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14|回复: 0

徐海亮:“网络文化大革命数据库”浏览偶拾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9-2-10 15: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文化大革命数据库”浏览偶拾
! J- R) h. c7 n5 ?
, D! T" n/ J: O& \ 徐海亮* X7 l" Y- J& M! k* s

3 E( @; @+ V, i  p3 c' g7 N
, H" L  A# Q3 k* i    终于看到了美籍华人学者宋永毅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出版的
* `+ q7 t* q+ U* e7 Z“网络文化大革命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网址是http://ccr% v0 r- Y& v# O* D5 z
d.usc.cuhk.edu.hk)和以此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
8 z7 g, G- h3 U; ?. {) b2 W( `4 O第二版光盘。该“数据库”在“文革”发动40周年这一时刻完成,编辑者辛勤的
- p/ x: ?$ X+ v2 h( e+ N劳动有了令人欣慰的结果,全国学者的支持和心愿也有了归宿,期待已久的读者们  j8 e7 {! Q* B; M) A
更是如愿以偿。1 k3 b5 z8 M: `; f: ~
* R- G7 r0 G/ t+ B% K
    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和独立研究者,我在2003年就开始使用这个
7 V8 `6 [/ D; y: H; L( t# m$ [《文库》光盘的第一版(200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出版)。当
) `9 v. ]. |9 h2 c; ]( M时,一看到这个光盘便欣喜若狂,性急之际,不顾学识之陋、方法之俗,立刻“急  t6 }& G( c: V7 t% |1 w# k" a
用先抄、立竿见影”起来,并把几条重要资料自下载、打包转送几个“文革”研究$ M# W2 E: w% v  s2 n. v
的急需者。近年来,国内“文革”研究中一时无法从官方档案、出版物求证的许多
0 D- x; J4 \& [" F3 ~# X资料均得自《文库》第一版。诚然,那个版本的内容在一些研究者中还有争议(诸
8 L- c3 J# u$ V" Z% b如录入错讹、资料出处遗漏、考据不足、重要资料缺失、界面设计问题等等),但0 u  V3 G; Y5 r! D& q% Z) J' e
《文库》的光盘版毕竟一下子拓宽了“文革”研究者的涉猎面和资料占有面,自然
* n6 g( C; t0 d$ J/ O也大大推进了本人的研究(以高校学生、武汉“文革”等专题为重心)。令我体会/ n" l2 U* B8 u
尤深的是,除了得以深入观察自己有兴趣的问题,也能够对“文革”运动的原始全/ L# N# Y! B/ S
貌有了概括性的了解。( Z1 A! X1 N9 p# w6 A9 a
! A4 ]* u$ E# O; e8 f" U2 V
    《文库》第一版发行后不到3年,“数据库”也问世了。宋先生和他在北美的
7 {! @3 v$ `, b合作者们(如丁抒教授、周原博士等),在《文库》第一版的基础上努力充实了资3 _5 O  H+ V! v0 |( `
料、增订了内容、考证史料、修正错讹,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合
' P$ i+ J/ k& k" B- ~* ^作,改善了《文库》的包装技术,扩大库藏、增进功能、便捷查寻。我以为,无论7 B" J: i( Z9 w0 B  [  ]
是“文革”参加者和今天的研究者,只要想真正认识和总结这段亿万人民付出了巨
5 L* k9 z0 x$ B1 J: c大代价的历史,都会感谢这个“数据库”的问世。甚至,感谢者似乎还应当包括在
7 L+ D0 F: z+ A  y; v九泉之下不可能安息的毛泽东?我想,毛泽东当然不愿意后人忘却他自认一生中所: T8 \/ f; X; r& z/ E- C, N$ B
做的两件大事之一——发动“文化大革命”。不过40年之隔,现在的青年人已几
- i& b! x" U% g! U8 ^1 ~- z乎不知“文革”为何物了;而许多“文革”的当事人则依然不了解大量关键性的“
6 D# C4 m  }* W" B3 D) W( V5 e# u文革”真相。要让后人如实地评说“文革”,这个“数据库”无疑是座文献宝库,5 ~# {, Q( I5 U6 T+ q4 Z
而且左、右咸宜。它是历史的实证,而非政治的价值说教。
  q1 c6 ]6 k, G9 Q) _. C
' ?8 A9 I- E* R: i8 Z    对比《文库》光盘的第一版和“数据库”,两者在总体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 C4 G" l+ J/ T3 p' i,其检索栏包括总目录浏览、主题检索、分部主题检索、日期检索、作者检索和(1 u0 Z* e! T' \/ A9 O
文献)标题检索,以及全文检索、发文机构检索等。但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文+ b) s3 f* ~' v6 b: @& |
化大革命数据库”有了明显的进步。首先,“数据库”增加了一些重要的主题检索$ y8 ^5 g* a& |
纲目,如“突出政治”、“中苏关系和论战”、“四清运动”等。这些内容的增订1 s  J( d% p7 z/ }1 o5 {
非常必要。或许有人会问:“这也算文革吗”?其实,中国从1957年的“反右7 R" u4 F( L! d! {6 o
”运动、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从“中苏论战”和“四清”运动,实际上3 x, |! w; i2 u' B5 n
就已经进入了广义的“文革”。笔者过去把这些事件称为“前文革”范畴。这些研
  |8 {6 p8 E6 u究资料补入数据库后,无疑有助于增进研究者对“文革”由来和发展的整体认识。/ q  O$ p" J& P, _
从1957年开始(“文革”前十年),中国的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市
4 w6 K, o2 R! f( _$ u/ q* l, n* q民和已经被打翻在地的旧体制中的残余个人、1957年至1966年在校的大学
8 ~1 h! I7 L/ u生(甚至个别思想特别敏感的中学生),实际上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一个广义0 J4 `; j7 S1 N% L/ _
的、历史过程性的“大文革”运动,卷入了探寻“文革”道路与追随“文革”理念
8 |4 i& o$ S& S( K; T, s的政治运动,或者说,进入了“文革”的热身过程。现在要研究“文革”,不探讨) o* s) N& p. C' ?
这“热身的十年”,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十年文革”。' l6 U0 b# D9 W" N9 v
8 Q0 |4 @# h+ k# Q9 g+ V$ M
    其次,“数据库”增加了“文革”的结束、“文革”后的清查整顿等主题。这/ Q6 B' j1 [& J4 y- H2 q3 x: f
些内容对“十年文革”的完整披露和深刻认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文革”的过来
* |% w* ?! y- j6 c  }3 M人都知道,对“文革”路线与“文革”实践的“拨乱反正”,以及清查剔除“三种/ m7 g9 A; S( O( F1 x
人”、提携“第三梯队”,都包含着“文革”政治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延续和反弹,
8 L6 p6 D, U) W. t( m4 d) {  v后者几乎是“文革”历史的直接或间接的延伸。我也把它们看作广义的“文革”,9 @, W" n$ b0 y9 L% [. `# l: V" H
或者称做“后文革”。应该说,作为政治运动的“文革”,在其发动者毛泽东去世3 W* M% p0 ~, B0 v2 {2 v8 t
、“两案”审判、《决议》发表之后即基本结束,但作为观念形态意义中的“文革5 h; b/ h9 Y6 I  K& {) L
”却并未中止,它滞后于政治与经济的客观存在与变化而存续下去。这需要历史学
4 Z/ Y1 X4 I0 A- C) u者做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去梳理剖析。这次完成的“数据库”和新版光盘辑录了相3 c+ K4 n- o* M$ b3 A0 a
关的资料,增补了属于思想文化范畴的史料,让人们得以从更高的位置和非同寻常
, b9 {! V6 v; E+ e" D的视角去观察和反思“文革”。
# g: R& _7 _, J) v, i ' k" q. p" a  _3 f) f: G
    与《文库》光盘第一版相比,“数据库”增补了六分之一的内容和全新的英文/ g$ q& D4 [( v: j  \3 j7 Z
检索功能,其中五百万字是新增文献,而且一半以上的内容作了重新校勘,把近年
: p2 c, u, h  D, L; Q. z海内外学者辛勤收集、考证、录入的资料全部补了进去。这体现在以上列举的纲目7 @' N+ B1 b; m  N6 x
内容中,也体现在一些地方性资料的增补上。例如,在我所感兴趣的武汉地区“文
* T# @; v  w- ?9 {3 b' x革”资料方面,“数据库”就增补了湖北省委1966年历次省委常委会讨论的重% d* S) h1 _( |
要记录摘要,以及“工人造反派”领袖胡厚民在“文革”后对他审判的法庭上的自
; I$ M+ Y: ^* t4 H6 Y我陈述。; X6 ?. d' k* b" H: Q9 A
; L, z/ p  _& o3 b& m) |+ |) ?- V2 E
    “数据库”比单纯的光盘更方便研究者和读者,它不仅仅是个动态的数据库,3 y* A* Q) }' U
“网络版新资料会每月每年输入,数据库功能不断增强”,而且还发展成为一个网( w1 X4 @+ @4 {+ w" d+ F
站,“另有网络版可供订阅……并具有远距离网络登录和下载功能”(引自“编者' D+ A9 R* J4 S9 A# F3 J. \- Y
前言”)。有兴趣的“文革”研究者将可以随时了解“数据库”增补的内容,不断
4 x) U* |" Q* B5 t得到最新的辑录资料。
  X4 T- `$ \+ I' Z0 z
1 n" x' e7 {* p* g3 M' t5 H- O    “数据库”目前排列的主题纲目基本上反映了民间与海外研究学者的概括模式: a& I  e) j8 G6 T1 z, K
,它是否完全合理(包括孰纲孰目),是否已囊括了“文革”大纲的林林种种,还
7 O- ^8 p& O& G% z可以进一步探讨。比如,“文革”的所谓理论始自“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整; Z6 U& S2 e  I; S8 t
风”、“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等,“数据库”里有关文化思想领域斗争的材料是% M. R- M3 U! M+ N4 x$ R, H9 s
否可以再上溯,收入建国以来的一些重大问题?又如,这个主题是否可以走出“最5 Z% ]8 O. |( G" {* m* K
高领袖”的局限,把“周恩来”单独作为一个纲目?此外,众多的专案材料和个人# u% M8 o0 B( F5 Z
检讨书、交待材料,既是血泪斑斑的文物,也是珍贵资料,网上文库也不妨斟酌辑
9 K6 U( c8 v# a) Z) p/ v  p5 _0 }6 R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了新版“数据库”,相信更多的人会发见所获丰盛。不
- y0 v; S8 Z+ f5 G仅民间学者和青年学生可能如此,高校、科研院所和官方机构也会如此。尽管体制3 o$ v6 a7 Y7 k! w  u  d; M5 @
内的单位订购与使用《文库》第一版的光盘时就遇到了某些限制,但我相信,象“% I, D3 t8 e, }, w8 q( M
数据库”这样公开的文化遗产,是没有国界、政治界限的,更不应该对使用单位设
# N+ q& ]/ F. E9 C6 l限。《文库》第一版业已有众多体制内研究者所用,但愿“数据库”将会为更多的& u8 u, B8 M8 L$ N4 \3 E
体制内学者与图书馆管理人员所征订使用。3 L1 j4 V! `- h2 s

/ D1 U7 |& _" S: |
6 F: L# X% J& s- l* a3 b□ 《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08:35 , Processed in 0.0935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