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98|回复: 0

谢狱为《戴不凡的不凡道路》所写之序

[复制链接]

1450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608
发表于 2018-3-26 00: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狱先生为《戴不凡的不凡道路》所写之序

此为父亲的老友谢狱伯伯为《戴不凡的不凡道路》——“对学者戴不凡的纪念与研究》一书所写的序。
谢狱先生为《戴不凡的不凡道路》所写之序

1.jpg           2.jpg



    老友戴不凡于1980年2月18日(旧历正月初三)因心肌梗塞猝
逝于北京寓所,距今已历二十四年了。斯人虽已驾鹤西去,但对他的
亲友来说,他的音容笑貌、道德文章,却依然历历在目。

    我与不凡相交三十多年。时光悠忽,人生短促,不少谈得来的友
人已先我而逝,而不凡之死,尤大出我的意料。他不仅比我小三岁,
并且对我的肺气肿和哮喘病常常来信讲些医疗之方。在我心目中他是
颇懂医道的。但他的辞世那么突兀,以致我久久不能释怀。

    记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随《东南日报》社从丽水迁回
杭州,继续主编其副刊《笔垒》。不凡从杭州《青年日报》编辑课长
任上考入《东南日报》编地方服务版和地方通讯版。不凡对古典文学
极为爱好,彼时虽尚年轻,但他对中国早年的说部、平话,“三言二
拍”和戏曲传奇已颇有研究。业余时间,我和他常在一些旧书店相遇。
不凡颇有版本知识,买了不少明清刻本。他知我爱好收集新文学史料
方面的书刊,每见有初版的毛边书,便向我推荐。由于政治观点相同,
都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又同在东南地区的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
所以我俩颇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后来不凡在报社工作任务加重,编稿
数量日益增多,但他仍经常撰写些揭露时政的杂文和通讯。1947年冬,
《东南日报》编辑方福仁辞职去浙东参加中共领导下的游击队,不凡曾
秘密地写了一篇题为《编辑起义》的通讯,刊登在中共领导下的香港
《华商报》上(方福仁离休前任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杭州
解放前夕,不凡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在地下的中共杭州市文化区委
领导下,我们和国民党反动派在报社的代理人斗智斗勇,从而在并肩
战斗中相知益深。

    杭州解放后,组织上安排戴不凡进入《当代日报》,1952年他奉
调去北京,在中国剧协工作。此后我们见面的机会虽然不多,但通过
书信,交流却仍频繁。即使在“文革”十年浩劫中,我们除了被剥夺
人生自由的那些日子外,几乎没有中断过通信。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
代中后期,我们在通信中讨论的都是如何在晚年的学术研究方面多做
贡献。不凡在信中表述的一些观点和见解,颇有传世价值。因此,我
已将不凡的这些遗札,奉寄给他的子女保存。

    早在《东南日报》工作时期,不凡就收藏了不少罕见的说部和若
干说部的罕见版本。他每有所得,就翻阅一过,随手札记。这些札记
颇为主编《通俗文学》的赵景深先生所赏识,也大都发表在赵先生主
编的周刊《俗文学》和《通俗文学》上。这多少也引发了我对古典文
学的兴趣。虽然不凡后来成了研究戏曲的专业人员,但他并未放弃自
己对古典小说的探讨。络续写了许多文章,并在他去世前以《小说见
闻录》为名结集出版。书中多是不凡三十多年中搜奇访异的笔记,如
散珠在盘,绚灿可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达二万多字的有关《水浒》
的考证:《疑施耐庵即郭勋》。此文是根据作者一九七五年秋冬间在一
个学习小组上的发言稿整理而成的。那时“四人帮”利用评《水浒》
抨击周恩来、邓小平和一大批革命领导干部,在那时的气候条件下,
过去曾赞扬过《水浒》的文艺工作者,几乎也都成了所谓宣扬“投降
主义”的打击对象。不凡在其发言中,“王顾左右而言他”:既然事实
证明历史上的宋江和方腊一样,并没有投降,而戏曲也并未歪曲这个
农民起义领袖。那么,《李逵负荆》,《武松打虎》,《打渔杀家》之类
的戏剧,也未尝不可演出,更甭说《逼上粱山》和《三打祝家庄》
了。他从南北二派水浒故事之不同,考订出当时与罗贯中并提的施耐
庵,其实并无其人。他并考订出郭勋曾仿《三国志》演义之写法,写
了一部《国朝英烈记》,流传于皇家内宫。他又从《水浒传》一书的
不少内证,发现它与嘉靖朝时事颇有相合之处,由此怀疑所谓“施耐
庵集撰”,乃系郭勋或其御用文人之伪托。这篇论文的最初整理稿之复
写本,不凡曾于1975年冬季寄了一份给我。我阅读后认为他用力甚
勤,颇有创见,且言之成理,颇可自成一家之说。

    不凡晚年的一大贡献,是对《红楼梦》的研究。他完成了《红学
评议》一书“外篇”部分数十万字的写作,在国内外红学界引起了巨
大的反响。原来远在1974年,他来信说颇有志于研究《易经》,认为
花几年功夫,他一定能把云障雾罩的《周易》还它以本来面目。我回
信劝他,作为晚年的一个科研项目,最好考虑得周密些,以免白花许
多精力。他是否应该把有关古小说方面的资料及著作搞个小结,在这
基础上多下点功夫研究《红楼梦》。我建议他最好多写些剖析小说艺术
创作的专文和确有新见的“红楼人物论”。不凡经过一再思索,回信说
看来自己确实只好搞一段时日的“红学”,但从他的内心愿望来说,他
是想继续钻研戏曲艺术和戏曲史的。后来,不凡这一“红学”研究总
共历时两年多。1975年初,他写出《红楼梦作者篇》初稿;同年4
月,他写出六万余字的二稿;同年7月,他写出了三稿;至1976年9
月,他写出了四稿,改题为《曹雪芹巧手翻新》。论证了曹雪芹是在
“石兄”写的《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创作《红楼梦》的。此文后来发
表于1979年春的《北方论丛》,引起轩然大波,反对他的观点的专家
学者发表了许多不同见解的专文。不凡认为自己的论著绝非无的放矢,
而是从大量内证入手,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因此他坚持自己的看
法,准备写一篇长文回答来自各方的批评。但他的反批评还来不及着
手,多年苦扰他的心绞痛就剥夺了他的生命。

    战士死于疆场,教师死于讲台,学者死于案头……这都是一种壮
烈的殉职现象。不凡就是一位孜孜砣砣,至死不休,终于死在写字台
前的学者。在去世前,他在给我的信中就一再说:“我觉得要弄通《红
楼梦》这部书,许多地方还是要从‘汉学’  (即朴学)——考据、校
勘入手,否则弄不清曹雪芹的思路。他坚持认为,搞《红楼梦》研究,
不宜急躁从事,更不可急功近利,只有愿下极大功夫弄清曹雪芹生平
事实和史料的学者,才能深刻了解曹雪芹的思想及其创作方法,发而
为文,也才能切合实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此,我深信,倘若天
假以年,突发而来的心绞痛不是那么早地夺去戴不凡的生命(他辞世
时还不到退休年龄),也许要不了三、四年,我们是会读到不凡所写
《红学评议》的“内篇”这一著作的。

    戴不凡是集文艺评论家、戏曲史家与红学家于一身的学者。他对
我国古典小说和戏曲的研究、对戏剧理论批评,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晚年对《红楼梦》和《水浒》的研究,更具有开创性。他坦率正直’
的人品、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一直为
友人所称道。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学术界的精神财
富。最近《戴不凡的不凡道路》的出版,为我们向不凡学习提供了很
好的材料。承蒙主编约我为此书写序,我就坦述自己缅怀不凡的思念
之情。是为序。

                                    谢狱

2014年2月2日,杭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47f6c10102vp1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7 13:34 , Processed in 0.0442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