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60|回复: 0

陈映真——一个“孤独的”台湾马克思主义者

[复制链接]

1399

主题

443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251
发表于 2022-3-4 05: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映真,原名陈永善,生于1937年台湾新竹,祖籍福建省安溪县,是台湾著名的文学作家。正所谓“文学来源于社会,反映社会”,同时也高于社会,陈映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坛上占据很重要的一席之位,更重要的是其文学之外的社会价值。陈用他的人生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台湾悲歌”,用他敏锐的视角和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脱离中国大陆、在美日霸权主义文化交替渗透下,无法独立自主的“提线木偶”的台湾形象,并以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视角试图为台湾探寻解放之路。但不幸的是,陈映真在他那时的台湾是“孤独的”,在台湾极端“恐左”、反共的政治文化大环境中,他的观点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并由此而遭遇了数次的牢狱之灾。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社会历史的真知灼见,在海峡两岸越来越显出独特的价值。

1.一个左翼作家早年的文学生涯
1957年台湾“刘自然事件”发生时,陈映真20岁,就读于成功高中。这次事件是台湾规模最大的反美示威运动之一。在这次事件中,美方除进行外交干涉之外,也伙同国民党政府武装镇压起义人民。其中以陈映真为代表的成功中学的多名学生及教员积极的参与了对美的抗议运动,虽然效果甚微,但此次运动却成为陈在学生生涯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美帝国主义霸权进行直接对抗的体验。这一事件在陈映真作为台湾著名文学家更是作为积极的左翼社会活动家的一生中,无疑是一次大事件。

1959年,陈映真以第一篇小说《面摊》出道文坛。200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陈映真文选》中对陈的文学时代进行了如下的总结:

【“陈映真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从1959年到1965年是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头,他显得忧悒,感伤,苍白而且苦闷……。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八年他暂时息笔,是另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他的感伤主义的结束,而总体上还是呈现出一种比较明快的、理智的和嘲讽的色彩,这个时期也是他思想的转变。”】
如果说陈前期的作品只是一个台湾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市井生活的反思,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及充斥着自我的无力感的“小市民文学”的话,他的后期作品更像是年青时代经历的一个沉淀和升华,他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台湾的社会、历史、政治经验结合起来,问题意识更加清楚明了,以理性的现实主义分析与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一种文字的对抗。从后期开始,陈开始慢慢地将目光转移到整个中华民族上,寻求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政治思想同祖国大陆的革命、建设史连接起来,积极学习并引进大陆文学及马克思主义学说,认定解决台湾困境的唯一方案就是回归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在之后的斗争实践中,他也逐渐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及观点,并终身致力于此。

1968年7月,台湾当局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将包括陈映真在内的36位进步知识分子逮捕,这即是著名的“民主台湾联盟案”。在此案件中陈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并移送台东县泰源监狱与绿岛山庄。入狱使得陈映真近距离接触到了此前一些台湾左翼活动家,近距离接触到了四五十年代台湾的民主斗争、社会主义运动和国民党政权压制进步力量、制造白色恐怖的历史,触动很深。陈映真曾表述入狱对其思想的影响:

【“(我)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认真的反省,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由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走向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的知识分子”。】
陈映真是不幸的,当他探求社会进步、两岸统一的道路,从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对鲁迅等左翼思想家发生兴趣时,却正逢蒋介石时期国民党当局的高压统治。他作为台湾左翼知识分子的代表,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政治迫害。但是陈亦是幸运的,虽然狱中生涯痛苦难捱,但是他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丰富自己的思想理论,在狱中坚持进行思考和创造。可以说近7年的狱中生涯,成就了一个思想更为成熟的陈映真,塑造了一个具有文学深度、政治理想、民族关怀的文学家、思想家,一个在历史实践中成长中的马克思主义者。

1975年,陈映真因蒋介石去世百日特赦而提早三年出狱。出狱之后的陈映真依然从事写作,这个阶段的陈映真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文学,在台湾围绕乡土文学的论战中发表了“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等论点,反击余光中等人以“乡土文学倾向工农兵文学”为由发动的攻击和构陷。

1979年10月3日,陈映真又被警备总部军法处以涉嫌叛乱,拘捕防逃的理由,带往调查局拘留。在一些文化名人的联署抗议下,于36小时后获释。在谈及这段被36小时拘留的经历时,陈映真如此回应:

【“我深深的感觉到我的事业毕竟在文学工作上。……驮负着与我的才能不称的关爱,我决心,不论今后的生活多么困难,我要把这支笔献给我所爱的中国和他的人民。”】
在这之后,陈以一种不同于此前作品但更加火力全开的方式介入现实,写了《华盛顿大楼》四部曲,用不同的人物视角,以新的文学风格,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实现了他创作、斗争生涯的又一次飞跃。

2. 在《人间》的艰难
从二十几岁开始写作,陈映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始终都处在被禁止、被歧视和被镇压的地位。1985年11月,陈映真创办了以关怀被遗忘的社会群体为主题的报告文学刊物《人间》,1989年7月成立人间出版社,并担任发行人。身为积极的马克思主义者及社会运动家,陈映真渴望建立一个有理想有态度的左翼团队,同自己一起奋斗。他认为只有众志成城,才能更好地为台湾各个角落的被压迫者发声,拥有一群进步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才能更好地认清社会历史,推动台湾社会进步。

《人间》杂志的创立是寄托了陈映真的政治社会理想的,在其为《人间》写的发刊词《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希望,我们爱……》中,他表示这是一份寄予了自己全部的希望与爱的杂志。他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杂志,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反思资本主义高速生产的背后带来的社会弊病,关注消费主义背后的人生,寻找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及理想的人生目标。对于《人间》社会任务的设定,那就是希望用具体、直接的图片和文字,重新唤起人们的情感,激励人们的心灵,在一个社会生活被资本逻辑主导、日常生活被消费主义笼罩侵蚀的社会中,唤醒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使一种更合乎人性的生活重新变得可能。

陈映真对祖国大陆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有着充分的信仰,但这样的彻底变革,在国民党伪政权统治下的台湾却缺乏实践的空间。然而这并没有动摇陈映真为真理而求索、斗争的决心。在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陈映真开始思考人们如何在看起来已经“现代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有理想的活着。这时的陈映真深刻地感到,他“先前所信仰的革命的挫折,绝不意味着理想主义的虚妄,而恰恰意味着:正因为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可走,理想主义反而更不可或缺,反而任重而道远”。

从这一角度来说,《人间》是陈映真在自己理想主义道路上的另一种意义的探索,一种在缺乏剧烈变革的可能性的时代,以思想文化的方式影响社会人心,为更大的社会变革作准备的方式。《人间》的编辑和出版,在根本上涉及如何在一个表面看来繁荣丰裕的“现代社会”展开面向底层、被遗忘者的人文关怀,从而找到一种全新的介入社会现实的“革命“形式,使人们的生命更加饱满,精神更加丰富,社会更加正义,而非表面上的物质充实。

陈映真主办的《人间》杂志是月刊,1985年11月创刊,1989年9月终刊,共出了47期,差一期满4年,息刊的理由是财务拮据。台湾作家叶云云曾评论,虽然《人间》杂志因财务拮据被迫停刊,但它已经完成了任务,即让台湾社会关心起与资本逻辑相悖的价值。同时叶云云也认为,陈映真是孤独的,因为他走在前面,难以被当代理解;他对第三世界的关怀,对殖民主义,跨国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是针对全人类的。

很多人讽议陈映真的“归返祖国”,称陈映真是“丧尽家族财产,最后被迫远走彼岸中国,可谓求仁得仁”。这些人认为陈是“背叛”台湾、迎合大陆利益的狂热分子。实际上,陈的一生都是在围绕台湾进行思索、创作,其写作主题也从未脱离本土的人物与事件。只是他追求的是台湾与大陆的统一,他认为不但不该同室操戈,更应该互补长短,共谋一个能够实践人间公平正义的政治共同体。

3. 反对台湾分离主义,陈映真政治理想的坚守
陈映真是孤独的,他的文学造诣虽然在台湾获得了一定的评价和认可,但由于台湾岛内崇美媚日的思想氛围浓重,真正独立与自由的思考被官方、资本与主流媒体打压与屏蔽,陈的政治理想很难推进。在文学成就之外,陈因推动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坚决反对“台独”主张的政治色彩,在台湾遭受了广泛的注目和非议。陈映真指出:

【五十年代的反共肃清,彻底清除了台湾的反帝民族解放的思想和知识。很长一段时期,在台湾反对和批评美国,可能招来足以破身亡家的“匪谍”帽子。台湾知识界丧失了第三世界前进的知识界批判战后世界新殖民主义霸主美国的知识、思想和能力。另一方面,美国在东亚冷战构造下,以反共安全体制深入台湾的文教和社会的肌理,在青年、知识分子的心中,早早建立了美国强大、文明、开化、富裕的形象。至今“学优而留美”,成了台湾青年学生最高的价值。】
近代以来,台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岛内政权一直高度依附于美日帝国主义。政治上的不独立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殖民和渗透。“二次大战之后,随着美苏两个霸权的对立,随着国共内战的形式快速的逆转,美国采取了把台湾改造成一个亲美,反共,与中国分立的亚太反共军事基地的台湾。”在这一时期“美国支持1950年代初国民党政权对于台湾反帝民族运动的灭绝性扑杀“,使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同时具备了亲美,反共与中国分立等三个特质。美国亦在台湾遍布了美国的监控及文化渗透的眼睛--“美国新闻处”。这个所谓的美国新闻处不仅时时刻刻监视着台湾政府及人民的思想政治动态,更致力于潜移默化地培养一种亲美反共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以便更好地巩固在台湾的文化殖民统治。

陈映真认为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在日帝下是帝国主义的侵夺、在朝鲜战争后是美帝国主义干涉的结果。台湾的左翼应该以克服帝国主义干预下的民族分断,以实现民族自主下的和平统一为首要的顾念。

在台湾与中国的关系上,陈映真始终坚持中国统一的主张,反对台湾分离主义运动,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格局更宽广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1980年,陈继续参与《文季》《夏潮》等杂志的编辑工作,并在“中国结”与“台湾结”的论战中与台湾“本土派”人士交锋。1990年后,他开始频繁地往来于大陆与台湾中间,积极致力于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陈映真尖锐指出,台湾各种派别的分离主义运动背后都由美国与日本扶植:“三十年来各种主要的台湾分离主义理论,都先由美国或日本政客和‘学者’率先提倡。”陈映真无法苟同台湾分离主义,他认为:

【台湾分离主义和战后新帝国主义,有密切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受到岛内外、新旧时代的台湾分离主义运动者加以清算。
台湾分离主义运动,依附美日新帝国主义,甘为新帝国主义鹰犬,甘为逐渐破产的“两极对立”冷战构造服务,盲目“反共”、“恐共”和反华,可以推想,万一“台湾民主共和国”成立,它也不过是一个极端法西斯的、美日附庸的“国家”。我也可以想见这样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思想和政治生活的极度的荒废。】
陈映真很清楚地看到了台湾当局、台湾各分离主义力量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的后果,坚定不移地主张台湾回归论,认为台湾最好的选择就是跟大陆实现统一。只有统一,台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重获民族认同,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

陈永善有很多的笔名,而“陈映真”是他最常用最喜爱的一个笔名。据陈自己回忆,该笔名是来源于自己的哥哥。这个哥哥与自己体貌兴趣无二,是一个对等的,相似的自己,用着哥哥的名字就仿佛与自己的哥哥一起活着,一起战斗,从这个笔名中可以感受到满足和安定。沿用这个笔名是跟陈的政治理想息息相关的,台湾跟大陆就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他自己的终生理想即是致力于实现台湾回归、两岸统一。

4、如何评价陈映真的后期作品
有人说陈映真是因参与左派读书会被捕入狱之后,不得已必须走向鼓吹社会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的道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应该知道,身为一位社会运动家,陈映真早在遭遇白色恐怖“洗礼”之前就已经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积极参与左翼立场的社会运动了。最早可追溯到陈的高中时代,从刘自然事件开始,他就开始对台湾社会及政治进行反思,积极投身于反国民党专制,反美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及政治胁迫的斗争中去了。他的政治态度和他身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自觉性是始终如一的,有的只是不断丰富、成熟的思想认识,和更加深刻、具体,切中现实的实践活动。

台湾和大陆的一些人在评论陈映真的文学创作价值的时候,总是认为陈早期作品文学性较高,后期作品的意识形态较强,而作品也越来越偏向支持两岸统一、批判美国资本主义霸权的方向。我并不否认陈映真早期作品的文学价值。陈早期的文学作品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带点青涩味道的台湾生活回忆录,用青涩、甜美、华丽的文字进行包装,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文字在与读者取得共鸣的时候,更多是停留在个人层面,读起来会觉得这真是“好美的文字”“好真实的记述”。总体而言,早期作品更注重挥发个人的感情,而读者作为阅读个体的感觉更加强烈。后期的作品则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中年人,从一个宏观叙事的角度阐述自己眼中的社会,穷尽自己一生的探寻,用马克思主义视角为大家呈现了一个完整的,不仅是个体的、日常社会的,更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台湾。这些对社会历史的宏观考察和立意,是更加扣人心弦的,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包括了丰富的社会意义,对人的启迪更为深刻。但这种高于一般人日常生活的宏观立意,并不总是能被同代人接受,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被“黑化”的台湾社会,大家更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些文字,甚至认为包含政治态度的文字是浑浊的、不值一看的。

抒情的文字固然令人怜惜,触人心弦,可笔者偏爱有力量的文字,夹杂着对社会现实的剖解,惋惜,倾诉着不能被忽视的愤怒,字字如同冰雹,打在最痛最阴暗的角落,句句如哀鸣,让人对这些痛这些累难以释怀。有人会说这种文字没有美感,是压抑的,是阴郁的,但笔者却认为这是脱离了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旨趣的文学。正是因为陈映真和他笔下的主人公深深爱着自己的土地,爱着这里的人民,他们才有深沉的情怀,有着在灰暗的社会环境中持续前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映真着,薛毅编《陈映真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2.

2.赵刚,《求索;陈映真的文学之路》,联经评论,201109

3.沈政男. 关怀劳苦大众的人间小说家——陈映真.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6-11-22 [2016-11-28]

4.当年同受牵连 作家季季感伤回忆陈映真. 中央通讯社. 2016年11月22日 [2017年10月19日].

5.吴念真 - 好久不曾有过这么伤痛且空虚到不知所措的感觉。...- Facebook

6.【新国际】在《人间》与《人间思想》的背后 贺照田 雅虎奇摩新闻(台湾立报)2014-02-21

7.【第140期】请硬朗地战斗去罢:向陈映真致敬 | 两岸犇报. ben.chinatide.net. [2017-01-13].



https://read01.com/jj7Q855.html#.YiExxujMIb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7 10:31 , Processed in 0.1249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