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38|回复: 0

阿陀:遇罗文访谈录 ——关于判决书、眼角膜、手榴弹及原稿等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8-11-22 1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遇罗文访谈录
+ {0 @4 o9 N# C, R) e7 B——关于判决书、眼角膜、手榴弹及原稿等+ H' n. a; ?0 C& h. c' q
一、“(七0)刑字第三十号判决书”出现?- B: }  n- s1 [$ O
问:2013年10月由香港“晨钟书局”出版的遇罗锦《纪念文革 怀念遇罗克》一书,公布了70年判决遇罗克死刑的“(七0)刑字第三十号判决书”(附录一)。据我所知,这是该判决书第一次被公开,内容和王锐最早发现《通知》(附录二)几乎完全相同,证实我2012年的推测(附录三),看来像是真的,但作者没有交代此件的来源,也没有出示原件的影印本。请问你看过这判决书吗?记得你说过你和家人都没见过判决书,但罗锦说,家人收到判决书,父亲还签了字。
. {" F3 v2 m' o* \" k9 L答:我没看到过,她看到过吗?(阿陀:当时你们都被赶回农村了。)如果我家保存一份判决书,那上面也绝不会有我父亲的签字,签字应该在回执上由来人带走,所以有人说看到过我家保留的判决书上面还有我父亲的签字,疑问就更大了。起码我不知道有过判决书。有没有可能她现在从哪里找到这份判决书?这我就不知道了。
. [) k. @: J0 v% P1 d二、罗克眼角膜是否被移植?' h. ?! }6 [2 V% w: P
问:遇罗锦2008年德国一次访谈中说:“77年在马路上遇到了熟人,北京市朝阳区的韩大夫,他说,我一直想跟你说一件事,但你不能告诉你的父母,他在我哥哥死后不久看到一个内部通讯,也许上边故意想让人知道遇罗克是这么死的……遇罗克的眼角膜被移植给了一个劳动模范,他的视力水平达到了0.2,
2 ~* N9 X1 V6 Y- `* V8 R. A: I手术成功。”现在很多文章都采用了罗锦的说法,例如维基百科:“《出身论》的作者遇罗克的眼角膜,据其妹妹遇罗锦的回忆,被移植给了一位北京的劳动模范。”4 {, w' _3 t. a3 c/ B% x
我想知道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因为没有旁证,你的《我家》也没有这个内容。 答:我不知道有这事。如果有,刚平反的时候正好拿出来控诉“四人帮”,怎么当时没提?
7 S8 {9 J. L5 O! A" ?& z' ~三、罗克从长春带回手榴弹?: [, ~) P- F  y% G3 B( K  s
问:你早已解释过手榴弹是你从长春带回来的。网上有人质疑:都说罗克和你们一起去东北的,但又有文章说他没去长春,是不是为了撇清他和手榴弹的关系才故意这么说?你们是一路同行吗?都去了哪些地方?
# i5 q" j+ L- G) }! `答:我们大家是一起去东北。先是到北戴河,然后到沈阳,到了沈阳罗克就和我们分手回去上班,因为他的假期到了。我们是后来才去的长春。手榴弹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N) z% E9 Y9 V1 \" o
四、《出身论》原始稿传单和《中学文革报》发表的是否同 一文本?+ W/ E0 E  n! E0 {8 u
问:《出身论》的原稿最早被公开,是你和罗勉在广州油印散发的五百份传单,现在已失传了。请谈谈你们在广州印发传单的情况,请问《出身论》铅印稿和油印稿有什么不同?因为罗锦在书中透露《中学文革报》出版时对原稿做了很大改动(牟志京曾对她说:最早的油印的《出身论》不仅没有后来铅印的长,也无一句文革词汇和文革术语,辛辣和讽刺的语句有多处。因此在《中学
+ y1 p. W8 K5 c7 z* T( x文革报》发表的《出身论》中,辛辣的语句只剩下了一句:“自来红” 是馅子糟透了的月饼”而已。牟志京说:当时哥哥对他说:“不能再改了,再改,锐气就没了”。)。
2 z4 s7 B1 G" r# a1 F0 ~7 v: y答: 没区别,基本没有任何改动!
0 B3 S, |$ {& h* S& }+ [许多人说曾经与罗克共同研究或修改《出身论》,确实不属实(但是那些人并无恶意,而且都是罗克的朋友),因为铅印前,牟志京也不知道作者是谁,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任何人都不知道,只有我们(姐弟)知道。但是罗锦如果证实《出身论》曾大幅度改动就不应该了,她也曾油印过,也许当时就没看过。是我把原稿交给牟志京的。我们年纪小,我哥也没和我们讨论,发表前也不可能和任何人讨论。《中学文革报》第一期以前没有人知道作者是谁(阿陀注:当时文章署名“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这从逻辑上就已经推翻了说这些话的人,那都是不真实的,只是炫耀自己。第一期以后,需要有作者出面,我和我哥商量,最后才把郝治请出来(顶替作者)。1 Q; f3 e- H* `/ U5 _
你问在广州住的是哪一间小学?我忘记了,只记得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都对我们很好。很多小孩问我们要传单,说:“一份给我”——广州人用的是倒装句。是老师看了我们印的文章,特意又给我们带来一床很新的棉被,上面绣着“麦穗”两字,可能这被子的主人就是姓麦的小学生。. e2 ]  u( G! H+ A; Y, v: K9 h8 S
我们写的(《论出身》)和罗克写的(《出身论》)差远了,只是凭记忆,把罗克的意思表达一下,文章没多长,主要是想试试油印这方法行不行得通。后来我哥的原稿寄来了,我们就用这办法,刻钢板油印,一次也就能印大约五百份吧,再多也不行了(阿陀:我知道,蜡纸印多了会破,一张蜡纸,差的印三百就不能用了,高手可以到八百)。我们都是夜里拿出去到处张贴的,第二天白天再回去看,围着看传单的人很多,上面还有很多批语,影响挺大的。五百份传单,大部分,大约三百,我们都带回北京了。
! s9 {: \; ]4 r2 m4 v, |$ W, |' H回到北京到处张贴,还继续油印,在学校成立了“北斗星战斗小组”,不干别的,就是刻印(《出身论》)传单,印了一文本?
2 X+ v% U/ W) [  u) L! [问:《出身论》的原稿最早被公开,是你和罗勉在广州油印散发的五百份传单,现在已失传了。请谈谈你们在广州印发传单的情况,请问《出身论》铅印稿和油印稿有什么不同?因为罗锦在书中透露《中学文革报》出版时对原稿做了很大改动(牟志京曾对她说:最早的油印的《出身论》不仅没有后来铅印的长,也无一句文革词汇和文革术语,辛辣和讽刺的语句有多处。因此在《中学- r7 l* `- _- t5 {! S- G
文革报》发表的《出身论》中,辛辣的语句只剩下了一句:“自来红” 是馅子糟透了的月饼”而已。牟志京说:当时哥哥对他说:“不能再改了,再改,锐气就没了”。)。5 P1 i- U+ r0 @9 E% D
答: 没区别,基本没有任何改动!( }4 M  T; Y4 U( x$ O
许多人说曾经与罗克共同研究或修改《出身论》,确实不属实(但是那些人并无恶意,而且都是罗克的朋友),因为铅印前,牟志京也不知道作者是谁,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任何人都不知道,只有我们(姐弟)知道。但是罗锦如果证实《出身论》曾大幅度改动就不应该了,她也曾油印过,也许当时就没看过。是我把原稿交给牟志京的。我们年纪小,我哥也没和我们讨论,发表前也不可能和任何人讨论。《中学文革报》第一期以前没有人知道作者是谁(阿陀注:当时文章署名“北京认真讨论,提出处理意见,速告市公法军管会.
7 j" H% N* s8 x2 l6 d5 ?7 q此材料只供内部讨论,不准张贴.
+ ~. _: o& `9 R$ N: W*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公法军事管制委员
' y" z5 A, I8 ]" I7 t一九七O年一月九日
: {8 v8 Q8 O; f! D' G…… ……
" \. _( W7 Q4 f/ J% z(上略)) s7 L) m0 k% |; X# D/ t
十.现行反革命犯遇罗克,男,二十七岁,北京市人,资本家出身,学生成份,北京市人民机械厂徒工.其父系反革命分子,其母系右派分子.- l4 ]  F/ i4 Q
遇犯思想反动透顶,对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怀有刻骨仇恨. 一九六三年以来,遇犯散步大量反动言论,书写数万字的反动信件﹑诗词和日记,恶毒地污蔑诽谤无产阶级司令部;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书写反动文章十余篇,印发全国各地,大造反革命舆论;还网罗本市与外地的反坏分子十余人,阴谋进行暗杀活动,妄图颠覆我无产阶级专政.遇犯在押期间,反革命气焰仍很嚣张.( q# H; q( |) {$ \, V9 D* V
…… ……
4 X: M( f& k# {! a! A4 x  T, d——王锐《谁签署了遇罗克的处决令——为遇罗克遇难40周年而作》《北京之春》2010年9月号% B# B9 K0 s$ h' c+ W# e7 R
附录三:《通知》《布告》和《判决书》可能一样,或大同小异$ {& B1 n" s1 U' Q( F4 l7 }
二零一二年三月 北京《记忆》杂志81期 阿陀:《遇罗克的罪名到底是什么?——追踪遇罗克之死》——
. Z/ G/ i$ ]) n, s! s6 E* I* i( i) s* k……这份原定“只供内部讨论,不准张贴”的内部文件,和街头公开张贴的“公告”以及平反时提到的第30号“判决书”,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可资对比的证据证明三者 就是同一个东西,但即使形式上还有不同,其内容也不大可能超出这个“通知”的范围,因为距离1月27日枪毙日期如此之近。1月9号到27号之间,铅印发出 “只供内部讨论”的“通知”几乎同时,街头上已出现看来是同一内容的布告(根据罗文的回忆,1月中旬他和罗锦不约而同从农村都回到北京,事先并不知道会碰上这次宣判,看到大街上贴的布告,都大吃一惊。街道和派出所见他们这时候突然回来,也大为紧张,在27日以前已把他们驱赶回农村。他现在回忆当时所看到的 布告,证明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和“通知”一致)
6 |# _/ G; B* E# j  {0 Q" K# I/ C8 \  j! s! c  s% Z$ S
- s1 K1 K" ?& }9 D% f; b& V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 ... mp;isappinstalled=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6 14:16 , Processed in 0.2075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