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65|回复: 0

马恩成:我眼中的陶铸

[复制链接]

1399

主题

443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251
发表于 2021-4-5 07: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S0 z( @& y/ s$ w7 r7 l

) d: @7 I3 P2 W; U, g5 h我眼中的陶铸
/ U8 ~2 I$ w7 G+ O# j5 Q7 B8 Q' G6 j- G: Y; x9 \
马恩成, q. `4 y7 p3 \) k0 O' N  ?
) G% l: L" n9 V& o

6 m: y  O) T" e: f. l  D' {$ d* i/ S  我是1962年11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调到陶铸身边当秘书的,于1966年春节后离开,前后共历时3年半时间。在陶铸身边,我深深体会到他是一位既有革命理想、干劲,又特别务实,讲究实事求是的领导干部。他关心群众疾苦,关心知识分子的命运,既讲原则又讲人性。
' @5 a! E5 O! ?& C. U0 u: Q, w2 ~% U8 C3 N0 d9 Z+ T( D- `
深入实际 心系大地抓造林% Z$ r; }5 W: Q. z0 W9 P& {3 U
/ J0 P* K5 F& `8 W1 H2 m
  陶铸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大部分时间下乡,了解第一手情况,据以指导工作。我调来不久,就陪他去肇庆、湛江,跑了5个县,重点考察当地的林业生产情况。
' u8 p# A. i% X& v7 x: q& p8 M
$ t5 Z! R) @( M  那次,陶铸最先到的是西江林场。这个林场就在广州去肇庆的路上。我们去的时候,林场大部分山地上都已经栽种上了树木,远远看去郁郁葱葱,一片林海,十分壮观。在西江林场,陶铸兴致勃勃地爬了几个山头,爬到大山顶的防火线上时,已是大汗淋漓。他说:“造林和不造林大不一样啊!光抓水利,不抓造林,没有水源;造了林才能蓄水,有了水才能种庄稼。林场如能带动起周围群众一起造林,还能加快造林速度。”当他了解到林场职工存在口粮问题时,当即指示陪同的地县领导解决林场职工的粮食供应问题,每人每月至少供应10公斤,不够自己再种点杂粮;当他了解到林场工人大部分是临时工时,指示林场应将他们改为固定工,让他们把家属带来一块劳动,使他们安下心来,以场为家;当他看到工人衣服很破烂时,当即指示林场每年给工人发一套工作服。陶铸还指出,林场要采取国合造林的办法造林,由农村集体出土地,林场出种苗、工具,给社队专业队一定的造林补助。由林场统一规划、定期检查验收。% X% J8 |& ]& F& n+ U

1 d' u1 h+ M, Z/ g! |  [1 u  几天后,陶铸从肇庆经罗定到达湛江。他兴致勃勃地考察了雷州林场。那里,原来寸草不生,常年苦旱。林场建成后,提高了地下水位,增强了抗旱、抗洪、抗台风的能力。在湛江,他听说南三岛刚刚抗击了12级台风,就兴致勃勃地乘船到该岛察看。岛上,沿岛的防风林带逶迤起伏,迎着海风发出阵阵的呼啸声。在12级台风入口处, 森林只倒退了10米,保护了大面积农田。陶铸反复查看被台风吹断的木麻黄树木,询问了木麻黄树种的产地及其抗旱、抗碱、抗风功能。当他看到树林下有鸡群在啄食木麻黄树掉下的种籽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造林不仅改变了生态,而且促进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他还说,木麻黄不仅海边可以种,广州市也可以种。
" Z& f! J, \7 h* C: t* T  f+ S6 B, ]+ \7 M
  在湛江,陶铸以极大的兴趣听取了电白县(今属茂名市)委书记王占鳌的汇报。王占鳌是长工出身,年龄已 50多岁,他在汇报中说,一开始他也是只注意抓水利,后来才意识要从根本上抓林业。几年来,电白县已陆续造林90多万亩。陶铸高兴地说:“电白已变成电绿,你给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要给你立石碑,就是不立碑,心中也有你王占鳌的碑。”不久,陶铸把王占鳌调到广州任副市长,主要抓造林绿化。
; V$ a) M0 @- h
: t% f. f) a3 w% S; a3 u  陶铸进入阳江后,看到阳江公路坎坷不平,公路两旁的树也稀稀拉拉,十分不高兴,一到县委,陶铸就把县委书记批评了一顿:你们这里路不像路,林不像林,怎么搞的?弄得书记赶忙检讨。到了闸坡镇的海陵岛,陶铸看到水库也修起来了,海堤也修起来了,荒山也大部分绿起来了,粮食蔬菜由岛外供应到自给有余,老百姓盖起了砖瓦房,只留了几座土坯房作纪念,心情一下开朗起来。陶铸高度评价了闸坡镇的这一变化,认为这里的干部扎扎实实,不搞形式主义、花架子,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是艰苦奋斗的样板,他要随行的新华社记者林里为《南方日报》写一篇评论,在全省发扬这种苦干实干加巧干的海陵岛精神。* `* V' n* N# Y: L3 G( G8 E

, G0 I4 `' c$ m  j  一路上,陶铸就这样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工作,给5县干部和我们随行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7 A& f& [/ z3 K( |* n7 z* z
. i! x: S. Z4 K/ B! F* {5 Q金无足赤 实事求是不诿过- ]9 @3 x% @2 D  }
  {, [3 C8 g8 G. E/ J% H
  有人说陶铸是个工作狂。他工作起来没有白天黑夜,没有星期六、星期天,每天工作到夜间12点。他逢假日从不休息,正业办完了还有“副业”。星期日不是找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就是找副市长杨毅。前者主抓市政建设,后者主抓蔬菜生产。陶铸与他们一起研究这个立交桥怎么建设,那个市场怎么建设,怎样调动菜农的积极性,让市民及时吃到新鲜蔬菜……
! a/ x" H8 b/ w8 E% \9 z8 P  H
* T" r, y- ^" j% w  “大跃进”开始时,广东还是低调的。但是,随着全国浮夸风的兴起,陶铸的头脑也热了起来,曾公开号召农村放开肚皮吃三顿干饭。很快,由于农业减产,人们吃不饱饭,开始出现浮肿。他发现问题后,感到很内疚。为此,他在1959年的汕头会议上,公开检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并把检讨写成《总路线与工作方法》的文章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他因此在七千人大会上受到毛泽东的表扬。毛泽东说,在全国省委书记中,广东是最早检讨的一个。
& D! N3 w7 b9 _; C* _/ |+ P  e6 u! U% O8 ?. s2 n4 J6 C  D
艰苦朴素 廉洁奉公树清风
" B1 X0 V5 |( h$ m$ f' ~4 O
1 I1 Y& f2 K# H' I1 ?2 j  陶铸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在全国生活物资供应紧张的时期,陶铸听说毛泽东带头不吃猪肉,便也响应说不吃猪肉。1962年,他出差湖南。他一路上坚持不吃猪肉,交代接待人员说只给他弄点青菜、豆腐、辣椒就行了。接待人员为此向他提意见,说你们中南局领导也不容易来湖南一次,不吃肉,一天就给你们吃青菜、豆腐,我们实在过意不去。陶铸说:“你们不要管这个,你们把农业搞好,把老百姓生活搞好,比什么都重要。”“文化大革命”中,湖南造反派来找我,说陶铸是“反革命两面派”,他宣布不吃猪肉,县委书记却在他碗里塞鸡蛋,要我证明这件事。我说我一路陪他吃饭,没有看到过这个。他们说我“包庇”,把我批了一顿。为了猪肉问题,陶铸和曾志还吵了一架。1962年春节,中南局机关杀猪,那时生活物资紧张,机关人员1人分3斤猪肉过年。陶铸、两个秘书、一个司机、一个警卫员、一个公务员,6个人共18斤,拿到陶铸家一大堆。陶铸从外面回来一看就发火了:“谁送的猪肉?”“中南局机关送来过春节的。”“你们不知道我不吃猪肉吗?为什么不送回去?”“曾志大姐让先放在这里的。”“啊?她怎么敢这样。曾志怎么搞的?”陶铸发了脾气。这时,曾志出来讲话了:“是我的意见,暂时放在这里,因为不仅有你的,还有司机、 警卫员的。”“我不要,他们也不要,都送回去。”曾志说:“你不吃猪肉,你是领导风格高。人家司机、警卫员不是领导呀!机关过年每人一份,应该给他们嘛!”两个人就此吵起来了,声音很大,最后陶铸还是接受了曾志的意见,说:“我的猪肉送回去,他们的留下来过年吧!”我在旁边听着,不敢插嘴,只是觉得陶铸风格高,曾志也有道理。8 w; w8 @3 {3 G8 m9 B2 P' Y) K" U& x( ^

: z, Y+ i& m3 ^  还有一件事,是我刚调到陶铸身边给他当秘书不久发生的。一天,一个外贸企业送来一盒糕点,说是想请陶铸尝尝新产品。我收下后,打开看看是什么糕点,就放在陶铸的桌子上。陶铸回来一看就问我这盒子里是什么?我说是糕点。他说你为什么打开?我回答说“不打开不知道是什么糕点”。“那你吃了没有?”“我没有吃。”“岂有此理,给领导干部送糕点,特殊化嘛,给退回去。”他自己写了封信给那个外贸企业负责人,说你们好好搞出口,给领导品尝是不对的。他还要我挂电话给办公厅,问中南局其他领导有没有收到,如收到一律退回。他出差经常提醒我“你要注意,别人送礼物一律挡回。不能搞特殊化”。在陶铸的带动下,中南局、广东省委都很廉洁,风气很正,大家一心一意操持老百姓的生活。
7 {: D! e1 Z/ m3 B7 J% I
7 r$ y4 Y' {# s+ a) s1 {1 `  当时规定干部出国一个人发300元的服装费。一次去越南访问,我请示陶铸“要不要做服装”,他说:“不要做,你也不要做”。后来,我和办公厅主任关相生商量。说我刚转业一年,我穿的衣服还是一套染的军装,这样出去行吗?关相生说:“要做,但不做西装,做一身卡其布的中山装,你和警卫各做一套。”我还听原来的警卫张福新说,他和陶铸去前苏联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也是不做服装的。到了前苏联,苏方给每个外宾发600卢布,随从人员发400卢布,人家是统一规定都得收。这个钱做什么用呢?陶铸也考虑过给女儿买一件大衣,那时莫斯科很流行的。后来陶铸没有买,买了一个除草机、一个吸尘器、一个幻灯机,回国送给农机和演出部门。当时钱不够,还向张福新要了一点,要张福新发扬风格做点贡献。回国后,女儿陶斯亮问他:“你出了一趟国,给我买了什么?”他说:“爸爸没给你买,买了几架工具回来推广。”这些,都反映了陶铸一心为公的高风亮节。
# s5 L6 l7 u$ U9 J, u
4 `) }3 W4 \7 ]8 ^. m忘我投入 疾病折磨难释怀' m* E- v0 F* M
6 K& Z: c  c) n6 P
  陶铸十分关心干部、知识分子,对文化艺术和文物古迹也相当关心,留下了许多佳话。但是,最为感人的还是他在“四清”时的那段往事。* e' p8 g5 F- d. T7 n
. T7 Y1 E7 R8 O) k5 f
  1963年,陶铸在花县搞“四清”。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气候下,他坚持抓生产提高社员收入,坚持搞包产到户(在广东叫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他过人的胆识。# i# }" T% T/ H  Z
' G& {0 X- a8 R& s% {
  1965年,他在清远县洲心公社宣讲中央制定“四清”运动的《双十条》时累倒,开始发烧尿血,怀疑为癌症。周恩来专门派了五六个医生来诊断。当时,贺龙在广州来看他,说:“陶铸你如真得了癌症,就拼命工作,反正日子也不多了,如果不是癌症,就要注意身体,好好休息。”- f7 ~5 p$ X% B' `6 P7 d/ E3 `) c+ U
2 q4 ]9 x* j3 g; T
  后来,陶铸到从化温泉疗养了一个多月。他在那里闲不住,干了两件事。一件是写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心得体会。参加的有王匡、王琢、姚锡华、张汉青和我。他先口述,我们分头记录整理,最后由他定稿。写完了还有些时间,他又把《羊城晚报》的编委丁希凌、杜导正、杨奇、秦牧等找来,一个版面一个版面地研究怎么办、如何提高。快过春节了,陶铸才回广州。当时,他的身体已很虚弱,但在疗养中仍坚持工作。  X* k! H" `! e( d; ?. o2 u  }0 z
4 _( t. ]8 W- u3 ~4 D- s

  a! [% J! L. I( o% p0 ~% B4 _《湘潮》% N1 z* s8 f( h. n9 H, b- l
3 p( o/ Q* R) H" C! I' M! O!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6 20:00 , Processed in 0.1450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