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16|回复: 0

汪守德:英雄时代的集体记忆——建国后十七年军事题材文学创作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1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
发表于 2010-4-1 08: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雄时代的集体记忆

——建国后十七年军事题材文学创作

汪守德

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是军事题材文学繁荣兴盛的十七年,也是为后来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十七年。这个时期的军事题材文学,前接二十多年纷飞战火中的创作,以更从容的姿态和更精湛的作品,记录和描写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生活,这些作品在当时即风靡一时,在今天依然被奉为“红色经典”。同时它也给新时期军事题材文学在新的起点实现腾飞,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因此对于中国的军事题材文学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给广大读者留下难忘印象和美好记忆的时期。

一、战争记忆

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我国进入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人们回望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想象着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的屈辱和苦难,想象着中华民族经历的数不清的血与火的洗礼,想象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所取得的辉煌胜利,想象着在无数次战斗中涌现出的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战斗英雄,不免陷入对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沉思,并且在心中产生巨大的感动和豪情。我们这个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伟大国度,便要以文学的形式把刚刚翻过去的、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充分地记录下来,深刻地表现出来,并以此告之世人、激励后人。

人们热切呼唤反映战争生活的文学创作,当时文艺界的领导提出全中国人民迫切地希望看到描写这个战争的第一部、第二部以至许多部的伟大作品!它们将要不但写出指战员的勇敢,而且还要写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战术思想,要写出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如何在人民军队中贯彻,这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斗争历史的最有价值的艺术的记载。批评家也曾这样强调,反映一段历史、一个运动的整个过程的长篇作品在我们也是很需要的,因为只有这样的长篇作品,才能教给我们以比较完整的现实的或历史的知识,才能完整的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或者现实中间一个运动的规律。我们如果能就我们三十年的革命斗争的各个方面,编写各种文艺作品、历史演义,或者简直就是比较生动的历史记录,即使暂时或者还只能做得比较粗糙,也是很有用,对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益处也是很大的。

从戎马倥偬的战争生活中走来的作家们,由于是战斗的亲历者,在战斗中冒着枪比弹雨出生入死,他们对战争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自然也就充溢在心头。同时与那些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的战友同生死共命运,对英雄牺牲的战友怀有深厚的缅怀之情,这些都给他们以巨大的情感力量和写作动力。《林海雪原》作者曲波曾经说过,他创作的原因是怀念他的战友,要书写他们的历史。《红日》作者吴强也说自己进行创作的意图是“通过文学形式再现战争生活”,认为“ 文学有义务”表现“战争艺术中的精品”。《保卫延安》作者杜鹏程在该书重印后记中说,一定要写出一部对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艺术作品,要在其中记载战士们在旧世界的苦难和创立新时代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动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

这表明作家们在创作中怀有高度的自觉和充沛的热情,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描写我们党光荣革命历史和我军光辉战斗历程,充分反映中华民族伟大斗争精神,抒写这个英雄时代的英雄史诗,深刻揭示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为这一特定时代留下真实生动的纪录,并给我国的文学宝库增添新的、更具光彩的品种。在那样一种时代氛围中,大批的作家、诗人都纷纷地拿起笔来,激情高涨地投入到创作中来。因此可以说,描写和反映革命战争的历史,歌颂和赞美英雄的时代,是一种普遍的欲求和集体的记忆。在山雨欲来之前的十七年间,掀起了我国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浪潮。也因此之故,反映和表现我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生活,成为建国后十七年我国文坛的主流。

二、英雄史诗

在十七年军事题材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也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长篇小说。新中国建立之初,率先推出的是刘白羽的《火光在前》、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柳青的《铜墙铁壁》、孔厥和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孙犁的《风云初记》、胡石言的《柳堡的故事》等一批反映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中长篇军事题材小说,杨朔的《三千里江山》、陆柱国的《上甘岭》、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这是新中国军事题材小说创作的先声,已经显示出中国军事题材作品鲜明的主题指向和美学特征,即不遗余力地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歌颂广大军民的战斗生活和英雄人物。

随后于1954年出版的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一部被称为具有史诗规模的优秀作品,它的艺术成就在于以广阔的历史画卷再现了延安保卫战的全过程,以生动的笔触塑造了一些普通官兵形象外,并且第一次成功塑造了彭老总的艺术形象,作品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生动的细节,显示出作者驾驭大题材的视野和能力,在当代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的独特地位。1957年出版的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则是另一部具有史诗品格、脍炙人口的力作。作品以涟水、莱芜、孟良崮三次著名战役为主要线索,全景式地展示了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不仅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还注重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比之以前的作品在艺术上有明显特色和进步,从而成为十七年文学创作中在思想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同时产生重大影响并且深受读者喜爱的是一批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作品,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曲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雪克的《战斗的青春》、李晓明和韩安庆的《平原枪声》等。《铁道游击队》表现的是抗战期间一支工人游击队以铁道为依托,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神出鬼没地同凶残的日寇展开周旋,给在我国土地上恣意横行的日寇以沉重地打击的故事,小说的惊险故事和传奇手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林海雪原》表现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一只小分队,深入东北深山老林,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与数倍于己的顽敌斗智斗勇,彻底剿灭阴险狡诈的国民党残匪的传奇故事。战斗经历的新颖奇特,情节设置的跌荡起伏,人物塑造的鲜活生动,使小说写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更加引人入胜。其中“智取威虎山”经典段落,经其他艺术样式的改编,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革命战争常常是以广大农村为背景展开的,因此有许多作品以浓重的笔触和浓郁的意蕴,描写了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斗争生活,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梁斌的《红旗谱》。这部表现民主革命时期冀中地区农民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朱老忠和严志和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同以冯老兰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激烈斗争,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民主革命时期复杂而曲折的历史风云,揭示了在你死我活的较量中,中国农民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心路历程。这部作品事实上也是一部农民的传奇,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

同样以农村为背景的冯德英的《苦菜花》,也是一部影响广泛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反映抗战时期山东农村王官庄人民对敌斗争的作品,着重描写了在日寇铁蹄下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他们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现实,以及在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中展示出的宁死不屈的民族性格。小说因对独特生活的有力开掘,对人物真实生动的塑造,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而受到广泛的欢迎。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产生过如潮好评的还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这是一部表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一批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崇高信念的知识分子,迎着新中国的曙光,面对敌人的屠刀,置生死于不顾,同凶残的敌人进行机智勇敢、不屈不挠斗争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部作品传导给广大读者的是理想和信念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众多的作品中可谓独树一帜,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几代人。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及其主题歌《红梅赞》更是家喻户晓。

1962年出版的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以日寇占领的华北某城市为背景,讲述了我党领导同敌寇展开地下斗争的惊险曲折、荡人心魄的故事。反映城市斗争的长篇小说可谓凤毛麟角,使这部作品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除反映过去战争年代的生活外,有的作家把目光瞄准建国后的战斗生活与和平时期的军队生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陆柱国的《踏平东海万顷浪》和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前者反映的是我军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历史。后者则描写了欧阳海从普通士兵成长为英雄人物的精神历程,也都是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欢迎的作品。

在这一时期,还有许多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创作,如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费》、《七根火柴》,茹志娟的《百合花》,刘真的《英雄的乐章》等作品,以及郭小川、贺敬之、李瑛、闻捷、张永枚、公刘等大批诗人的诗作,都以独到的思想开掘,充沛的激情,精湛的技巧,优美的篇章,为十七年的军事题材文学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三、英雄群像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的形象和行为是人们所景仰的。他们肩负着时代的重负与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军队和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十七年的军事题材文学创作,把塑造光彩照人的英雄人物作为主要任务,下了很大的功夫来完成,事实上也确实塑造出了许多富于时代特征、性格鲜明、可敬可爱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如璀璨的群星闪亮在时代的上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他不仅在政治上坚定忠诚,作战中勇敢顽强,对战友对人民则满怀深情,在他的身上集中了许多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被作者赋予了理想化光彩。这是一个为人们所渴望看到,也是作者在内心十分喜爱而精心刻画的英雄人物。

在《红日》中塑造的高级指挥员如军长沈振新、军政委梁波,初中级指挥员如团长刘胜、团政委陈坚、连长石东根等革命军人的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的,堪称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们不仅有着气贯长虹的英雄行为和特点,也有着各自的不足和弱点。作者按照真实性的原则进行探索和表现,使笔下的英雄人物既有形象的光辉,又有普通人的真实情感,从而弥补了当时创作上的普遍不足。

少剑波、杨子荣、刘勋苍、栾超家、孙达得等是《林海雪原》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传奇式的英雄群象,作品精心结构了许多惊险离奇的战斗故事,使一个个英雄人物生动传神地凸现出来。特别是杨子荣这个人物,小说以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为基础进行了别具匠心地艺术塑造,在他的身上既有胆大心细和才智过人等民族英雄的特质,又有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敢于为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的思想觉悟和斗争精神,其神话般的传奇经历和战斗业绩,令读者无不为之着迷。

《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王强、高坡、芳林嫂等人物,带上了明显侠义英雄的特征,在炸桥梁、毁铁路、扒火车等神出鬼没的对敌斗争中,他们以非凡身手,机智勇敢地采取各种令敌人闻之色变的斗争方式,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叫绝的精彩故事,也使他们传奇式的英雄形象得到了生动的展示,并被人们广为传诵。

《红旗谱》中的朱老忠、《苦菜花》中的母亲、《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金环和银环,都是中华民族深厚土壤孕育,我党领导和培养的具有顽强革命斗志、富于斗争经验和牺牲精神、有着独特历史特质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反映了人心的向背和人民战争的深厚伟力,也使军事题材作品的人物画廊显得更加丰富而多彩。

《红岩》中许云峰、江姐、成岗等英雄人物形象,与战斗中的人物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他们依然有着独特而耀眼的形象光彩,这些意志坚定、政治成熟、经验丰富的革命者,所从事的是隐蔽的,同样是刀光剑影的地下斗争。面对无比狡诈毒辣的敌人,他们临危不惧,显示出了钢铁一般的顽强意志、崇高品格和斗争精神,他们在危境中特立挺拔、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高大形象,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生动写照,也是让千千万万的读者最为感动和心仪的。

《踏平东海万顷浪》中的雷震霖、高山的形象,在战争传奇和浪漫故事中,把战争的残酷和友情的美好演绎得如诗如画、曲折生动。《百合花》、《英雄的乐章》等作品则从描写情感入手,刻画了我军普通战士可爱而动人的艺术形象。《欧阳海之歌》中欧阳海作为英雄成长的故事,则是和平时期军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寄寓和包含了作者的更为理想化色彩,在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新的时代特征。

十七年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虽然可以称为用文字奠造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然而绝不是从唯英雄史观的立场张扬英雄个人,而是遵照人民史观的要求,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英雄人物塑造,极力彰显的是伟大的民族和英雄的军队。

这些作品所塑造的英雄无不具有这样的共同特点,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无论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流血牺牲都不能使其屈服,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总是显示出巨大的智慧和勇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战斗精神,甚至在关键时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推向前进。

这些人物的成功塑造,使人们通过文学的形式和人物形象所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人民革命历史,对人们起到了巨大的教育感染和鼓舞作用,使这些英雄人物竖立在人们的思想情感中,成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这些英雄人物至今仍不掩其形象的光辉。

四、美学特征

十七年的军事题材创作,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学现象,具有如下突出的美学特征。即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在作品中追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和规模相称的史诗性品格,力图通过鸿篇巨著所承载的巨大思想含量和审美创造,以宏大的气势和细致的描绘,把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丰富细节,全面真实生动地反映和表现出来,并且在作品中对历史发展的趋势给以揭示和解答,以增加时代容量和思想容量。

这些作品始终洋溢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由特定的历史时代决定的,作为被侵略的民族和被压迫的阶级,需要通过作品充分反映人民的反抗和斗争,因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必然成为这些作品的主调。在作品中,无论我广大军民遭遇怎样的强敌和危困,他们都以无与伦比的忠贞爱国的豪迈情怀,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以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打败一切敌人夺取最后的胜利。这样的作品对读者无疑将会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这批作品的另一标志是塑造人物时体现出的理想化色彩和在作品表达出的充沛激情。曾经战火洗礼的作家们,在血液中奔腾的是滚烫的激情,他们正是为这种激情所驱使创作作品,按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对笔下的英雄人物的行为和精神进行提纯,努力塑造出尽可能完美的英雄形象。使作品对于读者更容易产生影响力和说服力。

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这些作品的又一突出特征。无论是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塑造、语言的运用、表现的手法,都可以看到古典小说的影响,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的明显的通俗性和传奇性,这不仅在创作方式上有利于作者借鉴和运用,也极易在阅读心理上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和接受。

而就众多军事题材的小说艺术而言,其特征也是十分鲜明的,首先是叙述者的全知全能,他们在历史空间中完全不受限制,能自由地出入笔下各色人物的内心。其次是叙述时间上完全依照历史事件的发展,对战争史作顺时态叙述。第三,读者在阅读中不能感受到叙述者的存在,叙述者在作品中是隐形的,虽然其主观的经验与意识无处不在,但是在叙述中却尽量做到不露痕迹。第四,虽然作者是在回顾战斗的历史,但是作者则刻意隐蔽地选择、安排着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而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一起享受着参与和创造历史的艰辛与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凡是此类作品问世便成一时之盛,便很快风靡全国。有人对此类书籍的出版发行做过统计,《把一切献给党》和《红岩》发行都达四百万册,《保卫延安》发行达八十多万册,其他作品也都是大量地发行。在那样一个时代,千千万万的读者以拥有一本这样的作品为荣,他们是心甘情愿地掏自己并不富裕的腰包来购买、阅读和收藏。

但十七年军事题材文学的不足和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对大多数作品而言,在思想主题上还缺乏更为深刻独特的揭示,在人物刻画上存在着高大全的嫌疑,有些形象则显得平面简单,对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多停留于脸谱化、概念化的阶段,还缺乏更为内在的心理的描写,对战争中人的命运和人性的深度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表现,比较回避对于战争的残酷性的描写,在艺术表现上还存在着手法相对单一、粗糙的问题等等。对小说《关连长》《洼地上的战斗》的批评,更使作品主题的开掘和艺术的探索成为一时之讳。

这些方面的问题,理应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和创作的进步而得到纠正,但因为一个荒谬年代的到来而变得更加难以改变,甚至更为变本加厉。在经过文革十年的停顿之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意气风发的中国军事题材文学,有勇气在历史的长河和世界的格局中,冷静而清醒地审视自己,并且从十七年的创作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进入了创作的新天地,从而迎来军事题材文学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作者地址:北京交大东路20号院3号楼1单元702室

电话:13601280160 66307238 邮编:100044)





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选目

刘白羽《火光在前》

马加《开不败的花朵》

柳青《铜墙铁壁》

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孙犁《风云初记》

胡石言《柳堡的故事》

杨朔《三千里江山》

陆柱国《上甘岭》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强《红日》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

曲波《林海雪原》

刘流《烈火金刚》

冯志《敌后武工队》

雪克《战斗的青春》

李晓明、韩安庆《平原枪声》

梁斌《红旗谱》

冯德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

慕湘《晋阳秋》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陆柱国《踏平东海万顷浪》

金敬迈《欧阳海之歌》

峻青《黎明的河边》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茹志娟《百合花》,刘真《英雄的乐章》

来源http://wangshoude2003.blog.sohu.com/13147003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0-11 07:56 , Processed in 0.0283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