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31|回复: 0

袁庾华:文革发生的原因

[复制链接]

1399

主题

443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251
发表于 2018-10-31 23: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发生的原因
, W# Z# D, E# `* b+ s( h) d$ v# A; `7 K% f6 `
袁庾华
& r1 ]' ~& K& F& y$ E3 `, }9 Q& b. o( b: \

& z1 {! m( s: B$ u0 N  J7 J, g2014 年,作为当代毛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之一的袁庾华在接受有关方面访谈时,曾这) i- K6 f1 H+ Y$ z$ V
样谈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 I3 K* C! t2 b! ~  l6 G0 ^* G/ R& S5 z
1966 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国内外的所有媒体和各方面舆论都用了一
# X) Q: `. f: q' _) g个词:“爆发”。到上世纪末,世界主要媒体的世纪回顾,以及至今国内外各种文革史、' l# _! T/ k, X5 f; Z+ J
研究,也都用的是“爆发”。这两个字非同小可,它一定先有被极大压抑的“能量”。
# B5 h+ F& O) Q# l. y- y一些知识分子(包括我父亲那样的工程技术人员)至今认为,1956—1957 年的“整+ D: J' g- ~- F" D! V2 N" g
风”运动,就是第一场夭折的文革运动。剑桥中国史的作者麦克法夸尔等人认为,这场
' Q" K; E# @# t, Q0 x. h9 h, n整风反右运动就是 1966 年开始的文革运动的起源。我认为那场“整风”运动是毛泽东5 Z4 ^) G# ?: C8 T  h$ {/ C
第一次“和风细雨”的民主探索,它的失败和随后的“反右运动”扩大化的严重后果—
, R; K5 R$ \3 u9 T2 K—使新中国的民主进程逆转,促使毛泽东下最大决心定向“引爆”了 1966 年开始的“疾/ D' j- x. y) k+ x  l# _
风暴雨”式的文革运动,这就是毛泽东直接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社会进步
% }+ \2 Y! w" ]( ~8 G. d中、进行的一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探索。也有人称其为“伟大的民主实验”。
$ u& E/ N% x1 K) K- P- r3 s6 W3 T! q! R  s% i' ]2 H- o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旧社会遗留下的反对革命的势力外,各阶级、阶层的大多数人,- n% ~1 D+ K. S1 W
尤其是几千年来没有被人重视过的劳动人民,所获得的民主权利,是中国历史上从来
, p0 E/ Z% s! n/ x没有过的。但是,这也仅仅是不充分的选举权,被安排的部分政治参与权。就现代社会) {/ j" M/ ~# [
公民应有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基本民主权利,除了 1954 年《宪
: `6 p5 B, z1 Z+ C2 P9 {; v9 K3 R法》中规定外,还没有具体的设计、制度和运行规则。直到文革前的 1965 年,毛泽东; }/ Q! e6 t6 r0 Y* w$ ~' `
准备发动文革“重上井岗山”时,特别指出:“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一种制度," S$ @' W1 h% }% P- k/ o; ?6 H
一种有效的方式”(可看马社香著《前奏》一书)。1956 年 2 月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
! I' [8 Y7 x6 g; c1 i告”和 10 月的波兰、匈牙利事件,凸显了苏联东欧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根本解1 H2 w9 W( T' Y2 d: N2 q2 N. }$ \3 M
决民主问题的软肋。而中国国内,随着罢工罢课和各种闹事事件的增多,党群矛盾普遍
# K* A8 _( l( R9 W: Z5 ]5 Q反映出来,正在向着质变的方向发展。  u# z) V2 z& g3 x* z  e3 ]

; e' H: t; ]8 R* s8 j马、恩、列、斯和国际共运没有给毛泽东留下任何成熟的民主建设的经验,却留下
+ |) C  G6 q8 A6 N& [苏式“计划经济”和社会民主难以解决的矛盾。而苏东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暴露出来
, x4 y0 T9 R1 ]: ^的民主问题,比毛泽东经常批评的西方民主的弊病更为严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 18: p8 I0 m" b1 }& K, k. @
年、 并担任过极其重要的理论和政治工作的戚本禹,应该是当今活着的中国人中最了$ M: ?& u; ^# n, o( z- ?
解毛主席政治思想的人。他在接受美国《达拉斯时报》编辑陆源的访谈时说:“毛泽东
; b: h- X$ Q. L  ?生前对英、法、美等国所实行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比较欣赏,他曾经对我们说过,我们
7 K1 m$ W& ^" L宁肯走英美式的民主道路,也不能走法西斯、贝利亚的道路。”早在 1954 年 6 月 14 日, c: w2 r  Y& {. `
讨论“五四宪法”草案的会上,毛泽东说:“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笔抹杀。”这8 {* {4 \' m9 L  ^2 b
应该是毛泽东在借鉴国外经验教训时的一种倾向,“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不会照搬西
4 e) a) |( [: _方的民主制度,他更不会像印度那样以牺牲平等的巨大社会代价搞那一点形式民主,他
9 ]4 |8 G( L; r) T  E3 v  j要民主,更要平等!但是,他要在中国走出一条真正的民主化道路又是何等之难!而他$ o7 q  x- z' j
遇到的最大阻力却是他领导的这个党。! {: |) O# X. ]) ?! g
) F# c* A3 i* m
波兰、匈牙利事件给毛泽东提供了一个切入口,他借此“东(欧)”风,大作文章,
0 m0 o3 y6 W2 N# {3 |& Q波、匈事件“余烟未尽”,毛泽东就四处游说,大力号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x  V) p3 U: N8 I8 s9 d6 f
要求共产党开门整风,欢迎海外人士、特别是知识分子参与进来,“和风细雨”的共同
9 Q4 y" k" e  G8 _探索中国的民主道路。1957 年 2 月 27 日,他在有 1800 人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
% z' ?0 f8 s$ K. Q. W& p) r" L' q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讲话,
! V* b( l+ J5 h7 z& `对党内党外国内国外震动极大!) V3 e6 @3 G7 Y+ N5 B4 N# t
# P  t4 r1 K% @+ b5 Y* u
但是,正如沈志华在他的“毛泽东和整风反右运动”的讲座中说的:“党内外的反
; I! c8 P" i% Y6 ]* m: D5 B6 q0 S映却截然相反,”“党外报纸反映强烈,党内报纸,却一声不响”。(中宣部长回答毛
+ u2 U+ ]. z# A# C, ^泽东的批评说:要得到中央批准。)知识分子“兴奋异常”,好评如潮。各民主党派“立$ _& X+ n9 f2 p
即传达”“立即转发”。又何止是国内,1957 年 3 月 3 日,《人民日报》对《正处》讲
2 U& s1 N) c0 `+ B6 j, H话仅仅发了无任何内容的 224 个字的简讯,就开始被西方媒体紧紧跟踪上。到 6 月 184 U: o! h1 h/ z
日,北京电台正式发表全文(还是中央“集体”的《经过整理补充稿》,“味道”已有  e, k7 V4 x# O7 X" y/ s( P
变化,其中作为后来打右派的六条标准就是中央加上的,这大概就是“中国共产党集体
/ F; y/ N& v; _4 a, U智慧”的“毛泽东思想”)后,全球热议。6 月 25 日杜勒斯对记者说,他已经读了几遍。' h) {0 u' A! `' V( t- I

: o* w6 w; V; N: G3 v( g英国《泰晤士报》称《正处》“是影响历史发展的文件之一”,美联社说,毛泽东“将
- M! U7 C( _5 a  S7 r9 _8 @5 K1 n成为世界共产主义的一个新圣人”。而苏联的反映完全相反,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 19576 z; W6 _6 |) s8 v! W
年 5 月在回答美国记者追问“苏联是否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时说:“我们认为,我们没/ V6 l6 q: Y6 F0 q4 l- _$ a
有这种性质的矛盾”(以上,据周兵研究《正处》国际传播的文章)。又据阎明复文章,* }, J- N( |# F- H# C; Y
1957 年 4 月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罗夫访华时更明确表示:“苏联人民怀疑双百方针正在+ \# V# R( H4 g# u( e. U* Q  E0 p
为资产阶级思想提供讲坛”。
9 I: \/ x3 r0 P
% q9 h  I! ?, @, t+ U& t/ O/ Y: s8 [和苏共的反映相一致的是中共各级干部,据沈文介绍,来自甘、晋、黑、桂、川、
3 E+ [# E4 O( e: a+ J粤、浙等省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反映:“毛主席的讲话在各级干部中传达后,争辩之多是
; `; |9 j; M8 T, M/ h  Q空前的。”“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怀疑、抵触和反对的情绪更加激烈。”有的直接批评
3 Z  i/ [# N5 R) r6 [# [“毛主席的报告为民主人士、知识分子、资本家和过去的地主、富农说的话太多了,而9 K& J+ s2 C7 A3 {5 p
替劳动人民说的话太少了”。在上层,例如刘少奇没有参加最高国务会议和全国宣传工
5 {' Z# I0 n$ J5 Z- Y作会议,而且,他在这段时间的所有讲话几乎不提“双百方针”,更不要说邀请党外人) n, i5 T# H* _0 d2 y2 Y  R
士帮助共产党整风了。据陈晋《毛泽东阅读史略》书中说,毛泽东当时在华东五省汇报/ {4 A( x9 q1 z8 J# F" D
会上说:“陈其通的思想,恐怕代表了党内大多数,百分之九十。所以,我这个报告毫
2 N  k& A, `* N$ O; g! B$ c无物质基础,与大多数同志的想法相抵触嘛”。
. R. i) }/ [, C7 p; Q4 l7 g
& o$ i, `: o6 K' c! ^3 Y$ F而一旦章、罗这些人不自量力、踩了共产党执政的底线,加上中央有些人故意把个( P  m$ ?# X8 o; E/ _
别学生的极端言论下发,激起全党的情绪。当时,中国大陆统一、共产党执政才几年是
( k' R" n. I( M0 z* [7 b) S' R不能分裂的,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他领导了全党、全国人民对右
" n' Q' ~8 d) q派分子的斗争。今天,很多文人以毛泽东说的“引蛇出洞”和“阳谋”否定了他发动整1 p# d4 ~! G4 V8 R5 ?
风、提倡“双百”方针的真诚。那么,如上所述,岂非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东方西方,0 E; l$ W/ ?6 r) m# O3 r
全被毛泽东“骗”了?王扬生回忆赵紫阳 2004 年 7 月、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与访客谈
- ?/ q2 Z$ g( _. d) m话记录中说毛泽东“1956 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是真心希望建设一个光明的中
& Z3 g+ p5 _5 g  f3 Q国”。至于“阳谋”,赵紫阳说“那是后来的托辞”,“毛主席就说是‘阳谋’,是回# d  }! L( `' Z
击党外人士,也是对各级的一种交代。共产党各级干部都没学会听取不同意见”(见《叩; G/ n! X4 T( C% O+ M4 y% o9 a
访富强胡同六号》。对此文,陈一咨反复求证后认为内容可靠)。当时参加会议的作家+ Z* i$ e7 R0 k
舒芜认为,毛泽东当时并没有“引蛇出洞”的想法,“因为我亲自听了他的讲话。一个
8 d4 b" d1 u; @人假也不能假到那个程度吧,何况是毛泽东。这种感觉只有到了现场才会有”。(转引
4 M# d2 W, a" y# Y自谢泳《杂书过眼录》。当年记录、整理《正处》的胡乔木,其儿子胡石英 2012 年 12
: W% x3 d( L5 B% s月 26 日上午在纪念毛主席诞辰 119 周年大会上说:“主席曾在文件中明确批示,全国& j9 n( ?+ B& C4 q+ A6 s7 m! F
范围内打成右派的,人数不得超过 3 千人,后来形势发展得太厉害了,主席再次修改了
3 f2 w* w9 h/ T/ t% O- b! T$ B这个数字,改成了 6 千人。事实上打了多少呢?这个反右扩大化的责任确实不应该由主
7 t6 n% J- g: d8 i/ B席来负。”当然,作为党中央主席的毛泽东有领导的责任。“但‘反右派运动’在邓小# G  b% A( U" I& L, W
平和彭真的实际执行下严重扩大化,把包括在‘双百’中提意见者在内的五十五万知识0 Y5 r' \7 o% ]! V
分子(包括党员和非党员)打成了‘右派”。(维基百科.毛泽东)
, Z) u% w2 ?: e0 ?* i% \; e
* d/ H8 U6 c- v* R3 w“扩大”进右派队伍的几十万人,大多数是真诚帮助共产党改正错误的左派,其中
7 O) e$ u, t6 J8 ^1 k2 J一些人是当时中国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被整的更惨!有这些人的“下场”,殷鉴
$ M! m2 Y2 j: b/ a) `2 v/ ]不远,还有谁敢挑战共产党?!具体到每个单位,就是对每一位书记,每一个党员的态3 [" O& y- p. P) J. m7 Q
度。据《王力文革反思录》说,毛泽东在六十年代初就指出,许多党委书记都成了“独
% Y+ `6 e1 K% c6 h立王国”,反对他就是反党。工会、青年团,妇联这些群众组织,都成了他的“御用工& E! E; F1 |- u. p
具”。
9 e" M* q7 z- P# h" ~& l6 t6 J- j, T, A' f) \+ v
趁此威势,从上到下的许多领导干部更加强了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在 1958 年的“浮
/ z: s# Q/ _" d+ [7 H! z3 P. V1 l4 L夸风”中,公安部长罗瑞卿树立起贵州省公安厅的“十无经验”,即无反革命、无杀人7 R% F- p1 }) A# c: u- O* Z
等刑事犯罪。在中央政法领导小组彭真和中央主持一线工作的刘少奇支持下,推广到全
* ?' h( ?, D7 [国,扩大到几十无,就是说,要搞到社会上连民事纠纷都没有。在贯彻彭真要把北京搞
# K: I3 E" A# \得“水镜般的透明”的指示中,甚至把有个性的儿童也视为长大后肯定是反对领导的“反
! ]$ R# I8 o/ r# `党分子”,从而把他们强送到边远山区变相劳改。在受到毛泽东严厉批评后,这些人仍
" B# E( U# G- p难改从苏联内务部学来的那些控制社会的手段。也是文革中揭露出来的,文革前的各单
) J2 Y+ q/ y& Z位“内保”条例中有一个包括 25 种人的所谓“反革命社会基础”, 就是指解放前担任) ^. ^  R0 r3 G* }/ _
过国民党党、政、军、宪、特,解放后被杀、被关、被管,以及海外关系、历史上犯过. u' x# @! ]; G6 L( G' k
“严重错误”的人、他们的亲属、社会关系。同时,也威慑其他人千万不要犯“错误”。
5 k5 L" R9 L6 x3 Y+ u" o0 A多少人被“劳教”的人就是犯了对抗领导的错误。在农村,有些生产队长就可以捆人、
/ r0 Q- x- s: v5 G打人。就是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许多干部的物质特权、尤其是特权意识膨胀起来了。$ L4 @  N% J! X( a, E! g" M
例如,60 年代初我国石油供应最困难时,邓小平却用飞机接吴晗去自己视察的地方打桥# v% Y# l: h/ {' q4 e8 I
牌。“红色(革命出身)贵族”、红色等级观念正在中国社会形成。此时的中国,一方: u3 g$ T$ c0 c+ s* l) Y
面是毛泽东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者”,用纯洁的意识形态和“突出政治”、“革命化”
0 j  h8 X' U" h" p( k4 r2 _$ W运动冲击官僚主义的特权、意识和社会堕性,另一方面,党内的“务实派”、实力派们. V3 d1 I+ p7 G& ~$ E
用两面手法千方百计稳定既得利益的社会格局,他们正在形成、或者已经形成一个严
) k5 R- X. G$ z9 t0 R格控制社会的强有力集团。在社会下层,还有一些青年人,用今天网上的词叫“左愤”/ B+ L2 T. T( y0 M% q. e8 r
的,他们成长在红旗下,革命传统教育的烙印很深,又喜欢议论政治。这些人更让领导$ Q  A' U# |! x' z# U
们不放心,他们甚至看鲁迅的著作被视为“危险倾向”。这些“左愤”受到的不合理压
" e$ }3 d8 F7 ^' V制也没地方反映。用毛泽东的话说:“老党员把持党支部,老团员把持团支部,支部书
7 }. @" Y  b) x0 @  S: ]6 z记就像个皇帝”。这大概就是《我们忏悔》一书《前言》中所说的文革前的“阳光灿烂
+ U5 q( l6 [* G% W8 f: v的日子”。
/ d# l5 ^; ]5 U
" S* v& n9 S& u0 X一本正式出版的回忆录中谈到,一位当年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女同志,在中直机关
' @4 t) p+ G! v* r0 p4 Y! M8 R) K周末舞会上向毛泽东反映她家乡的反右扩大化问题,由于时间有限,毛泽东认真听了以
( [8 Y( S! {9 |. g: s后让她写一份详细材料,然而,第二天她就被调到外地了。为了控制毛泽东和下面的联0 ]  Q& |0 C9 o) P& q' {0 [/ h
系,他们连毛泽东本人的话动也被偷安了窃听器,以致事发后,中办主任杨尚昆、毛主
; O: C  R4 L6 S2 I) N0 [/ @席秘书叶子龙被处理。又何止一个“窃听器事件”,据文革中毛泽东和斯诺谈话中说,
: l4 s% t; X( v: v3 \文革前,“那个时候的党权,宣传工作的权,各省的党权,各地方的权,比如北京市委
% V0 u$ u8 s2 k+ L9 ~* {6 G: T  p的权,我也管不了。”在 1966 年 10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批评邓小平“19595 v4 d: N) S  b" b
年以来,六年不向我汇报工作。”邓小平 1968 年的检查和 1972 年给毛泽东的信也都承
) z1 b4 M6 I3 w! [" U9 Z认自己“犯了搞独立王国的错误”。就在“大饥荒”的前夕,毛泽东 1959 年 4 月给直
7 @) J4 q( M% a% @1 }. A至生产小队长的六级干部写的那么重要的信,不是也被许多领导干部所扣押,以致此后3 N. X$ f* L# E0 X1 X
的灾难发展到那么严重的地步,而不能及时的控制。6 g# i1 X5 I2 t: h' N

6 H3 z4 x( R9 N4 v4 b8 ]这场严重的灾难,也暴露了我们社会的大量问题,尤其是干群之间的尖锐矛盾。毛
9 y% ?( h8 F3 D; v5 x泽东明确指出了中国社会已经存在一个“官僚主义的阶级”“与工人贫下中农是两个尖
, Q( B5 o/ ~2 N+ {+ K- d锐对立的阶级,这种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些人3 ]7 t3 I4 b( f* h* U$ H8 W
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这几十年来,官方和主流舆论都是批评毛泽东在 “八大”
0 g1 `1 c2 M  y5 x; ?以后又重提阶级斗争,却有意回避毛泽东重提的阶级斗争对象是这个反对社会主义革命4 b" |& H6 W1 u. R# \- |: e2 d
的新阶级。" x- V' ^9 K+ D' P

+ ?( t% G6 p# q( a+ I这也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如前南斯拉夫领导人德热拉斯的& x8 Y8 L: x; V  c7 [
《新阶级》所说的:“共产主义革命是以取消阶级为号召开始,但最后竟造成一个有空
/ i; w2 O) p/ L9 w' O, }前绝对权威的新阶级”。也如 1968 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运动所指出的:党的地位2 r5 W( D9 l% X& H# j
变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对人民实行统治的社会集团。7 F2 o' C! k: i( U9 Q' P( m3 \

, `# v: {8 o4 N$ J* i; j包括铁托、卡德尔搞的“自治”,也都是局部改良。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
) K7 h' [" _% i3 \2 ]" n教科书》的批注和谈话中说:“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各种
7 T6 Z& U  F( E# [$ @% [, S, U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9 h; d" x6 }* A! P
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等等权利,都没有保证。”、“总之,0 N' d3 o. }: q: ]! u3 P3 Z
人民必须自己管理上层建筑。”——这就是毛泽东的民主观。回顾后来经历的文革的过: d/ F3 Q& g: g1 N! A
程,不正是毛泽东上述两个观点的实践吗?
3 _3 B! o% |! Y$ ~% f7 @( _8 o
; R& @" `8 W. f! w) N% V2 P说到底,还是毛泽东一生追逐的民主和平等,不是简单的“选主”的民主,而是真
; l& @8 n- S1 O正让人民去尝试自己来当家作主。不是仅仅符号上的平等,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
& E0 X( C9 q% m& n' `育等各个领域中实质性的平等。他知道这是一个极其艰难、漫长、反复的历程。他下了) E- Y7 F1 P$ H! H6 @( t6 D
最大的决心——不惜“跌的粉碎”(给江青的信)、准备被“枪毙”(王力文革反思录)# F& e8 i4 h" l, U" K
——要直接带领人民去探索这条道路。那么,一场全新的阶级大搏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 e5 }  U& G1 C1 G# q, b
( [" x; W. N: g$ Z4 \' a1 `3 A5 y/ X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还有一个国际左翼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全球经1 f4 I+ n" Z( _1 `
济高涨期,也是政治上最动荡的年代。正在觉醒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民
1 i0 }3 ~4 S+ k7 S. t6 Z主运动、革命武装斗争也此起彼伏。欧美的民主,民权和反战等运动,尤其的青年造反
( U) G4 @9 @: A' D2 H运动,几乎是和中国的文革运动同步进入高潮。越是发达国家,越是经济形势好的,就, a' \4 W. b* B# N# J3 i
越闹的欢。其“浩劫”程度不比中国逊色。文革中的中国被公认为当时的“世界革命中
4 O4 o2 y1 z( b, u6 C4 t  O心”。“文明世界”的西方,其上空高高飘扬的是“3M(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主义”" m7 U, w6 f. V3 s( B0 W' I. ]
的旗帜,毛泽东被誉为“永远的青年造反之父”。那场运动也被称为“西方文革”,和3 o" v8 a' J( l6 Z
中国一样,仅仅两三年,就随这个“大潮”退去。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当年中国自
6 e; I) t4 A- k- m' L6 ~己没有搞文革运动,那么会不会像 1956 年东欧世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样,60 年代的
+ P2 n4 z0 F" s4 {世界左翼大潮,同样要冲击中国社会,也可能是类似“布拉格之春”的被动运动。总之,
1 f/ E& y6 r# ~: R' W# w! g中国文革这场“浩劫”是“在数难逃”的。更何况毛泽东的中国就是这场大潮的一个主# i" k/ H, V3 L
要因素。9 U& \3 j# W" b( }
, O' l0 n5 y) R6 z5 a+ [
摘自《袁庾华思想录》第二部分“思想记录”% m% z  R  A$ P  g  S
5 j6 D. b/ T6 l# o1 ?5 E8 T& Y
http://www.wengewang.org/read.php?tid=523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7 04:20 , Processed in 0.1001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