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96|回复: 0

天马haiyliu:回忆农业部子弟小学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4-30 00: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2年我转入农业部子弟小学,上三年级,距今已经46年了。回想那时小学的情景,仿若与现在的学校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世界。


  农业部子弟小学以前是在北京双桥。我转入时,已经迁至海淀镇彩和坊胡同的南端。这里以前是一个农场。学校自然有农业部得天独厚的优势,仅从它的面积之大就可以引证其一。在彩和坊胡同的南端,可见迎面一扇巨大的传统朱漆大门。进门是一条近百米长的道路,西侧是一山丘,旁边是一排排的教职工的宿舍和学生宿舍。路的南面(前方)是一个二道门垛,左手是一个很大的老式院落,以前是幼儿园,后来是学校的医务室;右手是另一个幽静的山丘。进入二道门跺,是一片种植地(我记得我们在那里种蓖麻和桑树,还有学校的猪圈),1964年,这里建设了学校新的教学楼。在这片地的西侧,是一排高台阶的灰色老式房屋,很高大,是学校的教务处(据说是增格林沁的府邸)。在教务处的南面,是我们一排一排的平房式的教室。教室区路西,是食堂、浴室和锅炉房。锅炉房的北侧,是学校西大门,再北是又一个土山,旁边是另一处教工宿舍(家),它的北侧是一个大房作礼堂用,转向东又是一大排房(海淀区教育局曾在这里)。学校的最难端,是很大的操场,与海淀中学一墙之隔。西墙外,就是倒座庙。再从朱漆大门说起,进门如果往北拐入,又是一道大门,里面是很大的果园,都是苹果树、梨树、桑树、花椒树和一些葡萄。果园的最北,又是我们的学生宿舍,是楼房格局的平房,大概有近百米长,高大而明亮。后面的北墙外,就是海淀区卫生局。我估计,学校南北约两里路长,东西宽也有一里多。一所小学,何等规模!(现在已经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西区,原貌已经无存)


  农业部子弟小学是住宿制,基本都是干部子女。每个班配备生活老师,负责课外时间学生的管理。学生每月的住宿伙食费是15元。1962年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声,形势开始好转。那时,我们的伙食是当时很不错的,白米白面,偶有玉米面和豆面;有炒萝卜、炒白菜,肉也或多或少经常吃到。记忆尤新的,是开饭时饭堂最里面有一个大桶,里面是牛奶或羊奶,我们可以随便喝。夏天午睡后,首先是坐在教室发水果或冰棍吃,然后再上课,目的是怕我们中暑。有时农业展览馆展览完的农副产品,就运到了我们的食堂伙房。我们每周洗一次澡,由生活老师带着,先是女生洗,然后换水男生洗。男生自然是在池子里打闹,生活老师站在池外大声呵斥。开饭时,生活老师坐在门口挨个检查指甲,帮助剪;冬天还有一大瓶凡士林,给我们每人填进自己的小油盒,督促擦手擦脸,以免皴裂。我们是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返校。每到周六下午,生活老师就把每人节余的粮票缝进我们的衣兜,嘱咐到家交给家长。那时农业部的班车和一些家长的小车会到西门接孩子。而西门正好面对八一学校的大门,部队接孩子的基本都是小卧车,比我们学校的车高级有排场。“文革”中说这两个学校是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地方。


  由于是住宿制,对我们的管理是比较制度化的,集体活动很多。例如每天有晚自习,搞作业评比展览,每周看一次电影,生活老师经常给我们念长篇小说(如烈火金刚、欧阳海等),排演文艺节目,还组织我们参加校外的学习文艺活动。没有活动,我们就在校园里和山丘上玩.晚上睡觉是生活老师最劳神的时候,男生淘气,串门打闹,不按时熄灯,甚至到果园里偷苹果(由于打了农药,都吃得拉肚子)。生活老师顾得了这屋,顾不了那屋。我们也因此经常遭到训斥。


  那时的生活是幸福的,也是有特殊的,但是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起集体生活的习惯(我从小就住宿在幼儿园和学校,一直到“文革”开始,15岁又去了黑龙江建设兵团,以后又在大学住宿),适应性和独立性比较强,可以"打起背包就出发",因此受益一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6a2fc0100a81w.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01:25 , Processed in 0.0323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