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伯义
" B' u- m$ K& g! q, V. N' m& p9 ]* m. N$ g$ z* j- x) l# a
5 o* X ^1 V& w* _9 V* ~4 Y
一本文革油印小册子
+ T# m: q! E& P6 G6 g
3 E8 J; v+ ~/ |1 H3 ^
' P; Y7 u% _: {一本文革油印小册子: @6 s' a% E: z
7 i; y7 X9 e0 r
4 {, E. C9 g2 R5 [4 n5 h- S' `( h" w) g; W& r! g
% I, e( j$ T, R4 O) z* G1 O 我的学弟王卫平从文化市场的地摊上购得几件文革印刷品,里面竟有我们班当年刻印的《刘行宜资料汇编》。他将此件晒在了微信圈里,我一眼就看出了那是我编辑刻印的。上面还有高三二班编辑委员会的署名,并且注明是“内部资料”。这本资料的封面上还有我的名字,是钢笔签的;还有资料室的收藏编号:000120,以及注意保存的字样。
- Z3 @. ~3 W5 H% M, G: X4 q 收到这个帖子,我仔细辨认,认真回忆,忆起了一些往事。# @, I& J; U# U( x9 T T* j2 f
刘行宜是我们当年的副校长,一位党外人士,她的丈夫是当年民盟天津市委的主委杨思慎先生。夫妻皆为高级知识分子,常有诗歌唱和。文革初期,有的老师贴大字报揭发刘校长上班时间读《红楼梦》,说是崇拜封建主义的毒草。
8 y' a" `( m B L1 M: l 作为党外副校长,本没有什么实权,只是分管一些教学上的事物,挑不出什么大毛病。这时候,又有些老师提出,她喜欢旧体诗词,书桌里就有不少诗词手稿。
+ K* C, N+ a' {$ f 我们找到刘校长谈话,请她交出这些诗词稿。刘校长拿出来一部分,我们认真读过,记得一些用典还请刘校长解释过。我们出于好奇,还有一些仰慕,决定把她的这些诗词稿汇编起来,供大批判用。如是,就有了这本资料汇编的油印小书。9 m, F1 s* ]3 Y; }: H9 h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编辑原则是按原诗稿,注解,释音,批判四个部分排序。批判的部分都是牵强附会的大帽子,没有实质内容。比如,刘校长和我们下乡劳动,看到了成片的白杨树,书成五言排律,其中有这样三句:萧萧白杨树,时思百年计,良用慎栽培······,因为其中嵌有其丈夫杨思慎的名讳,就成为了我们批判的依据,今天看来,望文生义,自以为聪明的做法,真是万分可笑的。) M. S o" u0 E& P5 q6 B
今天我们看到了这份材料,还是心有不安,在这里还要向我们尊敬的刘行宜校长表示深深的歉意。
' R z& ]! w+ e9 D. J9 H8 \ 当前,我们正在纪念高中毕业的五十周年,这份文革中的油印品,也是当时历史的一个佐证,证明了那个荒谬年代我们的幼稚无知。5 G7 C# P$ N; n0 C
" \6 e$ {" m5 ?/ U, l$ ^. m# o
7 |" w; }$ h. U, A) |# u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8f9293b0102wez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