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03|回复: 0

戴克刚:文革中我在宿舍里遇到的几位陌生人

[复制链接]

1399

主题

443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251
发表于 2021-5-24 19: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e' `( P# t! {, C" L8 o
* p5 ~2 j0 f/ s' j3 y, o6 }戴克刚:文革中我在宿舍里遇到的几位陌生人9 k. w" K8 W; g; O1 Z

4 T' g$ ~2 J6 ?- T〔文革中,1967年,几位陌生人来到我西安交大的宿舍,进入了我的视野。我不了解这些人的过往,也不知道他们的去处,我没有问过他们的名字,实际上,我从来没有打算知道他们的姓名,50多年过去了,他们生命的际遇,他们后来流落何处,他们至今是死是生,全然不知道,但他们当年的样子和表情,依然鲜活在我的脑海里。写下这篇短文,将我的记忆洒向风中,纪念他们,也祭奠我逝去的青春岁月。〕
4 t5 L! M. N$ k8 \9 J; W. d% g8 G+ H' J  }
文革时期,在我住的宿舍里来过两位新疆建设兵团小⻘年,一男一女,都是上海知⻘。0 k) z6 B/ p7 K9 ?8 \+ m9 a# }. R: L

) h  {" R, J7 [9 [5 h) z先说女孩,是我同班一位同学的外甥女,新疆武斗时趁乱逃命,途经⻄安投奔舅舅,舅舅将她安排在女生宿舍借住,三餐到舅舅宿舍进餐,白日多在舅舅宿舍盘桓。那时停课已久,但恢复正常却遥遥无期,宿舍里各人各找各事,或读书或复课,无聊时也玩玩扑克象棋,那个小姑娘有时也会顶缺凑局。在舅舅的呵护下,小姑娘倒也悠哉悠哉,我只记得她对我过,说她已不可能上大学了,妈妈让她到舅舅这里体验一下大学生的生活。
6 Q6 }5 {  p" ?% h" @
( z# _  d/ D6 T+ `( k% d再说男孩,他的出现却是一件十分怪诞的事情。缘因同宿舍一位崔姓同学,由上海返校,在火⻋站路遇一名乞丐向他乞讨,他从乞讨声中听出了乡音,一阵攀谈后,他将这名乞丐认作乡党,直接领回宿舍,就住到我的上铺。这也是一位上海知⻘,同样是从新疆逃命出来的,因为逃票,半路被赶下火⻋,身上钱粮均无,沦为乞丐。崔同学管住管吃,并打算筹钱为他买车票助其返乡。但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崔同学是贫寒生,靠助学金度日。这个男孩就这样滞留宿舍,常常终日躺在上铺,愁眉苦脸,一声不响,偶尔开口说话,却含混不清。& d9 K. k  B+ N6 G! h; c( T
# f. D+ p1 a$ ]3 j
一天,同宿舍一位同学突然提出疑问,说这个人是不是小偷,或者是反革命流窜犯,混到我们中间伺机做案,云云,说得众人心里挺寒惨的。多位同学齐声要求崔同学立即将这个来路不明者打发走,崔同学弯腰陪笑,口中答应着尽快办,他也知道自己这样带人来住的举动有点唐突。
$ f+ a; V. D! [. z6 K% b7 z; b( H; X1 D% `9 [9 }' }8 I
那些天宿舍里忽然出现三位⻄安某中学的学生来访,这三个中学生成立了一个哲学小组,探讨革命理论。而我班一位同学发表了一篇随笔,题为《科学纵横观》,斐声海内。某日我在南京市大街上看到一张海报,说邀请了⻄安交通大学的某某某,《科学纵横观》的作者,到南京大学作报告,我还赶去旁听,看到他站在台上侃侃而谈,没有去打扰他,只在旁边鼓鼓掌。这三个中学生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两男一女,两个男生一高一矮,女生矮矮胖胖,均表情肃穆,不苟言笑,作沉思状。直等到我班这位同学回到宿舍,就带他们出去找地方讨论。
4 K$ K% V& t- A$ A1 ?. {* @# W* s4 \
毕业前夕,有一位从事治安工作的熟人告诉我说,公安局破获了一个中学生的反动组织,以研究革命理论的幌子散布反动理论,组织反革命小集团,已被一网打尽,并牵扯到我班这位《科学纵横观》的作者。而这篇《科学纵横观》是否属于反动文章,公安局吃不准,已上报中央文革小组,请上边定夺。后来,在毕业分配前的政治鉴定会上,系总支书记宋寿衔老师对这篇《科学纵横观》作了厉声但简短的批判,并责令这位同学在自我鉴定中写上“我和党离心离德”等自我检查自我批判的字句,否则就不准予毕业。宋寿衔书记一定是奉上命而为。但这位同学的毕业鉴定没有像别人一样,在班会上宣读并经大家批评审议,宋寿衔老师还是作了特殊处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和宽容了他。十年以后,招收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时,他以全国唯一数学科目满分一百分的成绩重回交大,不久又获公派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返回交大服务。
- P/ R7 E' N& h; [) {+ i( T2 }/ B$ O
毕业分配时,国家正值混乱时期,同学们天各一方,下落不明。而我在八十年代初离开中国,自此流落番邦。直到近些年,因得了互联网和手机的便利,才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消息。得知各位同学都事业有成。但不知为什么,这五位小⻘年的身影却常常出现在我的眼前,他们只是我生活中的匆匆过客,也从来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却挥之不去。在那样的年代里,几个陌生的年轻人的命运和遭遇,回想起来仍然令人心痛。而正因为是陌生人,无法知其结局,才令人悬念,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他们父母的孩子啊!
( y1 O2 a" o5 E8 }! a6 V4 p5 r. m2 W7 I! p

$ Y% X2 x6 o* Z3 D3 zhttp://hx.cnd.org/2021/04/20/%e6 ... %e7%94%9f%e4%ba%ba/
" Z4 n1 S/ }5 C/ D8 {2 U4 t
8 y, N) Q$ C5 ^$ Y(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6 18:15 , Processed in 0.1083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