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451|回复: 0

张人则:育才与南师附中教改

[复制链接]

1442

主题

303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70
发表于 2019-2-19 08: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育才与附中教改

张人则

李得宁“也谈教改”一文(以下称“李文”),使这个网站上对教改的反思,在先有了一棵小草和于含英等人的文章之后,进入了真正的讨论,即有理有据地展开不同观点的交流。这是很可喜可贵的进步。
此文先对育才教改提供一些资料,再对育才和附中教改的对比提供我的观察和看法。这是一篇急就章,先抛出来引玉。对其中一些观点的更充分的阐发,留待后日。
育才教改
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1906-2003)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在文革前主持了育才的教改,文革后继续工作到94年,还是搞教改。到Google查一下,看到不少信息,把一些有关资料抄贴在下面。因为不便改动原文,贴的篇幅长了一点,内容也有重复之处。请浏览一下即可。
******************
教育改革家段力佩
育才中学1901年建校,原是一个英籍犹太人叫嘉道理的开办的私校,是上海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段力佩在育才中学进行了40余年的教改实践,取得累累硕果,成为中学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在我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64年,为减轻学生负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发展,段力佩校长带领教师经过试验和实践,总结出了“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的16字经验,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局面。同年4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4月6日的《人民日报》,分别报道了育才中学教学法改革经验,并发表社论,影响所至,遍及全国。
从1978年起,在段力佩校长带领下,学校掀起了新的教改热潮。段力佩提出学校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育”,学生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学”;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着手,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的课堂教学形式,继而逐步发展到对课程、课时、教材、课外活动、考试方法、学生思想教育、体育卫生、领导体制和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改革。1982年12月,由全国政协文教组、中国教育工会、民进中央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来校考察,肯定了育才教改是卓有成效的。当时《光明日报》为之发表了题为“一所教育思想端正的学校”的长篇报道。
http://www.jinganlib.com/ja/htm/3-3-167.asp
******************
中国教育发展网/ 中国教育名人录
段力佩(1907--)当代教育改革家。江苏金坛人。出生于教育世家。1926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1929年毕业后回乡任小学教员。1938年举家迁至上海。先后任教或就职于东明小学、华光中学、麦伦中学、储能中学,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他于1950年出任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晚年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段力佩主张抓整顿、抓教师团结、抓学生民主秩序、积极从事社会主义学校的改革活动。1963年他曾总结出“紧扣教材、边教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的教改主导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1978年提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并在学校实行教工大会民主管理制度。1980年,他在重视学生能力提高,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又在育才中学掀起新的教改高潮;改革课时安排,设长短课;增加体育课和音乐课;取消期中考试;减轻教材份量等。育才中学的做法在当时普通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引起过很大轰动,实践证明,“育才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素质普遍提高,为高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
http://personage.edude.net/now_06.htm
******************
刘良华等:有效教学论
“早在1960年,育才中学就进行教学改革试点”。[151]当时主要着眼于教师的“教”。1961年段力佩对1960年以来的教改进行了总结,提出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看书、自己练习、教师再加以指导”等想法[152]。
1963年,段力佩自已抓初一(3)班的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试验。自己上语文课,“我先用十分钟言简意赅、条理分明地讲述了新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对不理解的地方再启发引导,到了下课前20分钟,我拿出事先拟好的十道题给同学们做,下课时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那十道题”。这种方法强调“要注意在上课时少讲一些,一定要促使学生多读多练一些,做到读练结合,因材施教要注意以旧导新,以新带旧。教师虽然讲得少,但要明白通达,通俗易懂。”[153]结果在一次测验时,这个班级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平均成绩都超过了其余班而负担减轻了。
在此基础上,育才中学总结出“紧扣教材,精讲多练……,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讲课、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中,教师们还注意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54]
1979年2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上海市育才中学改革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文章,第一次全面在媒体上提到“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个字。同年2月,段力佩写了《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一文,对“读读”、“议议”的概念,“读”“议”“练”“讲”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概括。
http://hist.cersp.com/xspd/200707/7088.html
******************
段力佩先生:一生至乐育人材
执著教改
段力佩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制作“书橱”,而应该以人为本,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参与社会互动。然而当时中小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是被动的,一切依照教师的指令行动,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者。这样的教育不改怎么行?段力佩敢为人先,提出了“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的16字教改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显出成效。1964年初,《文汇报》、《解放日报》以头版头条位置报导了育才中学的教改经验,《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向全国教育界推荐育才经验。1965年,段力佩被评为上海市中学超级校长。
段力佩坚信,学会思考和探究比埋头做习题更重要。他鼓励师生大胆改革“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方式进行“茶馆式”教学,变单向灌输为互动探究,促进教师角色由主宰者向导师转变,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1982年,《光明日报》在头版载文赞誉育才是全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http://blog.cersp.com/10000/531045.aspx
******************
一次一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育才毕业生去探望段力佩。段力佩问起他在大学学习的情况,这位学生诚恳地说:”段校长,育才的老师在教学上花了不少功夫。但我们这些学生在大学里自学能力却比其他中学毕业生差。”
段力佩忙问:”什么原因?”
“我们育才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师上课满堂灌,让学生自己琢磨、思考比较少。因此培养了学生的依赖思想,使育才的学生自学能力不及其他学校的毕业生。”
是啊,如果再沿袭陋习,不力破陈规,人才就出不来,终于,教育改革的劲风开始在育才校园吹起来了。
教改首先从数学课开始。段力佩起用了一位刚分配到育才的大学毕业生,亲自和他商量教学方案,教学步骤。他一改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的风气,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教师再循循善诱,这一堂课使一些坚持传统教法的教师大开眼界。教学改革在教学教研组蓬勃开展起来。接着,段力佩又决定亲自给初一年级上一堂数学课:”段校长要亲自上课了!”这消息不胫而走,大家都想来看一看,听一听段力佩是怎样在数学教学上改革的。未上课,教室里已坐满了听课的教师。上课铃响了,段力佩夹起讲义,从容地走到讲台上。他先用十分钟言简意赅、条理分明地讲述了新课内容。然后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对不理解的地方再启发引导。到了下课前二十分钟,他拿出事先拟好的十道题给同学们做。下课铃响了,几乎大多数同学都已完成那十道题。这一节课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段力佩接下来又到外语、物理、化学等各学科上课,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教师们一起摸索出各学科的一些教改方法。对育才的教改,段力佩用十六字来概括总结:紧扣教材,边教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不久,育才的教改经验首先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接着《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都以头版头条的显著地位报道了育才的教改探索。育才的教改经验很快地全国中学界普遍推广,育才也随之闻名遐迩.
http://www.21shte.net/gaojiao/mi ... _parents_all_id=153
******************
育才与附中教改的对比
应该说明,抄贴这些资料并不意味我赞同其中的观点或提法,毋宁说,抄贴这些资料是为了显示按照主流媒体的主旋律,育才的教改是什么样的。这些资料反复强调的内容——因而可以认为是育才教改的关键因素——大体包括:
-减轻学生负担,改变传统的“满堂灌”
- “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侧重点在“育”,学生的侧重点在“学”
-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茶馆式”这个经验是文革后创造的)
为了方便对比育才、附中的教改经验,让我们区分以下四个阶段或状态。
(1)前教改:这时育才与附中基本相似
(2)教改后附中:这里有两个层面,“政治教改”和“教学改革”
(3)教改后育才:按照上述资料,只有教学改革,没有“政治教改”
(4)今日中学教育
附中教改的重点和特色是“政治教改”,那就是如李文所说,“突出政治”,“学毛选、劳动”,强调“上山下乡当社员”等等。对此,李文和此网上其他文章、评论的看法比较一致:基本否定。我持同样的意见。另一方面,附中教改也有教学改革的层面,即减轻学生负担,改变“满堂灌”,提倡学生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等,附中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创,即“小小组”教学方式。对这一层面的教改,我的看法与李文或有不同,现在提出来商榷。
首先,承认附中教改的重点和特色是“政治教改”,同时承认附中教改也有教学改革的层面,逻辑上并无矛盾,与实际情况也相符合。
其次,附中与育才的教学改革,是相似的。如果回想一下当年附中教改,则上面抄贴的育才教改的内容,是否似曾相识?甚至耳熟能详?例如,对比段力佩那堂著名的讨论式教学案例(有的资料说是数学课,有的说是语文课,这里姑且不论),附中教改中是否有很多老师做过类似的“讨论式”教学的尝试?
再次,育才总结了一套一套的教学改革成功经验,附中教学改革乏善可陈(大家普遍认为教改后不如教改前学得扎实),关键因素恐怕在于教师的主导地位。例如,我以为附中“小小组”教学方式流于放任自流,基本是失败的,但育才认为他们的“讨论式”教学、有领导的“茶馆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成功的。我们高二数学是陶强老师教的,后期采用“小小组”教学。记得上课时往往是同学们“组自为战”,吵开了锅;陶老师沿走道来回巡视,有同学提问,她就如获至宝,耐心解答;但多半时间,她走来走去,满脸是茫然而无可奈何的神情。从以上抄贴的资料看,育才没有搞“政治教改”,因而政治的负面影响少一些,教师还能发挥主导地位。
第四,“减轻学生负担”是育才教改的一个出发点及其成功经验。下面遵照李文意见,避免带贬义的“负担”一词,而选用“负荷”这个中性的概念(例如“机器负荷”是个物理/工程概念,可以客观地测度),来谈课业负荷。我认为,附中教改也减轻了课业负荷,而且减轻课业负荷有正面意义。这里涉及一点技术性因素,我单独写一节,放在文末,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一下。
第五,育才的教改,是对前教改状态的否定。因此,肯定育才教改成果,就不能同时肯定育才教改前的状态。如果我们假定育才、附中教改前状态相似,则肯定育才教改,与肯定附中教改前状态,是否就有不相容之处了?
第六,课业负荷是一个表征,更深层的问题是所谓“应试教育”。它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痼疾,可能与科举的传统有关,表现为“满堂灌”、题海战术、偏重智育而忽略全面发展,等等。58年大跃进、66年文革,曾经打破这个传统,同时造成很大破坏。60年代初的“调整”,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但这个痼疾也就复发。附中和育才文革前的“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在今日中学教育中,“应试教育” 或许可以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正因此,反思当年的教改带有现实的针对性。这个问题太大,这里只能点到为止。
概述一下:李文批评附中的“政治教改”,我完全赞同。李文以育才教改与附中相对照,肯定育才教改,同时肯定附中教改前的状态,则使我困惑。我以为,根据网上资料,育才教改与附中的“教学改革”,目标和内容都是相似的。附中未能在教学改革上取得成果,主要原因是以“政治教改”为主线,压制、排斥了“教学改革”的层面,许多优秀教师丧失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附中教改前,今日中学教育中,都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于今为烈。批判附中当年的“政治教改”时,不能忽视当下正在严重危害青年学生的“应试教育”问题。
课业负荷
课业负荷当然可以按李文所说,去“问当事人”,用当事人的主观感受来表达。例如,以10到1的尺度,10为负荷最重,1为最轻,让同学打分。但是采用这样的主观指标就要面临一些难题。首先是人际之间心理测度的可比性。老师出了20道三角作业题,李得宁可能认为负荷为5(不重不轻,正好),别的同学则可能认为负荷是8,9,10。使用任何主观指标(快乐、痛苦、或者经济学中某个商品对一个消费者而言的效用,等等)都因为心理测度强度因人而异而无法做直接的人际比较。
其次是为了反映总体状态而“汇总(aggregate)”众多个人的主观指标的困难。举例来说,甲、乙、丙三个同学对教改前后的课业负荷分别给出负荷指数如下:
教改前 教改后
甲 6 5
乙 5 4
丙 4 8
进行汇总时,可以说(1)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同学甲、乙)认为教改后负荷减轻了,因而总体而言负荷减轻了;(2)教改前负荷指数总值为15(=6+5+4),教改后负荷指数总值为17(=5+4+8),因而总体而言负荷增加了。一个悖论。
这实际上是社会指标、社会选择领域的重要课题,顺便点到,不详论。
课业负荷也可以按上课时数、作业时数、一学期测验考试总数等客观指标来测度。曾经看到关于中学生一学年上课时数的国际比较的文章,中国、日本等国高于欧美,因此课业负荷比较重。按照这样的测度,虽然现在缺乏具体的统计资料可用,但说附中教改后课业负荷减轻了,应该是不会错的——大家可能都会同意,教改后测验、考试少了,作业少了,等等。同理,考虑到当年附中住校生做作业只有晚自习两堂棵,今日中学生晚上做作业,普遍情况是很少能在11点以前睡觉,我们也可以说今日中学生的课业负荷比较重。
课业负荷本身是中性的,但它关系到“应试教育”和“育人教育”的大方向,关系到学生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需要认真评价。

https://nsfz2.wordpress.com/2008 ... %E6%95%99%E6%94%B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01:01 , Processed in 0.0427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