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64|回复: 1

郝新平:漫长的告别(女附中)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12-21 23: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长的告别——来自“周学敏教学法”最大受益者的追忆





这辈子,也许终此一生,我都在以写作的方式、激扬文字的姿态来怀念您感恩您
得知周学敏老师离世消息应该是在我上山下乡之后,是自杀!
最近,看了周老师小女儿刘大红那血泪斑斑、不忍卒读的文字,方了解到细节。一位五个孩子的慈祥且心思极为细腻缜密的母亲,在服大量安眠药被家人发现送医抢救过来的两周后,再次走上不归路。是什么推动老师如此决绝地慨然赴死?!当一个人在黑暗中看不到一丁点儿希望,万念俱灰到极致——以为相濡以沫的丈夫(时任北京23中校长、党委书记)再也回不来了、校园里清理阶级队伍的形势日益严峻、半生的心血“周学敏教学法”被批为大毒草……便没了再活下去的勇气,死亡也许是最好的解脱?小女儿回忆母亲最后日日夜夜的细节一再在我脑海中闪回。我常常设想,在1968年那个夏末的夜晚,老师是在怎样的煎熬折磨中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刻?即便是没有如此体验的人也会想到:那必是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的泣泪死别!老师本就那么瘦小羸弱,小女儿说去世后的遗体已然是皮包骨,她一个70斤的小孩都能轻易抱起来!每读至此、念及此,我都不禁潸然泪下!
“有天中午,校园里人很少,我看见周老师站在我们班‛周学敏教学法’是修正主义大毒草的那张大字报前,周围没有别人,于是过去了。周老师扭头看着我,还是满脸的微笑,意思好像在说我看看你们都写了些什么,没关系的。周老师看大字报,我就跟着老师走,大字报是长长的这么一溜,周老师看完了以后,又扭头看了看我,还是满脸的微笑,那个神情与平常一模一样,好像在说,文化大革命你们批判我什么,我来看看你们是怎么写的,但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我不责怪你们。让我没想到的是,那次看大字报竟是我和周老师的最后一面。一天,早晨上学时,王燕磊告诉我周老师突然离世的消息,当时我不敢有任何表现。放学后别人都走了,我就又到老师家去了。那小院的门开着,院子里特别安静,在北屋的门口有几个人,其中有周老师的小女儿刘大红,别的人不认识。他们围在一起说着什么,我什么都听不见,满脑子里嗡嗡的全是周老师。我不敢说一句话,出来以后才敢让眼泪流下来。回到家我放声大哭,也不敢跟任何人说我去周老师家了。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从来没有亲人走过,第一次感到失去亲人的滋味,我跟周老师不是一般的师生关系,真觉得是一个亲人走了。”我们班当年的语文课代表何锡英含泪回忆道。她说,“我们一直感到十分愧疚,现在我们应该把周老师和‘周学敏教学法’原原本本地介绍出来,让人们永远记住曾有这么一位老师那么努力地探索中学语文教改,而且成绩斐然,也应该让它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发扬光大!”
是的,何锡英说出我们班全体同学的共同心声!多少年来我们都好想向周老师表达感恩和愧疚,却苦于没有一个机会!2017年1月11日,我们原师大女附中中四(1)班部分同学在周老师儿女家畅谈老师及其教学法带给我们一生的教益。这是积累并持续了50年的一场——漫长的告别



郝新平 | 1967届高中


周老师,我们从您的教学法中获益匪浅!50年了,一直是这样,您听到了吗!站在周学敏老师的遗像前,我们最想说的就是这句埋藏于心多年的话。
曾经有缘相逢您的年代,似近犹远,似远犹近——




1963年中二开学时,您担任我们的语文课兼班主任,您的模样便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身穿一件蓝色大襟上衣,花白的头发整齐地梳在耳后,微笑永远挂在嘴角,两个深深的酒窝笑起来真好看,会说话的双眼总是流露着母亲般慈爱的目光。您个子不高身子单薄,上课时说话声音不大却柔柔的。上课伊始,您让我们用打擂台的形式,说出自己新学期的新打算。讲台旁边放一面鼓,由两个同学边击鼓边引导同学上台,从不发怵讲话的同学争先恐后,而原来不爱说话的也上台发了言。您第一次组织的活动便拉近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课间您总会在教室里跟我们聊家常,平易近人。同学上您家去,不是能吃上糖果就是把枣树上的枣塞满书包让带给其他同学们吃。夏天去,有冰水喝,您还会拿着大蒲扇给同学扇,就跟亲人似的。
从不记得您什么时候训斥过人,始终都是充满爱心、诲人不倦。您的课没人捣乱,我们也不想去捣乱,都觉得跟享受似的。您不是靠那种所谓的师道尊严把我们震住,而是靠您的魅力,让人不得不服。
后来也从事教育工作的几位同学说,在您的行动教导下,对待自己的学生也效仿您,要想把学生教好,能进到他们心里去,一定要有情感的沟通,你不爱他根本就教不好他。
您让我们对作文课感兴趣
作文是多数同学最怵头的,每天从学校门到家门就这点事,有什么可写?您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提出要不怕写,当你们特别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就能够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描述发挥。您出的作文题不是要围绕一个题目写,特别的广泛,比如说写某某的联想,就让同学们展开思想的翅膀去想,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我们可有的写了,作文内容有血有肉,十分生动。记得学完《白杨礼赞》,就让同学们写《XX赞》,写喜欢的东西,写各种礼赞,人物也行,事物也行,大家都不愿意跟别人雷同,你写了这个我就会写别的。同学们思路大开,百花齐放。您的作文批改很有重点,写得好的句子用圆圈相连的线画出,写得不好的句子用波浪曲线画出,自己找出毛病在文章后面重写,比较后就有提高。何锡英同学写了一篇《红的联想》,先写爸爸点燃了一支烟,那个烟头怎么红,然后就想到红军过草地的时候点的篝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后写到1949年成立新中国,但渣滓洞的人还在绣红旗,然后我们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您说挺好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这么练笔。下午她又写一个《绿的联想》,树叶在白杨树上怎么点点的绿,想到边疆哨卡风雨中的绿军装,就这样联想着写。对学生鼓励式的教学,绝对是您作文教学成功的地方。您坚持让语文成绩很一般的何锡英当语文课代表,她两年中和您接触的特别多,特别愿意去您家。每当有作文课那天,她收齐作文本,放学后送到您家去,每次去都能享受特殊待遇,“老师会马上把我的作文拿出来当面批改,不管你是写的好与赖,永远都是满面笑容,真就像妈妈对女儿那样,这点儿怎么样,那点儿怎么样,一听就能听到心里了,我的作文成绩提高很快,原来作文成绩没得过什么高分,自打周老师接班后,经常得90多分,而且有时还给搁到后墙上当范文。”王燕芝同学写过一篇作文,听见邻居在外边吵架,然后联想到这个邻居的形象。当时正好邵荃麟主张写中间人物,说英雄人物和坏人都是少的,不好不坏这样的中间人物是多的,像枣核中间大两头小。您说这就是在写平民百姓的生活,写得特别好,美丽的词句不是你挖空心思去想的,能言简意赅地表达就挺好啊,感受到了什么就写什么,别无病呻吟!受到鼓励让同学们自信心大增,写作文感觉从来没有的轻松,对作文课特别感兴趣,不但不发愁还特别爱写、想写。您会鼓励我们说很好,再写呀。何锡英每学期末的作文都是厚厚的一沓,因为别人写一篇,她写两篇。她后悔自己太不懂事了,给您增加了多少工作量!我们作文量绝对比别的学校多,一学期不止有20篇。何锡英把作文送给在外校当语文老师的舅舅看,舅舅说这工作量太大了,周老师怎么能批改这么多作文啊!
您的每节作文课都要解决学生的一个难点,除了上面选材问题外,还有开头结尾问题、分段问题、逻辑问题、修辞问题等等。那时,我们还写过童话和电影故事呢。到了高中,您教我们写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两种文体比记叙文更难驾驭,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更直接。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郝新平,1967届高中毕业生。
www.sohu.com/a/204411616_7617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00: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漫长的告别——来自“周学敏教学法”最大受益者的追忆(下)


2017-11-19 07:00
郝新平 | 1967届高中
“周学敏教学法”让我们受益一生
开始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教学法,是后来有人听课才知道的。先是胡校长一个人来听我们的语文课和作文讲评课,接着是六七个、十来个老师来听,再往后是几十个老师来听课,我们班根本坐不下了,于是就到阶梯教室去上课。经胡志涛校长推荐,还在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办了个展览,北京市教育局在政协礼堂组织了一堂公开课。在政协礼堂上公开课,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
班里多位同学表示,当年自己语文成绩在班里并不突出,但是出了校门后,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有的在考大学的几千人中,语文成绩在80分以上的只有十五六人时,自己就在其中;有的工作中写总结、调查报告等等总是最快最好的。这都得得益于您语文课给我们打下的好基础,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运用得心应手。从事理工科工作的同学说,语文是构成文化的一个基础。人们对数学、物理的理解是通过文字去学懂的,语文基础好理解力强,理工科也照样学得好。
我在新闻学院学习的科目是以新闻学专业为主,至于写作的功夫绝对都是中学时期打下的底子,完全是“周学敏教学法”给予的方法和思维沉淀。那时候我在班上作文是不错,基本上每次您都要点评。我的文章特点就是散文化一直到今天。这是您教学法使我受益最大地方。您特别推荐一位散文非常出色的作家刘真,经常在课堂上念她的散文。我曾认为要是散文化的话,会说很多排比句、叠句,这样会不会使文章很罗嗦?但是您说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刘真有一篇叫《长长的流水》的文章,写流水,您带着很丰富的表情动作念“流啊流啊流”。你们听了是觉得很罗嗦吗?不是的。把这种场景完全溶解在文字中,画面化了,这是抒情,是最能打动人的写法。多年后我看到钱钟书先生造了一个词叫“通感”,马上就联系到这就是周老师!真是不谋而合。什么叫通感?通过语言把声音表现出来,读者仿佛听到水哗哗流的声音了,这就是一个通感。听觉、视觉和触觉,以语言文字让你感受到。此后,我一直在作文上力图按照您教导的这个方向去做。我最后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每次写的东西不管是消息,通讯或者是言论,总有所突破,受到同仁和读者的赞赏喜爱。您教导我们写文章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要有情感。每当我饱含激情去创作时,一定是最出好作品的时候。我深知要让文章一下抓住读者眼球还必须在遣辞造句方面下功夫,像您教我们的把握细节、情境的描写,开头结尾的呼应等等。我将此也运用到标题导语上,首先吸引读者的目光关注这条新闻,才能读下去。我在导语中就有细节,就有场景的描写并且力图散文化,内文更是如此。这些做法和西方新闻学提倡的散文化写法不谋而合,很抓人。作品在全国的各种新闻评选获奖,大概有几十次。当然我那时候也爱看书,博览群书有积累,但是没有您的点拨和指导,这些根本不可能完全溶入自己的血液中被我所用。您是给了我一辈子的影响,我时时不敢忘怀!
都说语文老师是塑型的,和数理化老师提高思维能力不同,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很大部分是受语文老师的影响。
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知语文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脑子里总有美的东西存在,总有诗情画意。这些融进骨子里的东西,反过来培养训练了我们观察世界、独立思考、处理事物的能力,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甚至做人的方法,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自强不息。何锡英在山西插队时,生活很艰苦,常挖水渠。她把“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在渠壁上,再念出声来,心里怀着一线希望,也许我们还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面对黄河有一段平静如镜的河道,她忍不住喊出,哎呀,梳妆台啊梳妆台,黄河女儿梳妆来!那是自然而然联想起来的,是困苦中一种昂扬向上的心态。这就是文学的积淀对人生的影响!您是在教给我们一把学人文科学的钥匙,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沉不仅重,感而且伤
同学顾善正的一段讲述非常动情感人:“1968年已经开始上山下乡,同学天南海北地都走了。一天,教室里没有几个人,这是周老师跟我最后一次交谈,隔着张课桌我俩面对面聊起了当前的形势。她问我:‘开始上山下乡了,你报名了吗?'我说没有。她说:‘我觉得你还是走吧。’我说想等一等我觉得上了女附中高中,目的就是上大学,所以还想等。她说:‘不可能招生了。我劝你可以现在报名,因为现在去的是兵团,兵团是有工资的。你要等,我觉得没什么结果。我的大儿子是清华的,学的是科技,连他们都到农村去了。所以,你还是现在走吧。听说下边就要去农村了,农村条件自然没有这个好。'在那种人人自危形势下,周老师还能跟我说出这种话,给我出主意,周老师怎么这么关心我啊,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我每次想到这次谈话心里就非常激动。我永远忘不了周老师。”

周学敏老师夫妇与小女儿于1959年
请注意一个时间点——1968年的夏天,那正是您最艰难的日子!在这次面对面的对话发生不久,您便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与顾善正同学恳谈是您与您学生的诀别?在您生命最后的时刻还在惦念自己学生的前途,您是怀揣无限眷恋去往另一个世界的!
可我们又在哪里?!当往事已然成为往事,留在心头的是永远的痛!
今天,您的学生,我们已迈入老年,虽然人生轨迹各有不同,但都在安享退休生活,而您却早已不在了。“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一首歌中唱的,可能言中我们的心境——那是有您的艳阳天,我们青涩的身影都曾被您庇护,定格在藤蔓缠绕的校园红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阴阳之间横亘的50多年时光,堪与不堪,都难以再回首,却最是那低头间的泪流满面!
由师大女附中中四(1)班出发的我们,您给予的文化熏染,已构成我们生命中最激荡的青春时光。谁说青春只是人生的一段时期?青春其实是心灵的一种状况,值得恣意挥洒一生!
记忆是宝贵的,而良知更价值连城!在半个世纪告别您的漫长路上,不遗忘间坚挺着去做那些我们该做的,邈邈间传来千年古人范仲淹的喟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全文结束)
作者简介:
郝新平,1967届高中毕业生。
http://www.sohu.com/a/205305088_7617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08:00 , Processed in 0.0839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