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无论被冠以何种名称,这些运动的核心是一致的,即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普及过程中对政治优先性的强调和对推翻社会等级制度这一革命允诺的坚持(Schmalzer,2008:115)。舒喜乐近期出版的《红色革命与绿色革命: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种田”》(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Scientific Farming in Socialist China)(Schmalzer, 2016)对此有深入讨论。
上文提及的研究基本是晚近十余年的产物。但是,根据布罗克(Darryl E. Brock)的梳理(Brock, 2012),“群众科学”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就是这一运动在自身历史中展开的巅峰时刻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关注。早期的介绍主要依靠情报机构搜集的二手信息和中国自己的外宣出版物《北京评论》(Peking Review)。随着中国外部环境的改善,科学交往逐渐恢复,由专业人士构成的代表团被邀请访问中国,权威刊物《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甚至设立专栏刊登他们的发现。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伊桑•赛纳(Ethan Signer)和耶鲁大学的阿瑟•W•高尔顿(Arthur W. Galston)成为二十年来首次访华的美国科学家,次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介绍中国科学进展的文章。1972年6月,美国华裔物理学家任之恭(C. K. Jen)和12名华裔科学家来访,并且在1974年夏天再次到访。稍后的1973年,一支由“科学为人民”(Science for the People)运动积极参与者组成的美国科学家、媒体人考察团访问了中国,出版了《两条腿走路的中国科学:美国科学家访华观感》(China:Science Walks on Two Legs)。同年,纽约现代中国研究会也造访了广东的人民公社。关于这一主题更详细的报告是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1975年派出的代表团在访华两年后出版的《向中国学习:中国农业和人民公社考察报告》(Learning from China:A Report on Agriculture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Communes)。此外,美国昆虫学会于1975年考察了中国农业的生物防治工作。三年后,昆虫学家罗伯特•范登博世(Robert van den Bosch)在其影响深远的《杀虫剂的阴谋》(Pesticide Conspiracy)一书中提及了这次考察,称赞了中国“以虫治虫”在环保方面的成就。不过,与今天主要在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路径下展开的跨学科研究不同,当时投向“群众科学”的目光主要是来自各个建制化科学技术领域内部或为冷战服务的东亚研究等学科,关心的还是中国在这些具体领域的进展,以及群众政治运动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家个人职业生涯的影响,而很少由此出发在理论上探讨现有科学技术制度的社会、政治建构性,更谈不上借此透视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现代国家的生成等更为宏大和普遍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