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7|回复: 1

媏传媒 文革八问:为什么发生,为什么蔓延,为什么失败

[复制链接]

1399

主题

443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253
发表于 2020-11-11 09: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八问:為什麼發生,為什麼蔓延,為什麼失敗+ r7 |9 R% j3 r
8 h* z  r1 U) n4 u# w
半個世紀後,「文化大革命」在中國仍然是危險話題,官方盡力淡化迴避,民間爭議則撕扯着整個國家。文化大革命之於中國,一如法國大革命之於法國。  / Q: N2 ~& K6 d9 n
+ @+ p1 n8 p: |3 c. c
直到法國大革命結束160年後,法國公民仍然必須挑選歷史,填寫出生年月,選擇舊制度或是大革命。直到二戰結束後,法國大革命才在法國政治中消失了,因為無論左右,終於有了共同底線,在自由與平等、歷史與現實間不再有根本分歧。終於,圍繞着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所展開的任何辯論,都不再包含政治利害關係,也不再包含巨大的心理投資。  $ T& J3 t* r9 V0 w+ p6 J  h  w9 e

: P# s3 [- @: f& g. o) m% B5 W這是法國大革命史家傅勒描述的後大革命時代的法國,「當一個歷史事件失去當下一切參照意義、不再是一個世界的想象的鏡子之後,它就從社會論戰領域轉移到學者討論的領域中去。」  1 M* Y2 A3 n' V9 B( a) ~: Z* d

, U, n* s1 B) n! O歷史學家雷頤將這段話反向論述,「如果這個歷史事件仍有當下參照意義、仍是一個世界的想象的鏡子,它就註定不可能只限定在學者的討論之中,不能不依然存在於『社會論戰領域』,成為社會關注的公共話題。」
/ {0 w( _9 O4 H6 `( w
& N, k+ h: a% V+ i; J3 c; }( Z4 M" _已經過去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就是這樣一個仍然處在「社會論戰領域」的公共話題,雖然官方對其「早有定論」,並且不斷迴避──但五十年之際的種種古怪現狀,從任志強遭遇的「十日文革」官媒大批判,到「五二紅歌會」在人民大會堂高調演出引發的巨大社會憂慮,都讓「文化大革命」的幽靈,閃爍浮現。  / f3 ~7 j. m- v" r$ u4 a0 i# z
6 g& b6 y2 h9 L& F
而在社會領域,文化大革命一邊被徹底批判,一邊又被不斷追憶,由於歷史研究在國內長期遭到限制,出版、教育、報道等各個可能導致真相與共識的領域都被堵死,所以立場已是一切,事實從來欠奉,共同底線的可能則蕩然無存。  
, [5 ~$ H' ^8 V- {6 u
0 q5 ^& L/ }( i% H: S0 \( H文革到底是什麼?文革從何而來?文革造成了什麼?應該如何反思文革?文革還有可能發生嗎?……  / g! i( v8 S  r$ N" U* g, Y; U0 e+ n

  _+ H% ]; {7 a7 ]! N在漫長歷史與不同回憶中,端傳媒試圖提煉那些重要而困難的問題,這注定是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旅程,而嚴肅的追問,只能不斷逼近真相。' X; G, I2 d. g2 w8 V
! q, m. h2 B2 j

- F. `7 @" I- s/ v. e【一】毛澤東為什麼要發動文革?9 T  a/ }0 u  w* R
. ~/ j9 D1 {' ?7 h
為什麼毛澤東這位魅力型領袖,會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發動一場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五十年後,巨大疑問仍懸而未決,而答案可能永遠成謎。2 ]* h; l9 `! |* O: M

  H7 r& I; g6 j$ y% K諸多長期研究文革的史家,答案各不相同,回答端傳媒時也通常以「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論」開端。而有的學者則更加乾脆,直言「我不會去回答毛澤東為什麼發動文革這個問題,因為沒有意義」。
4 [! F. b  E. G, U
+ }) Z% {* \; O7 }7 k中央黨校教授、文革歷史研究專家卜偉華所著《砸爛舊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動亂與浩劫》(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是目前最受認可的專業文革史。面對這個問題,他對端傳媒說,「毛發動文革(的原因),只有毛澤東自己才清楚。別人都是根據現象推測分析。所以對於毛澤東為什麼發動文革,只能根據已發生的事情和現象推論。」2 ^: s2 K7 v" L3 k

$ s. O1 d2 O. f" v民間和學界關於文革動因的推論,一直圍繞在「烏托邦社會理想說」和「權力鬥爭說」之間。& L% K: \8 U% b1 v: q
9 }2 s7 x( T9 j2 V! C% o
烏托邦社會理想說:以「超極權」超越斯大林體制
) Y( [' Z  C8 n/ p+ V! R7 T烏托邦社會理想說認為,毛想要超越斯大林主義極權體制。
' M  \" u5 S/ A7 ~  {9 e- F1 |3 @, G; j1 g4 N4 o0 J
這源於他深深不滿於斯大林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斯大林體制往往被視為官僚極權主義體制,而毛澤東直接不滿於官僚極權主義體制。
! g9 ^6 D, R1 W  H7 L( S: u; M# |% {: R5 \
「毛看到了中共體制與斯大林體制一樣,已經完全走向了群眾反面,成為了他們的敵人,早晚有一天會被推翻,」歷史學家吳思提供了一種可能。
( G- ?3 z0 c; `9 D- e1 m' g4 t6 @6 H; y
6 ]- N' b) w2 A/ t8 y在吳思眼裏,毛澤東與莫斯科的關係,一直緊張微妙。而毛澤東想要超越斯大林的蘇聯,有中共革命傳統的底氣支撐──
/ C+ s9 H; ?( P& C7 D% D
8 ]; P$ N7 ?  ~( B9 ]/ ~歷史上,中共按斯大林意圖進行的革命,屢次失敗,並因此犧牲巨大。直到國共內戰快要結束之際,斯大林仍然建議國共劃江而治──但在毛澤東意志領導下的革命,卻最終為中國共產黨贏得了整個中國大陸。
0 ]3 p" t5 D6 b
4 _& U' y1 x6 G2 m! l9 h另一方面,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做了秘密報告,發表《個人崇拜及其後果》,徹底否定斯大林,改變斯大林路線──在毛眼中,蘇聯變色了。
8 o9 e/ E' ?6 A! w0 R, U  Z& Z, |  C7 W3 P; I6 Z: u$ N/ M- |* b( C
為了避免中國走向蘇聯之路,毛澤東決心超越斯大林體制。於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他用「文化大革命」的方式,試圖建立一套全新制度。
3 w2 M6 V+ h8 {/ Y- Q- W3 P" c& Q. p# H) r* c1 X5 K
「變色」後的蘇聯,不再是標準的官僚極權主義體制。魅力型領袖消失;嚴峻現實澆滅了意識形態理想,社會動員能力大幅下降,民眾以冷漠取代熱情,因此蘇聯進入「后極權」時代。! Y& t1 x! {0 k8 C' _

7 e  K  O/ ~7 U2 C在「後極權」局面中,「物質刺激,利潤掛帥」成為蘇共的指導思想,而赫魯曉夫則更是形象比喻道,蘇聯要帶領人民追求「土豆燒牛肉的共產主義」。
; V) K  V! i- [/ ^2 b+ Y
6 ?) S9 b2 q$ X- t/ C8 T* N0 ]3 V旁觀蘇聯朝向物質化的後極權「墮落」,毛澤東深感焦慮。他同時驚訝發現,斯大林主義極權體制穩定性極差,接班人問題更是這一體制的「癌症」。/ m; b; M) {5 G- ?- }

4 r$ E; Z: a/ x8 E此時在中國,毛本人正面臨同樣危機:他信心十足發動的「大躍進」,已被證明為大失敗──1959至1961年大饑荒導致了至少2000萬中國人死亡。在1962年中共7000人大會上,毛澤東遭遇官僚集團全面抵制,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脱離官方報告,認為大饑荒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公開否定毛澤東的判斷,毛澤東不得不自我檢討。這次本來是「總結大躍進經驗」的大會,被開成了官僚集團的「出氣會」,至此毛澤東的政治經濟主張,都被邊緣化。3 _1 g, D; _% [6 P0 _

4 ^4 Y* t$ `, ?  y+ R  }吳思將這一文革時期的新制度命名為「超極權」。
1 m  w9 T8 {9 |) ^0 _9 f! _7 K; g% y# e* ?; |
此後,第一線中央領導人在全國範圍內調整政策,提出「三自一包」,允許農民經營自留地、自由市場、自負盈虧以及包產到戶,在國際範圍內則提出「三和一少」,即與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反革命」都和平相處,儘量減少援助「世界革命」。
! E9 K& `: ^' s( V; F
& S# T2 D5 w( J1 T" u諸多政策與毛澤東引為社會主義正統的「三面紅旗」(社會主義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直接對抗,南轅北轍。「物質化墮落」似乎正在變得不可避免。
, S5 {: [9 D; H% j! Y
) M/ E! u0 V& ]/ ]% h烏托邦社會理想說認為,為了避免中國走向蘇聯之路,毛澤東決心超越斯大林體制。於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他用「文化大革命」的方式,試圖建立一套全新制度,完成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掃清原有的權勢庭院,權力調整也註定要伴隨整個過程。
3 q8 x1 p* L; `: `6 s$ G0 w0 c% v& C& ^2 B" _) ]! g( L1 B
在與端傳媒的訪談中,吳思將這一文革時期的新制度命名為「超極權」。
) E" }& b( H6 v+ G' w3 }5 r: @3 e6 I$ P3 v2 D/ S, v
權力鬥爭說:重奪權力才是真相
* N% l" o# C+ M) d. x3 ]' M7 @8 q, l$ L) l$ o1 [* @* l
與烏托邦社會理想說不同,權力鬥爭說始終將權力爭奪、而非烏托邦理想置於最核心位置。1962年7000人大會之後,毛澤東在黨內大權旁落,居於少數。江青在文革初期明言:「七千人大會的時候我們憋了一口氣,直到文化大革命才出了這口氣」。
- h7 k9 q' X+ |7 ]- I5 [+ q: N, ?4 p4 k
1964年「四清運動」期間,劉少奇與毛澤東對運動方式多有分歧。在劉少奇對江青說「不能教條理解毛澤東思想」之後,江青向毛哭訴。她特意提及赫魯曉夫這個讓毛澤東敏感觸痛的名字,「赫魯曉夫等斯大林死了作報告。如今你還活着,他就作報告了」。在此以前,毛澤東對江青從政有所約束,而從此以後,江青高調走上政治舞台。
' J2 A% U+ i/ `' R! b: R& Q9 [: [- }
事實上,從1962年開始,毛澤東已經開始準備反攻,此後數年,毛澤東及其團隊做了諸多準備,而其中最大的準備,便是「造神」。
4 g; b! d* v) e5 |) ]
# G6 ?! w3 }/ l7 \  M中央黨校教授卜偉華對端傳媒分析,「在此期間,毛澤東有很多意識形態鬥爭、批判鬥爭的輿論準備,通過林彪、劉少奇等鼓吹個人崇拜。到1965年時,全國上下的個人崇拜已經非常厲害。而個人崇拜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毛澤東大展身手。」. H) ]' x8 y5 b" w7 y7 Q4 u

- N# X  g  k' i" x& E% h5 E5 y. ]到了1966年,反攻時機終於成熟。
6 N) w& v  S0 p' m' l8 \
+ G( A& L! _& e4 d持權力鬥爭說的研究者認為,毛澤東的烏托邦社會理想「凌空蹈虛」,而權力鬥爭則「腳踏實地」。5 w: K5 |" O% h7 y; V5 `- j
" n* ~( e; s; S4 T9 o3 w6 r
無論是烏托邦社會理想,還是權力鬥爭,都離不開毛澤東對其接班人的更換。
& g9 \) A( X6 d  n! `8 v2 U% s) t1 B& _0 Q) n6 k- C+ S# y
在這場黨內最高權力的角逐中,毛澤東宣稱的「抓黨內的赫魯曉夫」,「防止修正主義」等口號,看上去都難以成立。卜偉華反駁道,「所謂抓黨內的赫魯曉夫,一個反修,一個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都是空洞的,實際上是針對中央一線。毛給他們加的罪名,完全是主觀的。劉少奇在復辟資本主義?復辟到哪一步呢?中國實行過多少資本主義?這些『帽子』很荒唐。」! f1 R3 l, J: }9 O, a. a1 V

" g; [, u# v$ z0 x9 o而無論是烏托邦社會理想,還是權力鬥爭,都離不開毛澤東對其接班人的更換──而接班人制度,正是共產主義國家從未解決過的制度難題。8 A0 @+ {* j8 C0 v$ M# n2 A
8 j1 E! S( h( \$ G  y3 V6 b
一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家接受端傳媒採訪時,認為這才是文革發生的根本原因:「中央主席應該由中央委員選舉產生,否則中央委員會有何用?直到今天,中共都沒有進行制度化改革,這一體制仍然潛伏着深刻危機。而文革很大程度上,就是接班危機造成的。這一難題在共產主義體制下,沒辦法取得程序性的解決方法。」在受到相關部門警告後,他要求匿名。& p6 e3 k  L* m  S6 T; x
/ H# a3 ~; C4 E( f/ _* [1 z- M
綜合權力鬥爭說與烏托邦理想社會說,文革研究專家、《炎黃春秋》雜誌執行主編丁東認為,權力鬥爭與實驗理想社會,事實上對毛澤東是同一件事。$ R/ X% o( d2 \* ^" P

+ y+ O7 H+ V: H" o! Q% B3 i' C「毛澤東的『五一六通知』是更換接班人;他對林彪的『五七指示』,則是他理想社會的藍圖。他既要解決換接班人問題,拿下劉少奇,同時也要進行烏托邦實驗,把全國辦成一個大學校」,丁東告訴端傳媒。
# i! p/ P+ X* H1 {7 U0 Y3 l! i$ V( C& u; r
文革到底是權力鬥爭還是烏托邦追求?或許真正答案,只有毛澤東的孤獨幽靈知曉。
  n: {8 ?) I7 y) R" D4 `0 W# J7 g4 e; H3 N& \
「我不會回答毛為何發動文革。我關注的是他為何能成功地發動文革」。
& A9 P' q9 g' T5 w, j8 u2 S$ _7 o/ k: f% G' L( _, y
在訪談中,卜偉華甚至認真講述了另一種可能──毛澤東之所以發動文革,很有可能是因為「有病」。
5 S( L3 X" @# b- }% k$ ?8 m3 H5 Z6 e6 K. D& J/ l  M1 H; o
「晚年毛澤東的腦子,很可能有毛病,可能間歇性發作。但是我們沒有很多第一手材料,證明他到底病到什麼程度,對他影響有多大。」
$ ?. g1 ?0 \/ j3 B/ J3 r. R3 l" W( M+ g8 n
這一判斷看上去荒謬,卻合乎邏輯。沒有任何力量約束的獨裁者,必然恣意妄為。「病夫治國」,恰恰是獨裁體制常態。因此,一位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家告訴端傳媒,「我不會回答毛為何發動文革。我關注的是他為何能成功地發動文革」。( `7 k. F0 U, X) {
1 i: C- }( {+ a- B- [! z6 C& w! x
也因此,或許更值得探尋的問題是,毛澤東何以成功發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 J% ^0 U% R( [
6 s  i$ E$ I9 {: Q$ p【二】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文革能被成功發動?! T/ Z) w4 t- F, L4 l; Y- v/ M
3 D; R/ S% z' ^- M# D/ S0 C) x
(本節由郭子健與鄒思聰合寫)
: E/ y: P  o7 c4 a- X% L* x3 r" ^: F& a8 T
儘管文化大革命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形態,但是文革的成功發動,卻有着普遍的邏輯:歷史的傳統與時局的累積。3 X2 Z2 J3 j1 l' l0 U; ~! A$ P

: d6 G$ u- T. H8 b- B: p8 s* T中國是否已經走出帝制?這個問題言人人殊。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化大革命能夠爆發,卻是帝制中國無法企及的目標──它需要一個遠勝於皇帝的「超凡領袖」。
% r3 l7 H1 c) l( `6 T
2 u% w6 G/ S, \; z$ S$ Y在帝制時代,皇帝足夠專斷,可以焚書坑儒,大興文字獄。但皇帝專斷並不上通下達,足令眾生畏懼。皇帝與民眾相距遙遠,對皇帝的正負評價,只存在於士大夫的史書中。
" P( F) Y& Y- K, b2 E% u5 y' v. i% A0 A7 t; V+ Q, T2 A" x/ _
民眾生活從不與皇帝緊密聯繫,對皇帝缺乏感情,很難狂熱。並且,傳統中國有成熟的道德體系──皇帝所以祭孔,是因為皇帝本身無法發明道德,只能繼承道德,無法跳出儒家的話語結構和倫理規範,這成為皇權的界限。
0 L8 T' W8 Z  C$ x. g+ }" _
* _. j- c0 X# }; V毛澤東卻完全不同。
; i& A4 L+ `% Z( a; D/ v6 H1 l$ F- P
/ c2 q6 q1 g$ l* E( l" D* ~- {# G在缺乏一神教傳統的東亞中國,世俗領袖承擔了上帝功能,同時佔據政治權威與道德權威,成為「全能之神」。
3 E3 R6 g% Z! l; ~% |6 d: I- [6 k+ I4 Z1 u# F& M
他發明新道德,對中國傳統不屑一顧,藉助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反傳統的思潮,變叛逆為正統。同時,他借鑑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將真共產主義者(留蘇派的王明、博古)打上教條主義標籤,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國社會提供了全新道德。
6 a+ |. D) f, Y/ @" r4 `/ n
  A$ @5 N- u0 x! [% H7 g5 p% b" H除此以外,他通過民族主義,以及蘇聯共同帶來的反西方力量,使自己的政治權威與道德權威大破大立,成為最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超凡領袖」。8 j+ C* N$ U% c8 W$ q+ o

, V0 P: D1 o* B. V- ]) x現代意義上的「個人崇拜」,領袖變得可視可感,他與人民直接對話。在缺乏一神教傳統的東亞中國,世俗領袖承擔了上帝功能,同時佔據政治權威與道德權威,成為「全能之神」──這是東亞激進「西方化」所帶來的附屬品,並被打上深深的皇權烙印。
0 P: K) L7 U/ c8 ?) ?7 @+ @0 a
- i% t, M: L8 x% \2 J7 R' Q) b. h! S  J然而,領袖何時變得「超凡」?! h: ?$ K  I$ f8 J8 t
- n4 G" W* G3 a3 q  [
延安時期,紅太陽已然升起
4 }& N) Z4 ]; h) @
* m7 M6 U# r, y文革史研究專家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大陸常用音譯麥克法夸爾)將文革起源追溯至1956年──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改造和蘇共二十大。
1 C; q' `% u3 L  U  p# z$ E/ I3 j! C8 I: \# V) z
馬若德認為,1956年之後,毛澤東走上激進路線,而後遭遇挫敗;同時在蘇聯,斯大林遭受批判,毛感到空前危機。此後,尤其是1957年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使中共黨內民主不再,毛澤東從此成為說一不二的絕對權威,「左」傾錯誤至此暢通無阻。
9 f4 A4 r- g7 k! w, j
, K3 Z* j, Q  I  ]$ ]! t( W$ h* z馬若德盛讚中共延安時代,他認為中共在延安開創了集體領導的「延安圓桌」制度,毛與其他中共領袖在圓桌上關係平等。中國大陸官方定調的《關於建國以來若干重大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同樣認為1957年之後的左傾,才是毛時代錯誤的發端。$ d) ~9 C# z* Z
5 b3 C& t! Z# ?0 _' L) P0 q
歷史學家高華並不讚同馬若德,他的研究發現: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夠發動,根源恰恰始於1940年代中共延安時期。正是此時,毛澤東作為「紅太陽」迅速崛起。0 G) t7 N2 h6 r; |, b

( N5 A1 P0 q2 @/ s; e1 f* C即便是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人,命運實際上取決於是否「失信於」毛澤東。即使在「文革」中被打倒,他們也不敢破釜沉舟,忤逆領袖。2 ^7 u( S, G* p2 q$ U
, N2 K6 ^, x) P( T  R# v9 a" ~
全面梳理1940年代毛澤東發動延安整風(1941年5月﹣1945年4月)之後,歷史學家高華認為,毛澤東個人權力在延安整風之後,與其他政治局成員已然高下立判。1943年,毛澤東有了新的稱號:「政治局主席」。自此之後,中共中央的決定,都需要毛澤東本人親自批准,方能傳達下發。上至以「中央」名義起草的文件,下至《人民日報》社論,毛澤東都擁有不可駁回的最終決策權。
' @5 C2 K' u; |# y& j, |& ~  |) n. A
即便是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人,從此對毛澤東也再沒有過「對抗」,他們完全成為毛澤東陣營中人,並服從毛的意志。直到文化大革命爆發,他們都沒有與毛產生過路線鬥爭,抑或平等談判。他們的命運,實際上取決於是否「失信於」毛澤東。即使在「文革」中被打倒,他們也不敢破釜沉舟,忤逆領袖,皆因毛澤東的神聖權力,早已超越正常決策體制。) b& O3 W' A. M, ?4 s, c* x( f8 i
1 m) b* t9 `. x$ z0 [! ^! t9 |
有了古老傳統和穩固「制度」,接下來的事情便順理成章。經歷了「大躍進」後深感挫敗的毛澤東,在1960年代全面開始自我神化:
' {, M: Z1 a' C1 J7 `) J
. y$ b( Y2 g! [廬山會議之後,被寄予厚望的林彪不負領袖期待,率先在軍隊裏發起「學毛著」運動,迅速推出兩個「英雄模範」雷鋒和歐陽海,在無私奉獻的動人故事中加入了「學習毛澤東思想」的重頭戲;縣委書記焦裕祿則被冠以「毛澤東的好學生」光榮稱號……: n  `# o+ C7 Y
" f. q8 l4 e5 j4 P
此時,「朱毛紅軍」早被拋之腦後,「毛主席、劉主席」銷聲匿跡,「超凡領袖」只待登上天安門城樓,接見紅衛兵。
' k% Q3 H/ ^, F: S* [0 X7 i! o7 j& ~
官僚極權體制的超級動員能力
% x+ u5 a4 J* T2 U% v4 k0 K8 C. S: x7 g. U' M$ Q5 C* n7 D
在毛澤東獲得空前聲望的背後,是一整套國家機器的支撐運轉。文化大革命雖然形態特殊,其發動方式卻毫不獨特,仍然仰賴於斯大林建立的官僚極權主義制度──在這套體制下,人人都要參與政治運動,無法逃脫。儘管對毛澤東為何發動文革的一種解讀恰恰是,毛不滿這種官僚極權主義制度。
3 }% }5 L/ R& M8 u1 U/ V* q3 P9 q
5 X, N" G3 o3 I2 g0 w4 `: T" Z4 ?1949年以來,除了著名的「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反右」、「四清」、文革等政治運動以外,實際上,在中共建政頭三十年中,中國大陸從城市到鄉村、從政治到經濟、文化、社會諸領域,一共發動過五十五次全國範圍的政治運動,頻率達到一年兩次。每次運動,都是舉國動員,全民參加,社會驟然緊繃。6 S0 M1 J$ D1 Y) S) z
/ `4 _) M% `; }$ h& ]/ T
毛澤東雖然「反對」斯大林極權體制,卻恰好利用了斯大林體制的極大動員能力,「從上到下」地成功發動了「文化大革命」。
' F) @* j, Z" s7 K
: c3 t1 ?+ h  W+ \中共沿襲斯大林極權體制,製造了一個政經高度重合、國家社會高度一元的體制。國人被編入「單位」,鎖定戶籍、確立崗位、建立人事檔案,人人難逃政治運動中的審查與批鬥,成為一個「沒有退出機制」的社會。
; f$ G' m1 i, U% S# m2 ^% ^, F# ?/ S- `; X  Q# P, D4 q
歷史學家雷頤告訴端傳媒,「黨國體制用計劃經濟等方式,將每個人都納入黨領導的機構與單位裏,在此種情況下,執政黨內部的鬥爭,必然會變成一個全社會的運動。」\n
! J: u2 J0 S$ \4 G# ?" i而這一體制,在發生在重大失誤的情況下,毫無及時糾錯的能力。
) H! }0 A$ ^" S* m/ @* v2 ~0 l6 }
: _4 C$ a: y: ]' ~0 J中央黨校教授卜偉華告訴端傳媒,「文革前,很多黨員和高級幹部已經看到問題,但沒有辦法具體糾正這些錯誤,沒有途徑和制度去提出反對意見。」
  L9 I  e: C  Y  @- z
) O/ t3 z- I9 C' g; C9 D/ @因此,毛澤東雖然「反對」斯大林極權體制,卻恰好利用了斯大林體制的極大動員能力,「從上到下」地成功發動了「文化大革命」。" D: a) ]+ E8 w
( j  B$ L9 N/ ]6 v
文革前17年的怨氣,導致了「奉旨造反」
( U3 ^) r$ `" u$ a, i
- ~. f2 D% I/ P! q  H/ O文革之所以成功發動,民間憤怒綿延不絕,也離不開斯大林極權體制導致的巨大基層怨氣與仇恨。
0 F2 e- N* m* s5 k
# J/ q" C' [8 x% F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基層幹部和民眾遭受數次政治輪替,在整人與被整中不斷轉換。土改運動中的積極分子,很有可能成為四清運動的審查對象。因此,新老幹部之間的仇恨、基層幹部與普通民眾之間的仇恨,醞釀於歷次政治運動中,在「文革」前積累到了頂點。
" H' P' Z4 V* S7 c4 K5 [) v, ~  U. h* {. |
除此以外,文革前17年的教育體制、高度一致的意識形態、建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思想改造、政治批判運動,都讓整個民間思想高度一致,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給文化大革命的失控,積累了亟待燃燒的薪柴。: M1 U+ [: U' \, b- H
8 |0 F, r7 O5 N6 h
「文革」作為「群眾運動」的背後,也是「奉旨造反」的群眾報復。\n
/ K* t1 f2 k5 m1966年,處於黨國體制頂端、備受人民崇拜的「超凡領袖」毛澤東,看起來要一手毀掉斯大林極權體制,給人民真正的「民主」了。# n' u6 x8 H+ u: w3 i
* {4 @) q4 I/ m  L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毛澤東一呼百應,文革成功發動。
$ i; }& k1 w$ N, r* E* t: C- R6 W1 O
此後,毛澤東批判黨內二號人物劉少奇,更是讓「造反」變得不設上限,文革於是迅速演變為難以控制的群眾運動。藉助「天下大亂」把昔日鬥過自己的官僚打翻在地,「造反有理」不啻為一道免死金牌。「文革」作為「群眾運動」的背後,也是「奉旨造反」的群眾報復。\n
, W7 [" M7 l) r' ^$ G( g' X. c# n2 ]「但毛澤東從沒想過要給中國人民真正的民主。他不放心中國人民,他覺得放開群眾,就會產生修正主義、經濟主義。他不像南斯拉夫共產黨的領袖吉拉斯,發現自己成為新的特權階層,敢於面對自己。毛澤東一直不能真正面對馬列主義的真正問題」,漢學家潘鳴嘯告訴端傳媒。5 O5 t1 G: V# l& N! s' K
0 W, v% Z6 D$ M, ^' e  g% K
看起來,毛澤東既不滿於高度不穩定的斯大林極權體制,又懼怕中共走向赫魯曉夫時代的「後極權」社會,但同時,他也從來不打算給人民真正的民主。
; W# ^% M7 n) u; l) u6 g; {
0 Q+ T' A' V- ?% ~那麼,他理想中的社會到底是一副怎樣的面孔?3 M1 W( E* A) M( C1 }+ S

( i% M* K0 u0 |# Y, O5 c【三】如果是理想,文革的初衷,曾經是一個什麼樣的理想?% C) l9 o3 e) \7 `" N
  W( U  m* C8 w
當文革正式開始,毛澤東發佈「五一六」通知時,他已表達了心中理想。
6 s- U! M9 M7 O5 _& g, ?2 G! H( k2 T
* ^- X* D/ }: H) c, O0 B" N2 E# t在毛澤東眼裏,文革前17年所建立的國家機器,階級分明,與「舊時代」相差無幾。他於是動員怨氣十足的群眾,將矛頭指向中國共產黨,去衝擊其中的「走資派」。而他試圖建立的政權形式,是某種程度巴黎公社原型的再現:在經典的巴黎公社試驗中,民眾選拔官員,官員工資與地位與技術工人高度平等,因此可以隨時撤換。$ s) }9 [' i: K! P3 z8 F% ]$ v

1 b( R- l' f- _2 K" }0 }一個在毛澤東之下的巴黎公社?% N( M# \- G2 d8 L* S9 _7 {
# V% |% X+ b4 d2 ?
然而,毛所試圖建立的理想體制,和巴黎公社有本質差別。巴黎公社中,從來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神,而只是地位平行的官與民相互制衡──在更精確的意義上,巴黎公社中,人民在上面,官員反而隨時調整。
6 b5 Z0 Y: R8 A5 U, P7 T/ W+ n& U( [4 O3 W) ~  D; d4 |
「但毛澤東所要建立的『超極權』制度,從一開始便把自己排除在外,他把自己作為一個原則條件而存在,這是他失敗的最重要原因,毛沒有包括自己」,吳思接受端傳媒採訪時,如此解釋毛澤東所要建立的「超極權」制度:「他不斷把民眾往上拉,把官僚往下壓,想要在自己之下,複製一個巴黎公社原則。」
: v  k  E/ m) _& @: `9 v8 c, Z: @; q
作為足以發動文革的超凡領袖,毛澤東自然不可能把自己置身於民主制度之中。成為「神」是他的自我需求,正是毛澤東自己提出了「毛主席萬歲」的口號。
0 e1 \2 o# l+ s2 X, \
: G4 Y: _% Z" A3 M7 T$ P$ x如果說毛澤東用「五一六通知」打破舊官僚極權制度,從而在自己之下建立一個巴黎公社,那麼在這一原則之下,他將如何塑造整個社會?5 f- s8 K0 _+ `* l0 R
) }# V4 J$ p! h; W' I5 @7 H& S
東漢與日本經驗啟發的小農社會主義?
2 R/ |( D* {* L& Q毛澤東在《給林彪同志的一封信》中,描繪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社會藍圖。
) l( G5 C$ a6 L1 N9 u# q: Q
6 L7 q" H! c' c' ]1 y在這封被稱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澤東提到鮮為人知的東漢五斗米教,這一理想國顯然與現代社會完全背道而馳:' T" O/ S3 @) ?/ S! F7 {
4 S# T7 d# n$ p- q) C$ Q% ~2 k
生活在這一社會中的人,沒有社會分工,沒有商品交換,工人種地,軍人做工,農民學軍。這一理想社會同樣沒有貨幣與市場──毛澤東一直認為文革之前17年所建立的體制「與資本主義差不多」,這樣的理想則正中下懷。2 g% g" c$ D0 m8 ^% v/ P% b

9 U9 f* z6 r4 f3 i: w9 C, a+ ~+ n「毛的理想,誰給他進一步試驗了呢?是波爾布特在柬埔寨,『紅色高棉』替毛澤東做了三年多的試驗,結果這把柬埔寨搞得一塌糊塗。」. x+ m: ^. ]5 Z4 V0 b! G

9 P- N; P' Q, z0 K7 F歷史學家雷頤告訴端傳媒,直到1975年文革快要結束之際,「毛又發動批判資產階級法權的運動,認為八級工人有八級工資制,按照技術的好壞、工齡長短,工資有高有低,這就是資產階級法權。」
4 u9 g3 n- [7 S4 }4 k# A- }) ?: ^, x# }+ Z+ H( F
於是,毛澤東異想天開地試圖通過不要分工、不要市場、不要交換的方式,來消滅社會差別、官民差別以及其他各種差別,讓每個人都成為「全能」而自足的人。
+ T5 @8 N; G" ]) [/ ]  ~0 |
" Z$ z2 z% R, u! H( V$ E  l% a東漢五斗米教的具體做法,幾乎不為人知。而毛澤東的最高理想,在文革史專家丁東眼中,則是一種地道的「小農社會主義」。3 v6 g4 Q/ @9 c: T7 B6 g, `
% y& Q6 N0 ^0 m0 i% |! E! O: z
「他無非就是讓大家吃大鍋飯,吃飯不要錢,也不用分工,也不要去交換」,丁東告訴端傳媒,「毛的理想,誰給他進一步試驗了呢?是波爾布特在柬埔寨,『紅色高棉』替毛澤東做了三年多的試驗,結果這把柬埔寨搞得一塌糊塗。」( [3 M" Q' C) V+ {

! A# J6 p6 i$ C& |4 g! X事實上,毛澤東在此前「大躍進」運動中,已經部分試驗了他的理想,結果以慘敗告終。丁東提到,毛澤東在其年輕之時,曾受日本「新村主義」影響,因而對農業社會主義充滿興趣,這也構成了毛澤東改革的思想根源。
: ^/ v. b6 }* J5 M' |3 ?% N; F0 d8 a8 a, A8 ?( Y( g* h: b* F
只嚮往革命,卻不懂治國?
: `$ U# Q+ n" Z5 f: Q5 T: v在訪談中,漢學家潘鳴嘯則回溯毛澤東1927年發表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你詳細讀這篇文章,就了解毛澤東想要什麼」。8 ?6 H% W5 ^( v: t8 B, |

3 V/ p* |& V( m) a, o0 X7 b在潘鳴嘯眼裏,毛澤東在文革中重複了其年輕時代的革命經驗。
: k3 C* N$ H; Q3 O! Z5 y; a* W) w4 _0 U0 r: _3 @6 l; J1 Z
在建成一個「小農社會主義」社會的同時,毛澤東需要社會裏的每個人「學軍」,把整個社會變成一個高度軍事化的組織。% q  C& P: e& o2 \; R% J, p- G
9 p" h6 e# t5 C0 i
「他非常崇拜農民暴力革命,殺人是可以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要打殺,只是讓你丟臉、侮辱你,讓你不再威風。只有革命者才有威風,他基本上一輩子都在這樣做。另一方面,他也很喜歡在延安當一個革命軍隊的領袖。在軍隊裏面沒有人反對,很多人都有共同目標,願意犧牲。毛一直都懷念這種氣氛,但是和平年代,不可能有這個氣氛。」
8 B+ V1 R; a7 a9 N8 b; B% ?3 V' ?! b( R1 ^- O% z* w5 @! H& W
也因此,在建成一個「小農社會主義」社會的同時,毛澤東需要社會裏的每個人「學軍」,把整個社會變成一個高度軍事化的組織。
' w6 Y# M$ g% B1 B
1 S  l: X0 ]: U6 y! L7 E; G「我在一些全是歷史學家的微信群中說,毛澤東的治國才能很低。他們很驚訝,怎麼可以說這樣的話?我的意思是,他對於發展國家,對於經濟根本沒有理解,他完全反對現代化」,潘鳴嘯對端傳媒解釋。和其他歷史學家一樣,潘鳴嘯承認毛澤東看到了斯大林主義極權制度的嚴重問題,但毛澤東窮其一生,也無法找到出路。/ `3 ~9 w* i/ G% @* R& W0 z

+ l/ c/ s- @" |- J% h% Q毛澤東對民主沒有真正理解,他早年讀過幾本來自蘇聯的著作,但僅此而已。他從未接受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而只是在年輕時代受到革命家李大釗的影響──而李大釗則深受俄國民粹主義思潮的影響。! X! _5 U9 O0 r. n. u/ X# d
( ^3 p  q, W: [' A! Q" v5 u  r
「李大釗第一個提出,中國青年要學俄國青年。俄國青年在1874年夏天都下鄉去和農民結合,這深刻影響了毛澤東。所以我在《失落的一代》一書裏也談到,俄國民粹主義,就是毛澤東搞上山下鄉的根本原因,毛根本不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潘鳴嘯進而給出統計學證據──城市知青上山下鄉的那幾年,中國城市反而一直在向農村招工。這直接證明並非城市無法提供就業崗位,而純然源於毛澤東的政治理想。& ~; e! B; m% |3 w1 {

; h& u" ?3 h. n, ^# H「毛沒有現代知識,缺乏對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認知,也不知道中國近代的真正問題是什麼,更不知道現代工業化與現代城市的管理方式。」  _+ p6 v) _: c' S

: v0 X% s; Q" b7 p6 R/ Q& k+ C/ N訪談中,中央黨校教授卜偉華形容毛澤東,「他講話特點就是大而化之,很浪漫,很空泛」,而「毛的設想,是根據人民公社,中國古代的大同社會等很粗放的東西,從來沒有正式理論,從來沒有系統、嚴格、規範的理想。」( D/ K. k, T9 K. _( Z
- E, V3 y: T4 c" }' z
「毛澤東不懂如何治國」,一位中國社科院歷史學家也說。
" v+ S6 g' g2 E; c' h4 V7 q+ x9 n
" o  w$ ~8 R4 O  c. `) M3 o毛澤東終其一生,只善於革命,卻對外部世界缺乏正確理解,與此同時,又極其傲慢。他從沒現代國家理念,又不願造訪外部世界,始終在一個封閉體制內接受頂禮膜拜。+ u1 S0 b9 z) S
- G, y# n- o2 U; W" Z
「五十年代中期後,這一代領導人不懂如何治理現代國家,一系列錯誤導致對國家治理的問題愈發嚴重。毛沒有現代知識,缺乏對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認知,也不知道中國近代的真正問題是什麼,更不知道現代工業化與現代城市的管理方式」,這位匿名的社科院歷史學家告訴端傳媒。7 {7 N# _  j$ F1 O2 U& }1 O) c0 o

8 J, _% e: A' R在毫無現代治國能力的基礎上,卜偉華認為,正因為毛澤東大而化之的理想,導致文革中,中共體制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  R( T8 d" d2 h1 y( l0 u  B- ~

; C) {7 w" L9 \- W: Y% _4 G: t/ w「從1966年到1976年,他沒有(一以貫之的理論),很多情況下,都是走着瞧的態度。對於文革進程來說,他也完全沒有把握。很多情況他沒有想到。所以文革原來是要搞一年半,後來是兩年、三年,最終老也結束不了。」
: Y: j2 m; Y) D+ E+ d% g+ a2 Y( D6 V5 g; N
巴黎公社、東漢五斗米教、日本新村主義、湖南農民革命經驗、俄國民粹主義,這些零碎思潮構成了毛澤東的知識體系,形成了他的浪漫想象──那麼,「詩人治國」的結果,究竟如何?  F* t* O, u* k5 Q) m. k

6 n9 {% F3 S- P# }9 t文革實際上建立了一套怎樣的新世界?這一個世界與文革之前的體制,有何不同?' w  O) r8 m8 i  u' a" T* B

0 v) Q0 R. F6 S0 {. X新疆戈壁「大字報」 五十年後讓他們想起什麼?
) w  ]- J+ D; |4 X: t9 p
, P: o& I9 G0 R0 q+ S0 M【四】但實際上,文革到底建立了一個怎樣的世界?
8 l6 g8 B7 v* A+ Y! m. C: t$ e6 _1 n6 e; _) k! K: Y; ~
毛澤東設想了一個浪漫新世界,並用文革的方式進行了翻天覆地的「制度創新」。
4 Z  a5 a6 M/ e, G6 w. |' j* E# ]9 |4 f; \
憑藉青年時代的知識積累,與革命年代的戰爭經驗,這位「超凡領袖」顛覆整個斯大林極權體制,期冀「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以實現其最高理想──5 a8 ?. k0 l% E6 E" O. n8 w

# [$ C7 J2 r2 c: ?實際上,經過文革前三年的天下大亂和「重建秩序」後,毛澤東建立了一個怎樣的世界?他有超越斯大林主義極權體制嗎?文革有實現他的平等理想嗎?
: I: f0 d8 U  X+ Z; y5 R
. n. ]( q3 M  r5 r「超極權」成為「大失敗」/ e" g: ^+ B' ?
" Q. O; K$ i7 g* E- f6 j
接受端傳媒採訪時,歷史學家吳思將文革體制概括為「超極權」體制──一個為了超越極權而建立的體制。
' M% c; G, }5 M# U! n9 S" q8 e
) P9 b0 e4 b# ]  R* W吳思對端傳媒解釋,毛澤東試圖改變經典極權體制的上中下(領袖、官僚體系、群眾)的三層結構,而強行下壓官僚體系,抬升群眾地位,從而建立了一個近似於三角形的結構──毛高高在上,群眾與官僚分居其下。) v# X( g! W- T; {# S4 x9 u9 u

( |% k6 M& v* {' I; Y9 h# _; ?毛澤東將官民都變作牽線木偶,或提民鬥官,或提官壓民,使其相互制衡,相互鬥爭,「七八年再來一次」,進而永遠純潔,永無止歇。8 Y) t5 S1 N8 a8 U/ a

2 Z# J. w4 K8 \2 T+ `* N而新的三角結構,其具體制度設計,便是1968年全國奪權成功而設立的革命委員會。
2 g7 t7 Z3 _1 c  k' x2 P
' J0 v' E; z% r4 S* V5 ?. O/ I1 `在此之上,他仍不滿足,因此給這一「三維結構」加上了時間軸──「每隔七八年再來一次文革」,從而建成了「四維結構」的「超極權」體制。& o) y" B" h- R; m: ?

6 F3 P7 X4 K  ~- n& ]革命委員會由「三結合」組成:解放軍代表、「革命」的黨政幹部代表和群眾組織代表。) i/ R; X: f0 ~  l  E/ T6 @
9 Y1 R' T7 x0 i) [
這一結構中,在林彪大權在握之時,解放軍代表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在先後成立的29個省、市、自治區的革命委員會中,一半以上「一把手」由部隊代表擔任;革命委員會的建立,要得到軍隊領導機關批准。正在籌備革委會的地區,都必須由軍隊審查批准。1 ~9 G7 u& ^/ d. l* [2 t

; Z$ {8 Q( K2 Y而革命幹部的引入,則意味着毛澤東需要「團結幹部的大多數」,但在林彪時期,黨政幹部無法發揮真正治理作用。
, g4 {; M) I5 O5 L: O. L3 x: J, [
5 X/ T$ e3 i( |' |, p7 v3 W3 k群眾組織代表,也完全不依靠選舉產生──而是在「廣大革命群眾行動」中產生。因此,沒有正常制度程序產生的「群眾代表」,並沒有任何現代民主可言。) [/ a; h3 a, q( J0 G7 o7 u
5 L, u9 I4 f( n) W5 ?, H( U# Z
至此,毛澤東看上去成功建立了一個自己高高在上的三角結構──而在此之上,他仍不滿足,因此給這一「三維結構」加上了時間軸──「每隔七八年再來一次文革」,從而建成了「四維結構」的「超極權」體制。, \, k! Y3 j0 p/ A4 F
, Y7 y# o* \7 ~
而在此期間,新體制會保持穩定。  t. {" J$ A1 {) A+ @

3 Z* a: k- ]7 Q% U" ]" _在「超極權」體制下,所有階層都成為毫無安全感的失敗者,而愈發想要脫離。
. C) H0 _/ Q, b# ]6 `  h( z  o: F0 E. I! Q1 }$ O
「到穩定期差不多到頭,體制顯出越來越多問題,三角形的頂端──毛作為領袖就會調動官民邊長。邊長隔七八年變化,通過這種方式,保持制度活力,從而防止體制墮落,也讓群眾熟悉這套做法,漸漸適應,形成傳統。就好像五年一次選舉,中國七年來一場運動」,吳思如此闡釋毛所理想的「超極權」體制。
& E% j2 I+ D" F) i9 h8 e1 j; T( [* v
! @& M% _; X" M$ _在毛的美好幻想中,這一完美體制下,最高領袖穩如泰山,群眾不受「經濟主義」、「物質掛帥」誘惑──同時毛又能夠通過發動群眾,在必要時衝擊官僚體系,使得官僚難以走向修正主義,官民都在毛澤東牽線之下,永遠保持年輕的共產主義心靈。
- K+ w9 d9 i" ]9 U; O9 V  r  c! m$ ^( V
然而事實上,作為群眾代表的「造反派」對這一體制並不滿意,他們的「造反有理」並未徹底實現,而是在革委會裏,繼續感到來自軍隊與舊官僚的持續壓制──因此繼續造反,才是他們的訴求。; {7 }' f2 m$ f& ^. `2 {9 ^
+ y! G# ^7 Y# p
而軍隊與舊官僚同樣不滿,他們要求復辟經典斯大林官僚極權體制,以作為統治階層存在,而不用隨時警惕「革命左派」的衝擊。
; ?# f5 F" |( d$ I) p2 I5 _: l/ u8 g$ v
在「超極權」體制下,所有階層都成為毫無安全感的失敗者,而愈發想要脫離這一極端體制。2 }5 O6 c" P! v$ o' i5 I+ ]

$ K- t: Q+ k9 T2 X# s# ~5 b「文革加速了他擔心的、修正主義和資產主義復辟的到來,也讓他一些正當平等的理想,變得荒謬可笑。最後改革開放變得很容易。」
' r( _# a/ `" B# }& }0 l  C
$ ~6 \' S9 l  `, d  w9 S如此一來,毛澤東為了解決斯大林體制極不穩定劣勢、而創新的「超極權」制度,反而成為更加不堪一擊的極端體制。如果不是毛澤東這位「超凡」領袖的神聖地位,文革早已宣告事實的失敗。2 V' b8 O4 I6 _# S7 n# z8 D
8 z2 i: o$ [2 u  {: J1 w0 X" ]
正因如此,整個中國在此十年間,積蓄了大量推翻「超極權」體制的能量。由於毛澤東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接班人──事實上也不可能找到──於是他一死,變革便毫無阻力的到來。
/ \2 V$ x" A# Q
& e6 ]+ y* F7 S4 M" l& F吳思告訴端傳媒,「毛試圖防止資本主義復辟而選擇的道路,實際結果和毛的構想正好相反。文革加速了他擔心的、修正主義和資產主義復辟的到來,也讓他一些正當平等的理想,變得荒謬可笑。最後改革開放變得很容易。在戰略選擇上,文革是一個大失敗。」
  S. {) y/ ~; i9 V, R
! z" i- t( X% @" V& W% b平等目標沒有實質改善
6 J! C! k: j7 ?% a  r$ d3 w- s+ r由於在「三結合」革命委員會體制中,群眾代表只是虛職,軍隊領導和革命幹部相繼掌握大局,這場以反官僚體制開始的群眾運動,最終也沒完成它的平等理想。
7 K  ]: z# V% v2 b& N/ U3 n# g$ s' F' B- L7 g% V; B/ q
平等化有所「改善」。由於取消「利潤掛帥」、「物質刺激」,十年裏,工農不漲一分工資。民眾對於這一強調精神、而非物質的制度安排,也做出了基於人性的正常反應,他們普遍怠工,因而獲得了普遍貧窮意義上的平等。% R; ~+ `2 i; t9 c  ]: R$ e

& j* X! `7 s( o文革期間,群眾寫大字報批判領導成為可能,被打壓風險略有下降。黨政幹部必須插隊勞動,並強制去五七幹校學習,整個官僚群體與群眾之間,在地位上逐漸趨近,但根本結構並未真正變化。
' z7 o; K0 d- R  f4 a4 k2 L7 e
7 q, U+ [4 M( T/ {$ P7 v5 u6 x「難道薄一波住進去就是官僚主義,姚文元住進去就不是官僚主義嗎?」: T: L2 Z6 D  ]- K8 i
9 ~- P+ L% {$ F
歷史學者雷頤對端傳媒舉例,「當薄一波被打倒後,他在北京八中旁邊的胡同有88間房,因為在文革前,按級別分配房子。他家被抄走之後,姚文元(注:『四人幫』之一)住了進去。難道薄一波住進去就是官僚主義,姚文元住進去就不是官僚主義嗎?姚文元甚至更過分,因為他工作需要,又擴充幾間,把旁邊的居民住宅擴充了進來。」* x# }- ~% U- ]! X

3 T" D; |+ n' h9 l3 O: s而在文革後期,恢復大學招生過程中,「工農兵大學生」因為不再考試,而滋生了更多腐敗。這些入學資格通常被分配給「可教子女」,而「可教子女」恰恰是文革中被打倒的當權派子女。
* Y& h3 }3 V& s& Z
+ U! }' |. D# f7 q0 S除了官僚體制「新酒入舊瓶」以外,建立在整個體制之上的變化,則是毛從半人半神,徹底變成唯一之神。與之相應,林彪也一度變成半神,被寫入黨章,成為「紅太陽」接班人。
% [- X/ C3 N8 |* ^. U3 R. o
* x! J: X  @0 g" s文革中臭名昭著的《公安六條》第二條規定,「現行反革命」便是「反對毛主席和林副主席」。於是,在社會內部層級有所縮短時,毛與國人之間極大地拉開了絕對差別,變成人神之別──這一個人崇拜,使「平等」在文革期間,不可避免淪為空洞幻象。4 Q" B- M8 K5 P: P
* h; _( V2 ]) ?
極不穩定的「三結合」革命委員會體制,最終仍沒有超越斯大林極權體制,也未能實現毛澤東的平等理想──而更進一步,這一體制黨政軍高度合一,成立過程既無黨章依據,也無憲法依據,完全來自「超凡領袖」的任意決斷。3 r/ ?: v- \& T% ~5 p
8 o$ v3 N2 k( [3 @) F" E
新體制極權程度更高
# ]/ M2 c, V. A) D8 T9 y而更加嚴重的事實是,林彪大權在握之際,軍隊基本控制全國革委會,而軍隊政權的極權與暴力程度,更勝於官僚極權,「三支兩軍」──軍隊的「支左、支工、支農、軍管、軍訓」,變成了這一體制的「新常態」,毛澤東因此建立了一整套更具壓迫感的極權制度。7 s5 I  U* D$ {: w5 `. U5 e  b

2 |" b, v, }! C0 c3 f0 H1 a「軍隊幹部掌權有很多弊病,比如軍隊不瞭解地方情況。軍隊只強調服從和強迫命令,簡單粗暴的現象更嚴重,這一點比文革前還厲害」,中央黨校教授卜偉華告訴端傳媒。
0 X1 h* F+ O+ Z8 A: J
" v2 j$ a/ h0 S% r+ ?  i3 W9 L! j中共九大前後,毛澤東需要建立新秩序,因此他依靠軍隊,革委會也成為實際上的軍政府。軍隊控制大量地方政權,然而,潘鳴嘯對端傳媒分析,「共產黨國家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存在,毛澤東和林彪的矛盾就在這裏。林彪死後,毛澤東最終還是恢復了共產黨原來的體制,他沒有真正創造新的模式。」
% X5 h0 \9 ]% }- @3 U, l( h) D. ^* A
「新建立的體制,比原來的體制更加殘酷,極權程度更高。那一階段整的人更多,冤假錯案更多,受迫害的人更多。」
# I2 O, L. w" q/ Q8 U& `7 }/ v+ u% r9 _! }; }; h% O
直至1971年9月13日,林彪事件發生,全國上下,又馬不停蹄開始清理軍隊幹部。軍管狀態終於解除,而重獲信任的革命官僚再度掌權,中國基本又恢復至文革前的官僚極權體制。
6 Z( l2 F9 [+ l" {* ]1 q" M3 @8 \+ x( h6 f! t
晚年毛澤東已倍感無奈。最終,毛澤東仍不得不依靠他試圖超越的斯大林極權體制,來掌控全局。但與此同時,為了防止人民懷念從前,他又再度發動一系列意識形態運動,「反回潮」、「反復舊」的口號,鋪天蓋地宣傳開來,以批判「今不如昔」的社會思潮,保持體制的純潔如初──但實際上,官方的激烈舉動,更從反面印證了民間的不再跟隨。
) z% K; e- u1 q3 k
. J" J: [' G( k! l- T+ p「毛澤東重新建立的體制,從來沒有自己的規劃,他一直都是邊進行邊看。而新建立的體制,比原來的體制更加殘酷,極權程度更高。那一階段整的人更多,冤假錯案更多,受迫害的人更多,而其本質上,和文革前都是一樣的」,卜偉華告訴端傳媒。
! G) ?  a* S! H# @5 q1 p+ `, `+ W* N" n, G# X# d- N4 t: L
「人並沒有完成他不受壓迫的,平等的理想。在這種中國特色的種姓制度下,普通人的地位根本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差。」( r) i. I+ ^8 `9 }/ H3 @
/ O1 M& w, v+ d2 G  Q
終其一生,他也不知道現代國家如何治理。「毛走到最後,可能也有一種解脫感」。7 S+ L  g( ?9 `8 u. _. l
7 S+ i3 Z0 d6 p# A9 n+ f# w
臨死前,毛澤東評價文革「三分錯誤,七分功績」。但顯然,他已無可奈何的發現,他找不到自己所打造的體制能夠持續的任何辦法。
4 G2 ]* I8 y) e2 @4 {4 @( l3 E3 ~8 Y/ R! K# f/ A  _
從1966年,他親手打倒劉少奇這位接班人開始,林彪、王洪文、張春橋、鄧小平……他已經嘗試了太多人作為自己的接班人,這些人要麼能力不濟,不能服眾,要麼反對文革,可能復辟──最終,山窮水盡的孤獨領袖看中了毫無權威的華國鋒,無奈之情,溢於言表。+ X6 n5 y. z/ M3 J$ X8 z2 a
0 k1 Z) k/ l! {7 {) h2 [: u+ G# v
「選到華國鋒時,毛澤東已很難給他戴高帽子了。華國鋒說自己能力不行,毛只好說,『我就要自認為能力不行的人』」,丁東細數毛澤東的每一個接班人後,得出結論,「這個接班制度是一個怪胎」。, m* I' Q7 f! f  \2 o1 ^. M

  Y2 R& Q, ]" j7 Z# ^- @在生命最後十年,毛澤東試圖去建立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烏托邦,以超越脆弱不安的斯大林極權體制。但終其一生,他也不知道現代國家如何治理。, B; [% J$ m$ Q+ a9 X3 R

* s% e, [& ^; s6 W4 c$ B1966年,當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時,他信心十足,精神矍鑠,遊過長江,萬眾擁戴。十年後,天安門爆發「四五運動」後,毛澤東深感震驚。此時他已行將就木,也明白人們不是單純悼念死去的周恩來,還在反對他和四人幫。毛澤東不可避免意識到,他並未建立全新體制。
1 P& k- M4 R5 y* b4 Y  B3 t  {3 _! ]6 o7 P5 D
在生命的最後時日,毛澤東酷愛《枯樹賦》、《恨賦》、《別賦》等悲傷痛絕的詩賦,憂傷失意,無可奈何,成為徹底的孤家寡人。
5 |+ N+ I% d+ n2 E& Z
# U% n6 B0 M) h% \「毛走到最後,可能也有一種解脫感」,一位中國社科院歷史學家推測道。# u( F) N" w$ J+ `2 `. H/ r

2 _$ O: G% h: o8 z1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 ... d-creightquestion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9

主题

443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25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1 1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被忽視的文革真相:官方暴力遠遠大於民間暴力, J; `. x: ?9 e% P! c, l

2 W' V3 U8 ^$ r6 v) F追溯這場以失敗終局的「文化大革命」運動時,它至少顯露出三張面孔。
/ K7 K, @' R5 F4 E
! }2 K  m. b. K  n. o; v4 o- e造反:最為人熟知,暴力事件最少
. {% ?" P4 _" l# F4 }3 U$ T/ v* J最為人熟知的文革面孔,是文革初期(1966年)的大規模造反運動。\n
" y3 T. k. `/ y5 }6 p! @3 t在這場運動中,不同種類的紅衛兵造反派,針對「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官員、反動學術權威、黑五類知識分子、學校領導、反動家庭及個人,進行大規模批鬥侮辱。4 ^, _8 |& C& w! F# c
7 F- S" O5 x, K' P$ w' H2 u
文革的這一面孔,官方「反思」最為眾多,也默許民間談論,並在黨的決議框架之下,允許出版。
$ {: X! B+ L" `! V: m% Y& Y# v1 H  b, ~
然而事實上,這一階段的實際暴力事件,恰恰最少。4 i- U/ ]( K6 \  @% e
+ e0 ^8 }. \5 t: S9 n/ G
主張以「宜粗不宜細」來「全面否定文革」的鄧小平,他作為黨內最大「走資派」之一,就在這一時期被打倒,成為最早一批被打倒的中共領導人──因此鄧小平對文革中「翻天」的一切人都毫無好感。這一點上,他與同樣在文革期間被打倒的中共領導人陳雲不同,陳雲仍然看重紅二代子女,因為他們是「自己的孩子」。" B* w/ t, v- V

: `8 M8 {) o  S* `0 \& v3 a, P因此,「體制內否定文革」一派眼中的文革簡單直接,亦即「造反派」打擊「當權派」。於是對於重奪權力者來說,自然必須徹底否定。6 `* ]# z/ K6 F: D+ A" `

  W1 l" o( H' D& |0 S, X絕大多數中國人對這一面孔的文革印象深刻,即便從未經歷,也能通過官方結論加以想象。然而事實上,這一階段的實際暴力事件,恰恰最少。
, Q. }. N* [5 [
  q; d: S7 F5 `( v  O6 l武鬥:群眾鬥群眾的暴力1 [7 E0 A6 D% e* U
此後,文革開始顯露它最張狂暴戾的第二張面孔。大規模派系武鬥在1966年10月至1968年6月間持續發生。這一面孔下,「群眾鬥群眾」成為基本特徵。
; B+ _: z" M. y9 g
) ?& ~0 C" J3 r& A' n參與武鬥的每一派,都聲稱自己是革命正統,在「保衛紅太陽」。這一階段天下大亂、全面內戰,它們成為了駭人聽聞、血腥殘忍的傳說往事──「紅八月」、大興縣屠殺、重慶大武鬥、武漢720事件、清華百日大武鬥……種種事件,無不成為後人聞之色變的全面混亂,徹底失序。
4 A' P9 V) Z; z) p9 L: J0 l' K# x- E  c
7 N( B" q: P+ ^/ Z' M0 L混亂與暴力是這張面孔的核心表情,它往往被官方當成民主化對中國有害的直接證據,也被視為文革暴力最為嚴重的時期。
; T# N% m3 G- `9 n2 y- U, b
9 @' j( {" t1 x7 \8 H! A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恢復秩序」的過程中,文革的第三張面孔猙獰畢現。/ Y  p; c. w4 O  f0 r* a

( ]/ D; y: e) A% C「恢復秩序」的革委會:由上而下的超大規模暴力4 S5 c- m3 M; g8 d2 f8 F  d$ a+ v6 ^

* x8 i, `& F9 \官方對恢復秩序從未提及細節,也從來正面敘述。然而事實上,正是這一「重建秩序」之路,和它所建立起來的全新體制,其暴力程度與暴力規模,遠遠高於看上去「天下大亂」的派性武鬥階段。
/ _& p& a( A' g7 z+ f
4 L. ]3 C# N4 Z% P7 u' e這一階段始於1968年5月。毛澤東在當年八屆十二中全會上提出,從現在開始,要「清理階級隊伍」了。
# g/ V9 Y. \6 W9 E. a9 B! c+ N$ n; g4 z+ [# b0 O6 ]
「清理階級隊伍」的矛頭,並非指向文革中的「造反派」,這一次,毛澤東將利刃對準一切人。# b7 S5 {" z* ]" N

+ S1 U/ x8 l) j$ i) S: |+ M; w毛澤東拾回了官僚極權體制這把利刃。當共產黨的高度組織動員能力運用在重建秩序上,便會對一切人使用無差別暴力。
' `4 b4 ~% }- D0 v0 G/ ?, j- M& \. m! Q
「主要清的也不是‘黑五類’(注:地、富、反、壞、右)。‘黑五類’的人群是確定的。主要清的是歷史問題,清叛徒、特務,清‘五一六反革命集團’,這些是不確定的。開始範圍很大,然後再慢慢甄別、慢慢平反」,中央黨校教授卜偉華告訴端傳媒。4 M5 y7 o$ r  L1 \9 p* F4 {
( n2 R5 Q0 @' d1 R3 R
正是這一過程中,冤假頻仍,錯案紛至,打死、殺害、自殺事件不絕如縷。& Q5 [3 Q! I' Z3 V- y* v8 f; e
/ C1 f- f6 J% f
「文化大革命中,你看前三年打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死了很多人。但是文化大革命真正很多死難者,都是在武鬥以後。『清理階級隊伍』,『清理五一六』,『一打三反』,都在後續運動中,發生的冤假錯案,受到的迫害更多」,卜偉華分析。
1 d' {% Z% H. S9 K3 W6 O" T# Z6 m( t9 U6 X7 R1 f4 T
「清理階級隊伍」運動(1968年5月開始)、「一打三反」運動(1970年1月30日)、「清理五一六反革命陰謀集團」運動(1970年1月31日全國清查)等大規模官方組織的運動,也因此構成了文革的第三張面孔──這張面孔陰沉有序,鐵腕無情,勢若覆巢,無人倖免。7 S' z0 e* m& F. _5 y

; G2 k; |# d3 |8 h正是這張面孔,幫助毛澤東恢復並打造了新建制。然而事實上,它並不新鮮,就是毛澤東所要超越的官僚極權體制,在重建秩序中,毛澤東拾回了這把利刃。' B. q2 T1 r" x. f4 f5 O
9 M* X' p8 n& J* U8 K
全國成立革命委員會後,共產黨重新控制全局。當它的高度組織動員能力運用在重建秩序上,便會對一切人使用無差別暴力。
. `! Z# r3 ], k2 X' t3 W
; X$ ]: _/ Z, R/ X. d! \「殺!殺!殺!殺出一個紅彤彤的世界」。
, u0 z0 g1 F0 {! i2 m
: c6 l" ]( p" O$ H) B「不了解情況的人,看前面非常亂,非常轟轟烈烈。文革中的‘紅八月’(注:1966年8月),你看打死了多少人?一共一千七百個人。遠遠不如後頭,搞『清理階級隊伍』、『一打三反』這些運動厲害」,卜偉華告訴端傳媒。
5 L* p* D2 N$ x  D3 C
9 W7 K7 J, W* ^「而後面,雖然在很多地方看上去悄無聲息,但只是一個單位自己,整『五一六』,整叛徒、特務,各種各樣的冤假錯案,一個小單位就能整死好幾十個人。有的一個地方,雲南一個滇挺案(注:抓『滇西挺進縱隊』)整反革命集團,一下子就整死好幾千人。內蒙古『內人黨』案,鎮壓死好幾萬人」,卜偉華對端傳媒舉例道。
( p7 V% G9 w& G9 U' t" X' P& u0 L9 d5 w: K% z2 W
不特如此,1969年中共九大以後,新體制建立,維穩成為首要目標,軍隊、公檢法等部門開始進行更加嚴厲的專政。在1970年「一打三反」運動高潮時,全國各地懸掛着林彪的指示──「殺!殺!殺!殺出一個紅彤彤的世界」。, R" x  G8 w2 x$ L: R+ T
9 e: E# @- M. ?: A2 I) a; U9 P
鎮壓需要指標,也需要足夠的威懾──所以短期內殺人必須足夠多。於是中央政府將原本屬於最高法院的死刑審核權下放至省級,省級只需把殺人人數在中央備案即可。有些省份將權力再度下放,導致最後,縣級都有權宣佈對鎮壓對象執行死刑,並且被判處者一律立即執行。! k* i$ \8 g  @2 M9 L0 ^
) k& o  ?4 j; U; i. w8 V2 G
大規模殘忍清洗與鎮壓,主要發生在林彪如日中天,軍隊控制全國革委會之時。直到1971年9月13日林彪垮臺之後,軍隊代表逐漸被清理,當政舊官僚重新迴歸主導地位,體制暴力程度才開始稍微減弱。( Y/ m6 z) M" K  S" A
9 _$ H( r' ]' _- \9 K' w5 F
在此以後,雖然運動仍然連綿不絕,但「批林批孔」運動、「反回潮」、「反復舊」運動則主要集中在意識形態領域,肉體暴力已大大降低。
+ q  I" s% p4 T  n" U. \& T! i& Z. z' Z: c0 X5 F
最新研究數據:政府製造了四分之三的死亡記錄' t3 Y9 R  g2 m( t1 y

3 c5 w8 Y! F$ `' {/ n對於文革第三張面孔的暴力程度,海外最新文革研究已有數據庫支持。1 `* Z4 {4 T6 K
8 e% v  D% d) ^/ `7 \, g: t; d
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家魏昂德(Andrew G. Walder)於2015年秋季在權威學術期刊《Social Science History》發表論文《Rebellion and Repression in China, 1966–1971》。
, K) x. e3 N1 M- ~2 o- y) l- U6 k; @+ T( [5 D$ f1 j* H. r+ P
魏昂德的研究團隊用近二十年時間,搜集了中國2213個市縣的年鑒,並且將這類原始出版物信息編入計算機數據庫,記錄了中國1966年6月至1971年12月的相關數據,其中包括這一時期因為政治運動而導致的「傷亡」數據,也包括「非自然」死亡和其他受害者(如各種形式的政治迫害:監禁、公共毆打、抄家、指控進行反革命活動等)。
1 \+ {+ W7 T. V8 V7 @+ F1 ?0 q' v
5 a7 z, }6 G; ]* l: [魏昂德通過數據庫分析,認為「政府行為的破壞性,遠遠高於叛亂分子的破壞性」,「政府鎮壓導致了大部分的死亡和受難者。」而數據庫的挖掘結果顯示,在176226人死亡記錄中,聯繫到特定事件,近四分之三的死亡(130378)源於當局行動。而在超過1000萬記錄在案的受到政治迫害的受害人中,受到當局鎮壓者,則超過90%。
' ]2 i" o. ]. a+ ~, C) A: x% R+ R; H
文革第三階段的面孔,本身已經構成一場「全新運動」──然而,這一真實面孔長期被文革的前兩張面孔隱蔽,反而成為官方正面講述的「成果」。: m' D6 {; E: O( _8 o

: u2 G8 `6 ?+ P! {這些特定事件──如「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一打三反」運動──除製造了至少三倍於派系武鬥的死亡人數,也同時製造了大多數受到政治迫害的受害者。除此以外,在這些官方運動中,受害者除了遭遇暴力以外,還被進行針對性的長期調查,遭遇監禁、逼問、抄家、失業,與親人長期失去聯繫等災難。
! }* e) t5 y$ Y7 L4 p% ?3 G! _+ L
這些官方行動主要由革命委員會執行──而此時的革命委員會,主要有軍隊負責人掌控。- v+ q3 i2 u$ \' ^- N" s. M2 b3 y
8 A! k6 C1 S( P) \& \; |7 x1 W& u
魏昂德在論文裏得出結論,「簡而言之,叛亂分子確實應該為大量死亡負責,但他們基本上只是殺死了其他叛亂分子。相比之下,政府的行為是更加殘忍和有效的破壞,他們製造了四分之三的死亡記錄,以及90%的政治迫害。」) {0 s: `, R: a. Z
, J: g7 M4 |; W
所以在魏昂德看來,文革第三階段的面孔,決不能僅僅概括為一個「恢復秩序」的過程,它本身已經構成一場「全新運動」──然而,這一真實面孔長期被文革的前兩張面孔隱蔽,反而成為官方正面講述的「成果」。$ O% ^7 J& k- Q4 P
+ O! f3 ?# A# k* X% H7 o
魏昂德認為,這一場「全新運動」如同1930年代末斯大林發動的「大清洗」運動所引發的「大恐怖」一樣,並且還刺激了「紅色高棉」幾年之後在柬埔寨的極端行動──在訪談中,文革研究專家丁東對端傳媒得出了同樣結論。9 Q. t2 q( n/ I0 N( u% E9 A; V' `

, ~5 Q' B" @2 N5 O* K只有理解在文革中,官方暴力遠遠大於民間暴力,才能理解文革的第三張面孔,這張面孔被長期塗抹,冷靜有序,卻鮮血淋漓──而這才是更完整的文革圖景。2 u3 v* s" |7 ]! E# h

. P8 _% s) \8 j# k(注:「一打三反」運動,即「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反對貪污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和反對鋪張浪費」。)
9 D8 c) q7 t  e& C$ `
7 x2 O+ z, \7 R% y- _' Z, x【六】有人說,文革有兩個版本:毛澤東的文革、人民的文革,真的嗎?
" L7 p) T+ @0 ~2 }: _& o1 O
' [  y7 }) b2 A  S& ~: E5 o在所有關於文革的討論中,「人民文革說」另類突兀,又引人注目。
) k$ C2 O+ i" K0 O9 L, D$ E8 H
2 [' Y' t4 F7 {  o6 U這套主張反對毛澤東的文革,反對斯大林極權體制,他們也從來不是任何意義上的「毛派」。但同時,他們認為毛的文革,在民間客觀地製造了一個與「毛的文革」平行存在的「人民文革」。
% q" k9 f: x  N1 Y$ w  r3 t6 z! U8 K
「天下大亂」導致的「自由空間」5 I  a$ y  J; n2 x
  p1 X" h; q9 K
而在「人民文革」的故事中,人民擁有言論、結社、辦報等自由,並且人民通過文革,既能夠衝擊官僚體系,又在主動自發思考「中國向何處去」。在一片「大鳴大放」中,現代民主政治因素正在悄然生長。
& i1 J+ c3 J1 @& P) p. a& G3 h1 W- z$ D6 k7 T7 M' t7 F. M6 O
「人民文革說」在文革剛結束時,在觀點市場裏無人問津。它更像是一次時隔多年的後來想象和創造回憶,在「改革開放」遭遇嚴重分歧的年代裏,從小範圍開始流傳,卻逐漸難以被人忽視。
6 D, Y5 P9 I) n, J) E& i5 ?8 c' F7 }! \3 G! E% V7 \
已故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始終堅持「人民文革說」。他的文革名著《牛鬼蛇神錄》剛剛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再版,其中記錄了許多「人民的文革」──也因此,他的講述被批評者認為,「處處為造反派張目」。) s/ A/ q# d+ ?
# y/ N" t' e  M+ _9 i
「所謂‘人民的文革’,恰恰是利用了毛澤東的文革所造成的體制崩壞,和四大武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來反官僚,為自己爭取切身利益。比如個人待遇等。」
4 v* P' V$ y' W# h3 h  a! W) I; _0 ~' N" K) p0 q7 [
他的故事裏,有許多在文革中另類思考與行動的政治犯。即便拋開那些無姓之人的虛實經歷,至少楊小凱本人,無愧於是文革中的另類──他確實獨立於毛澤東的命令,而主動去農村調研。在調研中,他認識到農民普遍對共產黨政策的不滿,並告知造反派同伴,不要為毛澤東權威所限,并真的得出了與官方截然相反的結論,提出了另一種文化大革命的主張。
* E7 i& L0 e0 Q$ h# d6 y$ T2 `
7 A' p+ F! Z) K0 ^中央黨校教授卜偉華對端傳媒解釋,「毛澤東很可能是通過文化大革命而打倒政敵,建立一個自己的理想國。但所謂‘人民的文革’,恰恰是利用了毛澤東的文革所造成的體制崩壞,和四大武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來反官僚,為自己爭取切身利益。比如個人待遇等。」
$ T/ l; x! V. G6 ~9 \
' N# Z* x$ B4 J+ u因為那篇著名的《中國向何處去》,楊小凱入獄十年,並在牢獄中,接觸到他後來書寫的各路「牛鬼蛇神」。另一名文革中的思想青年劉國凱,他曾在文革中受楊小凱文章啓發,寫下了《文化大革命簡析》,也持類似觀點。1 |& x( E$ M/ w9 A

2 T, h: W: ]$ Q. b+ r: N% u# q1 r也因此,他們肯定「文革」與否定毛澤東是一體兩面,並不矛盾。至少在楊小凱等人真實經歷的文革中,他們確實思考並行動,與主流意見對文革的單向認識並不相同,提供了文革鮮為人知的另一個側面。歷史學家朱學勤也曾深情描繪過思想者村落,文革史專家印紅標則在《失蹤者的足跡》中,記錄了青年精英的自我啓蒙與讀書過程。( I% t5 I$ I5 X6 h+ T/ I
! d* Z# H4 W5 X" O7 _! |
在文革中,與楊小凱有類似行動的有遇羅克、張志新等人。他們都有不同於關於官方結論的見解與主張。
9 U! I; J  D+ ]% y/ V+ s
) n; y' T9 }1 Y當原來黨委部門與管理系統徹底崩壞後,社會終於出現久違的真空。「文革前,要是出現這種情況,馬上就把你滅了。」
' M% A; ~( @1 O! O' _) U4 \
' ?( V2 ]5 Q! y遇羅克在文革早期寫下《血統論》,但其中並沒反對毛澤東和共產黨,只是提出了最基本的人權問題。張志新則是對當局打倒劉少奇感到不滿──在文革期間,像張志新這般為劉少奇打抱不平者不在少數,而因此受到司法處理的人,多達數萬人。
( ^2 M) D9 i$ j/ g/ P+ p2 m7 q" z. @! L
在端傳媒的採訪過程中,眾研究者對「人民文革說」仍然爭議頗大。
) L7 b* L! S$ ]) o- j  B
+ J# G, J5 @5 v- y8 w* x1 M文革專家丁東少年時代親身經歷文革,他當時懷抱理想主義,渴望建立巴黎公社,並且參與民間組織,學習《法蘭西內戰》,把無產階級大民主作為理想。「但從上頭來講,毛澤東並沒有這個意思」,五十年後,丁東對端傳媒說。4 X0 z, u0 X; ]: o
9 o8 Y. I* `3 Y, i" m  T' R& `3 I
丁東也承認,遇羅克等人的行為,在文革前17年的極權體制下,絕不可能出現。而當原來黨委部門與管理系統徹底崩壞後,社會終於出現久違的真空。
% Y" \5 |& S4 R& D9 ~. c4 m( u9 T6 D/ Y+ u; Q  T
「遇羅克和幾個中學生一塊,辦了一張小報,而且還存在了好幾個月。他這張報紙在經濟上盈利,挺受歡迎,發行量大,還刊登了像《出身論》這樣的文章,是明顯的利益受損群體的利益訴求,明確表達自己的理念。文革前,要是出現這種情況,馬上就把你滅了。雖然說遇羅克最後也很慘,被槍斃,但是他活動了好幾個月時間」,丁東說。) ?/ X) m" N' v- ]+ X
- l: a2 E) z. [& H! i# H
很大程度上,遇羅克的文章是為了受到不公對待的整個階層,甚至是為了「人人平等」的抽象理想,這在文革前不可能出現。
2 L& U1 A! G6 {- z) T& T5 j7 y+ U% [! f1 Z# `$ ]% r
另一方面,在文革天下大亂中,也有「為自己代言」的群體出現。許多臨時合同工建立組織,公開要求與體制內工人待遇平等,並一度得到江青等人支持。這類底層自發的群眾組織,很多遵循着「少數服從多數」,「民主選舉」的方式選出領袖,民主實踐真實存在着。
' [! t1 p2 M1 ]) d( v/ I
$ m/ \' N  I6 G' C9 ]  f! ?% h5 @「奉旨造反」的局限
7 U0 w. j  S4 m5 E; D  J. F& ]: w# E& T) W
然而,在一切可能導致民主的實踐中,毛澤東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早已懸掛當頭,這讓可能的民主變得虛無縹緲。事實上,在整個文革造反運動中,除了極少數人在「獨立思考」以外,所有人都對「超凡領袖」毛澤東極度崇拜,沒有任何懷疑。
9 ]) @  b3 m2 Y% \" J/ g& _
; O. ]4 W) c% m( y卜偉華對端傳媒舉例,「目前大量『造反派』頭頭的回憶錄,講述自己造反經歷時,可以看到絕大多數造反派都完全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按照毛澤東的教導搞『文化大革命』。」
  Q7 Z5 g" `# R1 |( J2 e% O: b, ]" o, y6 `
在毛澤東的最高指示面前,有限的「民主」與「結社自由」不堪一擊。- R$ `  l  A; F8 K: ~
2 r4 B4 ?* {6 n7 C" L1 v
「現在有一些人,尤其是跑到海外的一些人胡說八道,比如鄭毅,他是我們一個中學的。他說我們當時就想反共產黨,這不是胡說八道嗎?他的事誰不知道,為了表示自己是革命的,把毛主席像章別在肉上,在胸前留個大疤。你都這樣表白了,當時是什麼樣?你現在說我就是反對共產黨的,你說誰相信你的話?」,卜偉華說。8 o! E" T! `2 B3 J8 a

# N3 g3 j+ n* S- B, S% B在毛澤東的最高指示面前,有限的「民主」與「結社自由」不堪一擊。曾嚮往巴黎公社的丁東也承認,「哪怕這個組織內部再民主,中央文革小組一句話,說大方向錯了,那這個組織馬上就土崩瓦解。」
  V& T+ d3 @, I) j/ [$ c9 S; @! ]5 B- r$ i5 w& j
「造反」不能觸碰的底線! |* f- O% p( X& x& b4 J3 A

% ]0 i' P9 `9 m除對毛澤東高度迷信外,即便在短暫一年多的有限結社、言論、出版自由中,毛澤東與中央文革小組也規定了許多不能觸碰的底線。/ ~, Y  n& Z  b" D% v) h3 m

( H, ^. f  K/ W文革一開始時,由於禁止「成立全國性的群眾組織」,許多全國組織被全部取締,並且受到「反革命組織」對待,遭遇鎮壓。. W7 F6 _( [4 C
: ~& d) K! _2 @2 c7 U# B# r' F
另一方面,毛澤東始終要保證軍隊保持安定,所以他在文革中反復強調,「不許反軍亂軍」。
2 E5 P2 V# u! I' Q9 @' ]; s
( `! [, C3 u$ J* Z5 N1 h/ `7 g而對於公安、司法等部門,雖然毛一度號召「砸爛公檢法」,「但仍然不是誰都能去砸爛的,許多人在這上面吃了苦頭」。
6 J6 Q: w( h% B/ ]# K0 q2 X7 j0 o6 [/ l0 W
損壞一張領袖畫像,弄壞一枚像章,說一句牢騷話,喊錯一句口號,標語寫錯一個字,就可能立刻被戴上「現行反革命」的帽子。2 b/ D% U* b3 C, |- z! e

: R( p3 o" ^4 @而196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公佈的「公安六條」,其中最著名的第二條就是人們熟知的「惡毒攻擊罪」。# i" s, X6 W; H: C; V8 g2 C) q+ r
5 l5 ]; w3 G, d4 Y' C
這一條款明確規定,反對毛主席與林彪者都是現行反革命,而在具體施行上,中央文革小組成員也被劃入「無產階級司令部」中,容不得「造反派」半點反對。5 L# b- d4 K( ~( z/ d1 Z/ `

6 r7 m, ]5 l. A3 u而在這一臭名昭著的條款下,許多人損壞一張領袖畫像,弄壞一枚像章,說一句牢騷話,喊錯一句口號,標語寫錯一個字,就可能立刻被戴上「現行反革命」的帽子。5 `' M4 ]8 w3 P* r2 R" L# f
, A  W6 t# B* M1 o( R# u
楊小凱、張志新、遇羅克等人,都因此被判重刑,甚至處以極刑。
" f/ b' N; K/ N' E8 a0 v( o! `' i9 o1 L6 M# o% v3 q8 G9 ^
對於這些人的遭遇,卜偉華質問,「他們沒有去反毛澤東吧?他們寫了一篇文章,發在小報上。張志新是後來精神出了問題,才說了些攻擊毛的話……所以,文革是全民族的一個恥辱,很多事情達到了一個非常瘋狂,沒有理智的地步。」
; _) E# r* C6 {8 ]: q4 d  c3 A5 D7 F- N( o
「毛澤東的文革,大家都經歷過,看得到,實實在在。而所謂人民的文革,是很虛幻的。利用文化大革命,爭取個人利益,這些人肯定有。但這些人的行為,很難形成與毛澤東的文革並行的另一個文革」,卜偉華說。
, E5 R; j3 j( ?4 _4 b. H& w8 y
" q6 `( h3 F' ?- j) Q6 V" a! Y歷史學家雷頤對端傳媒分析,經過延安整風之後,黨的官僚都明白──「群眾運動」就是「運動群眾」。在雷頤看來,即便在最天下大亂的時期,文革仍然在統一部署下進行,而類似於楊小凱、遇羅克、張志新這樣短暫脫離部署的極少數,並不能改變這一大背景。
9 D/ n7 p2 i- f% k' F( D2 t1 b$ O3 c' H
「納粹運動時期,也有反對希特勒的德國人。你能說有兩個納粹運動嗎?」在訪談最後,雷頤反問。3 o( `" t" @* {2 q3 c, Q& Y
; B: B3 s! _$ s: D/ Z% i& `* ]
【七】文革對中國造成了怎樣的破壞?6 P% |# |2 R, r

2 x' b+ r5 F+ }: a文革給中國造成了怎樣的災難?9 s5 r; K/ A* Z3 i! E- o, H8 \5 {
+ G% T0 `, Y$ f7 N& a/ E6 V4 Y
它曾讓中國全面貧窮,徹底迷失方向。
7 \2 I% c$ q6 g5 u0 o9 V
1 q  U1 v/ `3 _6 V! j1 a$ Z國際迅速富裕,國內一片赤貧. H3 t) p+ i* O8 O- M
將中國置於戰後國際中, 整個1960年代,二戰後的世界經過1950年代的調整,一個大發展時期開始了。「亞洲四小龍」在50年代調整之後,抓住全球化的機會,在經濟上迅速發展,並在現代化進程中完成了轉型。
3 I  O, ^, U9 G$ _0 P$ u
+ I' @" _- q0 H- G. o1 |9 C% Y4 H美國在1975年的GDP總額是1957年的3.2倍。西德在1951年到1971年間,GDP增加5倍。日本則更是在1955到1970年間,GDP增長了7.2倍。
6 v1 O% S: p! N  n' _
  w$ K  f& V# @1 V0 t8 c而中國則在「繼續革命」,並因此永遠失去不復到來的機遇。文革時期的中國,無論是生活水平,還是綜合國力,都大大降低。
# J# m7 h! @2 Y' M2 J: f: C3 t' ]& V$ [+ _* i/ b. w" w/ h
文革期間經濟上的大失敗,即便是官方數據也從不諱言。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在全國計劃會議上估計,文革十年裏,國民收入損失超過5000億人民幣──相當於中共建國30年全部基礎建設投資的80%,超過30年來全國固定資產的總和。* i" ~4 m4 K% T  f" L: n

. I) j5 z2 o) Y9 {「文革結束時,我還是機關幹部,有的時候都不能吃飽。更何況多少農民,都餓着肚子,沒錢花,沒衣服穿,相當普遍。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吃不飽肚子,好多婦女接受買賣婚姻。人權狀況很惡劣。」
$ t9 [$ Z. L& F( H. G# h7 N* M2 n1 K* Q* {
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編纂的《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大事記》記載,文革中,中國經濟增長率5年不超過4%,其中3年負增長──負增長年份分別是1967年-5.7%,1968年-4.1%,1976年-1.6%。4 _. H: y& G( E. E' t- b
# ^8 V2 w2 w$ b& M
1978年,華國鋒在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宣讀《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提到,僅1974-1976年,全國工業總產值損失1000億人民幣,鋼產量損失2800萬噸,財政收入損失400億人民幣,「整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 B+ d. s# A  P: {; W$ ]

3 c: m9 |# @- w3 `- d, ]文革結束時,城市居民從1957年到1976年,長達20年時間內沒有漲過工資。據曾培炎主編的《新中國經濟50年》記載,城市居民年人均工資反而從624元下降到575元。而直到1978年,全國農民平均每年從集體分配到的收入,只有74.67元──相當多農民辛苦一年,不僅分文沒有,反倒欠生產隊錢。
& S$ {9 p, B( l( e4 l9 D8 c) B' Z/ B, c1 y1 Y
「温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文革結束時,我還是機關幹部,有的時候都不能吃飽。更何況多少農民,都餓着肚子,沒錢花,沒衣服穿,相當普遍。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吃不飽肚子,好多婦女接受買賣婚姻。人權狀況很惡劣」,文革專家丁東對端傳媒回憶,「本來這個國家不需要鬧到這步田地,因為這麼一場文革,毛澤東一個人搞了他的實驗,弄得幾億人,温飽都得不到保證,就別說發展了。」
# n2 V+ f7 d- @0 q  Z/ n! i( K$ c1 H" R/ \- G6 i* Y
文革結束後,整個體制又把經濟發展當成一切,由於長久貧窮,全社會都只認「錢」,財富取得過程充斥各類「原罪」,又迅速製造大量新的不公。
2 Z, D8 H4 _4 ?0 A) ^) f- g) r& f& ]4 U, v* j
一位社科院歷史學家對端傳媒回顧──1945年,中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是全球前五的國家。而到1970年代,毛澤東則劃分了三個世界,把中國劃為第三世界國家,「他也知道中國落後了」。
7 C; a! _$ ~3 P' k+ j% U5 x! y  l; b* @, ?& D3 s) g
「1949年後,我們沒有在大國崛起的基礎上,繼續崛起。中國從農業往工業文明轉移過程中,確實充滿了戰爭,有衰落過程。但1860年之後,中國在逐步上升。1945年,二戰結束,中國攀升到世界四強,成為聯合國五常。中國重回世界中心。但之後我們把國門封閉自娛自樂,也就二十年的時間,就處於崩潰的邊緣。」' u" c* {5 h+ k* p8 S

* H# D' o- f1 P* K' a5 h. c! `2 I而文革結束後,由於全面落後,中國人彷彿回到初開國門的1860年,鄧小平面臨和晚清恭親王一樣的「後發焦慮」。這樣的焦慮迫使他提出「穩定壓倒一切」,「發展才是硬道理」。此後,整個體制又把經濟發展當成一切,由於長久貧窮,全社會都只認「錢」。在並不擁有現代法治的國家背景下,整個體制過度釋放貪慾,財富取得過程充斥各類「原罪」,又迅速製造大量新的不公。! D  G& A. G& |7 y5 f3 u2 T' b
1 c6 L! J' J( m, g* i0 y
國家治理徹底失敗8 x* }. E& s6 a

! |, Y4 a- G) Q6 n) |, y* K除了經濟以外,在政治制度上,文革對中國的傷害同樣巨大。毛澤東作為政治家的隨意性,導致他任意改變國家,打亂秩序。而任意治罪的結果,則讓整個社會毫無原則,穩定性與安全感極差。原有道德習俗,也因此敗壞不堪。4 L; V6 D) M2 L, Y+ W% d: U6 P$ Q
& @( H+ b( e. m' N) j0 [9 k
文革時期,毛澤東建立的革命委員會根本無法治理現代國家,實際上,它構成問題本身,其暴力程度遠遠高於紅衞兵造反派運動和派性武鬥。因此進入1980年代,這一體制被當局徹底廢棄。% C$ a8 B# `; z" Z' s0 Q% {7 f3 w
+ u8 O) a; q# w  B$ L# l
「共產黨都始終沒有建立常態體制,一直處於戰爭體制的後遺症中。」2 O, [. }$ G( j3 z

! y! t9 K( D1 }/ x9 a除此以外,一大批知識分子、技術官僚遭到長期迫害,到1968年底,中科院僅在北京的171位高級研究人員中,就有131位被先後列為打倒與審查對象……凡此種種,不可勝數。知識青年沒能獲得應有的教育,現代教育制度徹底崩壞,而十年沒有正式高考、知情上山下鄉的結局則是,在1982年人口普查統計表明,當年全國文盲與半文盲多達2億3千萬人。長此以往,人才遭遇大規模斷層。7 W* h9 ?) h% Q$ V; L3 U# t

0 Q1 u7 U* j9 Z9 l在這位社科院歷史學家眼裏,整個文革結束前,「共產黨都始終沒有建立常態體制,一直處於戰爭體制的後遺症中。」$ A# i# T5 R3 d; i9 m

, \* R1 w* p+ t: `" g文革導致更加嚴重的權力腐敗1 G7 U3 Z; G; t) \+ |/ h4 v9 b
文革同樣讓國家體制滋生了大量腐敗,在這一點上,漢學家潘鳴嘯與其他人看法不同。. c9 J; _/ [0 H  l& {1 I8 T

& z7 t. C+ ?1 R/ @+ l在訪談中,潘鳴嘯直言中國人最大的幻覺,便是覺得文革期間沒有腐敗。但事實上,「最大的腐敗是從70年代開始的」。潘鳴嘯長期研究知青上山下鄉問題,他發現彼時的腐敗無關金錢,而純粹是權力的巨大腐敗。& }$ Z7 P, G1 B! s
5 I+ i+ @: D; b, @% f7 A/ ^" E3 Y
「史學界在80年代提出來的,我們要從革命敘事往現代化敘事轉型…一定要建立一個常態國家…但後來再發生六四,一切希望都破滅了。」3 ]+ ?' N. P$ R5 m1 I

( ?2 ?, t, L" r' {* n「下鄉的知青絕大多數想回到城市,他們用各種辦法,討好各種幹部,所以腐敗從這時候開始。比方一個農場幹部,他們可以決定哪個知青可以回城,那些不能回城,他們對女知青甚至有各種性交易……所以那個時候錢不重要,而純粹是權力的腐敗。」2 h+ y! G$ }, Z+ D! |2 R# i" b( C: w: P
" R: C; o$ A( d2 S5 d
「把文革放到大的歷史脈絡去檢討,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從來不是常態國家。史學界在80年代提出來的,我們要從革命敘事往現代化敘事轉型,都在很温和地講,一定要建立一個常態國家,所有東西都應該有規範有秩序。但後來再發生六四,一切希望都破滅了」,這位中國社科院歷史學家告訴端傳媒。. ~9 I3 e& w( h9 U

2 K: \& A0 M" d# z0 X+ Y文革導致的人倫傷害,后共產主義時代才能修復
  d5 w) k& x+ ?5 R' z/ x! B  \1 k. U# f% f( V* d* a
而文革中不可勝數的倫理悲劇、家庭悲劇,對中國人倫理價值的傷害,比經濟政治傷害更加隱蔽,也更加難以恢復。
7 V4 Z$ l& U" l$ j; D" @
# [0 e5 S( r! W. L; L「它傷害了中國人的靈魂」,潘鳴嘯說。
2 s  p8 Z1 p( D0 V# B& w
- ?9 t5 r7 f% i& F! {一位歷史學家對端傳媒分析,「從傳統社會直到近代,中國人的倫理價值觀,一直很温和。所有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師道尊嚴,都處於有秩序的狀態。傳教士對中國人的描述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中國,一直處於很温馨、不焦慮的狀態。」5 e5 {' b4 I8 v" I
- B- A( q: W! Y5 H0 m2 z
而文革恰恰製造了最極端的倫理悲劇,夫妻成仇,父子反目,率獸食人,人倫顛倒。更荒謬的是,這一切在文革期間,被作為正義歌頌。
$ M& H) S% \8 V, s4 F+ q# d; C  X$ O" ~9 y; j5 g- m% n
在訪談中,一些學者甚至認為,這樣的人倫傷害,或許只有等到後共產主義時代的中國,才能徹底修復。只有那時候,人們才可能告別一切政治厲害的算計──因為文革遠非文革本身,它由這一體制一手塑造。) p5 t/ A% {7 |* y
2 _0 a, E+ Y3 d( T7 p
「薄熙來在重慶搞的唱紅打黑,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的陰魂不散。最近,官方給任志強亂扣反黨的帽子,上綱上線,這都是文革思維和做法。」
* t" P6 G4 J/ J+ d% L& t  T% A
7 Z' j) S* S3 L+ Y  H在中央黨校教授卜偉華看來,文革沒有產生新制度,而只是將斯大林主義推向極端。雖然官方徹底否定文革,但在意識形態與宣傳上盡可能迴避淡化文革,在出版物中嚴格控制文革題材,實際上對文革從未進行真正徹底的反思,因此,「文革當中很多的『左』的思想,『左』的理論,現在仍然處處能夠看到它的影子。」3 w. W6 ~# Y: J0 _! K
* k2 {: X" B2 E. p! j  k+ I8 u. ]
「薄熙來在重慶搞的唱紅打黑,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的陰魂不散。最近,官方給任志強亂扣反黨的帽子,上綱上線,這都是文革思維和做法」,卜偉華說。
$ K% R$ L- U# X4 ]$ V% J0 N' A" o
3 u7 k5 @( Y* H; P/ |$ n3 t「文革思維」真的並未遠去嗎?卜偉華提出了一個關鍵疑問──5 v: C; Y+ k. B' |6 y( b+ s2 N

& F/ a% {/ w! H: q0 o9 d% L9 v在五十年之後,文革還有可能在中國捲土重來嗎?4 _7 ~+ q7 k1 w7 O% F

! C  p8 ~5 M5 G8 k【八】 50年過去了,文革還會重來嗎?
) b, b, {8 G0 W6 q7 j0 L+ ]4 T7 N  |: X+ K: ~. \! x  O
2016年5月16日,距離那場翻天覆地的運動,已過去半個世紀。5 @9 }2 Z2 P: Y3 P! t  E5 |
* R) K5 g5 b& i1 A% T! p7 r
儘管它仍然有太多謎團懸而未決,杞人憂天者亦曾憂心文革再度到來,但沒有太多人嚴肅對待。因為官方早就認定,文革是一場浩劫,應該徹底否定。
4 r  |( ~2 C8 [4 G: X! Q( U5 Y. M0 z7 n( c4 G" D- [, ~9 ^
直到2016年,波譎雲詭的事情在這片大陸不斷發生。
0 z, d4 i  b( [5 w$ S
; a9 |5 o% r- k! `從2016年春晚的「回到過去」,到任志強事件的「十日批判」,再到「五二紅歌會」直接在人民大會堂唱起「大海航行靠舵手」……每一件事都包含太多可疑之處:
) K# T( y1 B, J: S! x5 p
9 z: f! T/ g4 J2 B春晚在民間惡評如潮,央視卻連續數天大肆讚揚,歌功頌德,這在此前從未有過;3 P1 W7 M9 C! a. `/ M1 t

  `' w/ ?/ |% ~) B, g' }. Q微博大V、中共黨員任志強不滿「黨媒姓黨」,被官媒集中批判。在其大有被「鬥倒批臭」之勢時,中紀委官網突然發表文章,認為「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任志強隨即被冷處理,數月之後,才被「留黨察看」;
- {! j: t/ H% _
8 q! u$ P) r; w# d" u3 I9 O) u而「五二紅歌會」更是以中宣部下屬機構旗號,在人民大會堂裏,堂而皇之地表演諸多文革歌曲。事後中宣部、主辦方中國歌劇院紛紛撇清關係,紅二代馬曉力則寫公開信,並接受鳳凰網專訪,認為這是違反黨的歷史決議,「給黨中央挖坑」,要求徹查此事背後的勢力……
1 X% _& u6 R0 W3 Z
# Q: X7 k* m% X* Y% k諸多怪事撲朔迷離,變化多端。文革重來的論調,似乎突然成為公眾關注熱點。因此,一個巨大疑問是,「新文革」會發生嗎?
# s1 d, y) R& M0 _4 O& D* R* u* [* R; g" d
文革不會再來,但會「借尸還魂」
. }4 Q/ ]" F& p. Y! G8 v! c) }「已經發生了,叫『十日文革』」,當端傳媒提出問題時,中央黨校教授卜偉華迅速回答。
7 U+ D0 {" j& r3 ~& A# K5 G. k8 z# W7 w; B
卜偉華意指官媒針對任志強的集中批判──這一批判持續十天之久,而其中殺氣騰騰的批判文章「上綱上線,用語言辭與文革話語十分相似。」
/ i( w1 |3 P9 U5 q/ f4 Q: ?# ?5 p' H! J  @1 n, D" W# o- G: H4 R5 H
「文革以各種變種出現,是完全可能的。胡耀邦就講過一句話,文化大革命,很難再出現了,但是一有風吹草動,也可能會借屍還魂。」; N8 N' g+ B' V! L2 o

( Q' g2 ]8 O* h; C: m/ Y9 i- ?% Q0 ~然而,這樣的官媒批判,很難讓人認定,真正的文革復辟了。卜偉華對端傳媒分析,如果是一場發生在1966-1976年的文革,它在中國永遠不可能再發生了──
/ J. {4 h3 V) X! D# ^
8 ~  m7 k+ L! y+ ]% `- U「以同一種形式,同一種內容,同一種方法回到文革,完全不會。因為沒有毛澤東了,這個情況非常不一樣了。然後文革再來批判京劇的文章,發動幾個大運動,這個也不可能了。具體的形式、具體的方法,完全跟過去文革一樣,是不會的。」0 k2 l8 J% d, B( R2 w" \2 {' B
2 ~1 Q( Q4 y2 [
而漢學家潘鳴嘯告訴端傳媒,所謂「十日文革」與真正文革並無關係,而「最多是一次反右」──「毛澤東是公開的,找群眾來打你,現在──特別是六四以後──沒人敢這樣做。」& I! b  l8 U' B" W
9 ^' X4 z5 ~! ^  U- A  ]
「如果你讓老百姓自己搞運動,他們很可能以後要打你自己,所以我完全不同意『十日文革』這個說法。打擊大V,上中央電視台,這很像斯大林的公開審判,都經過了全面控制。毛澤東敢讓群眾起來,可以讓他們幾個月不用聽話,群眾還可以把想做的事部分給做了。世界歷史上,沒有多少領袖可以這樣做」,潘鳴嘯很肯定,中國不會再發生文革。( S2 _3 s$ k0 J% l' m! j/ d+ W4 B

1 ?+ J) p0 k. U# j5 d: X) @如果將1966-1976年發生的文革成為「經典文革」,毫無疑問,這樣的純粹文革幾乎不再可能重現。; ]/ w9 }! O, D! R  L8 l' u7 [

. `$ _3 ^1 k( q  D7 _& s6 @& F( b然而,「十日文革,並非真是文革。但起碼,你採取了文革的做法,文革的口號,文革的思維方式,這都是文化大革命的遺風啊。你搞大批判,不讓人家感到有回到文革的危險嗎?」卜偉華質問。2 J6 L' K) M: u% \6 q

9 `, Q. ]" y3 d0 t  r完全以經典方式再現,雖然已完全不可能,但「文革以各種變種出現,是完全可能的。胡耀邦就講過一句話,文化大革命,很難再出現了,但是一有風吹草動,也可能會借屍還魂。」1 }$ `  ]' W: J/ h  ^! @7 \- Q
! R* x8 Q' C! V  E0 S6 E
「徹底反思文革」,而非「徹底否定文革」
6 T% p$ G% N: V+ `2 [% f2 ~6 g* V9 {7 q7 V' T
因此,防止文革以各種方式「借屍還魂」,可能是文革五十年之際,我們反思文革的原因所在。$ `  I% s9 `$ d9 Y5 Y
; {0 p5 v! ?+ q# d. ?* s+ _! W
端傳媒前後與十幾位文革研究專家和歷史學家交談,他們在歷史問題上觀點各異,但在這一問題上,觀點驚人一致──
2 E& H2 b# v" q9 T" I; c! b7 T" D
防止文革「借屍還魂」,只有「徹底反思文革」,而非簡單化約的「徹底否定文革」。
) _/ o, b+ R- z, F, h/ M7 h- Y" b! f" R3 a. ?& k9 r8 M7 y
文革研究在今日中國仍然衰落,「文革在中國,『文革學』在外國」,仍然是中國研究者不得不面對的尷尬事實。- c6 h8 \! W. |9 z, h

" m/ L! _; U/ v9 U4 X9 K3 Y9 ]% I文革所有罪惡都來自於黨內「野心家」林彪、康生、「四人幫」,民間一切罪責則由「造反派」承擔。為了保持最高領袖的神聖地位,毛澤東則是「被錯誤利用」才發動了文革。) b3 t( H( m9 ?) |$ P+ E$ N0 m
: L0 W/ [( [* o! a$ J
這一切都始於1980年代初的「徹底否定文革」。當時它具有現實意義,既可以「團結一切力量向前看」,也有現實的政治因素──鄧小平要在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取代華國鋒,而否定文革,就確立了鄧小平取代華國鋒的合法性。
  g( |9 ^5 l& h& L" M, n7 A! }7 s
" E; T8 I. w! R$ U+ j與此同時,鄧小平做出決定,文革反思「宜粗不宜細」──這同樣出於現實政治的考量,因為在整個文革十年中,受害者同時是施害者,施害者也同時是受害者。- v7 Z6 y6 t8 _/ T
' k& \% {( |* m4 t" |9 ~
鄧小平在文革開始不久即被打倒,但他所要團結使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卻並非如此。毛澤東在整個文革期間,一直採用「剝筍政策」,他並非一次打倒所有官僚,而是如同剝筍,一層一層清理。因此,批判彭真時,劉少奇、鄧小平一起參與。批判劉少奇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擁護毛主席,積極參與其中。% Z7 V0 G5 _  w  P& Q! S

$ L7 W1 O' [) P4 {# O% {- a因此,這場浩劫中,幾乎沒人無辜──於是,「徹底否定文革」只能「宜粗不宜細」。
+ }# v0 u. _& W0 z9 ?
* b6 z9 r8 o9 |" G! ^% |在這一抽象政治決議下,鄧小平要團結運用的對象,其支持參與文革的一面不再提及,而重點強調其在文革中受到衝擊、抵制文革的一面。
  s* w) X% g+ W' L5 T/ ?. F- u; R8 z8 M0 |
9 G, i# B9 \" o# u4 U於是,文革所有罪惡都來自於黨內「野心家」林彪、康生、「四人幫」,民間一切罪責則由「造反派」承擔。為了保持最高領袖的神聖地位,毛澤東則是「被錯誤利用」才發動了文革。其餘「老一輩革命家」,要麼被迫害衝擊,要麼堅決抵制。不明真相的年輕人則備受蒙蔽──+ V$ {  q* f1 R9 {8 M

6 r. k8 l: c7 }' A1 ]0 a一個「徹底否定」的文革譜系,按照官方政治需求就此寫成。此後的文革歷史作品、文學作品、藝術作品都在這一框架之下完成。也因此,它們很難更深一步反思文革,而不可避免成為官方文革譜系的註腳。* ~/ f5 f# ^: x

1 g2 H* `8 k. H( X從文革三十年(1996年)以後,文革話題更是從簡化與否定,變成了虛化與迴避。+ J- P6 d" ?1 D
1 E, G) w( [+ H; v
在中國,從1980年代嚴家其、高皋出版《文化大革命史》開始,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陸續有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金春明、席宣的《文化大革命簡史》等文革整體史著作出版,也因此成為中國內地研究文化大革命的經典著作。% M* P8 i  V0 T( |
% W' c% v2 i0 A; X4 ^' r
至此以後,國內再沒有文革整體歷史著作,而文革中的事件專題史則素來欠奉。
4 R; f3 d/ n' X  |( n: g% D3 [9 F# c+ N2 y7 I2 Y6 R$ v0 R
「要做到能夠對文革的歷史正確地了解,正確地分析評價,就必須改變現在對文革的政策,必須允許對文革進行研究,對文革題材的東西允許發表。」
% k" m) e, w& a, V1 r1 E( k# A4 w8 E) U2 U; i8 m* u
必須承認,這些著作有所突破,作者均在論述中,認定文革中的諸多重要決定,不可能是由林彪或「四人幫」單獨做出,而純粹來自毛澤東的最高意志。因此,他們將文革的最大責任重新置位,還給了它的始作俑者──但除此以外,這些著作在體現文革的複雜性上,則付之闕如。- F) _! R0 }1 O5 @

6 o( h# [1 ~3 h5 s  Z- |2 t) S3 J0 {2 ^也因此,在文革五十年之際,為防止文革幽靈的「借屍還魂」,「徹底反思文革」──而非化約的徹底否定,端傳媒所採訪的十幾位學者都認為,應該「開放文革的出版與研究,將文革真實歷史說清楚。」1 V. ~4 n4 \' X2 `: U

( Z: v" Z; ?  J1 m$ u+ x中央黨校教授卜偉華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砸爛舊世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與動亂》一書,他詳實記載了發生在文革前三年的歷史事實,是目前最受認可的文革專門史著作。在訪談最後,他告訴端傳媒,「很多人談這談那,卻沒建立在對文革歷史真實了解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對文革真實歷史情況比較真實的了解,你的反思、否定、評論,都可能是站不住腳的。要做到能夠對文革的歷史正確地了解,正確地分析評價,就必須改變現在對文革的政策,必須允許對文革進行研究,對文革題材的東西允許發表。」
4 |" m2 U: d- c" P: ]: v
% @3 Z, i- d4 o- g對於官方迴避和禁止文革題材的出版發行,他反問道,「過去的東西,迴避、不理、不想,就不存在了嗎?歷史是永遠存在的,不可能因為你的態度而改變。」
& {- E: H8 z% M. }  `1 i5 s$ K3 V' b  e3 p) M3 z, B+ m+ L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 ... -creightquestions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8 22:57 , Processed in 0.1780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