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06|回复: 0

王小宁:两个死亡率最高的县的数字严重虚假不实

[复制链接]

1449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99
发表于 2018-4-14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个死亡率最高的县的数字严重虚假不实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多少人系列文章之十一

王小宁


在《炎黄春秋》(2014年5期)有一篇文章洪振快:《地方志中的大饥荒死亡数字》。文章使用了大量地方志的材料来证明杨继绳的三年困难时期的大饥荒饿死3600万人的结论。我们来分拆这篇貌似客观的文章。此文为:驳洪振快《地方志中的大饥荒死亡数字》一文之一。

洪振快特别举了两个全国死亡率最高的两个县(河南省淮滨县1960年死亡率38·32%,安徽省定远县1960年死亡率31·321%)的例子,并把这两个县的历年人口数字表放在文章中。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表,首先是人口变化情况。一个县人口变化有四个原因: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差加上迁出人数与迁入人数的差,就是人口增长数字。数字上虽然会略有出入,但不能相差过多。对于迁出人口、迁入人口,本来在农村是比较少的,但在1958年到1964年却出现了两个人口大流动:一个是1958年至1960年,由于大跃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城,1960年至1962年大量前农村人口又由于大饥荒,大部分返回农村。一个是1959年至1961年由于大饥荒,农村大量人口外出逃荒,1961年至1963年这批外出逃荒的人口又返回原居住农村。这些迁出人口、迁入人口对当时人口统计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先看淮滨县人口变动数据:

1958年出生11800人,死亡5536人,人口增长-2837人,计算出迁出9101人。

1959年出生4687人,死亡3638人,人口增长20750人,计算出迁入19701人。

1960年出生3098人,死亡102007人,人口增长-111978人,计算出迁出13069人。

1961年出生3898人,死亡2959人,人口增长13611人,计算出迁入12672人。

1962年出生5928人,死亡3111人,人口增长24589人,计算出迁入21772人。

1963年出生8921人,死亡3090人,人口增长4696人,计算出迁出1135人。

1964年出生5864人,死亡1768人,人口增长5136人,计算出迁入1040人。

1965年出生10114人,死亡2268人,人口增长4231人,计算出迁入3615人。

1966年出生9884人,死亡2210人,人口增长11348人,计算出迁入3724人。

1967年出生10567人,死亡2182人,人口增长17371人,计算出迁入8984人。

在人口变动数字中,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1、淮滨县1958年迁出人口9101人是正常的。因为大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淮滨县进城。但1959年迁入人口19701人就不正常了。全国都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淮滨县又有9000左右的人迁出才是正常的,为什么不但没有迁出,反而迁入近两万人?这两万人是从何地迁入的?这个数字使淮滨县总人口虚增了近三万人口。这虚增的近三万人,会被统计进1960年死亡的十万人中。所以有可能,1960年没有死亡十万人口,而只死亡了七万人,甚至更少。

2、再次人口大流动---进城务工人员精减回乡和外出逃荒人口返乡。作为重灾区的淮滨县,迁出人口应略大于迁入人口。因为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不会全部精简回乡,总有少数留在城市;出外逃荒的人,会有些留在当地,不会全部返乡;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多为男性,家属留在农村,回乡时不会带回新出生人口,而逃荒的人生育也会很少。淮滨县合理的是从1958年至1967年迁出人口应略大于迁入人口。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48203人。这近五万非淮滨县籍人口是从哪里迁入的?答案只有一个:这近五万人口就是淮滨县籍人口,他们多是逃荒外出人口,而在1960年他们被划入了死亡人口,但灾后,他们又活着回来了。所以有可能,1960年没有死亡十万人口,也没有死亡了七万人,而只死亡了四、五万人,甚至更少。

3、淮滨县1960年死亡十万人后,从1961年至1967年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低死亡:1961年至1967年死亡人口为1768人至3111人。而在1960年以前,淮滨县每年死亡人口为3638人至5536人。按道理,经过大饥荒后,人们身体普遍虚弱,死亡人口应明显高于常年,1961年至1967年死亡人口应每年高于5500人才合理。也就是说,1961年至1967年的七年间,应至少死亡3·85万人才对,但按淮滨县的数据仅死了17588人,少死了两万多人。这两万多人被提前到1960年死亡了。所以有可能,1960年没有死亡十万人口,也没有死亡四、五万人,而只死亡了二万人,甚至更少。

死亡率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民众富裕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高低。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有几十万人口,不存在偶然性和特殊性。淮滨县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县,又是大饥荒时期死亡了38%人口的县,它的死亡率应远高于全国人口死亡率。全国1961年死亡率1·424%,淮滨县1·06%;全国1962年死亡率1·002%,淮滨县1·02%;全国1963年死亡率1·004%,淮滨县0·99%;全国1964年死亡率1·15%,淮滨县0·59%;全国1965年死亡率0·95%,淮滨县0·71%;全国1966年死亡率0·883%,淮滨县0·67%;全国1967年死亡率0·843%,淮滨县0·63%。淮滨县全部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淮滨县1964年创造的0·59%的死亡率纪录,全国在44年以后的2008年(死亡率0·706%)仍没有打破这个纪录,不知道今年,2014年能否打破?这个纪录真可以到联合国卫生组织去领奖了。

从上面三条就可以看出全国1960年死亡率最高的河南省淮滨县,1960年死亡102007人,死亡率38·32%的数字完全不实。淮滨县1960年死亡人口绝不会超过三万人,死亡率应低于10%。

再看另一个死亡率最高的县----安徽省定远县(1960年死亡率31·321%)的历年人口变动数字表的有关数据:

定远县人口变动数据:

1949年人口550331人,出生率1·803%,死亡率0·704%。

1950年人口562383人,出生率1·823%,死亡率0·712%。

1951年人口573854人,出生率1·821%,死亡率0·711%。

1952年人口585565人,出生率1·821%,死亡率0·711%。

1953年人口597278人,出生率1·501%,死亡率0·389%。

1954年人口612983人,出生率3·682%,死亡率0·928%。

1955年人口624016人,出生率2·706%,死亡率1·13%。

1956年人口633913人,出生率2·222%,死亡率0·692%。

1957年人口635021人,出生率2·536%,死亡率0·701%。

1958年人口646053人,出生率2·233%,死亡率0·965%。

1959年人口642984人,出生率1·815%,死亡率2·002%。

1960年人口468807人,出生率0·545%,死亡率31·321%。

1961年人口400835人,出生率0·68%,死亡率0·563%。

1962年人口424054人,出生率5·636%,死亡率1·113%。

1963年人口449091人,出生率5·505%,死亡率0·733%。

1964年人口456394人,出生率4·015%,死亡率0·71%。

1965年人口426354人,出生率4·544%,死亡率0·6%。

1966年人口446536人,出生率4·781%,死亡率0·76%。

我们可以发现如下问题:

1、定远县1949年至1958年极低的死亡率。我上面已经讲过,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说明定远县在1958年以前有大量人口死亡但仍被记入人口。我按同期全国人口死亡率(它肯定要低于定远县人口死亡率)计算,可近似地算出定远县有多少已死人口被记入人口。计算的结果是有46903人已死人口被记入人口。这表明,定远县1960年统计死亡人口时会把这些1958年以前死亡的人口算进1960年死亡人口。资料表明1960年定远县死亡174112人,但减去46903人,应为127209人。

2、从数据中可以计算出来,定远县历年人口迁入、迁出人数。1958年迁入2901人,1959年迁出1864人,这都不正常。当时正值大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定远县作为人口较多的县(64万人口)两年迁出四万人应是正常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1959年定远县实际人口就应减少四万人。有可能在统计1960年死亡人口时把这已迁出定远县的四万人,算入了死亡人口。死亡127209人,再减去四万人,就剩87209人了。

3、定远县1960年出现极其严重大饥荒,饿死十几万人,应该出现大量农民外出逃荒现象。但数据表明1960年迁出人口仅有3095人,逃荒的人就这么少吗?而在已经出现人口自然增长率正增长的1961年,迁出人口竟高达67459人。这说明1960年也会有至少6·7万人出外逃荒。当年,在全国很多县,都出现了将逃荒人口当作死亡人口的情况。定远县肯定也把数万逃荒人口计入了死亡人数。

4、定远县1962年至1966年出生率离奇地高,死亡率离奇地低。我在前面的《出生率、死亡率严重异常,说明人口数据造假----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人系列文章之七》一文中有两个观点:一、一个地区出现人口大量死亡后,出生率会长期较低,死亡率会长期较高。二、凡是三年困难时期统计饿死人数据严重造假的地区,由于需要与1964年人口普查数据相吻合,都会人为地提高出生率,压低死亡率。定远县在这两点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自然状态下,就是放开了生育,出生率很难超过3·8%。这是国家统计局对五十年代全国出生率的统计结果。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的1962年以后,出生率更不会超过3·8%。定远县是一个1960年饿死人最多(17万人)的县,1962年以后出生率绝不应该超过2·5%。超过了全是虚假的。在定远县的人口变动数据中, 1962年人口出生率5·636%,1963年人口出生率5·505%,1964年人口出生率4·015%,1965年人口出生率4·544%,1966年人口出生率4·781%。全部超过3·8%的全国历史最高出生率,更远远超过2·5%的可能达到的人口出生率。这说明定远县有活着的数万人,被在1962年以后出生了。

上面专门讲了为什么中国不能存在过低的死亡率。1962年以后,全国死亡率为1%,到2008年才达到0·7%,而定远县1961年人口死亡率0·563%,1962年人口死亡率1·113%,1963年人口死亡率0·733%,1964年人口死亡率0·71%,1965年人口死亡率0·6%,1966年人口死亡率0·76%。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实际是把定远县1961年以后死亡的数万人,提前到1960年死亡了。

从以上四点分析,就可以看出全国1960年死亡率第二高的县,也是全国死亡人数最多的县----安徽省定远县,1960年死亡177246人,死亡率31·321%的数字完全不实。定远县1960年死亡人口绝不会超过三万人,死亡率应低于10%。

洪振快在他的文章中专门有一节讲到县级饿死多少人,以下又分成三小节。第一小节为:最高死亡率达38.32%。主要讲的就是河南信阳地区的淮滨县。第二小节:全国40多个县死亡率超过10%,其中淮滨县、定远县分列第一、第二。第三小节:全国有70多个县在1960年死亡超过3万人。并称其中68个县,非正常死亡在1960年一年至少已有327万人。我们从以上对两个1960年死亡率最高的县人口统计数字的分析,就可看出这些饿死人最多的县,县志中人口统计数字的虚假不实,被夸大了几倍,甚至更多。洪振快在文章中强调他查阅的地方史志是官方认可的,是根据历史档案编写的。其实历史档案中的资料也是各不相同的,全在编写地方史志人员的分析、取舍。其中编写者及领导的立场、观点对认定历史档案的真伪,对采用档案的取舍至关重要。地方史志是在1980年代初开始编写的,当时的政治气氛是右派抬头,所以造成了一些地方史志观点、数字的错误和不实,夸大饿死人口。所以,就是把部分地方史志搬出来,也无法证明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600>万人正确,不是谎言。


我写的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多少人系列文章已写十一篇。分别为:

1、国家统计局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严重不实,根本站不住脚

2、杨继绳驳倒孙经先对《墓碑》十处数据疑问的指责了吗?

3、唯一的全国性饿死人调查什么也没留下

4、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有力地否定了饿死几千万人的结论

5、确有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人的政治谣言存在

6、饿死人调查不是饿死人口统计

7、出生率、死亡率严重异常说明人口数据造假

8、周恩来卖粮食换黄金是编造的政治谎言

9、两次人口大迁移,造成户籍人口统计严重失实

10、渲染饿死人的惨况,无法证明饿死3600万人

11、两个死亡率最高的县的数字严重虚假不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faa30f0101k3v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04:08 , Processed in 0.0267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