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48|回复: 0

卫广益:毛泽东与大小“参考”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9-4-10 19: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从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的前身)诞生的1931 年,到他去世的1976年,在长达45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非常重视参考报道。他把参考报道作为了解外部世界尤其是敌情的重要渠道,和培养与锻炼党内外干部的重要工具。他对参考报道的许多重要指示及在革命斗争中运用参考材料的高超艺术和典范,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财富。


  新华社的参考报道是党中央的“耳目”。由于工作的内部性质和保密规定,其系列、层次、发展、变化,很少公开披露,人们了解甚少。本文根据各参考报刊的不同功能,分为“大参考”与“小参考”两大类来论述。“大参考”系《参考资料》的俗称,但本文是广义而言,还包含通过其他载体和途径提供给中央领导的各国通讯社的电讯和报刊材料,及新华社驻外记者采写的国际内参报道。“小参考”系指拥有广大读者的《参考消息》报①。


  一、大力支持创办参考报道


  我党的参考报道创业于30年代初。战争年代,收讯电台是参考报道之本。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期间,于1930年12月30日和1931年1月1日两次战斗中,缴获敌人可装一部半电台的器材,解放了6名电务人员。当时任红军总政委毛泽东和总司令朱德等,在紧张战斗的间隙,于1月3日下午抽出时间接见了这几位电务人员。毛泽东对他们表示热烈欢迎,希望他们“好好地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信努力工作”。毛泽东等的接见和亲切谈话,使这几位尔后成为我党我军通讯事业领导骨干的电务人员深受鼓舞。很快,红军的第一部电台就于1931年1月6日开始工作,抄收“中央社”电讯和截抄敌军电台之间的联络通报。电台抄收到的这些外界信息和敌情,就成了最早的“参考消息”。不久,中央红军无线电队开设电训班培养电务人员,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极为重视和关怀,在百忙中,经常抽出时间给电训班作形势报告,上政治课。


  红中社油印的《参考消息》于1931年11月7日,即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的同一天创刊,当天即送给与会代表参阅。创刊号的主要内容是红军电台抄收的“中央社”电讯。从这时起,到1934年10月长征开始的三年时间里,红中社每天把油印的《参考消息》送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阅读,为他们了解敌情、判断形势和制定政策,提供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公开信息情报。


  1933年5月,党中央抽出红军的一部电台,专门抄收“中央社”的电讯,供编《参考消息》。在当时无线电器材奇缺,红军刚有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台的情况下,专门抽出一部电台作为我党我社的第一部“新闻电台”,足见党中央对抄收参考消息多么重视。长征开始后,油印的《参考消息》停刊。“新闻电台”随军长征,坚持抄收“中央社”电讯。在党中央同外界几乎完全处于隔绝的状态下,这些电讯成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观察形势、指挥战斗的重要情报信息来源。


  中国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25日红中社恢复工作,《参考消息》同时复刊。在陕北期间,毛泽东、党中央非常重视和关心恢复与发展参考报道事业。在物质上,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增加和改进新华社收讯电台的设备;在人力上,陆续调进外文翻译和编辑、中文译电和报务人员。当时从事参考报道的翻译、译电、编辑和电务人员,占了新华社工作人员的大多数。毛泽东多次指示新华社要重视搜集国内外的情况,尽可能多地抄收外电。


  1939年春天,新华社搬到杨家岭后不久的一天下午,毛泽东在沟口主动同新华社负责翻译外电的陈龙攀谈,关切地询问:“你们翻译工作中有什么问题?”陈龙谈了翻译人力不够,大量消息译不出来。毛泽东点点头,表示理解和关心。不几天,中央组织部就调给新华社几位外文翻译。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毛泽东关心的结果。


  二、看作重要情报来源和决策依据


  参考报道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重要的情报来源和决策依据。在延安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博古多次说,“党中央要根据咱们抄收的新闻电讯决定政策”。毛泽东1944年10月4日看望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人员时说:“中央了解国内外情况有许多来源,但是主要靠你们。别的方面来的东西也有一些,但是不多,主要还是靠你们。你们的工作很重要。”②


  毛泽东、党中央根据参考报道作出重大决策或发表重要言论的例子不胜枚举,举其要者,如:


  1935年底,根据《参考消息》及时反映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情况,作出决定:派刘少奇到北方局恢复和加强地下党的工作,直接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救亡运动。③


  1937年7月7日晚11点左右,向仲华、左漠野快速把刚收到的“中央社”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几份电讯呈送毛泽东。毛泽东阅后立即查看地图,并指示:“你们今晚要继续抄收这方面的消息,不要遗漏,有什么消息,随时送来给我看。”④第二天,党中央就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关键时期,《参考消息》关于战况的报道,对毛泽东研究这一重大事态来说,还不够充分。博古社长便把有关的外电电讯统统调去,供毛泽东作资料参考。《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就是毛泽东在对这些外电报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⑤。


  1945年8月10日傍晚,新华社电台抄收到外电关于日本乞降的紧急电讯。吴文焘副社长立即快步跑到博古社长的住处,摇通电话,直接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听后指示吴文焘,有新情况继续汇报。中央领导立即在枣园开会,并作出重大决策:由朱总司令发布延安总部第一号命令,勒令敌伪军就地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中央还作出了许多具体部署。


  八年抗战期间,毛泽东天天根据各国通讯社电讯,研究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军事形势和复杂的外交斗争,中国沦陷区的形势,特别是国民党的动向,等等,撰写了许多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件,文电、文章、谈话、评论和报道,在促成国内抗日统一战线的胜利、声援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阅读《毛选》第三、第四卷时,只要留意一下,就可发现,不少评论文章引用了许多参考报道材料,或者是针对参考报道提供的有关事体而发。


  三、转战陕北令“耳目”紧随


  抗日战争胜利后,参考报道作为党中央“耳目”的重要作用,更加突现出来。1945年8月13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四天,毛泽东就发表《蒋介石在挑动内战》的评论。同日,他还起草并发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电报。8月15日又发表了《评蒋介石发言人的谈话》。这些文电和谈话,引用了大量“中央社”和外电的报道材料,对蒋介石策动内战作了具体而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为了适应这场决定中国前途的斗争的需要,1946年春,毛泽东发出“全党办通讯社”的号召,党中央采取措施加强和扩大新华社的“耳目、喉舌”作用,对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进行了重大改组,工作重心放在新华社。这次改组中,新华社正式成立电务处,电务人员增加到70多人。在新的编委会讨论办通讯社的会议上,当时任新华社第一副社长的陈克寒谈了新华社担负的任务,第一项就是“抄收各国电讯”,也就是当好中央的耳目。


  新华社的文字和口语广播,是传播党中央声音的“喉舌”。中央明确规定,在战争情况下,这两项广播都不能中断。毛泽东和周恩来在1947年3月撤离延安前,曾就此多次关照,并到新华社进行检查。


  要保证“喉舌”正常运作,“耳目”——参考报道一天也不能停止工作。因为党中央要根据参考报道分析形势,制定政策,发表言论。


  1947年初,中央决定由范长江带领一个新华社小分队,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这个番号为“四大队”的“小新华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抄译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路透、美联、合众等通讯社的部分英文电讯,供中央领导同志及时了解国内外情况”。“四大队”在转战陕北期间,克服重重困难,编辑出版《参考消息》,供中央领导阅读。但《参考消息》的报道数量和时效,对毛泽东研究分析形势远远不够。所以,“四大队”每天还送给毛泽东一大叠手写的电讯译稿,遇到大事和紧急消息则立即汇报。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和胡乔木,对这些参考报道看得非常仔细,在这些稿件和电讯上,用毛笔、铅笔画了许多圈、点、线,写了不少眉批、旁注。他们通过这些情报信息,及时分析时局发展动向,并撰写出一篇篇社论、评论,如《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努力奋斗,迎接胜利》和《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等等。转战陕北一年,上述五位领导同志撰写的新华社社论、评论达70多篇。其中,毛泽东写的为数不少,其他同志写的,也多由毛泽东修改定稿。这些评论文章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战场的军民,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


  四、充分利用参考报道揭露美蒋反动派


  1948年春,解放战争捷报频传,全国胜利在望。与此同时,在政治上同国民党的斗争也更加激烈和针锋相对了。在党中央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后,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述评和评论等越来越多。在这些被誉为“射向国民党的重发炮弹”的评论文章中,毛泽东援引了大量的参考报道材料。如《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驳斥的南京国民党政府所谓“光荣的和平”论调以及合众社对这一论调的鼓噪;《评战犯求和》批驳的蒋介石元旦致词及外电关于上海对蒋致词反应冷谈的报道;《中共发言人评南京行政院的决议》中引用的决议内容;《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中引用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的谈话,等等,都来自“中央社”和外电报道。这些评论文章大都是毛泽东在夜间写成的,引用的许多参考材料是当天晚上《参考消息》刚刊登出来的。


  为满足毛泽东、党中央日益增多的对外部情报信息的需要,这期间,新华社抄收的各国通讯社电讯不断增多,共计抄收30家的新闻广播。收集的信息内容范围也越来越广,更加注意配合斗争的需要。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1949年3月,毛泽东、党中央即北上北平,新华总社也随着进驻香山,从进北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年时间内,围绕着同国民党的军事、政治斗争,同美国的外交、政治斗争,毛泽东及时而充分地使用了大量参考材料。比如,在我军渡江前夕,同国民党进行的关于《国内和平协定》的谈判,关系重大,中外关注。毛泽东通过参考报道,及时了解国民党及尚在其统治下的地区各方的态度及反应,以及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动向和反应。他撰写的评论《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对南京国民党政府内三部分人的透彻剖析;谴责南京当局4月1日镇压要求接受中共八项和平谈判条件的示威学生造成伤亡一百多人的惨案,等等,其中引用的参考报道不少,而为写这些评论,他看的参考材料就更多了。


  开国前夕,对美国关于中美关系白皮书的批判,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从8月14日起接连发表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和《“友谊”,还是侵略?》等五篇评论,深刻地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指出国内知识分子阶层中一些人对美国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发生和取得胜利的原因。这场批判的靶子——美国国务院1949年8月5日发表的关于中美关系的白皮书,及艾奇逊国务卿7月30日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都是根据外电报道及时译编出来的。当得知毛泽东要写评论后,新华社英文翻译组又对译文作了反复认真的校对。


  五、认真仔细阅读 写下大量批语


  新中国成立后,参考报道数量不断扩大。从1955年3月1日起,在继续出版《参考消息》的同时,创刊《参考资料》。毛泽东虽日理万机,异常繁忙,但对《参考资料》给予非同寻常的重视,除秘书从中挑选出重要文章推荐给他阅读外,他坚持亲自阅读这一每天多达15到20多万字的刊物。他在1959年3月说:“现在的报纸我只看一些消息,但是《参考资料》、《内部参考》每天必看。


  毛主席阅读《参考资料》非常认真仔细。每每遇到重要之处,总是划线或圈点;有疑问处则打问题或写下质疑;有差错还认真地予以修正;对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章,作眉批旁注,并推荐给其他领导或身边工作人员阅读。在这些批注中,毛泽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对问题的透彻观察,跃然纸上,以他看过的1958年9月24日下午版《参考资料》⑥为例,有20篇文章有他的眉批旁注,文内留下密密麻麻的圈圈点点和有长有短的杠杠线线。如在《梅农说联大为充分讨论我代表权问题是违反世界大多数人民愿望的行为》的标题旁批注:“极好!要看。”对《阿登纳认为现在只有苏美两个大国有一天中国将加入大国行列》一文,他批注:“值得看!!”对《美联社说美在联大阻挠对我代表权问题的讨论甚为孤单》一稿,他批注:“极重大,值得看。”对《美联社透露美企图利用中美会谈阻挠我解放台澎金马这一阴谋如不得逞就打起联合国招牌来干涉我国内政》一稿,批注:“这是一篇极重要的文章,值得看。”


  1958年11月他看了李普曼写的《苏联的挑战》一文,批示:“此件印发,值得一看。”⑦


  1958年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将《参考资料》上刊登的三篇报道⑧,亲自重做标题、重写提要,批示邓小平印发给与会中委阅读。


  毛泽东对一些有助于了解世界形势、认清对手政策意图的参考报道,常常批示在更大范围的报刊登载,或者作公开报道。比如,1950年12月28日,他批求“可将胡佛演说以资料名义刊于人民日报第四版及世界知识上”⑨。又如,1953年2月28日,他在《内部参考》上看到台湾新闻媒体关于我华东和南军力部署的报道,立即写信给新华社:台湾大道通讯社的两条消息,可移载《参考消息》,这是蒋介石向美国人说的,表明他无力进扰大陆和海南岛,和近几个月前蒋介石向美国通讯社发表的谈话为同一性质⑩。1959年4月5日,《参考资料》刊出《印度新闻社报道西藏叛乱情况》和《印度新闻社记者报道西藏叛国分子谈几年来准备发动叛乱情况》,毛泽东在这两篇报道的目录旁边批以“可阅”,并指示:即送周恩来阅。这个新闻社的这两条报道,是不利于尼赫鲁的,我看可以全文发表,请与吴冷西一商(11)。


  毛泽东还一直把《参考资料》作为他增加知识的重要“教材”。他在1971年到外地巡视途中对各地负责人谈话时说:“我天天当学生,每天看两本《参考资料》,所以懂得点国际知识。”周恩来1972年8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对各部门负责人讲话时说:“毛泽东说,他要学点新知识,主要靠两本《参考资料》。”


  一生酷爱读书、知识非常渊博的毛泽东,在阅读《参考资料》时,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好学欲望。由于读得认真仔细,他总是握有丰富的、新鲜的国际知识。同他交谈过的许多外国名人,对他关于世界局势的精辟分析和渊博的国际知识,都表示钦佩和惊异。


  六、非常重视《参考消息》


  一再提出扩大发行


  毛泽东一向提倡我们的同志关心时事,要为干部研究时事提供材料。早在1939年他就强调指出:“系统地研究时事问题,并为一切抗战干部供给材料,实在是必要与重要的了。”(12)1956年,他提出把只限党内外高级干部看的《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县委以上干部。1958年他又指示:“要把《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扩大到全国的高等院校学生。”三年困难期间,由于纸张严重不足,《参考消息》不得不大大压缩订数。当经济形势和纸张供应情况一出现好转,他便提出增加《参考消息》的发行份数。1964年6月,他在同外宾谈话中说:《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以后要逐步扩大,今后可以增加到50万份,80万份。只要纸张问题能够解决,做到每个公社、每个工厂都有一份,还可以发给个人。”一个月后,他又提出,《参考消息》发行量今后增加到一百万份。


  “文革”开始后,《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受到影响。1970年夏,毛泽东指示,《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基层党支部。1971年6月,毛泽东批准《参考消息》刊登斯诺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的一组报道后,订数猛增,到年底达到604万多份。


  周总理1973年9月同蓬皮杜会谈时说:“《参考消息》数量很大,不是几十万份,而是几百万份。……毛主席说还太少。照主席的意见发几千万份才好。”


  新华社和有关各方经过多年的努力,《参考消息》的订数到毛泽东去世的1976年,已达到870多万份。最高峰是1979年4月,达到910多万份。还不包括大字版(13)的份数、赠阅份数和各代印点的份数。


  《参考消息》的发行份数,远远超出国内任何一家日报,在世界上也属少有。《参考消息》在20多年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和大力提倡,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参考消息》出版发行问题受到毛泽东如此重视和关心,在国内报纸中实属少见。


  七、确立大小“参考”的报道思想


  毛泽东特别重视参考报道,是出于指导革命、推进建设和开展外交斗争,以及锻炼广大干部、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的需要。


  1.毕生重视并大力倡导调查研究的毛泽东,把“大参考”作为对外部形势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情报信息来源,作出决策、发表言论的重要依据和了解外界对中国反应的重要渠道。


  毛泽东对“大参考”的报道,有许多指示和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是:时效迅速,客观全面,切忌主观,如实反映,译编准确。


  ·时效迅速·毛泽东要求“大参考”报道时效迅速,有重大事件和局势变化时,立即提供外电报道;中国采取重大举措时,及时提供外界反应,有的影响很大的行动,他指示等外电有了报道,再正式宣布。如1964年10月我国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根据他的指示,在外电反应纷至沓来后,才正式发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抗美援朝、中印边界自卫生反击战等,也是这样。


  毛泽东总是希望尽快尽多地看到外电报道。在延安时,由于条件所限,新华社每天的参考报道和传递方式,不能满足他及时研究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于是,他常常在晚上亲自到新华社看刚抄收并译出的参考电讯。有时在晚饭后独自走下凤凰山,信步直奔新华社;有时夜间11、12点钟,由警卫员提着马灯陪同前来。他到新华社看参考电讯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并常就时事问题发表看法,提出需要注意的方面。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直接指导参考报道工作,他要求新华社一收到重大新闻,立即向总理办公室报告。周恩来除亲自告诉毛泽东这些重要的国际信息外,常常叮嘱新华社及时向毛泽东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


  ·全面客观·毛泽东曾多次指示要尽多地收集外部世界各方的情况,特别强调向中央提供参考报道要全面,正面的反面的、好的坏的都要反映。他很重视外界同我唱反调的言论。比如,他看了1957年6月24日《参考资料》刊登的美国《新共和》杂志的一篇文章,在给陈云的批语中写道:“17页有一句话,值得研究一下。这一句话是唱反调的,但也应当促使我们注意。”(14)


  ·切忌主观·毛泽东要求参考报道从选材到标题都不要带主观成份,尽量客观。他对《参考资料》上的标题倾向性太大,曾多次提出意见。“文革”期间,周恩来多次强调指出,“毛泽东交代过,《参考资料》不要自己标标题,原来怎么标就怎么标,让读者自己判断”;“《参考资料》编辑有时有些主观,标题作的不一定符合实际内容,其实可以不这样搞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用人家原来的标题。”


  ·如实反映·1969年6月17日,毛泽东针对《参考资料》关于我党九大反应报道的标题批示说:“外国人,外国党评论九大,编者不要随意加‘妄评’字样,如实地向中央提供就可以了。”这里虽然是指的标题,但“大参考”要如实地、原原本本地反映外界关于中国的议论,是他一贯的思想。至于记者写内能,毛泽东说:中央给记者的任务就是如实反映情况。记者反映情况就是执行自己的职责。中央怎样判断,这是中央的事。他强调“我们的情报要真实,不要扯谎”(15)。记者要如实反映情况,必须作调查。对调查应持的态度,毛泽东说:“调查应本实事求是原则,有则有,无则无,多则多,少则少,力避主观夸大,但也不要故意缩小。”(16)


  ·译编准确·毛泽东要求“大参考”的报道准确无误,发现译编差错便给予批评指正。在转战陕北期间,“四大队”提供的参考材料中,把一条“中央社”电讯的电头错为“合众社”。毛泽东发现后,把“四大队”负责人范长江召去,严肃地质问:“长江同志,你为什么造谣呢?……如果我党中央把国民党的报道当成美国的报道来批评,岂不让人家笑话吗?”1958年10月,《参考资料》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报道未抓住美台矛盾加剧的动向,不符合中央政策,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从最近《参考资料》上台湾海峡地区局势新闻的标题和编排可以看出,《参考资料》的编辑人员不了解中央在这方面的政策和方针。他们应该好好学习。”


  2.毛泽东把《参考消息》作为一个特殊的窗口和一种特殊的教材,让广大干部和群众透过这个窗口,了解和认识复杂的世界;有时还通过这个窗口就将要发生的重大事态选择外电外报有关的报道,向读者“吹风”;让党内外同志通过这张独特的报纸,接触反面材料,经受锻炼,健康成长。


  中共中央确定,扩大发行的《参考消息》“选载当天收到的各外国通讯社、台湾国民党通讯社所播发的消息,和各国报刊、台湾香港报刊所发表的有参考价值的材料”(17)。毛泽东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人“经常比较敌我两方的宣传,让他们知道世界是复杂的,每个问题都有对立面。这样才参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他强调《参考消息》“连那些骂我们的言论也登”,“不要封锁,封锁起来反而危险”。


  毛泽东很重视反面教材的作用。他说:“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18)他还说:“没有‘蒋委员长’,六亿人民教不过来的,单是共产党的正面教育是不行的。”(19)他利用反面教材的一个常人不敢为的例子是:在西藏发生叛乱、印度反动派大肆进行反华宣传时,他指示《参考消息》刊登印报诬蔑中国、丑化毛泽东形象的漫画。这样做,诚如他提出由《人民日报》发表西方报刊污蔑他是“比希特勒更甚者”的言论漫画时所说的一样,是“让世界人民想一想,在西藏问题上和革命与反革命界限问题上闹清楚”(20)。


  毛泽东让《参考消息》刊登敌人攻击言论,包括诽谤他的材料,表现出伟大的政治家气魄的宽阔的胸怀。但他对有关中国重大举措的外电报道的处理,则非常缜密、严谨。突出的例子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过鸭绿江这一重大行动,他当即写信给胡乔木:“外国通讯社如对志愿军有反映,请注意在四、五天内不要登载在《参考消息》上。”(21)从这一安排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在毛泽东作出重大决策时,《参考消息》作为全局中的一个棋子也在他的运筹之中。


  毛泽东的一些批示表明,说得好听与不好听,不是登不登《参考消息》的界限。为了让人民认清帝国主义反共反华的面目,有时往往选登其具有代表性的诬蔑攻击言论。


  毛泽东一再指示《参考消息》报道不要倾向性太大,标题要尽量客观,让读者自己判断。1972年107日,周恩来指示:“《参考消息》从今天起一概不要有倾向性,完全客观,毛主席已说过多次。”


  毛泽东关于《参考消息》的一系列指示,体现了人民领袖对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关心和信任,以及增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党中央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在形势将出现重大转折或将有重在举措时,便让《参考消息》选登一些有关的外电外报材料,向大家“吹风”,使人们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1957年扩大发行《参考消息》,同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无关系。1956年苏共20大后,世界共运内部矛盾发展,斗争加剧,相继爆发的波匈事件,在中国广大党员和干部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因为他们从报纸宣中只知道社会主义国家团结、进步等光明面,出了大问题便难以理解。所以,中共中央在1956年底发出的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中说,“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和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以便避免他们在观察时事问题时的片面性和思想僵化现象”。《参考消息》报扩大发行后刊登了大量“兄弟党的通讯社和报刊的材料”,使广大干部对随后来临的共运大论战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这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突出例子是,毛泽东批准《参考消息》于1971年6月刊登斯诺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的一组报道,为中美关系将出现重大变化和纠正林彪、江青一伙的极左行径,在群众中作了广泛的思想准备。


  八、光辉的思想 成功的创举


  毛泽东关于参考报道的论断和指示,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是他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国际外交斗争中决策思想的和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唯物论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成功运用和发展。


  (一)毛泽东长期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22),“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23)。他把调查研究提到了决策的前提地位,采取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的科学态度。他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主义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24)。


  毛泽东身体力行,亲自从事调查实践。他总是尽可能地掌握材料,以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在陕北期间,他就强调指出,“研究时事问题须先详细占有材料”,认为这是科学方法论的起码一点(25)。在他的倡导下,党中央1941年作出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规定:要“收集敌友我三方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的各种报纸、刊物、书籍,加以采录、编辑和研究”。党中央的这一决定和前述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和批示,可以说就确定了参考报道的基本来源与内容的广泛性,和它首先是为中央研究形势作出决策服务的职能。新华社参考报刊长期实行的及时、全面、客观、准确的报道方针,就是根据毛泽东、党中央的指示在实践中形成的。


  毛泽东关于从调查实际入手的决策思想,他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是参考报道工作珍贵的思想财富和理论源泉。


  (二)毛泽东把为党中央决策服务的参考报道,扩大到面向干部群众,创造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新的新闻形态——参考新闻。这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个独特的内容。


  新间报道属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关于新闻的论述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一观点。他在1957年的一次谈话中说:“什么是新闻?有各种不同的观点……西方通讯社的东西,凡是对我不利的我就不登,只选择一些事实报道,这是从阶级利益出发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又多次推动扩大《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要求把它办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一张“看样子”是“替帝国主义出版”的报纸。这看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


  1957年春天,毛泽东在包括最高国务会议的几次重要会议上,接连阐述为什么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他说:“这是为了锻炼我们。党内外都应该受锻炼,应该见世面,知道一点世界上的事情:敌人怎样骂我们,敌人家里的事情是怎样的。有人说这样会乱,不会乱的。”“就是要见世面,要经风雨,不要坐在暖室里头。暖室里长的东西是不牢固的。”他关于出版反面材料的“种牛痘”的论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理,“种牛痘”似是“放毒”,实为“抗毒”,使读者“产生一种免疫力”。《参考消息》遵照“种牛痘”的思想办报,刊登资产阶级新闻媒体的材料,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取得良好效果。几十年来,在我国的政治风浪中,特别是最近几年面对苏联东欧剧变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中国广大干部和群众表现出政治上相当强的免疫力,参考报道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参考报道对人们开阔眼界、开放思想产生的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众所称道的。《参考消息》的历史被誉为“领先开放的光荣历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决策思想和新闻思想,对参考报道更好地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新华通讯社)


  注释


  ①在《参考资料》1955年3月1日创刊前的《参考消息》,和战争年代先后曾用《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等名称出的参考报刊,因主要供中央领导干部阅读,故本文列在“大参考”范围。


  ②据新华社史料记载。本文所引用的材料除具体注明出处者外,均来自新华社档案和有关记录,就不一一注释了。


  ③据任质斌《回忆红中社》。任质斌曾为红中社负责人。


  ④据左漠野《把卢沟桥事变的消息送给毛主席》。左漠野当时任新华社编辑,向仲华曾为新华社主要负责人。


  ⑤据吴文焘《纪念新华通讯社建社五十周年》。吴文焘曾任新华社副社长。


  ⑥《参考资料》1955年3月1日创刊后,曾每天出上午版、中午版和下午版,60年代改为上、下午版两册,80年代改为现在的每天一册。


  ⑦(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70页,第387页。


  ⑧这三篇报道是:杜勒在西雅图商会发表的攻击人民公社和共产主义的演说,杜勒斯在美国基督教全国委员会上发表的全面分析国际形势的演说和美国“新教领袖们”通过的主张承认中国的声明。


  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740页。指的是美国前总统胡佛1950年12月20日在纽约发表的关于国际形势和美国对外政策的广播演说。


  ⑩(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第70页,第233页。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200页。吴冷西当时任新华社社长兼人民日报总编辑。


  (12)(15)(25)《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46页,第127页,第46 页。


  (13)《参考消息》大字版是为照顾年老同志用四号字排印的,内容与小字版一样,实即小字版的放大。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523页。美《新共和》杂志的这篇文章题为《在我们的对华政策上的辩论》。文章在“垮台论”的小标题下,一开头便说:“‘一百万人委员会’说,‘北京政权现在并不能牢靠地控制住大陆。’工业产品、猪肉、棉花和煤的缺乏,反映出一种‘严重的经济危机’。”毛主席批示注意的即这句话。


  (17)1956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


  (18)毛主席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3月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天津市党员干部会议上,先后就扩大发行《参考消息》发表重要讲话。本文所引他关于《参考消息》的谈话,未另加注释者,都出自这三次讲话。


  (2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243页。


  (2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580页,胡乔木当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


  (22)(24)《反对本本主义》,第2页,第5页。


  (23)《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53页


  摘自:《毛泽东百周年纪念》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4/523532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03:14 , Processed in 0.0300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