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9|回复: 0

徐庆全、康慨:《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复制链接]

1391

主题

442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156
发表于 2022-4-27 03: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F' u! t0 [4 r4 k0 i5 y6 e$ D! k. F" s% }9 A
徐庆全、康慨:《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i% L# q4 f0 |# L" F
# }: h7 d* i; q  ]+ `5 y; e+ H" I作者:徐庆全 康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27期% G% R8 N7 D) M6 X
        ) V: N9 X1 Y# g8 i; S

+ h: }1 P% X( [7 ^+ n) F4 {! [  每一次纪念他的诞辰,每一次荣耀他的忌日,我们都会发现,乔治·奥威尔的预言历久弥新。他的警告如夏日的雷声,从遥远的地平线滚滚而来,在我们的窗外轰鸣:“老大哥在看着你。”
1 K+ a* @$ s$ K) C" E
8 [; N6 a! D" v& V6 E: Z  今年(2013年)更是如此。不久前,中央情报局的前外包员工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出逃香港,揭露出美国政府大规模监视公民通信的棱镜计划,之后他高度戏剧化的逃亡之路,以及由此而生的无尽争论,《一九八四》再一次唤起了老读者与新青年的共鸣。
, n4 F9 _# E$ Y; e1 z7 ]! L% d, o1 s0 |- p  P  H
  奥威尔的大名遂在媒体评论中(尤其美国媒体)不断出现,催生了美国读者对《一九八四》的巨大需求,该书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销量因此暴涨百分之七千,成为第二畅销的经典小说,仅次于有当红同名电影支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 E3 A- z. f; j' h
4 N  L! }# a" ^' w7 Q/ j
  而中国知识分子与奥威尔结识60多年,他的代表作品《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在中国传播近30年,不论现代或者当代随时代更替经历了不同的理解阶段。
! }+ D6 f0 ~6 K  F% a
; d  G# j; @! _/ w% F  他乡遭遇奥威尔; W" k" C$ Q7 M4 W) m# F+ ?

5 U. a$ Y; }; @  作为左翼知识分子,乔治·奥威尔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曾去过他著名作品《一九八四》里映射的苏联(现已是前苏联),他到过离中国最近的地方是印度和缅甸,但不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对他的认知。, R5 H4 p6 C% H  W. n
, w3 A" ?; m% q% D
  早在1940年代,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同英美苏等国组成同盟国,作家萧乾以《大公报》海外版的特派记者的身份被派往英国伦敦,当时的乔治·奥威尔恰巧也在英国,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远东部长,负责印度等东亚国家的广播任务。英国的出版社邀请萧乾写英文作品,其一就是《蚀刻》。
" {* `- h: J2 h, y4 h$ X
8 \. f# w) V2 t/ L  萧乾在后来回忆中说:“《蚀刻》的出版,为我带来了不少朋友,其中特别应提一下的是《畜牧场》(即《动物庄园》)及《一九八四年》的作者乔治·奥维尔。他读后给我写了一封十分热情的信。当时他正负责对印度广播,并在组织一批关于英国及苏联文学的广播。那是1941年纳粹开始侵苏,英国由反苏突然转为一片苏联热时。他约我也做了有关中国文学近况的广播。他在信中说:“我要使他们知道现代中国文学是多么生气勃勃。”5 v: t$ Z, ^4 \% r6 g

/ O) f  Z: U* K, o1 ?) H; u; H  这之后,可考的在报纸上第一个公开介绍奥威尔的中国知识分子,应是钱钟书。他发表在1947年12月6日《大公报》上的一篇书评,评价的就是奥威尔一本名为《英国人民》的书。在二战期间,钱钟书曾携妻子杨绛留学英国,而且40年代的中国,已有很多的英文著作流传于市,而奥威尔的英文书,在当时的中国大陆,并不难买到。+ [" E; q' j& k2 |; c" m
+ R' ^0 i9 N  D6 q7 r$ a& x7 ]0 A
  在这篇书评中,钱钟书写道:“作者渥惠尔即奥威尔的政论、文评和讽刺小说久负当代盛名。至于其文笔,有光芒,又有锋芒,举得例子都极巧妙,令人读之唯恐易尽。”
  `. s: r8 d& |, `* z: Y0 |% w
( p2 ]+ P- l0 O1 ~: v  那个时候,那本让他之后成为不朽、出版于1949年的《一九八四》还没有写出来。而萧乾和钱钟书都提及了他的另一本寓言小说《畜牧场》(即《动物庄园》)——他的另一部反极权主义的小说,小说通过猪的起义与革命,以及后来在猪领导下各种动物的命运,昭示了革命在其实现之后的变异过程,革命并不能一劳永逸,相反,革命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革命本身。钱钟书也曾说过一句异曲同工的话:“革命在实践上的成功往往意味着革命在理论上的失败。”1 I- i0 n: ~# M# \

* P  X& |6 w4 E# i& x  在中国初识《一九八四》
- W1 k1 d3 k* t) `. E( E0 V% J
, Q: B) V1 j( V, t. |: k. V  1949年,《一九八四》在西方国家出版,逐步收到了广泛的赞誉与反响。这一年,新中国成立。曾在英美留学的知识分子,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开始重新渴望回到中国。
+ {( Q( v: u9 V- u' U7 ?  _
, T0 f) o4 g0 e, V' K# l1 ?  1950年,奥威尔告别人世,《一九八四》却在这个世界上慢慢地传播,留学生巫宁坤正在筹划回到已经建立新政权的中国,他也是奥威尔作品的读者。: d) ], C8 Y: A2 ]/ q$ B

; n( h; L. K# ]# O* P/ ~ 71d460a2c052c6ba6612410bb0628f27.jpg - m  }0 t0 y$ j" k

2 d( h+ S7 i6 ^4 {0 U8 L左图/由奥威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1984》剧照。右图/2013年7月4日,美国波特兰市,反对者举着“老大哥已经知道得够多了”的标语抗议政府的监控计划。美国“复兴第四修正案”团体选择在独立日这天发起全美示威活动,抗议国安局(NSA)藐视宪法搜集情资。美国法律第四修正案规定,民众及其财产享有免受“不合理搜查的权利”% m# v3 P0 h, M! ~* k

* k' }) m' n, w# e; e; M  多年以后,巫宁坤在回忆录《一滴泪》中谈到了当年这本书对他们的影响。巫宁坤写道:“1951年7月18日早晨,阳光灿烂。我登上驶往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伯顿夫妇和政道前来话别。”而彼时,巫宁坤不仅读过《一九八四》,而且随行的行李箱中就有一本——作为科学家的李政道想的显然比他更多。; d7 x  u! c: |4 q8 a1 I
' D7 D# [+ [; Z5 ~! q1 W
  《一九八四》出版后,奥威尔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他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还相信,极权主义思想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的知识分子心中扎下了根,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巫宁坤的感受,让这句话感觉不到矫情。
- Q, L& `3 a! w$ h4 e# A1 J1 F% p3 F  H0 _1 `0 I8 Z7 B
  那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奥威尔,少数知道的知识分子也不能读奥威尔。巫宁坤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奥威尔,讨论《一九八四》。
* k1 g) Z& Z7 ^
7 N7 N: t! |$ H" Q* f  在回忆录中,巫宁坤曾这样回忆学生们及自己的感受:“我只得临时抱佛脚,每天在手提式打字机上写讲稿,用生吞活剥的阶级斗争之类的新概念新名词装扮英国文学史。其中肯定有不少驴唇不对马嘴的地方,好在全班二十几个男女学生大多心不在焉,有的忙于谈恋爱,有的忙于搞进步政治活动,也有几个真正热爱文学的男生找上门来谈论《正午的黑暗》和《一九八四》之类的作品,或是借阅我带回来的美国小说。”) x* k' Q# G8 M& M* x: m! X

1 ?* ]: c7 @3 q+ W( }" F  学者刘绍铭在《生命·爱情·自由——重证《1984》的价值》一文中说:我第一次看《一九八四》,是念大三的时候(1958年底)。那个时候掌握的英文单词有限,悟力不高,看过了也就看过了,没有什么特别感想。后来在美国教书,有一门涉及“预言、讽刺、政治小说”,才再用心地再看了一两遍。
( V8 R+ I* ^3 W% v- t! J$ d0 u% u8 I+ f! m! f$ m
  唯一一部“极度震撼”2 J1 c" v( l: O" F* [" I
  s& Z1 ^' t8 x- n# U
  第一位把《一九八四》译成中文的是翻译家董乐山。. o9 B+ z' M2 d" M0 ?1 b

( [7 O6 \2 L4 H2 s  c+ e  }  q# |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开始陆续出版了许多灰皮书等内部读物,在这些书中,并没有奥威尔的作品。随着政治空气逐渐宽松,开始有人接触到奥威尔,这其中,就有董乐山。' r$ c3 q# P) D* G3 B; Q

" k- O6 k. y! J( x  董乐山1924年出生在一个开始没落的宁波中产商人家庭,排行老三,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自比巴金小说《家》中叛逆的觉慧,读中学时就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1950年考上新华社外交部。在翻译国际新闻电讯稿时,他就接触到了奥威尔这个名字,但无法读到他的作品,“不过从上下文来看,可以大概知道他是反极权主义的”。$ v- c& ?, Q: @: E
' q: _! R% s5 V
  直到1970年代后期。一个偶然机会,董乐山读到那本传世名著《一九八四》,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感觉:“我这一生读到的书可谓不少,但是感到极度震撼的,这是唯一的一部。因此立志把它译出来,供国人共赏。”1978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陈适五在外文出版局主持一本《国外作品选译》,专门刊登“某些有参考价值而篇幅过长或性质不合的材料,供领导及其他同志参考”,陈适向董乐山约稿,他选择了《一九八四》。
# N9 F  L/ w+ m4 e  O7 p; S, o' [  ^0 b, g& o1 T" z1 T
  1979年4~7月,《一九八四》在《国外作品选译》分三期刊登,这是《一九八四》与中国读者的第一次见面。印数5000份,内部发行。董乐山得到的稿费是千字4元。+ x4 W& m! c8 A# i1 d

" R/ D" a& _  n  第一次刊出时,董乐山特意在《关于本书及其作者》的说明中解释:《一九八四》同札米亚金的《我们》和赫胥黎的《奇妙新世界》一起被称为“反面乌托邦三部曲”,这是与资本主义萌芽期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安德里亚的《基督大都会》的“乌托邦三部曲”相对而言的等等。
- i5 c# x; p* G8 A
! Q4 l* B2 b. ?  b9 j- u+ M/ v  而第二期连载时,《关于本书及其作者》改成了“编者按”。此“按”比董乐山的说明简短得多,内容与说明大抵一样,不同之处是加了一句:奥威尔“是一个从‘左翼’转到极右翼的作家”,以及最后一句话强调:“为了知己知彼,本刊从上期起全文刊载”。7 k( T% I/ f4 o- [' I

$ J5 R7 x+ K, E& \: F2 x1 S  在中国的第一个高潮/ g( ^" H' [5 r2 t& p( g+ {$ Y/ n2 m
: T% z8 ]  e. c1 b- W( q
  1980年,一名正就读中国人民大学商品学专业的学生从《国外作品选译》中看到了《一九八四》,事后他回忆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不管怎么说,乌托邦和历史还有一点区别。前者未曾发生,后者我们已经身历。前者和实际相比只是形似,后者则不断重演,万变不离其宗。”
# _1 ]. h" v- O& O
' v6 Y2 u2 X1 c: K$ O: p7 p, e  这个学生叫王小波。. w/ }) v) R  X; f) `  [" _+ c; X+ \

; o8 L( Y: v& ~6 L) y  1980年代,花城出版社也找到董乐山约稿,他再次推荐此书。1985年,花城出版社出了内部发行版《一九八四》,直到1988年,作为《反面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出了公开发行版。
$ h; n$ ?6 Z! b) R# ?. ?+ P/ z8 J
  奥威尔在中国的传播迎来一个高潮。奥威尔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捧。: M# X, r8 h( ?. V& G; r, ^: u

1 g8 B" P8 e# T: l; E# B  追捧的原因,王小波也有过不错的总结:“是因为有些人以为生活就该是无智无性无趣。他们推己及人,觉得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看法。既然人同此心,就该把理想付诸实现,构造一个更加彻底的无趣世界。”王小波反对这样无趣的世界,因此以奥威尔为师,进行小说创作,进行散文写作,他的作品从写作手法还是从细节描述上,都“很奥威尔”,甚至《动物庄园》中那只叫做拿破仑的猪,也会超越时空,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黑铁时代》里,所描写的“黑铁公寓”也类似于《一九八四》里监狱式住所。
1 c" L( }7 }1 a7 A. I) v% h1 j/ Z5 d5 e5 z# K, E
  明白了就不走这条路了4 K0 S7 {9 I1 H7 ?5 e3 P

5 d7 `3 H' t' @4 u. k# P& H9 A' F  出生于1950年代的止庵,正是在1985年、他26岁时第一次阅读到了《一九八四》。何怀宏、刘苏里等人也是在这个时期读到这本书的。止庵记得,他读《动物庄园》更晚一点儿,他回忆说,“读《动物庄园》时,每每联想到早年读过的《联共(布)党史》。当下很感懊丧:假若起先到手的是这一本,而不是那一本,自己或许能明白得早一点儿吧”。
( I; l3 M1 T. ?; M* L( A5 @2 P, K/ f* |- c' y6 h5 j
  之后的28年,他不止一遍重读。而且只要有机会,他就向友人推荐这本书。有人问起对其影响最大的书,止庵想了半天还是举出这本《一九八四》。/ E, r0 q3 L; a
% q. e+ n/ [% ~8 z/ N0 ^) V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比止庵小两岁,但他直到1994年,才借得了一本花城出版社于1988年首次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一九八四》。因为向朋友“显摆”,还弄丢了。直到6年后,他才从一个书商朋友手中弄到两本新的,还给当初借他书的朋友。
8 n5 T; ^1 c. c* {; ?5 r
, D. z, t1 M: @& G* y2 @  止庵仍记得,在最初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内容带给他的极大震撼。“尤其是那个开头。写打算去掉一个人,不能只从现实中去掉他,因为他在历史中存在,还要在历史上去掉这个人。温斯顿(主人公)的工作就是干这事。谁不行了,就奉命从过去的报纸、杂志、书籍,各种影像中删除这个人。我自己对历史一向很感兴趣,后来我发现,我们的历史竟然就是被温斯顿删改过的,真是一塌糊涂。举个例子,苏联文学我原来看了不少,但是读了一部《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之后,看到这书上写的我大多都不知道,而我知道的这本书上大多一笔带过,甚至连提都不提。这给我很大打击,我发现,我原来的整个的文化背景都是假的,实际上这个背景后面藏着一个真的东西,而我以假的为背景了……
* S2 }  ]4 H3 B! `1 N% _! q, w3 k1 T* N4 c' L, N
  自1988年后至今,《一九八四》在广州、上海、辽宁等地经不同出版社不同译者,已出了近10个中文版本。
1 v/ E0 C$ X9 _( \  @. A  u3 @3 G, s! ^: v
  止庵认为,这本书真正的历史意义并不是预言的多么一针见血,而是在于:有个东西,当时大家虚幻地认为它是人类可能应该走的一条路,奥威尔告诉大家,这是一条危险的路。大家明白了,就不走这条路了。
% o% w3 X5 `8 R1 Q) q2 u, S0 X& o- S4 J/ K2 X; _, a/ y
  每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一分保障。4 V: z6 T0 z, u
& K- V! F" D- s
  在《动物庄园》中,乔治·奥威尔深刻地写道:“所有动物生来都一律平等,而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四条腿好,两条腿坏。””所有动物都是同志。”……6 I. {" F& D% A/ I) P+ Z: e

# `2 g8 W2 L8 e4 Z3 J0 K6 L! ]+ D  奥威尔的这些深刻的语言就像一把把没有剑柄的利剑,深刻地刺穿着极权的统治,也深刻地刺穿着一颗又一颗在这种统治下懂得思考的心脏。8 k& l( J% e! ^  A3 y* C# d% g. K
; s8 x. Y* I3 N: j6 Y* |
f494873f642f4abde4d9ea96f08c6ac8.jpg
4 e# v* g0 z/ w+ |: J6 b' p3 i; P2 s" s1 k% m( n( ?
  这样直击人心的思考,不只是出现在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1984中,奥威尔更加深刻地形容:' a' C& \' L, I! e3 N

- M0 Q% O" m: Y6 y9 {. [+ p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
5 K; E  ?+ ~- [' V% o( @0 ?" R, k! r9 m' D' g
  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4 ~" W2 |, ^: q1 l
$ i& F) i; ^  a- |! S  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3 }4 K  P" U* t2 j# x  m9 u7 V: d+ Z( A
  他们不到觉悟的时候,就不会起来反对,他们不起来反对,就不会觉悟。% T9 r& p; K3 E

' C$ v, J' D6 i  历史在此时就像是一张白纸,被不断地擦干净并写上新内容……
; ?% D1 X# |+ ^" n' }) @- o" s  _  W1 A( Y: `
  这些看似矛盾的语言,恰恰是折射出荒诞的社会问题。苏联和东欧曾经严禁他的作品,作为英国人的他生前也曾被英国的军情六处监禁二十年之久,直至1950年一月,因患肺病去世。他不受权力的喜爱,因为他的刀笔刺痛了那个时代。但是这个时代,人们就不需要他了吗?% G0 C0 v$ {/ e& ^
5 x9 j" U* B' M: R2 {) b- Q8 C
  在他去世后,单《1984》畅销全世界5000万册,1993年,英国正式开始颁布“奥威尔奖”,就是以这位著名记者、作家命名的政治写作奖,现有图书奖、个人奖和博客奖等三个类别,此奖项是英国最重要的政治新闻和写作奖。
; V( h/ n, ?' T0 u# R# u! y6 x( v) L/ w. S
  说到奥威尔,说到了“乌托邦”,当然不能漏掉“反乌托邦三部曲”,包括:《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9 i- q+ Y  {4 @. i6 W
1 Q; Y# r' [* k  |3 w: N
  乔治奥威尔最后的杰作,对现代历史令人着迷而不可或缺的理解。
$ L2 `' [/ L" l8 e1 {) {. t0 ^/ d( S- M0 o/ I" ~* e
  ——英国作家、历史学家蒂莫西加里阿什) k( F: q# B$ S4 m

9 [7 ~; y% w. |( n) [( n( v' m* v  看来乌托邦要比我们过去所想象的更容易实现。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更痛苦的问题:怎样去避免它终于实现?: q; M, L: c- T) g0 ?
' m8 o( W: K* C
  ——尼古拉斯别尔嘉耶夫# t$ n4 l" F2 k6 [# Z) e' v

  [) S  e) X) i! h+ ]2 o  在今天这个基因工程、虚拟现实和网络超链接的时代,《美妙的新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切中要害。
- q- @  I# i8 }! F4 T: x  s6 a7 `. N( m! u  j6 y
  ——哈罗德布鲁姆
% P: m/ _% L% P. ?7 y8 @3 o
; s4 Y8 D" K! E  T: N( d  这是一本焚书年代的奇书……这无疑是一本很不寻常的书,我很惊讶没有一家英国出版商有胆量再版这本书。
, m+ z$ x3 q3 F, o4 @# b+ D# A! Z6 c5 b! f& ^6 E* S9 }! T6 \, V$ U
  ——乔治奥威尔9 v% _7 Y1 B; v$ l
8 j( Q+ U: T3 f& K* B" Y" r
  哲学性可比柏拉图之《理想国》,趣味性可比H.G.威尔斯之幻想作品,冷峻得像一把上膛左轮手枪,讽刺性直追《格列佛游记》。5 U9 {2 f2 R1 F8 G; T6 V& O

7 j6 p8 a" D5 n% U9 s& B  ——皮特里姆索罗金
) J# Z2 k6 c& p( n
) p! Y9 D2 F+ x- G3 S1 G' _  《1984》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展现出不可磨灭的才华,令其他同类作品无法望其项背。对时代来说,它仿佛毒药瓶上的一枚标签。
) i) s0 ^8 S: R, i; i* _# ]
, ]( J2 B( K) w' m& O4 Z  ——《纽约先驱论坛报》
: p1 f+ v  J0 v/ C
" Y8 W" Q" t8 i& J  乔治奥威尔就极权主义危险发出的警告,给他的同时代人和未来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的书名和其中创造的很多新词,比如“新语”,都成了现代政治中丑恶现象的代名词。0 ?# v9 z$ z  h

2 p# {2 N+ n+ `; t7 ~  ——《韦氏文学百科词典》
! z: R/ ^: ?9 z9 j: [' s
" ~4 F  Y. a" |3 u4 D2 _3 T
( r9 t3 u& m. a- z* M# j: i0 R% N8 Q3 z% ^9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09:25 , Processed in 0.1536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