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38|回复: 0

丁邢:高华十年祭

[复制链接]

1179

主题

418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014
发表于 2022-1-2 04: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G  X+ B2 E) b" D
9 S# @5 w$ u0 A4 x5 u丁邢:高华十年祭. l; g+ E# `, Z  N0 }0 d

2 \+ q9 K1 t( C. X% C作者:丁邢      时间:2021-12-27   来源:丁东小群0 r: Q. Q) N7 K! |
        ! L- S# l3 h) h# j4 u6 ?
  十年前的今天,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病逝,享年57岁。当时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无数读者由衷的哀悼。有一篇祭文,我至今记得:3 T* C. K7 |( z1 ]2 _- t: G

6 U$ V) t. i, N  风起钟山,哲人其萎,凛凛雪雨,草木凋零。今我来兮,斯人已去。哭君壮岁,英年早逝,锦绣文章,更待谁书?哀君事业,中道崩殂,历史真相,何由得明?怜君家人,孤孀弱子,大树摧矣,何枝可依?伤君门生,痛失良师,庭训堂听,寂寂无声。忆君惜君,念君哀君,思君痛君;哀哉高华!惜哉高华!痛哉高华!伤哉高华!高华之后,更无高华!君去之后,国有难事,谁与相析?我有佳文,谁其击节?重九登高,使君不在,遍插茱萸,更少一人。雪夜围炉,君其逝矣,促膝晤谈,永稀哲音。君逝之日,天黑如墨,鬼蜮成阵,遍地狼犬,深巷警笛,文网深密,靡有孑遗。无良当道,阿谀成风。良士遭难,佞人乘龙。斯世斯景,君去天堂,我留人境,忍待天明。天丧英杰兮,上苍不公。朋辈成鬼兮,怒向刀丛。欲聆君教兮,天人永隔。斯人其逝兮,再无知音。长歌当哭兮,泣不成声。天地惨然兮,共我一哭。哭天,哭地,哭南大,哭我良朋。谨以馨香一束,香草几枝,鲜花数瓣,献于君前。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 p1 p9 K0 L& t
9 t; q: {8 H/ Z! m( ~" j  后来,不少和高华相识的学者,写了感人肺腑的悼文。但我至今还没有回忆和高华的点滴交往。现在是偿还这笔文债的时候了。  K+ v6 s$ F. ]1 a3 x: ?

3 m' i& j! x! f; |  我和高华交往不多。先是他的读者。他的代表作没出版以前,朱正琳就向我说起过他。我在发行范围很小的学术期刊上读到他研究党史的论文,知道他水平不凡。读了“红太阳”之后,更对他刮目相看。  E+ r! d& E1 w3 ]/ [. m4 T

  g, o3 j' E+ R- W& k* y  大约在新千年之初,我到南京出差,朋友邵建、范泓建议到南京大学和高华一晤。南大图书馆陈远焕是我的好友,他提前沟通,我们一起去高华家见面,并共进午餐。当时高华在校内分到新房,虽不宽敞,总算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5 L, @6 e# ?- C" \$ v. {  c! W; B
  第一次交谈,因彼此早有关注,就像老朋友一样。聊了什么我已经记不太清,只记得和他探讨了一个问题,就是当代夫人参政起始于何时何人。高华说,是王光美和四清运动。这和我的看法不谋而合。他对四清运动有很深的研究,观点背后有雄厚的史料支撑。江青介入文革影响更大,毕竟在后。
5 U1 @; E4 i' W4 ?( E2 h% I1 ^4 x. E( R  ]6 y* q9 a3 G$ j
  后来有一段,我和高华常有电子邮件交流。某次他在台湾讲学,看到我的一篇文章,专门写来长信,和我探讨对台湾的看法,可惜这封信没有保存下来。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出了一本小册子,也赠我留念。
1 K" h4 {* v! H9 O
* N4 ^1 f/ |  q8 i& x, q- b5 P  2003年,我认识了何方先生,他正在写《党史笔记》。他既是延安整风的亲历者,又是延安整风的研究者。他的研究当然很有份量。但是,他在书中对高华、王若水的相关研究,有严厉的批评。我认为分寸不适当。于是不揣冒昧,向何老提出不同意见,希望他在定稿时不要这样否定高华、王若水。他们的相关研究,毕竟启动了对延安整风的反思。何老在措辞的力度上稍有调整,还是坚持批评高华和王若水。
( q: o+ a- k$ A: y" h& S- F0 ~" g
  高华的代表作是他呕心沥血几十年的成果,读者公认这是把党史从政治宣传转为史学研究的里程碑。他不接受何老的否定性批评,我十分理解。接着,何老在接受邢小群口述历史采访的基础上,完成《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反思》,高华读到,给以高度评价。信息传给何老。高华去世时,有热心的朋友劝何老对自己的学术同行和争鸣对象表示怀念,成就一段佳话。但倔犟的何老没有吭声,夫人宋以敏至今感到遗憾。我敬重何方先生的学术成就,也敬重高华先生的学术成就。他们是两代人。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年轻一代的高华有更佳的学者风度。
) Z) N, @! m% D
% {# `6 \% b7 |6 y  高华教授在史学家的盛年,带着一肚子腹稿,被癌症夺去生命,至今令人扼腕。他在内地只公开出版过一本书,名为《革命年代》,是好友向继东为广东人民出版社策划的“新史学丛书”之一种,收入三十五篇文章,远非高华最有份量的作品。仍然洛阳纸贵,连孔夫子旧书网都买不到。  `  N' v5 d/ r4 Q9 y4 s
; l. ~7 A4 m" _- y
  高华去世时,我曾说,史学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来龙去脉都不清楚,奢谈复兴崛起,都不牢靠。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人们对本民族的来龙去脉不清楚,对执政党的来龙去脉不清楚。不是读者不想弄清,而是一些能够叙述历史真相史学著作没有机会和广大读者见面。这是高华的遗憾,也是时代的遗憾,民族的遗憾。/ z9 i; C$ b' M0 G, o& f) V
+ e, e- ?, u2 m, h2 I" m0 Y
! _$ N* }( \0 i$ ?- ~
http://www.hybsl.cn/beijingcanka ... 21-12-27/74396.html4 V/ N7 t7 b# c0 L! z/ z$ V3 C

+ q# r  {! V/ `$ X. o) R1 V4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3-9-26 00:09 , Processed in 0.0948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