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98|回复: 0

万邦儒:关于办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1-30 01: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办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万邦儒(1990年)
      当了31年清华附中的校长,有一些实践经验,对当前如何办好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一些思考,但没有很好总结,只能说是一些思路,作为交流,相互启发,希望能得到大家帮助。

      一、 校长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个校长,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毛泽东主席早就讲过:“一个军事学校,最主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当前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被提到了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地位的高度,随着各种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公布,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学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了,校长的责任也更重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法规,能否在学校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正确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校长。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办学思想的领导。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是办学的最基本的问题。校长除了应该有较高论政策水平,认真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校长应该从就职的第一天起,就自觉地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校长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校长应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且把自己负责管理的学校作为先进教育思想的实验园地,把学校办出特色,又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做出贡献。

       校长应该在哪些问题上具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又如何去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呢?

       1.校长应该全面理解教育的社会职能,正确理解和确定自己学校的办学任务。

      长期以来我自己感到,作为一个中学校长,每天忙于学校事务,再加上中小学从教学计划、教材征订到开学放假、校历安排甚至工作计划都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的,因此校长往往容易陷于埋头办学的事务之中,对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做更多的思考,更缺乏系统的研究。这样在办学上就容易带有盲目性和一般化的倾向。因此校长应该学一点宏观教育学,学点教育哲学,了解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自觉地使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第一页)。

      这里很明显,我们办教育的人必须首先研究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才能使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来。这也就是说首先要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文化革命前,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认为教育的发展只能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只有等经济发展了才能发展教育。文化革命后,理论界和教育界提出了教育属于生产力范畴的观点,并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争论,这使我们认识到教育不只是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它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前提。现在看来教育恐怕既与意识形态有关,又与生产力有关。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劳动者的素质是要靠教育来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时才能发挥其作用,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因此人们认为21世纪的经济实力竞争可以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我国现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十二大更明确提出要把国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教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战略地位高度。中央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需依靠教育。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对教育与当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出现了重视教育的可喜局面。山东、北京顺义等地短期内学校建设的投资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省市把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同步规划,正在逐步做到把教育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真正被放在优先的地位。现在农村不少地方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只有当广大农民真正体验到发家致富、实现小康要依靠掌握科学技术时,教育的社会功能才能真正地在社会实践中被充分体现出来。

      教育的发展不仅与生产力有关,而且与生产关系有关。不同的所有制分配关系,不同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既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也决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对教育的要求恐怕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对所需要培养的人也有很大差别。

      至于教育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更为明显,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这恐怕是不能否认的。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质的差别。

      “教育由谁来掌握,谁能够进学校受教育,以及按什么目的、用什么内容来教育他们,这都同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有关,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决定的”。“教育就是在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中学校长有什么意义呢?

      (1)学校的发展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学校的任务是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该认真使学校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要求,成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促进者。当前就是要主动研究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2)学校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学校也应该在教育结构改革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根据各自的条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满足社会不同的需要,而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档次。

      (3)既然不同社会制度的教育有共性也有区别,我们在搞教育改革时就要对旧教育进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教育的经验时就要加以分析和鉴别。特别是在今天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情况下,我们思想中不能没有这根弦。我们既不能因此而不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但也不能在改革开放中忘掉这一点。对待传统教育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当前教育改革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和积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经验。对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应该倍加珍惜。不管是正确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都是我们付出的劳动和代价换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不能轻易抛弃,应以此为基础,开创新的局面。

      2.校长应该认真研究学校的培养目标,研究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规律,认真组织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创设条件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而又可能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要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教育的发展既和社会的发展有关,同时也和人的发展有关。而且最终是要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人有其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在同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人的遗传素质,是构成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和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反映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遗传素质在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这决定了人们在发展上的个别特点,在人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对个别人来讲,可能这种差别是很大的,所谓天才儿童、弱智儿童,但就一般人来讲,可能这种差别是很大的,只有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作用,才能使这种可能得以发展成为现实。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的是社会环境。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接受来自外界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影响,形成人们一定的思想观点、行为和习惯。人们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发展着自己,但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抗拒的,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环境才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有益作用。在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它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使之得到较好的发展,又可以利用和发挥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由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所引起的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儿童原有发育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发展的动力和原因,这种矛盾的不断解决和提高,就是儿童不断发展的进程。知识、才能、思想、品德是外部影响作用于儿童、通过儿童自身的积极活动而实现的。教育与发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现阶段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对学校教育工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准确表述,许多同志正在研究。但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家共同的认识。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体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各种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各种科学技术文化工作者、数以千万计的各种管理人才。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意义。

      研究培养目标和人的发展规律对于我们校长做好学校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1)明确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这是衡量我们学校工作好坏的标志。这里有一个办学目标和衡量标准问题,有如何处理好成才率与升学率的关系问题。多年来我们认为在办学过程中二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能够升学的绝大多数是同时代人中素质较高、基础较好的。我们当然鼓励在科学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学校的升学率。但是升学率主要反映出的还是考试的能力,在我国经济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能升入大学的只是一个较小的比例,就全国的大多数学校来讲,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因此办学着眼点仍然应该放在成才率上。不然就会出现考上大学就成龙,考不上大学就成虫的现象,使许多孩子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可能使一些具有其他才能的孩子失去成才的机会。

      (2)各级各类学校应该研究自己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提出了培养目标的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该结合各自的情况加以具体化,制定自己的培养的目标。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好基础,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成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他一生发育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打什么样的基础,基础打得怎么样,对他一生影响很大。
通常我们说青少年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这是不够的,应该再加上青少年还是学做人的时期。因此要让学生德、智、体都打好基础,为日后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发挥学生爱好特长的关系。全面发展是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古代西方亚里斯多德就曾提出要培养智、德、体全面发展的人(当然具体内涵很不相同)。历代用人都强调德才兼备。身体太差的人也很难胜任繁重工作和担任重大任务。不过对德、智、体的内涵与要求,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要求的标准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要求的内涵与标准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特别体现在德育方面。

      德、智、体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也就是学生个人身心全面而健康地发展,这是对学生的共同要求,是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是学生成长有个过程。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基础,不同的环境条件必然会出现差异。加上每个学生先天遗传因素有所不同,后天所处的环境又千差万别,所以必然形成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德、智、体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层次。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基本要求,规定若干必要的行为准则和标准,使学生绝大多数经过努力都能做到,同时也应该提倡学生在此基础上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在这里应该细心观察和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爱好和特长,创设条件予以扶植和培养。我们既提倡在德、智、体几方面都有较高水平的学生(这种学生发展后劲较大且较持久),同时也提倡在德智体几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而在某一方面有爱好特长的学生。对即使在某些方面有欠缺、而另一些方面有专长的学生,也应该鼓励其扬长补短。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的素质也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全面发展的一般号召上,更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层次或一种类型的标准去要求每个学生,而应该细心去观察每个学生的条件、基础、长处和短处,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把个人爱好特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这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要克服一个标准、一个模子、一刀切的缺点,要从学生的不同实际出发,首先看到他的优点。要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不拘一格出人才。

      (4)树立培养过程整体优化的思想。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了培养人,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校长应该按照培养目标通盘考虑,组织好培养学生的全过程。这里包含着:(1)认真理解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委(或省市委)的教学计划。(2)组织全校教师职工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形成一个既有统一的教育思想而且行动一致的集体。使学校成为一个教育和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最佳环境。
在贯彻执行国家教学计划时,校长应该认真研究其总体思想,从一个学生三年或六年成长过程去考虑如何贯彻执行。其中包括:1)要有一个三年各科学时数的分配。2)有一个三年德、智、体、美、劳和各种活动全面的安排和要求,既体现出一年学生的负担总量,又能看出学生在这几方面接受教育的系统性和过程,看出培养目标各方面达到的素质要求。3)有三个年级每年各种活动的最佳时间安排表(我把它称之为"学校工作的春夏秋冬"),这样校长才能真正把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围绕培养目标组织成一个整体。在考虑和安排学校活动时努力做到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选择最佳时期去进行。4)有学校各种活动的周日程安排表,这是落实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总日程表,使学校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和落实。我认为校长要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校长要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组织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初高中同样都只有三年时间,各种活动有机安排好,学生成长发展就快,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校长有这样一个三年全过程整体优化的考虑,工作中就可减速少盲目性。

      3.校长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学会在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断检验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
  
      校长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就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主席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研究党的教育方针和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同时要认真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探索教育规律,这样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这个总任务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校长应该把自己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教育创造,充当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人。立足现实搞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搞教育试验,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领域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并带领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研究、实践和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特色。

      学校教育实践是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的丰富源泉。深入教学第一线,努力发掘教师的先进教育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定的教育规律。例如1963年我在深入课堂教学中了解到程紫明老师在贯彻“少而精”方面有很好的做法。他上课时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少而精”的精神,注意能力培养,在作业方面实行多层次分类要求,有一定代表性的综合性的题目每周只留三至五道,对作业的解题思路、步骤、书写格式严格要求、精批细改、讲解分析。提高性的习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由选作。我在上级的帮助下,总结推广了程先生和其他教师的经验,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讨论,树立了这样一个思想: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1964年到1966年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在清华附中试办大学预科,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课不超过26课时,比当时全日制日中学计划每周减少了6到9课时,做到了学生上午上文化课,下午上体育课、自习课和开展课外活动,实践效果相当好(文化革命后条件变了,贯彻起来非常艰难,但始终坚持这个指导思想,不断地探索)。

      检验校长办学指导思想是否正确,要看你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合格,最好的办法是建立追踪调查制度,去调查我们的毕业生在社会和高一级学校中的表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分析我们培养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误,这对于校长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益处。

      有几次追踪调查对我的办学思想影响较大。1963年清华附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后有40多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在第一学期学习终了时,我到大学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北京市几所重点中学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比较,这次调查使自己对办学方向和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有了底,为1964到1966年开展进一步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打倒四人帮后面临新的形势,学校该怎么办?过去的一些指导思想,哪些应该继承,哪些应该扬弃,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发展?当时除了自己努力学习外,还下了比较大的力量做追踪调查,在何东昌同志指示下,在北京市委教育部刘秀莹同志帮助下,我们向文革前的毕业生进行了普查,发出了200多封调查信,回收了九十多封,我们还召集了多次座谈会,我还亲自找了一些比较爱动脑筋、经历曲折的学生交谈,我们把他们的回信、发言(录音)整理印成了一本《春秋集》。许多学生对文革前学校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给予了肯定。对学校锐意改革、注重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树立理想,接触社会实践,培养探索精神、意志毅力和严谨的学风,学习能力等给予了深情的肯定,这次调查加深了我们对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的认识。

      文化革命初期,清华附中首先出现了红卫兵组织,以后这些学生先后上山下乡,有的去了工厂、部队,他们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许多人后来投身到反对四人帮的行列中,更多的人则是在逆境中不消沉,积极自学,充实自己,粉碎四人帮后又进入大学或研究院学习,有十多人成了青年作家。我曾问他们对过去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如何估计和分析?红卫兵为什么出现在清华附中?他们都对我详细谈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过程,他们谈到当时是出于对毛泽东同志的无限崇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紧跟毛主席干革命"。但是他们在政治上存在着幼稚与无知,以后经历了上山下乡,接触了广大工农兵群众,接触了更多的社会实际。但是他们并没有消沉,而是继续学习和提高。

     通过这次追踪调查使我加深了以下几点认识:

  (1)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仍应继续进行,还应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教育学生为国为民追求真理。

  (2)要重视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只有深入工农兵,了解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状,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和社会主义。既要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要认识社会主义面临的困难和曲折。同时,在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工农兵后,学生也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3)要教育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提高认识能力。教育学生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学会正确分析形势。了解国家面临的历史任务,迎接两个挑战,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联系起来。

  (4)教育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懂法制、讲道德,会正确运用民主权利的新的一代。

      通过追踪调查,使我们在8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加强对学生的革命人生观、革命理想教育,在新的条件下坚持组织学生下乡参加劳动和到部队接受军训,利用假期参加社会调查,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思想体系。

      二、关于德育为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如何培养出适应两个挑战、建设两个文明的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个育人的系统工程,必须对中学整体教育计划和培养过程认真进行改革和安排。

      1.要认真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周年国庆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段话既指出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同时也指出了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问题。

      我的体会是德育为首不是权宜之计的提法。尽管德智体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但德育在诸育中是解决政治方向问题,不能不具有首要的地位。

      中学德育的内涵应该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1) 解决学生正确政治方向问题: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有正确学习目的。

      (2) 解决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愿意为人民服务。

      (3) 解决道德品质问题。

      (4) 解决心理素质问题。

      我这里提的“解决”是指中学教育阶段的任务。中学生年龄大体是12-18岁,特别是15-18岁的高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对前两项是要做好“奠基”的工程,对后两项应该完成初步“养成”的任务。

      不管是奠基还是养成,中学的德育教育也是有客观规律的,它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应该成为有教育计划、大纲、有要求、有检查的系统工程。尽管德育与智育是互相渗透的,但不能互相取代,正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互相促进但不能互相代替一样。

      文化科学知识是形成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念的认识基础,但是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智育永远不能代替德育。更不能以为只要学生智育好了德育自然就好了。

      大家都说“要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主渠道的作用,目前还缺少系统完整的通过各科教学应该完成的德育教育计划和大纲,更无具体要求和检查措施,再加上师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实际上是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有的甚至进行的是与中学德育任务相反的教育。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把广大教师在“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的点滴经验汇集起来形成主渠道德育教育的计划、大纲,并写出教学参考书(或充实现有的教学参考书)。

      除课堂教学外,还应该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教育,如建设优良班集体,优良团支部,通过运动会、艺术节,通过各种课外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劳动,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等,还应有针对性地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任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所有这些都是德育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都应按德育的总任务安排出计划、实施大纲,并提出要求与检查措施。

      德育为首还意味着抓好德育工作能促进智育与体育。众所周知,一个班有时换了一个好的班主任,各方面的工作都上去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很多家长选择老师首先选的是班主任,懂教育的校长也总是把班主任队伍建设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不少教师在介绍教学经验时谈到如何抓学习目的与学习动力,如何抓非智力因素,如何抓学风、班风,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

      2.这几年在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方面我们做了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政治课教学为主要阵地,改进教学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学生要敞开思想、言行一致,教学前提倡学生提问题,老师将其梳成辫子再给学生,让他们认真思考,然后看参考文章、组织讨论,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社会调查,然后总结。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可以保留,不强求接受(当然考试时如何才是正确答案还是要告诉学生的,这点还不能破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学生们碰到一些实际问题。经过这些改进,学生们在政治课上敢于提出问题。而且多数学生认为政治课是有益的,有些章节还为学生所欢迎。在毕业生离校前的调查中,学生对各科教学的评价中对政治课“教书育人”评分是最高的。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是很高的,由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大多涉及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和社会上的热门话题,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认真组织好政治教师的学习讨论。

      (2) 认真组织国情教育和形势教育,联系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问题进行教育。

      1989年以来我们多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了国情和形势教育。我们每次都是先让学生提问题,分析研究后有的放矢组织教育工作,不回避学生提出的一些尖锐问题,也不局限在上级规定的范围内。例如1990年春组织学生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讲话时,学生们提出的大多是与苏联、东欧有关的问题,我们研究后认为虽然上级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但这是学生关心的热点,而且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江泽民报告和从另一方面理解报告精神的很好内容,于是决定从苏联、东欧问题入手进行学习,结果学生反映收获很大。

      (3) 有计划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工人、农民、解放军,接触社会实际,加深国情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甚至有的一直生活在清华园中。他们生活经历范围窄,知识从书本上来,他们对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解放军从未深入接触过,也没有参加过生产劳动。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状毫无感性认识,脱离实际、脱离劳动是他们固有的弱点。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一直是关心保护的核心对象,他们绝大多数在小学与初中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受到老师的喜欢与同学们的尊敬,也得到亲友们的赞扬。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视野容易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他们很容易认为家庭、学校,包括社会理所当然的应该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理想的条件和环境,而并不懂得这些条件是由多少人辛苦创造出来的,更不体会今天的幸福是由多少人流血牺牲换来的。他们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否也应该对社会承担一分责任。由于缺乏实践,他们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把世界上许多事都看得很容易,常在一边评头品足。我们以为对学生们这些成长过程中的固有弱点,只在校内教育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农业劳动的艰辛,亲身体验军营生活的艰辛,亲身感受一下农民的朴实感情,亲身感受一下军人的素质,在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他们开展农村调查,听战斗英雄的报告,引导他们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革命军人的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在横向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的教育是在校内用其他的教育方式无法取代的。

      通过近十年的实践,从学生们数千份的思想小结中可以看出,通过社会实践他们的主要收获为:

      ① 在同学们与农民、解决军共同生活、劳动、训练的日子里,思想感情与祖国亿万劳动人民联系到了一起,立足点开始有了变化。

      他们感受到了“农民太辛苦了,粮食来得太不容易了”,“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改造了世界,是劳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了科学,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中国有多少从事艰苦劳动而又默默无闻的人啊!正是他们支撑着自己的国家”。“我们只有始终与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配称为一代有志气的中国青年”。

      他们感受到了“军人最大的特点是牺牲,军人所做的一切是在奉献”,在这些“最可爱的人”身上他们看到了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群体。

      在这些感受的触动下,有些同学“震动”了,他们开始突破了那种只从个人出发思考的小圈子来思索人生,他们开始体察到“苦与乐”、“平凡与伟大”、“奉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他们有的感到“自己从飘在空中落到了地上”,有的感到“一下子长大了很多”,感到“成熟了”,感到“肩上一下沉了”,有的感到“生活有了目标”,“学习有了动力”,有些同学甚至感到“终生难忘”。实际上是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广大劳动人民开始联在一起了,立足点发生了变化,他们在打好人生观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一次升华。他们在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接触中看到了自己的位置,看到了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② 在农村劳动时,同学们都调查了解所在村的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的变化,使他们对占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有了一点感性认识,也就是对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了自己的感触。他们了解了农村的过去和未来,认识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体会到党的农村政策的正确。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今天的农村还很落后,即使是比较富裕的村,精神、文化生活也还是落后于城市,特别是青少年的学习条件。

      在军训中,同学们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看录像,他们也知道我国的国防现代化还存在着差距,需要一代有志青年去赶超。

      ③ 军训和劳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组织的,同学们在共同的劳动、训练和生活中,特别是在艰苦的劳动和训练中更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也增强了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为集体增光的意识,从而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把军训、劳动看成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条件与时机。尤其是军训期间更是培养班集体的道德纪律和作风的极好时机。

      ④ 军训和劳动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锻炼了适应环境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4) 根据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心理特点开展青春期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

      青春期是学生从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过渡的时期。

      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近年来根据心理学家研究,青少年生理成熟期比过去提前了,然而心理成熟期却相对地推迟了,前者指学生本人更早地产生成人感,后者则指学生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还较差,例如情感易波动,不能控制自己,这种心理、生理上的差异造成了一些心理障碍。再加上改革开放,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各种竞争机制的引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也影响着青少年。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家庭和教师对学生的过分期望,缺乏从实际出发对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指导。家庭对学生教育偏向于过多的保护,过多的干涉和过多的期望,自觉不自觉给学生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使一些学生出现了青春期心理障碍。他们在学校里表现得脆弱,在学习上表现为焦虑、厌学、抑郁、行为偏执,不正常的异性交往使有的学生不能自拔,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十分的注意。在加强政治思想、人生观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排除心理障碍,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组成部分。

      这些年来我校在高中学生中开设了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主要内容讲三个方面:1.青春期正常心理现象和不正常心理现象,如何培养自我控制能力。2.青春期性意识的特点,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性道德。3.如何正确区分友谊和爱情,中学生为什么不宜谈恋爱。这些教育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希望有关教师来讲课。

      我校从1989年3月起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每周一次两小时,到1990年止共计咨询42次。许多学生的前往参加,普遍反应有收获。咨询规定;对学生咨询的问题保密,因此,学生信任大夫,愿说心里话,有的一进门就哭诉自己的内心苦闷,有的甚至追到大夫的门诊室和家里,要求马上谈话,现举几例说明心理咨询对学生十分重要。

      对焦虑性心理指导(对考试的恐惧发展到厌学甚至病态心理):

      如一学生因考试成绩未达到预期理想而过度紧张,每次考试卷子一发下来就认为这次一定考不好,思维出现混乱。另一学生在期中英语考试不理想,被老师罚写单词多遍因而畏惧英语课,发展到第二天有课头天晚上就不能入睡。这两名同学经咨询指导后情况有所好转。

      有一学生平时一贯成绩较好,家长一心一意期望他考上清华大学。由于几次考试成绩不稳定、不理想,对学习丧失信心,但又不甘于现状。表现出精神抑郁、头痛、失眠、食欲不振,最后发展到逃避考试乃至休学。另一名学生在考上高中后在班上成绩名次不如初中,因而苦闷、焦虑、食欲不振。经咨询指导,他逐渐恢复自信心,成绩上升至班上前几名。
对强迫性心理指导(犹豫不决,极力追求完美,过分害怕失误):

      如一学生,因考试时过分紧张一道题读几遍十几遍,自信心减低反而更错了。又一学生小时曾与一女生好,上高中后有时思想上还出现该女生身影,他将想法告诉另一同学以后,老想自己该不该将此秘密告诉别人,为此问题苦恼,多次来咨询。

      对行为偏执与行为偏离的指导:

      一学生家中经济不富裕,但喜好帮助别人,每周从家带回吃的饮食总是分给大家,自己的洗衣粉给大家用,他要求别人也应这样回报他,否则别人就是自私,结果与宿舍同学处得很紧张,甚至要求调宿舍。

      一学生主诉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有时想干什么马上就要去干,有时想从楼上往下跳,相信迷信,认为人死后可以投生,经咨询指导后解决了问题。

      从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咨询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常出现一些特殊表现,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看成是政治思想问题,要细心观察、及早发现,耐心予以帮助和指导,才能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当然学校也不能忽视加强革命人生观的教育,开展多种丰富的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性格更加开朗活泼,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实践证明:让学生接受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及道德教育,对学生是十分有益,深受学生爱戴和欢迎,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学常规,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努力贯彻因材施教,既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培养更多优秀学生和尖子人才。

      (1)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学常规

      要培养我们学生承担未来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任务,迎接21世纪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中学阶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学习目的,追求真理,为国献身的精神,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学校经常的大量的教学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日积月累,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才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培养好。可以这样说,抓好教学常规是做好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各种教学改革的措施都应该在抓好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改革是否获得成功也要看能否把改革成果变为新的常规坚持下来,否则只是昙花一现的改革。
在抓教学常规中,我们着重抓了四项基本建设:

      1)课程建设

      要求各科认真按教学计划的课时开课,控制课内外学时及作业负担,提倡贯彻少、精、严、活的精神,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反对盲目增加学时,反对题海战术,不搞三年的课两年讲完一年复习的违背数学常规的方法,寒、暑假不随便增加补课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据统计1982年公布全国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以来,我校各科基本上都是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学时来上课的,例如数学5、5、5,外语5、5、4,化学3、3、3,有时教师感到课时很紧,高三开始复习较晚,但他们仍能精打细算,认真备课,加强教学针对性,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只有控制了学时,才能保证其他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求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要求教师备好课,开展优秀课的评选活动,制定和贯彻课堂教学、实验课等评估标准,使教学过程的各环节都能全面实现。

      我们还要求各科要把过去在学科教学改革中的成果在常规教学中巩固下来,坚持下去并逐步形成自己学科的教学特色。例如,外语课,在课时结构中把每周5学时分解为一小时语音会话,一小时阅读写作,三小时讲解课文,增设外语口试。语文课中逐步加强课内阅读指导。物理、化学、生物课中增加实验课时数,增加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了提高实验课的质量,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我们还在物理、化学实验课中实行了每次半个班学生上实验课的方法(物理、化学同时排实验课),并定期对学生实验能力进行考核,单独评定成绩,在成绩通知单上单独给分。政治课逐步形成除上理论课外,还要加强讨论课,社会调查、写小论文,组织检查指导学生时事学习等。这样做使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能够得以巩固,教学质量能够不断提高。

      2)学风建设

      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有学生高度的积极性和勤奋严谨的学风。我校对学生提出了“勤奋、严谨、崇实、求真、博学、多思、探索、创新”十六个字的学风要求。除了在高一新生入学及高三毕业前夕进行的入学及毕业集中思想教育外,我们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教学中除了进行传授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风。

      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外还要注意考察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就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理想和毅力等。我们规定了学生必须要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严格考场纪律,考试评分及升降级制度。教师在教学中严肃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精心备课的科学作风对学生作风的培养是无形的,但力量是巨大的。
为了形成良好学风,在学生中还自下而上开展创建优良学风班的活动。把优良学风班的建设纳入模范班集体建设中。

      定期开展学习心理学的讲座和指导,交流学习经验,表场学习先进和刻苦的学生,都有利于建设优良的学风。

      3)教学条件和教学基地建设

      改善教学条件和基地建设既包括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教师资料室、电化教育室、实验室的建设,也包括各教研组教学资料的积累、试题库的收集、教学参考书、学生优秀作业、作文以及学习方法、学习小结的汇集出版等。这些对于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节约教师重复劳动的时间,探索学生学习规律,提高教学的效率都有很大的好处。建设一方面指数量增加和质量更新,另一方面提高使用率,充分发挥效益,为教学教育服务(我校有14个实验室与专用教室,但设备陈旧,不能满足要求,正在改造中)。

      教学基地还包括课外活动与劳动技术课的基地,在校外还有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包括军训、农业劳动与社会调查的基地等。

      4)队伍建设

      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既要考虑各学科教师队伍,也要考虑教育、课外活动、行政管理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队伍。既要考虑年龄结构形成梯队,也要考虑两个渠道各有所长,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群体。我校教师目前年龄结构大体尚好,教师120人,其中56岁以上11人,占9%,36岁到55岁77人,占64%,26岁到35岁占22.5%。在学历方面通过调整,目前已全部达到合格学历,基本达到大学本科水平,从事教学辅助与教学管理工作的职工具有大专水平已达95%。

      我们从1990年起学习清华大学抓一类课建设的经验,开展建设优秀教学小组和教研组的活动,立足于建设,提出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几方面来建设优秀教研组。经过自评、申报、评议小组推荐、学校审批,征求意见后定出。每年申报评比一次,定期举行,已进行两次,有力地推动了教研组发挥集体力量,共同争创一流水平。

      在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在干部、职工中开展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评选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努力培养各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2)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

      清华附中有坚持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从1960年创办起,就积极探索加强大学与中学衔接认真进行全面发展早期育苗的教改试验。当时提出的指导思想有:既要为高校培养合格新生,又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打好统一的基础,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1964年到1966年清华附中试办了两年大学预科班,把必修课从31课时减到25、26课时,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自编了16本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等,加强了实验课,提高了学生外语水平,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在教学改革方面闯出了一条校路子。

      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后,学校又根据三个面向的精神,提出了新的教改规划。目前清华附中在教学改革方面正在进行下列探索和试验。

      1)高中阶段教学计划的整体改革方案研究

      主要内容是根据附中多年教学改革积累的经验,和国家教委1990年公布的高中阶段教学计划调整意见的精神,研究未来清华附中的办学方向的特色,研究各种课程设置(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目的和要求,必修课如何在规定时间保证质量。总的精神仍然要贯彻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高质量;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使学生分层次分类型都能得到发展;既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开发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2)学科课程建设

      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构和要求,在课程结构上使学生能在规定的学时内,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掌握知识的系统和结构,同时能受到必要的开发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3)在课程设置上

      如何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几年来我们进行过一些探索,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中在高一就开设打字和计算机,高二开设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1980年-1990年已有2644人学完计算机课,1983年-1990年电子技术课已有2077人参加,英文打字从1987年至今已有1579人受到培训。除此以外,还利用考试完后,教师评定成绩学生等待试卷讲评和发成绩册的五天时间,为学生举办三十个小时的生活服务夏令营、冬令营,至今已有三届,有674人参加。同学们学了做饭、裁剪、缝纫、修自行车等十几项劳动技术,提高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些自我服务的生活劳动对学生来讲既实用经济,又能经常坚持下去,有实践的机会,技术可以愈来愈熟练,对学校来讲简便易行)。从学生小结中看出,短短几天的劳动技术课,学生思想上的收获是很大的,主要是懂得了要把科学知识变为技术,把技术变为产品,把产品变为商品(形成这个概念我认为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懂得了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学生说:“这次劳动都是到工场去劳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手工技术结合起来,动手动脑独立完成一件新产品,就象真正的工作一样。”而且通过这种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是一种落实劳动技术教育的好形式。

      现在选修课是怎么开?开什么内容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最大效益?有的兄弟学校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对我校来说还处在模索阶段。我认为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很有必要,因为:a:它适合于发展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特长;b:适应高中阶段学生处于即将升入大学将有不同专业分工之前,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初步的学科性的选修课,了解学科专业的内容,发现和认识自己的爱好特长,增加学生对将来报考大学各专业的了解;c:培养学生对某一门课比较深入地进行学习和钻研的方法,有利于将来的迁移;d:有利于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独立自学或实践制作联系起来。加强技术教育,在国外已经引起较大重视,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选修课中相当大比例是这些课,考虑到我国高中学生升学比例还较低,加强技术教育对学生未来就业有好处,即使对升学学生到了大学和将来走上社会都是十分有用的。

      (3)关于因材施教和尖子学生的培养问题。

      我校四年来有4名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即1985年丁爱东获物理铜牌,1989年陈晖获化学金牌,1990年吴颉获化学金牌,杨澄获信息学银牌,1991年杨澄获信息学金牌,这给祖国获得了荣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我校承办的数学理科实验班和马约翰体育特长班也在探索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现在是应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探讨进一步培养尖子生问题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在完善目前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选手的选报和培养制度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更为远大的目标,即为未来培养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奋斗。

      在这方面我认为研究一下美国布朗克斯等学校的办法可能是有启示的。美国建立了一种S.T.S制度,即科学人才的搜索计划,鼓励中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探索和创造,每年要选拔40个人到华盛顿去学习。布朗克斯中学至今只有53年历史,但是已有4人获诺贝尔奖金,其中一人是研究生物学遗传工程方面的,他从中学起就在大学指导下研究了类似问题,升入大学念学士、硕士、博士时也继续研究,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在理科实验班也曾经试验过清华大学教师予以指导,效果很好。

      (4)关于会考与高考的关系问题

      在普遍实行会考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重点中学学生质量,会考是毕业资格考试,高考是大学入学选拔考试,总的说应该是一致的,但具体做起来,不一定一致。会考成绩好的一般高考成绩也好,但有时会不一样。这与平时教学上的要求和练习关系很大,因此必须研究解决这个问题,要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在教学中使师生了解会考高考的差别,有区别的要求,使要考大学的学生对自己能有更高的要求,乃至选修更多的课程。

      (5)在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6)研究科学的教育评价理论,从评价一堂课到评价一个教师,评价学生到评价教师工作,了解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时间:2014-10-22 11:09
来源:未知

http://xy.qhfz.edu.cn/fuzhongjiy ... i/20141017/11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07:55 , Processed in 0.0405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