与杀猪的,都吃不下,因为刚才开膛的怪味熏倒了胃口。
$ v/ v9 Q4 D! q! g5 N3 h: ~/ ?: Q& t# Q9 j4 s) Z& }
杀猪菜,熬上一大锅,勉勉强强能吃三顿。; |6 n7 o, @( o* `+ I
1 L3 h' v  F, t  `
农村里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别的都瞎扯,杀猪,才是最大的狂欢节。由于舆论压缩,更多深层内幕机密尽在华人知青网点击蓝色字体查看!+ B1 D; C! V2 r# \  q. P9 X* S$ X/ [
  g3 U  k+ M# q' [4 |7 o; {3 ]* H
十七、青黄不接时咋整
) T' f% p+ }0 l. u, @0 @! a8 |8 _# ^, ?' Y1 \/ g9 ^
咱们全国,大概有10亿多人没在东北常年生活过,对东北的四季不可能有概念。在东北,有整整半年是冬季,从头年的10月初起,到下年的3月底止。再加上寸草不长的4月和遍地枯黄的8月、9月,一共是9个月,地里不见绿色。2 V/ I3 y7 m0 A7 s
. i- _6 O. p% V$ `8 S2 R
漫长冬季的吃菜问题,就靠菜窖里储存的菜来维持。菜窖就是“深挖洞”,在房后挖一个巨大的坑,上面搭上几根木头,铺上秫秸捆,覆上土,顶上留一个小门,人可以下去。
4 i; |$ Y6 ]& E4 J2 k9 k7 s, k1 @" m2 q; E
秋季把土豆、白菜、大萝卜放进去,到来年春天,还是新鲜的。7 F8 k) O; v2 X* X9 H
  O. ?5 D- v3 t9 }! h% z. y
可是,人们在吃的问题上总是超计划。那年头,就是“短缺经济”,啥都不够。
! S# R# N9 n, N9 e" |) O" a9 ^6 I! v; v6 N& g5 ]# k0 p
年年到阳历5月份,菜窖早就空了,菜园子的菜还没长起来。没菜,也不能干啃大饼子啊,农家有农家的办法。' p/ j3 ~: i6 \: D/ o5 I1 I

6 P% e4 t! D2 ?6 g) z3 H就是吃咸菜疙瘩。% o6 F0 {2 m/ l( r* F+ _! B
$ z) h7 d' q; U8 i  B. H
这咸菜疙瘩,学名“苤蓝”,东北老农把它叫做“撇列”,是一种植物球茎,像个圆萝卜,专门腌咸菜用的。腌好后的撇列,是酱油色的,极咸。吃的时候,切成细条儿,如果有油炒那就更好了,非常下饭。2 K0 U3 s- W! n

, R7 Q1 \' M. T7 n: q4 N4 |有时候五黄六月的,也会没菜吃。我们集体户的女生,就会去野地里采些“小根蒜”、“苦苦菜”和“线菜”来吃。
7 I- B* j! L1 `2 \- g2 `" m
2 p( b% d* f, X+ ]这就是野菜了。小根蒜,跟南方卖的青蒜有点像,很好吃,但土腥味很重。苦苦菜,叶子很脆,但有点儿苦,不好吃。线菜,叶子背面是红色的,口感极好。这几种野菜,都只能凉拌。
/ Y) d/ Z0 X8 Y/ i3 h2 G# L' j. p0 ~+ [
吃野菜,只是偶一为之,不可能常年吃,否则就成旧社会了。
  x( a: C- }3 O6 F0 s
0 k1 J- X8 {- p$ T6 z( z8 p春天到来时,村头的榆树上有“榆树钱”,是榆树的种子,也能吃。小小的翠绿圆片,一簇簇的,味道很甜。吃榆树钱,是小孩子的勾当,大人不吃。不过,据说在饥荒年代,榆树钱也是救命的食品。
0 s. a4 K  t, z
6 }: f$ N9 V, x% y) v6 z/ }, \& ~其他还有篱笆下的野浆果,比如“姑娘儿”、“老鸹眼”,都是孩子们解馋的玩意儿。
4 s2 N9 e7 k: q* R$ D
' S7 \) K/ g; a- S$ e吃野菜,不算什么,偶然尝尝还挺新鲜。只是吃“苦苦菜”的时候,心里有点儿别扭,一吃,就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小说《苦菜花》。: Q' @* {) x! c8 {( \8 t

: o/ m. I1 ]( M8 Q6 k$ T那时候,有一句话很流行,是说“旧社会穷人吃糠咽菜”资深的老农很反对这个说法)。我们集体户,还真是吃过一回糠。
  _. ?/ x  J( h4 V. U! V/ x: g5 {/ R! I2 Z) k
糠,是粮食籽粒的外皮,是猪的食物。
8 c% K8 X+ ]$ ]3 b! ?7 x, k& t- D& i2 C
我们那一年夏天,不知怎么的断了顿,粮囤里虽有存粮,但一时磨不出来。轮值做饭的女生没办法,就把生产队喂猪的糠皮拿来,掺和了一点儿玉米面,做成窝窝头。
: k( E/ U% n1 w1 k& P# l, {1 K* y7 Z* |. F2 D4 m
我们吃了,略酸,还有一股酒糟味儿。猪哥啊,原来你的命这么苦!& D* I* X( j) D' |3 V7 i2 V- j

7 t* D+ }9 J/ q9 v" J& V3 L还好,一生中我就吃过两顿糠。
! b; J5 X+ _" S0 p" o* W4 O  P. N9 a
十八、贵人的与平民的美食
. {' c3 \9 S: r4 |; s/ M. X5 E) a; L6 W" a5 h# H" {
女歌唱家马玉涛唱过一首著名的歌儿,里面有一句歌词:桂花生在桂石崖(哎),桂花儿要等贵人来。”这歌儿我听了几十年了,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忽然就想到了这首歌,想到了关于“贵人”的概念,忽然觉得不对。
4 f$ Z) f, B: V1 V) f( C0 I
+ n( K8 }: \6 M  z" f" n! e问题恐怕就是从这个概念开始的。0 p* E" [0 m6 d. U9 p2 \
7 f& J' C) q( P+ A5 _  D( A5 i
过去的老百姓纯朴,把“公家人”看成是“贵人”,尊敬有加。当老百姓有了这个概念、而公家人又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之后,所有的问题都从这儿产生了。
8 H0 _2 C3 V( ]. P" n
, S4 K! C  X8 R% P4 v那年头在农村,贵人与老百姓,从外表上看差别不大,实质上有天壤之别。
/ N1 A# q+ d; z: }; ]4 m& i( `2 W4 c1 w, Z# ~9 P* a
我们先来说几样老百姓的美食。" z2 ?8 ~# P# b) F+ ~1 Y& ?8 q  {
! f# [9 b) J: q: W! h
也许有人要说了,连肉都吃不上,还谈何美食?
# }0 R  v7 S: |8 q# U* Y+ _9 B$ i0 \/ s/ t) c* t" @. d
我就不这么认为,我平生感觉最香的食物,偏偏就不是肉。甚至连吃什么都无关紧要,关键是在什么前提下吃,要是干的是重体力活儿,时间又超级长,饿得前胸贴后背,好不容易盼到收工,你再吃饭,才会知道啥叫美食。/ T9 }$ U; V* m0 Q$ \3 K

2 H3 D4 K. ]; Z+ C. ]1 i  N老百姓的美食,都来自黑土地。0 [! J. O. L  ?8 O7 M, G7 f3 U
; F( N& H9 I+ U5 _/ d
第一种叫做“锅出溜”。具体的做法是,掰下还没成熟的青苞米,用擦子把籽粒擦成浆糊状,等锅烧热后,用猪肉皮抹锅底,然后把玉米浆糊倒一勺子到锅里,浆糊就会往下滑。这“滑”,东北话就叫“出溜”。等到稍有锅巴,立即起锅,这样烙出来的玉米饼,有新鲜玉米的清香味儿,甜美无比。) R) E  a# [6 m
# x  z7 l& K+ E- C
第二种是蒸土豆丝。土豆去皮儿,切成细丝,用凉水泡一泡(防止发黄),然后装进大海碗里,上面淋一点油,撒一点盐,放到锅里蒸熟,其味妙不可言。) l& w1 y$ j! R) J
: |$ V- _0 T" P- s/ Q* u
第三种是烤玉米。玉米收割前半个月,玉米粒的软硬度正好,拣玉米粒又大又黄的,掰下来用炭火烤。我们那儿的农村不烧木柴,没有炭火,把苞米放到柴禾灰里烤也可以。要烤到玉米粒焦黄,像爆米花那样炸开,这才是上等的烤苞米。
* }1 @$ O% G. P" u+ W. d  `! z) J8 _- V7 U7 X& S* j" y/ N
第四种是烧毛豆。毛豆就是大田里还没收割的大豆,叶子和豆荚都已经枯了,如果不戴手套去拔,会很扎手。拔下几把,就在地上把豆梗点燃,等火燃尽,在灰里扒出烧得黑黑的大豆,这就是烧毛豆。其香味,一点儿不亚于炒豆。0 k0 ?" x: g4 a8 h& V8 ]' @( _6 K1 Z& F2 u
$ A$ x: x8 E% K- M0 D! \6 }+ E, g6 G
我说的这几样,都是绝的,农民也不常吃。
. P! }6 K% w# p8 Z: U. f4 t. k  {+ T& r, D' z& L1 H! T5 F5 Z
平常不杀猪、不过年的日子,农家的好菜,一个是煎鸡蛋饼,一个是豆腐。, a, R7 ~0 m0 v  z7 c2 s

" r, ?& E& @/ W4 s4 I- V+ M/ M5 u大豆腐,是农家的好菜,冬季每个生产队都开豆腐坊,社员拿黄豆来换豆腐。东北的大豆腐味道香,结结实实的。做豆腐的具体工序是:一个葱花鸡蛋饼,或者炒一个豆腐,主食是白白的高粱米饭。老乡认为玉米面大饼子上不了台面,是绝对不给下乡干部吃的。$ v  E  `% ?: l5 P7 ]& V) h' r  p
+ z& w& W, B* y( I4 c
那时干群关系还行,我们每次都要谦让:别做好的了,有啥吃啥吧。”老乡们也很客气:没啥好菜,将就吃吧。”
! y3 I; A7 S3 L! z7 p2 X
. [7 @3 a3 u5 Q8 K3 a. {这样一顿饭,公社干部要给老乡四两粮票、一毛钱。" I$ a+ j9 E6 W7 D: K
3 {# h, ]$ H8 Y- G5 G; i5 K
大队干部的伙食就不同了。大队干部,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干部,他们经常召集各生产队干部开会。一开会,就改善生活,吃烙饼,真正白面的、用豆油烙的,“可劲儿造”。, ^. p( b6 l6 i8 f* T" Q# K

9 @: \- L! h% b! g4 E# ~% j$ B给大队做饭的,是从附近生产队临时叫来的家庭妇女,一般都是干部的三亲六故。给会议做饭,能挣工分不说,也能跟着解馋。, X, Y2 {. Y- P) o- ]5 V3 p6 m8 H

* J1 o# ?6 T2 ^* _! Z& v这烙饼,现在无论南北,哪个大超市或菜市场都有卖的,平平常常。可是那年头,想想,贵人也不过就吃这个吧。
; J' C7 F" j7 E7 a, p; w% D, ^: l/ t# m/ h. ~
大队干部的白面、豆油,是从哪里搞来的?我那时不太注意这问题。总之,乡村干部的脑筋灵得很,从各生产队搞点儿白面、豆油来,是小事一桩。/ D1 r' o/ u# k7 {6 S
5 Z2 m8 X% o2 {. y. F( Z9 {
我当时感觉,好像隔三差五的,大队就要通知开会6 Y) Q: K* S, a- X7 c
' Y, C, @4 i0 M; l7 M0 K
十九、缅裆裤与彩色头巾
: _, i  U6 W! h' r! t- B$ m. `( |7 _- m7 Z8 f$ }  ~' t) h# }
有很长一个时期,宣传画上的中国人民形象,就只有三位——工、农、兵,偶尔也有第四位,是穿中山装的干部。
1 g: X+ Y+ d4 K4 W8 s
% W0 k7 u; ?; ]% n) F4 c) B在这种画面中,农民兄弟往往被塑造成农村小媳妇儿,一条白毛巾扎在头顶上,穿一身红色小夹袄,袖子挽起,抱一捆麦子或谷子,紧紧跟在工人老大哥身边。1 J8 X$ J2 Q3 |

- G2 J% k0 B2 C" N3 y7 a: L  s这究竟是啥地方的农民装束,我至今不能确认,也许是河北白洋淀那一带的吧?我们那儿的农民,可不是这样。  H5 T/ K! i) }3 {, Y; N) `# C

# \  g8 n6 ^; \* [先说说老爷们儿的衣服。老少爷们,从小崽子到耄耋老头儿,全是黑棉布衣裳。上身是对襟唐装,腰上还要扎一条麻绳。极少数资深老农,喜欢穿带大襟的衣服,也就是前面是一大块,纽襻在左腰处。
' p* f) T3 j% u9 R( C: i6 Y7 t: ~# F0 ]* G
裤子是著名的“缅裆裤”,裤腿儿较窄,裤裆奇大,裤腰超级宽大、超级高。裤腰若提起来,差不多快到胸口了。! @% |: `8 b4 D" l

1 A. N1 \/ P! M; \! ]; [% K' s7 [这身装束,堪称土老帽,不要说外国人笑掉牙,城里人见了也笑掉牙,可是它实惠。死冷寒天的,在野地里干活儿,浑身严严实实。4 T7 N  n! H) j7 \* g: z9 f

$ z. q3 ]% S8 j. |; a  L我们知青倒是时髦,穿的是现代衣服,可是前面的对襟不严实,风能吹进;上身和裤子之间有缝隙,风能吹进;裤脚宽松,风也能吹进,冻得哆哆嗦嗦。即使如此,我们也坚决不被农民同化。我没见过一个知青肯穿老农服装的。
. u5 i9 l9 H; h5 ]# f0 m- u( u% F% F  q6 }1 j# a
在现在读者的想象中,那时农民大概都是衣衫褴褛的。
& Q( c# q1 Q; B( Q& f: e+ h( q. x3 ^8 [/ X# A' V% V9 t) Z
错!那时的农民,每年都要做一身新衣服,我们知青倒不可能有这么奢侈。
: V# O! `. k' N  s/ T8 A' f  L8 e8 t9 t1 j$ f' c/ l: C( _3 F* \" P
每年入冬之前,家家的老娘们儿就开始扯布、弹棉花,给家里老爷们儿做一身崭新的黑棉衣。农民穷啊,那缅裆裤又费布,他们这身棉袄,到了春夏,换不下来,只能把棉花抽掉,改成单衣。这一身从年头穿到年尾,在地里摸爬滚打,第二年就没法儿穿了,所以第二年还得做新的。假如农民钱多,多做几件衣服换着穿,就不可能这么费衣服。6 d% V+ `! T' E

" g: h2 p7 T: @5 }那时候的男性农民,冬天连件汗衫都舍不得穿,光着膀子穿棉袄,晚上就裸睡。1 N' \% s" `0 ^1 v5 H8 J2 c7 F

6 H7 k+ ~  u. p& s' O至于农村的大姑娘,衣服就要绚丽多了,一年四季都是花布衫。: M, {/ J7 e: \! s: _8 Y

& @* }" K0 ^& S冬天她们也穿黑夹袄,但外边是一定要有罩衫的,全是各色小碎花布的。什么样的花色,配什么气质的女孩,有一番讲究,比城里的女孩子还花。
$ E( r* c0 ^# e7 b2 Q! t: G
% x. A; x7 K. y+ l% |" c7 }3 s这算是“革命”年代里唯一的亮色。# h1 y$ V, M4 }" ^8 N9 Z
, `2 u3 p7 n/ S1 ]/ L* Q" n; l- H
那年头的集镇上,不光是“蓝蚂蚁”、“黑蚂蚁”,还有一群群的“花蝴蝶”,给人印象至深。
" l' u$ G: C8 {8 P( r7 n, b& a$ y$ I
资深的老农民,还保留着旧社会的习惯,喜欢戴毡帽,颜色是褐色的,略有一点儿红。毡帽的形状不好形容,大概就像窝窝头吧。青年农民不戴这个,一律戴仿军帽,以示时尚。' n. J3 V' z7 }2 M% M* R
$ ~" y$ d; K6 I; R" i, _1 J* I/ V
到了冬天,老爷们儿都戴狗皮帽子。为防止冻手,干活儿还要戴一双“棉手闷子”。这是一种大棉手套,用绳子挂在脖子上,除了大拇指之外,其余四指是不分叉的。2 B& Y, E. K5 `  Z

' g& C3 {+ `9 R% W+ r  L女孩儿冬天都戴大头巾,线织的,各种色彩都有。扎在头上,额上留出一缕刘海,下巴那儿打个结,俏皮之极。9 A+ b/ A% b" c) l9 {3 U

+ n2 L# A4 A# Y$ @9 p* K“革命”,就是再彻底,也挡不住人性风流啊。
* r4 }0 F/ k9 k9 E! n/ \# U5 d$ D& K4 j8 \" l5 q$ y1 F7 Z
至于在宣传画和电影里,农民都头戴白毛巾,或者脖子上搭一条擦汗的白毛巾,我们那儿的老农都觉得不可思议——那白毛巾,一天不就脏得不行了吗,怎么洗得起?/ e( t* g: x) D  ?; p* R8 b' L
+ T3 e6 d- a) w  J
二十、鸡屁眼里抠布票' w" q; k: H1 y5 @

" R$ ~6 D* B: F& y1 p那年头,票证多,其中就有很重要的“布票”。那时人们买现成衣服穿的很少,都是扯布来自己来做。从原则上,城乡居民一视同仁,每人每年发多少尺布票,用意是在控制供应。/ c  d% {3 F) G' E4 ]
( i" D" v4 \7 }4 [" d3 `5 _+ z
可是,这个政策的制定者,不了解城乡的实际情况。城里人,穿衣服不费,一件衣服可以穿好些年,就算那些干体力活儿的工人,也有工厂发给劳保服,不缺布票,苦就苦了农民。
: \9 ]. C' ?- d6 F$ W' G9 W5 @1 M
) P4 `' {6 v) ~) ~6 K. z- ]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农村的重体力劳动是啥样。搬冻土块子、抡大镐、扛化肥袋,单靠两只胳膊那是干不动的,得用膝盖、肚子顶着助力。至于间苗,那就要在垄沟里爬了。这么一来,衣服就特别容易磨损,不经穿。
2 e& B% o1 ~! d8 r' W- ?
! b' l& ^' L  B农村的老爷们儿,棉袄上身,外边是不套外衣的,整天干活,沾上泥污、马粪,不能洗,大不了搓搓而已,没几天就油渍麻花了。这身抹布似的衣服,能挺一年就不错了。* A' o9 S6 f2 g8 n
9 o9 h7 e9 j+ V5 m( d
农民的布票,严重不够,但活人不能叫尿憋死。农家大多都养鸡,就在鸡屁眼里抠布票,攒下几个鸡蛋,拿到集市上去换布票,或者跟城里的亲戚串换一下。
9 V- S: O6 j, N8 A1 t7 }$ Z! P6 c5 ~( ^( P* o' `5 @" s
女孩子的情况要好一点,一则妇女劳力冬天基本没活儿,二则女孩子心细,干活儿的强度也不算大,一件衣服,穿上两三年没问题,这就是农家大姑娘有资本“浪”的原因。
+ T5 @% b; a" j
) G, K7 X( @/ U/ @现代人穿的棉布,从元朝时候的黄道婆时期就发明了。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还是严重不足。人死了,做寿衣难,做孝衣也难。我在农村8年,看人家出殡,孝子头上扎白布的都很少,谁能那么败家啊?
+ b0 a' a1 l' U& l% Y& h
: l; }* H4 t' ?% R0 I0 T3 d: Q人,是要有尊严的,不能做禽畜。可是,这一身油渍麻花,隔5米远就能闻到汗味儿、马粪味儿的破棉袄,能有什么尊严?. R3 \* w; n# l. I2 l1 Q

8 s6 o( N7 l3 k" a, x$ \3 g/ L$ Z' {" T. h# l
http://www.myoldtime.com/m/view.php?aid=9945* P" h8 `% [, ]' k4 Y
/ W# q9 C; t  }4 r4 f) o! I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3-9-30 19:50 , Processed in 0.1136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