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78|回复: 0

徐庆全:商业部长王磊“吃客饭”挨批背后

[复制链接]

1399

主题

443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253
发表于 2020-11-15 05: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业部长“吃客饭”挨批背后
$ W9 n$ T9 O4 B( P4 K+ V; s& R$ `, h; I4 j" q' [4 p( F
读书文摘 2019年8期
: f* T' j6 Y( `5 c' f8 V
7 t+ \1 ]. i2 M+ D' @( C徐庆全
. z0 {1 p4 Q5 W4 |& R6 D9 w: e" r% l/ l' Z% v8 V( ~
" w9 s( j- q. r, g* {/ B7 c$ f; Y
记忆中的1980年,《人民日报》 或许是办得最火的一年。7 r1 H+ I8 e+ X$ ?/ f4 @

. m6 i, q; t3 X4 ^  d1 m8 _那一年,这份报纸报道了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公开批评领导干部,甚至上至中央的高级领导干部。现在能在记忆中显现的,有关于“渤海2号”事件报道,不但批评了石油部部长宋振明,而且连主管的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也一并点了名;有关大寨“西水东调”的工程,点名批评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有关当时领导干部搞特权的报道,点名批评了“吃客饭”的商业部长王磊。* ]- J9 D. W# i2 C. u) t! B. N

) `. P4 W4 F; T- l相比前两件事,王磊部长挨批算是小事一桩,却引起了中央高层的议论。/ a. L0 L+ b) d& f
" o7 ~& D' j1 m8 e+ W# k) b& Q/ @
陈爱武揭发王磊“吃客饭”
; R* y. H3 c2 ?9 c9 f9 B
  j/ ?8 G- ?- _4 X1 _( i* Z- O1980年7月12日,在北京老字号“丰泽园饭庄”工作的小青年陈爱武,给中纪委写了一封信。他从自己亲身工作的经历,揭发了一些官员常常以工作名义,到饭庄大吃大喝,结账时却以“吃客饭”的规定付费。这些官员大多是部长、局长、主任之类的人,时任商业部部长的王磊也是其中一位。从1977年以来,王磊到饭庄“吃客饭”仅有据可查的就有16次。1980年王磊两次“客饭”应付费124.92元,但只付19.52元。至于没有留下菜单的“客饭”费,当然就更多了。
7 k; \9 V6 {( K* i6 V5 j
! ?+ [' E7 y7 i. W啥叫“客饭”?就是高级首长在北京市的饭店用餐,在价格上给予适当的优惠。这个制度,大概是从20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有了。王磊的“吃客饭”,大致也是沿用制度的惯例。, O- ]4 q9 q- t, ~  n; \
8 R& \5 H  Z6 @; x* J! B
陈爱武的揭发信,引起中纪委的重视,也得到了新闻媒体的支持。《中国青年报》 首先发表了通讯报道,《人民日报》 和 《工人日报》 随后跟进。  K# H4 w$ j+ n2 q

2 D$ R$ y8 R! v7 `) r( L5 n10月17日,《人民日报》 转载了 《中国青年报》 的报道,并在一版右上方登了两条消息:一是“中纪委通报批评商业部长王磊在饭店吃喝不照付费用的错误,表扬陈爱武揭露某些干部错误的斗争精神,希望各级纪委注意纠正不正之风”;二是“商业部党组讨论王磊同志的错误,决定印发王磊检讨,发动商业部职工纠正部领导干部的不正之风”。
6 ~" g. m# a3 v6 }6 b
8 x# z5 @/ m& S7 R) p在中纪委通报批评王磊后,陈爱武对报社记者说:“对中央的鼓励,我万分感激。可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我揭发一位部长的错误,对老干部抱的不是爱护态度,难道说,我暗暗地把那些大小宴会的明细账目记个清单,等到开他的追悼会那天,再公布于世,才是爱护?再说,他身为老党员、高级干部,大吃大喝的时候,想到过要维护党的声誉吗?”- A4 M: s; Q+ Q  w# T7 c# P& U) t
0 r  K$ O/ z, `$ y$ Q/ I
作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王磊的胸怀是坦荡的。陈爱武指出错误后,他在几次会上做了检讨,还亲自到丰泽园饭庄认错,补交饭钱。不仅如此,他责成商业部系统的饭店修改了不合理的“吃客饭”制度。
7 \0 V2 H0 E" v8 q- _
: h4 ~# {5 }; J" @中央高层的议论: g% ^7 g6 `2 Q/ h
. i4 w) V; A3 J
《人民日报》 发表这两条消息,是经过中纪委批准的。10月16日,中纪委开会时,时任中纪委第二书记的王鹤寿告诉 《人民日报》 总编辑胡绩伟,消息明天见报,中纪委的通报和王磊的检讨一起登报。见报前,胡绩伟将此事报告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万里表示同意。
1 l4 j9 R# u7 ?+ V. U9 A' t
' x2 q# C6 m2 n/ V8 ^但是,在那个年代,也许此后的若干年代,高级领导干部享受点特权,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在 《人民日报》 上公开批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不免让一些人有些许担心。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纷纷向中央表达意见,主要的一条是,《人民日报》 点名批评高级领导干部,应该得到中央批准。所以,也就有了幕后的故事。
" n2 `. o9 R/ Q  ~" d9 o/ Q
* v; U3 P% M& \0 ]$ l10月21日,胡耀邦对 《中国青年报》 关于刊登陈爱武对王磊批评稿的来信作出批示:
$ A. u3 U9 {5 x* u1 U0 U$ k8 y( Z, r# x0 L2 i1 D: v; e1 `
要开展那种“雁过拔毛,请客送礼,占便宜”的风气,对我们党和国家、革命队伍的危害和腐蚀的讨论。现在,不管哪个部门,不管是搞什么工作,不靠请客送礼,就办不成事的风气实在太严重了……这种情况和问题到处有。这样的局面不改变,如何搞四化呢?要在报刊上进行一场讨论,使人们有所震动。整顿党风,不造声势,是不行的。不抓这方面的问题,风气是搞不好的。当然讨论中还是不点名为好,讲点道理。: d! Y; U( n; L3 `9 |
/ L* D8 z* m0 r. e
同一天,在国务院会议上,同意《人民日报》发表消息的万里,讲了五条意见:) K! B1 q0 A* G5 I% h0 a
+ b/ B4 I+ n9 b6 L$ E6 {. N
一、国家制度、干部作风确有特殊化,群众有意见是对的,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对党员和干部监督是好现象,应当欢迎。& H/ H6 z3 q) w  f% o, T

$ m6 V2 k0 u$ y' n4 X二、王磊同志是好同志,在这个问题上有毛病,不检点,应检讨。“吃客饭”问题,不只王磊,別人也有,要纠正。3 i0 Z  I) J4 c- B1 o6 ^
9 @5 ]+ G* N" l# J6 E+ V
三、这件事的处理办法、方式有错误:(1)没核对事实;(2)事先没找本人谈话;(3)应党内处理;(4)批评应该经过中央。批评一个部长,书记处书记不知道,副总理不知道,这样不行,无论是办法、手续都不对,都是错误的。% B1 J- P  {% |5 H

" p9 v9 E# [" ]9 r) S% i2 o" u四、今后怎么办?规定三条:对部长批评要经中央,先党内后党外,事实要核对。! U- u4 g) b6 }

+ H, Q/ v- y8 ?9 j1 T# j1 ~7 p: a五、各部都要主动清理特殊化问题,群众有意见,应该改的,自己要主动改。工业部门的“试用”、“试戴”、关系户等不正之风,都要纠正。对王磊同志批评是坏事变好事。
* [4 o# B: R. l  I, c8 }# T  f  x- y
时任中顾委副主任的薄一波说:( v' z0 o, m; z& L/ I& g: }

' }# U& f# B5 F4 d0 k4 K7 n) }中央对这两件事 (指“渤海2号事件”和对王磊的批评)处理都是正确的。从去年8月中旬以来,报纸批评和中纪委搞的几个案件势头是好的,应该保持这个势头,否则民主不能贯彻执行。但是北京市在具体执行中有不敢管、不妥当的地方。我们国家这些年主要对民主和法制不习惯,应该解决我们的特殊化问题,我们确有特殊化问题。大家要尊重中纪委揭发、报纸批评的势头。问题一定要好好解决,因为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也不要都按“渤2”办法处理。
0 K! M5 O: Y: a. N* j* y
$ N, S' \4 p8 p' V# S( U, Y% Q% @9 B11月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在全国供销会议期间的一次讲话中说:
" N% X0 a4 ~7 j  c7 c& ]9 Y8 w1 Z% v. V2 \
点王磊同志的问题,我不赞成。报上文章说,为什么搞特殊化不经批准,点名批评就是要批准,这种说法是个不顾大局的论点,不懂得问题的严重性,讲了局部的道理。全局的道理是要把形势稳定下来。遇到问题要顾大局、顾纪律。那些论点,也是不顾大局,没有认清形势的,我不是说他们想搞个波兰事件,但是这样做有影响。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中央有另外的意见,我服从中央。
& P3 w' o* l% w  P/ G5 T) N+ Q
& }1 t1 U9 S1 z2 t7 _11月5日,时任中宣部部长的王任重,在中宣部一次会议上说:报纸点名批评部长,要按干部管理制度经过领导批准。有的公开,有的内部,有的点名,有的不点名。批评,要有利于安定团结,要提高党的威信。' @9 h* s7 j0 v9 S( |1 ?  R

% D! z0 g8 J; `' C( Y11月11日,王任重在首都各新闻单位负责人会议上又说:对王磊的批评,群众反映好。群众要求反对官僚主义,我们党也在反对官僚主义,这是一致的。《中国青年报》 批评王磊,未经过中央批准,是不对的。中央报纸批评高级干部,要经中央批准。批评中央副部长级以上、省委常委以上干部,要经书记处、国务院批准。批评省的厅、局长,最好也给省委打个招呼。
. p! E5 }1 W6 c. O# }9 ]" v) Q1 J/ a; A! x6 Y
王任重还说,干部缺乏民主的习惯,多年来形成一种风气:一个干部未出席会议,别人会认为他被打倒了。在目前情况下,在报上批评一个干部,他会感到很大压力。当然这种社会风气不对,要逐步扭转过来。批评,有的可以登报,有的可以采取内部通报的办法。
' ~4 P' T/ r, B- V/ E/ U: q  D/ Y* a8 y/ j7 x( W  @( v. F
鉴于上述议论,11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说:9 g0 x- I# Q3 \! T' r
; E3 z& M1 `& g, h7 Q
“青年报”没送审,这件事是不对的,但这不是大错误,比较严重的错误在后面,是万里同志提了五点意见以后,报界实际形成了一个对万里同志的围攻。“青年报”登了一幅“射虎”的漫画;《人民日报》写了一篇小杂文,登了钟佩璋的文章。这不正常。对万里同志的围攻,实际上从党的原则上,是不正确的。有意见采取什么方式反映都行,但利用手中报纸,对一个书记围攻,这就不符合组织手续。这还是党报么?后来,给 《人民日报》打了招呼,情况好了一点。  t1 A5 N. {  ?+ l- B  G0 q
4 C4 `7 c! p0 p+ j2 O  l, @9 C4 Y
胡耀邦讲到对万里的“围攻”,又是怎么回事呢?# {6 C7 F4 D  o8 {; u4 Z3 s
( w; f9 h/ a  y8 Y1 b7 h0 b7 j0 P
《人民日报》 刊登对王磊的批评文章和中纪委对王磊的通报时,胡绩伟向万里报告了,他也同意了。但是,万里在国务院的讲话中的第三条,指责 《人民日报》 和 《中国青年报》 的“处理办法、方式有错误”,自然引起报纸编辑和记者的情绪了。那时的编辑和记者,居然敢“围攻”国务院副总理,还得总书记出面打招呼,才“情况好了一点”。
' c- c; b. p5 D5 S$ R& o' E1 d3 _
  I3 n0 J% W) ^6 E0 M4 e1982年3月,王磊从商业部长位置退下,转任国务院财贸小组组长,国家经委党组副书记。而陈爱武则被誉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反腐英雄。9 R* z# F% {8 N, U8 t

" ?) D1 d4 e1 r(选自《江淮文史》2019年第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8 22:07 , Processed in 0.1063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