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若德出身於英國貴族世家,可年輕時熱衷於社會公平的政治潮流,加入了屬於左翼的工黨,成為議會下院議員。他一度供職於英國外交部,以高級文官身份於一九七一年首次訪華。前此他還擔任過BBC國際新聞節目的主持人,並且參與創辦了後來享譽全球學界的The China Quarterly《中國季刊》,在政界、傳媒界、學界均積累了親身奮鬥的豐富經驗。當改革開放政策把中國重新推向世界的時候,西方研究中國的重鎮哈佛大學就把馬若德請回去,執掌當代中國政治的教學和研究。他早年在此校跟隨西方的中國史學大師費正清讀研究生,回到母校,心甘情願。況且他在這裏讀書的年代,又幸遇研究中國問題的才女愛茉莉(日後任《經濟學人》雜誌的波士頓站長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國際版主編),結成良緣。
馬若德最早的研究領域其實是國際關係,成名作包括蘇聯和中國的磨擦衝突,以及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國和美國的麻煩關係。然而,有着親身從政經驗的他,對政治大趨勢的敏感度非一般的書呆子可比擬。中國文革一啟動,他就感覺到此一事件非同尋常,於是從一九六八年起就把研究文革作為自己的首要課題,由此而奠定了他作為西方學界研究中國文革的領軍人物。一九七四年,他發表了「文革前史」三部曲的首卷《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人民內部矛盾,1956-1957年》;一九八三年,他發表了第二卷,聚焦在一九五八至一九六○年的大躍進;一九九七年,第三卷發行,剖析中共領導層在一九六一至一九六六年期間的嚴重分歧。三部「文革前史」的英文版,加起來將近一千七百頁,密密麻麻的排字本,真正是讓人望而生畏、嘆為觀止!它們獲得了「亞洲研究學會」一九九九年度倍受尊敬的Joseph R. Levenson Prize殊榮。這位於一九六九年不幸英年早逝的Levenson生前在西方被認為是當代最有才華的治中國史的傑出學者之一,他的代表作,是探討中國現代化之文化價值觀困境的三卷本巨著: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 Trilogy。以他命名的這項學術獎,專為英語世界關於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優秀研究成果而設。馬若德不但以著作獲得Levenson獎,他在哈佛大學還獲得過Levenson傑出教學獎,可謂雙獎一身,名至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