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569|回复: 7

乔延宾:文革的激风暴雨中(邯郸市一中)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12-14 16: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的激风暴雨中一一《迟到的反思》


在前几年在街头,正走着,忽然间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位老者高高的个子,穿着整洁,满头白发,那不是萧老师吗?紧赶几步,走到他近前,果真是他老人家!动情地叫了一声"萧老师!"萧老师也十分动情地叫了一声"延宾!"
   看着他浑浊的双眼和衰老的面容,又浮想联翩地想起50多年前上小学时的情景一一那时我所上的小学是邯郸市最顶尖的小学邯郸师范附小,后曾改名邯郸市直属小学、邯师一附小,号称"小宝塔中的小宝塔",所有老师都是精心挑选而来的,蕭老师是其中一位。他是山东聊城人,同时能说一口纯正的山东话和普通话,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蓝球和乒乓球都打得很好,语文程度很高。我那时任中国少年先锋队大队学习委员,在"小宝塔"学校里任少先队大队学习委员,用当今的话说既是小学生领袖,又是"小学霸"了,所以萧老师非常宠着我,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清楚地记得,1965年7月考初中时,考场是在市一中原高一年级一个教室里,一中的几位监考老师,男的穿着长衫,女的穿着旗袍,在考场上严肃地走动着,考场上只听沙沙的下笔答卷声,偶然眼睛的余光看到萧老师在考场窗外佇足在那里,他深情地注视着我,在那一瞬间,我读懂了他的眼神,他仿佛在说:"延宾,不要慌,考出你最好的成绩来!"那时我非常感动,心想,老师已把我们送到小学毕业,进了升中学的考场还亲自赶来为我们鼓劲,即便是爹娘也不过如此呗!想到此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抹了一把眼泪,我奋力地答起了试卷。这次升学考试,算术考了100分,语文考了98、5分,据说是邯市最高成绩考进邯郸最高学府市一中,为老师争了气!在965年8月中旬一天早上,我家小胡同外大街上响起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伸头一看,萧老师骑着一辆自行车,汗流满面地下了车,掏出一份邯郸一中的录取通知书高兴地说:"延宾,你被一中录取啦!"那高兴的神色比他自已的孩子考上名校还高兴!此情此景己过去半个世纪,仍历久弥新。
  想不到的是,此一大恩大德,使他竟然在文革中蒙冤,而对他造成伤害的,竟然有我一份!1966年6月中旬,在己经漫延全市的大字报风潮中,神使鬼差,我竟然一念之差,拿起毛笔在一中教室里写了萧老师一张大字报,说他出身地主家庭,小学六年级给我们教授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岡山》时解释"红旗漫卷西风"一句时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红旗在西风中飘扬。大字报上说萧老师出身剥削阶级家庭,他曲解毛主席诗词的含义,本义应是红旗扫荡着敌军,怎么能在西风中飘扬呢?虽然这张大字报沒有给萧老师带来致命的伤害,但毕竟给他带来过伤害,尤其在文革那个特殊时间,加上他的家庭出身背景,等于给他火上浇油,落井下石。文革当中,还办过一件坏事。1966年8月,我与另一名同学在"牛棚"值班看守一中高中老教师张楚珩,高中的学长们写大字报揭发张老师在解放前曾任国民党馆陶县党部书记长(相当于秘书长),因此被关在关押"牛鬼蛇神"的"牛棚'里,当时想,他是国民党的县党部书记长,应该给他点颜色。坏点子是我出的,我与另一名同学跑到学生食堂要了一辦大蒜,趁张老师上厕所未回来之际,往他放在桌上写检查交待的高度近视眼镜上抹上了蒜汁,张老师从厕所回来后习惯性地戴上他的眼镜,顿时被蒜汁辣得眼泪直流。在那场大风暴中,我虽然沒有刻意诬谄过任何人,没有动过任何人一指头,沒有参加过武斗和打砸抢,自认为良心沒有泯灭,但这两件事却让我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已。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尤其是萧老师,至今他亲自送给我的一中录取通知书我仍然珍藏着,我已于另外一位曾在文革中担任一个造反派大头目的同学商量好,趁萧老师仍健在要当面向他道谦。可敬的萧老师,几次遇见他,他总是说:延宾,我想念着你,想念着当年的学生们!




作者:乔延宾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82f37cf638b9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6: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革的激风暴雨中一一《风起于青萍之末》

"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1966年初夏,坐落在据胜亭下、丛台湖畔的冀南名校、号称"邯郸清华"的邯郸市一中美丽的校园里,垂柳枝头夏蝉在低吟,槭树上的串串豆角已经挂满树丛,初、高中18个教室里不断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然而6月2日的一个广播彻底打破了校园的秩序,它像一颗巨大的炸弹,在整个冀南、整个中国引爆了政治空气。那天早晨上第一节课的电铃声剧烈地响起,班主任白文萃老师在教室的讲台上通知:全体师生到学校教师小食堂听广播。记得当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播送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炮轰北大校長陆平、党委书记彭佩云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被毛泽东同志称作"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播音员铿锵激昂的语调感染了全校千名师生,听完广播,校园各处立即贴出大字标语,表示坚决支持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向资产阶级反动黑线猛烈开火!一时间教导处前、学校大礼堂周边到处是群情激奋的学生手拿毛刷、桨糊和大标语在各处张贴,其火爆程度,堪比1919年的五.四运动。

  6月8日,高三甲班张跃琛、陈子文、栗日明等8位同学贴出了《从北大看邯郸一中》炮轰一中"黑党委"的長篇大字报,其字迹之豪放,文章之措辞,在令人敬佩之余,又十分地震惊!连他们的师长也为有这样有政治觉悟、有文采的学生而自豪。各班级,纷纷在自已的教室里贴满了大字报,目标直指校党委和自己的老师。一中8位同学的大字报与北京大学聂元梓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时隔仅6天,它是邯郸地、市15县3区第一张大字报,它的贴出,在邯郸地区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引起强烈反响,于是,各学校学生纷纷效仿,并迅速扩大范围,一批又一批矛头指向地、市、区县领导的大字报纷纷"出笼",一场大风暴来临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者:乔延宾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71f65897f28c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7: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革的激风暴雨中一一《红八月》

在文革的激风暴雨中一一《红八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51年前的"红八月",是激风暴雨、狂飚突起的年月,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一场席卷全国的红卫兵造反运动,风起云涌。古城邯郸作为京畿之地,也成为风暴漩涡的中心之一。作为冀南地区第一张大字报的诞生地,邯郸市一中是风暴漩涡中的漩涡。六-八大字报贴出后,很快引起邯郸地、市委的注意,不久即仿效北京市委的做法,派出以俞文元为组长的市委工作组进驻市一中,按照"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的方针开始工作,他们把高三甲班8位学生给校党委贴的第一张大字报定性为"反党性质",其中之一的胡xx同学因家庭出身是富农,而被认为是向党进攻,其逻辑为"反对校党委即反党",八位同学也被一些人称作"八人反党小集团","八只狼","野心家",其中有些同学写了血书表明自已并不反党,校园形势急转直下,一时间多学生把斗争矛头指向"八人反党小集团"。与此几乎同时,市财贸学校吝明亮,市三中王广茂等学生也分別被工作组定为"向党组织进攻"。斗争的矛头还指向许多老师,他们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游街,被残酷地批判,无情地斗争,许多昔日的师长斯文扫地。市一中高中教师杨庆瑞因出身地主、官僚家庭,又因有学生揭发有生活作风问题而跳入丛台公园内的游泳池自杀。


   我和廉林同学曾在被临时作为"牛棚"的杨老师宿舍兼办公室值班看管过他,杨老师虽然沒教过我们,但他年轻而又英俊、风度翩翩的外表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像,看管期间,我们从未虐待他一点。一天早上刚到学校,就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一一杨老师逃跑了!学校"革命师生员工文革筹委会"印制了通缉令通缉杨庆瑞并分赴河南开封杨老师原籍、邯郸县大隐豹杨老师带领学生下乡支农的地方等地追逃捉拿,几路人马皆空手而归。当天上午9点左右,丛台公园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游泳池里浮起一具男尸!当一中方面闻讯赶到一看,正是杨庆瑞老师的尸体!由于正当8月,天气炎热,他的尸体己被水泡得发白膨涨。一位富有才华的年轻老师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他的尸体被几名学生用草席裹了裹,用一辆排子车拉到西岗的荒生野岭中草草埋葬,连个坟头都沒留下。《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斗争矛头继续扩大,一些当权派子女,家庭出身为地主、富农、资本家或家庭有"问题"的学生也被波及。


  我们班两位女同学一位的父亲是报社总编辑,一位家庭出身成份高,被强行剃了"阴阳头"另有四位男同学被当作"黑五类"子女,被剥夺了应有的政治权力,受到了屈辱,更令人发指的是,校园的歪脖柳树上,外语女教师胡佩华这位当时邯郸地区教育界"四大名师"之一,被用绳子吊在树上用鞭子抽打,舌头都已吐出才放下来用凉水泼醒!在那个8月,班里两名"黑五类"子女,被强迫改名,一位叫作x脱胎,一位叫作x换骨,意指要她们"脱胎换骨",作为两名花季少女,受到她们一生中永远难忘的凌辱。记得有人在邯郸的大街上写下"红色恐佈万岁!"的大标语,可以看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些狂热的人是如何的狂躁!寒冬过尽绽春蕾,风雨过百花争艳,让我们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甩掉历史包袱,珍惜安定团结的生活。


作者:乔延宾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2fe38aa5f513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7: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革的激风暴雨中一一"看管"张家仁主任的日子

在文革的激风暴雨中一一"看管"张家仁主任的日子

文革是一场疾风暴雨,它要"横扫"、"涤荡"一切"牛鬼蛇神"、"污泥浊水",悲剧的是,很多党的好干部、正直的工作人员,也遭到"横扫"、"涤荡"。

张家仁老师,就受到这样的不公正遭遇。张老师文革前是冀南名校邯郸一中的教导处主任,邯郸一中是邯郸文化大革命激流中的漩涡,文革风暴的中心,自然就躲不过那场冲击。更要命的是,张老师出身资本家,解放前又在富人子弟云集的北京汇文中学读过书,文革前任职邯郸一中教导处主任,理所当然地就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还经常在邯郸市举办的学术讲座上讲课,因此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反动学术权威"。

1966年8月,邯郸市在一中大操场成立了"邯郸市革命师生员工文化革命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师范、财校、纺校、铁中、钢中、卫校、农校、护校等十几所中等学校近万名师生汇聚在这里,红卫兵战旗迎风招展,排山倒海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它标志着邯郸市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将更加猛烈。张家仁老师,就是在这场风暴中被关进了"牛棚"。此时的一中校园,大字报铺天盖地,先是大操场,后是大礼堂,然后是各个教室,又进而扩展到各位老师的宿舍前后,总务处的张老师说,最多时学校贴大字报的纸要用去一马车。学校里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了。

张家仁老师被关在教导处南侧一排青砖红瓦的一排房子中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单间里,他高大的身躯和本来就有些驼背的身影,整日里伏在一张桌子前,不停地写着"交待",还不时被他昔日的学生揪出去批斗一番。批斗的方式,有时是站在课桌上低头认罪,接受学生的批判,有时被两名猛壮的学生反剪着双手,作"喷气式"状,周围学生时而高呼口号,时而愤怒揭发,又几次被踢倒在地,更有甚者,有红卫兵以带有铜扣的军用皮带猛抽一番,额头上被打出窟窿,血流不止,还被认为是狡猾抵赖,更加无情地推打。他被关押的小屋,前后有树,阴暗潮湿,为防止他自杀"自绝于党",房间里仅有一张课桌和一盏高悬于屋顶的昏暗电灯,由红卫兵一天三班轮流看管。

我与同班同学廉林是一组。一中的校风,文革前很严整,我们这一届学生的前几届,称呼老师,无论男女,都叫先生,别说上课,即使在校园里遇到老师,都要鞠躬敬礼。文革伊始,一贯讲究师道尊严的老师们斯文扫地,绝大部分成了专政对像。张老师是学校教导处主任,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师风严谨,是我崇敬的师长,虽然他仅给我们班上过一节数学课,但他略带唐山口音的普通话,亲切和蔼,讲课思路十分清晰,逻辑性很强,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记得入学后他找我到教导处谈话,我是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的,不知他要找我谈什么,到了教导处,我双手垂立,躬立在他面前,我还想,也许我做错了什么,他要批评我。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亲切地让我坐下,像父亲一样与我聊起对学校工作的意见,让我的拘束跑到九霄云外。他循循善诱,告诉我一中是很多学子向往的地方,一定要学好功课,将来为建设祖国做贡献。后来我铭记着他的教诲,品学兼优,并成为入学不久就加入共青团的少数几名学生之一。

此时,我看到这位尊敬的师长成了"黑帮分子",被打得体无完肤,那副高度近视眼镜也不知去向,他佝偻着腰,背也驼得更历害了,整日里不是挨打挨批斗,就是吃力地伏在桌前写交待,怜悯之心,人皆有之,我不禁有了心痛的感觉。廉林同学与我一样,从来不忍心于打别人一下,我俩交流,即使是"黑帮分子",也要按中央的"十六条"即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制定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中有关"不戴高帽、不游街"、"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指示,给张老师以人道待遇。廉林同学,是位很善良的同学,与我又同为馆陶老乡,在对待张老师上,我们有着深刻的共识。张老师是坏人吗?我们一致认为,他让学生认真读书,他让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他谆谆教诲学生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何罪之有?无非,他出身大资本家家庭,但出身不由选择,何况,他又是新中国培养的一代大学生。

在他住"牛棚"的日子,凭着做人的良心,我们把一丝人性的温暖给予了他。那时,他被关在屋子里,张老师的妻、兒到了吃饭时间就会送饭来,我们几次看到,有值班的红卫兵将饭菜打翻在地,张老师只能忍饥挨饿,而轮到我俩值班,我们就打开北面的窗户,把饭菜送给他吃,可怜好张老师,吃着妻、兒送来的饭菜,眼泪潸然而下。

多年以后,廉林与我,也先后从事教师职业,想想我们的先辈老师,那段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难忘时日,我们的一点小小的良心之举,是何等地感慨!1987年夏,我自学考试大学毕业后,也做了教师,校长说,咱们都是从工厂一线抽调的教师,没教学经验,是否到好的中学去听听课,学习学习。我建议到邯郸一中我的母校去学习学习,校长说,太好了!我带着两名老师到母校听课,一进一中大门,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拿着一个笔记本,在校门东侧一块黑板前记着什么,那正是敬爱的张家仁先生,这时他已担任邯郸一中的校长,我仍沿袭着学生时代的称呼喊他张老师,他透过眼镜端详着我,我说我是您的学生,张老师有着非凡的记忆力,他亲切地连声说:"记得,记得!"

他当即安排,上午四节课,我分别挑四个最好的班去听!他还回忆起文革中那些难忘的往事,让我们也感慨不已。

张家仁先生毕生献给邯郸一中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殉职在工作岗位上,每每想起他,就想起在一中度过的岁月,而能够为敬爱的师长,在难忘的文革岁月,他受尽磨难的岁月,做点不足挂齿的小事,也无愧了我的良心。

作者:乔延宾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ee88b4f759b5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7: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革的激风暴雨中一一值得一生欣慰的二、三小事

在文革的激风暴雨中一一值得一生欣慰的二、三小事



文革是一场激风暴雨,它来势凶猛,惊天动地,人性的善恶美丑,在这场运动中显示的淋漓尽致,各种人物的种种表演,无不张扬其个性。我们说,像我们这些才十四、五岁,十五、六岁的初中学生,思维尚不成熟,现在去过多地指责,也不太合乎情理,而事实上,党和国家也沒有追究当年这群孩子们的责任。


    我曾在一篇回忆那段历史的小文章里写过,在文革初期的"红八月"中,作为红卫兵,做过两件错事,一是给曾经教过我的恩师肖俊民老师写大字报,二是在看"牛棚"时,往张楚珩老师的眼镜镜片上抹蒜汁,这成为我终生的愧悔。但我检讨这些往事时,让我心理平衡的是,整个文革期间,我沒有诬陷一位老师与同学,更沒有打过任何人一指头,更没有落井下石,人家倒霉了,趋炎附势,去整人家。


    在那个年月里,无论老师和学生,今天,你可能平安无事,到了明天,你可能就被推上批判台,成为黑五类,狗崽子,甚至反革命,乃至当你正站在台下高呼革命口号时,一声:"立即把xx分子揪出来!"顷刻之间就改变了命运,成为专政的对像。一位同学,昨天还佩戴着红卫兵袖章,是响当当的革命小将,今天到学校,自已就把袖章摘下来说,我父亲昨天成了走资派,并且自杀,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多少校领导和老师被打的头破血流,多少同学被剃了阴阳头,横遭打骂和污辱,高中教师杨庆瑞因莫须有的罪名饱受污辱,斯文扫地,投水于丛台游泳池而英年身亡,以一袭草席掩尸埋于西岗的荒草野岭之中,连坟墓都沒有留下!


    一生谨慎,老实八交的禹有政老师,就因其家庭出身是资本家,被红卫兵的铜头皮带打的脸上伤痕累累,其年近6旬的老母亲被打的死去活来,还有人从厕所弄来屎汤灌在嘴里!邯郸地区四大明星教师之一的胡佩华老师,被吊在歪脖柳树上几乎死去,又被放下来以凉水泼醒……他们何罪之有?遭此荼毒!在这种恐佈的氛围里,人人都活在不安的环境里。记得1966年10月的一个夜晚,参加完文革活动回到自已班的教室里,我在前,申津生等几位同学在后,当时教室沒有开灯,当我走入教室前门,刚向里迈了几步,抬头看了看,只见教室北墙的窗户上有一个长长的人影,挂在那里,于是惊呼一声,有人上吊了!其他同学见状,连忙四散而逃。惊魂甫定中,大家又凑在一起,壮壮胆,想二次返回教室看个究竟,结果是虚惊一场,原来,窗户上挂着的人形的东西,是郝增元同学的棉猴兒一一棉大衣!举这件小事为例,只是想说,那场运动的残酷与惊心动魄。


    回首那场运动,我对自己感到欣慰的是,我沒有过深地陷入,这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我从来都沒有算计别人的心思,也沒有趋炎附势的本能,更多地是同情弱者以及对于侍强凌弱者的鄙视,我不赞成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但我崇尚向善的人性之美。


    教导处主任张家仁先生,在校一年多,并沒有与他有过几次接触,1966年8月,他被关在一间旧办公室里,学生写大字报,说他是大资本家出身,让学生被"分槽喂养",做分数的奴隶,反动学术权威,推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因此关在小屋里,每天写"交待",由红卫兵分三班轮流监管,张夫人每次送饭,多次被红卫兵打翻在地,轮到我与廉林同学值班,我们每次都让张夫人把饭盒拿过来,让张家仁先生吃上一顿饱饭。这件事,让张主任非常感动,事过多年,在他任邯郸一中校长时,提到这件事,他仍记忆犹新,感慨不已。在禹有政老师受难的日子里,别人在校园里遇到他,不是侧目而视,就是形同陌路,而我总是带着同情的目光,看着他额头上被打伤形成的血痂,照样亲切地喊一声"禹老师",而他也总是低低地应一声:"唉!"我对我的同学,无论是"黑五类子弟"还是"走资派子女",从来沒有歧视过,而是情感依旧,很多同学我还劝慰他们,让他们想开些,向前看。


    5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那场大运动,有人良心珉灭,有人落井下石,但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理性之爱。


作者:乔延宾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5f386f6e64ad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7: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革的疾风暴雨中---两到韶山冲

韶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早在少年时期,从书报上看到对毛主席故乡的介绍,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到韶山瞻仰毛主席的故居,亲眼看到毛主席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


    这个美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66年10月21日19点46分,我们邯郸一中初(1965)乙班7名同学组成的"革命大串联小分队"从邯郸火车站乘651次特快列车奔赴长沙,于10月22日21时到达。到达长沙,火车站内外的大字横幅标语,让我们格外激动与振奋一一"热烈欢迎全国各地红卫兵来到毛主席的故乡!"从站前向西看,宽阔的五一大道灯火辉煌,对面的两座高楼,自楼顶至地面,悬挂着"打倒张平化!""炮轰湖南省委!"的巨幅落地标语,站前广场与五一大道上,到处是佩戴红卫兵袖章的"革命小将",人群熙熙攘嚷,车站前有大中学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演唱红卫兵歌曲与毛主席语录歌,一派火红的场面。望着夜幕中火爆的长沙城,梦里寻他千百度的毛主席故乡近在眼前,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在两名同学前往联系红卫兵接待站的当兒,余下的五名同学在站前广场席地而坐,畅谈到毛主席旧居瞻仰的强烈愿望。


    我们被安排到长沙市杜家岭4号湖南省气象厅并被冠以"长沙市委接待站"的处所住宿,受到极为热情的接待,其中一位名叫任天京的同志对我们这些红卫兵小将尤为体贴,原来他是河北保定人,得知我们来自河北,就像见到了亲人,因为我们是在接近夜半时才到达湖南省气象厅,他特地吩咐机关食堂说,河北人喜欢吃面,要多放香油,结果饭端来后,每人一大碗的挂面里有一颗荷包蛋,面汤的上层飘着一层香油的油花,任天京嘱咐厨师少了一句话,那名厨师在面里放了红红的辣椒,那时湖南的10月天气还很热,同学们吃了那碗带有辣椒的挂面,着实领教了湖南人爱吃辣椒好风采,吃的浑身是汗。


    任天京见到河北老乡格外亲,送给我们这些小老乡每人一本带红色塑料皮的《毛主席语录》和《遇到问题100个怎么办?》两本书并签名留念。在毛主席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遇到河北老乡,真好像"他乡遇故知",让我们这些10多岁的孩子又感受到一层温暖。在长沙市一中,湖南第一师范(毛主席的母校),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大中学校抄大字报之后,我们又瞻仰了桔子洲、岳麓山爱晚亭、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等毛主席青春时代学习和战斗过、生活过的革命胜跡,置身于这里,重温毛主席走过的历程,让我们7位青春少年感奋不已!三湘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为湖南境内四条最大河流。)楚国故地,每一座山峰都苍翠满眼,每一条河流都碧波荡漾,而红土地的浓浓地香,都写满了领袖的青春气息。


  急切盼望的一天来到了!1966年10月16日,红卫兵接待站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馒头和鸡蛋,用省气象厅的卡车送大家到韶山瞻仰毛主席旧居。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是1966年10月16日,我在韶山瞻仰毛主席旧居后写下的日记。)


    这辆卡车满载着3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大家虽然互不相识,但瞻仰主席旧居和主席从小生活过的山山水水这一共同的愿望把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一位湖南大学的学生在车上教唱毛主席语录歌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希望时期,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歌声,伴随我们向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一韶山前进。我们深情地望着这片红土地,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车过湘江,路过湘潭,离韶山越来越近,心情就越激动,充满青春气息的战友们的歌声也就越响亮。韶山到了!那起伏连绵的韶峰,满山的青松与翠竹,一脉碧绿的流水,发出悦耳叫声的群鸟,处处盛开的杜鹃,在蓝天白云下是那样的娇美!史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韶山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清同治刊《湘乡县志》载:"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凤为之下。"韶"乃虞舜时乐名,《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引凤来仪。"


    毛主席1893年12月26日就诞生在这里,少年时期他走出韶山,跨湘江,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万里征程。在韶山,我们久久徘徊在毛主席朴素的旧居里,仰望着他少年时期的旧照,他住过的草房,一处处留下他亲切气息的文物,让人流连忘返。


    在主席少年读书的阁楼里,一盏油灯曾伴随他追求知识的身影,可以想见,毛主席以一介农民子弟刻苦读书的当年情景。毛主席的旧居座南朝北稍微偏东,门前一口池塘,遍植荷花,屋后紧邻韶峰。韶峰是南岳衡山72峰中第71峰,海拔达580多米,它峰峦迭翠,长满青松翠竹,山峰上下长满杜鹃,红花与青松翠竹相间,白云与蓝天碧水相映,而毛主席的旧居就在韶峰的怀抱里。毛主席取名泽东,字润之,是润泽大江之东的涵义,他一生的实践表明,让广大中国人民摆脱贫穷,使广大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他,让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三座大山,走上幸福之路。苏布宁、张家琪、陈卫国、马圣田、康莊、贾少英和我7名同学听取了讲解员对毛主席革命实践的深情讲述,更加景仰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流连在毛主席青少年时代辛勤劳作的稻田里和打谷场上,我们久久徘徊于毛主席少年时代亲手种植的柚子树下,我们漫步行走在韶峰的竹林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寄托着我们对毛主席的无限情思。


    毛主席自1927年离开家乡之后,于1959年6月时隔32年后才回到家乡,抚念追昔,他感慨万千,写下《七律.到韶山》的伟大诗篇,诗中写道:"別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身在毛主席的故乡,重温毛主席的诗词,仰望巍巍韶峰,我们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热爱毛主席。


      这是第一次到韶山。也许是缘分,我们这支串联小分队返回邯郸后再次南下,在武汉短暂停留后又乘车南行,准备在湖南株洲转车由浙赣线东进杭州,但由于串联的红卫兵太多,只能滞留株洲,因此有了再次到韶山的机会。长沙到韶山与株洲到韶山,距离都在120公里左右,因为长(沙)、株(洲)、(湘)潭在地理上基本上呈等距离三角态势。旧地重游,不免让我们又感慨一番。


      两赴韶山,留给我们幸福的回忆,也是我们一生永远难忘的美好回忆。


作者:乔延宾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4e6bc2df67dd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7: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回忆 两次见到毛主席

毛主席是亿万人民崇敬的伟大领袖和导师,能够见到他老人家是每个中国人无与伦比的愿望和幸福,当然也是我的崇高梦想。

上小学时,教室前方黑板上边,悬挂着他的画像,画像左侧一行字:好好学习:画像右侧,天天向上。父亲经常讲,你的奶奶在旧社会的1943年饿死于逃荒路上,她死后你的不满百天的小叔叔奶给别人不久也死去,一家四口人一下少了一半,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我们一家的今天!1959年上小学后,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每当看到毛主席像和他老人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导,就激起我奋发读书的勇气,从1960年加入少先队,先后担任少先队中队长,班长、少先队大队学习委员,充满了报效祖国.报答毛主席的强烈愿望,但最大愿望,是能亲自见到毛主席!1965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号称"邯郸清华"的邯郸市第一中学,就在第二年6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暴发了。

沒想到,在这场大风暴中我竟然两次见到了毛主席,实现了我的梦想。1966年8月27日班文革小组选派第一批赴京红卫兵代表,要到北京去见毛主席,我是代表之一。记得那次乘一列慢车在永定门火车站下车,到达北京已是后半夜。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来到伟大祖国的首都。天明后在陶然亭公园南门西侧登记,凭介绍信核对了人数,每个人花五分钱领到一枚小小的毛主席纪念章,当时就激动地别在了胸前。红卫兵接待站安排在位于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北侧胡同里的福州馆街小学,打得是地铺。当天晚上至8月30日晚上,天天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八.一八毛主席接见百万红卫兵的纪录片,我们时刻等待着毛主席也能接见和检阅我们。就在8月30日晚10点多,好消息传来一一明天,毛主席将第二次检阅红卫兵!消息一宣布,我们每个人都夜不能寐,凌晨五点,我们在黎明前的夜色中列队出发,沿着现前三门大街折入天安门广场,那个世界上最大的广场真的好大,从南侧人民英雄纪念碑北望,雄伟的天安门就在眼前!我仿佛是在梦里,但分明又是现实。天大亮了,红日照在天安门城楼上,我们猜想着"东方红,太阳升"毛主席他老人家就要登上天安门,检阅我们了,但直到上午九点,天安门广场每个华灯灯柱上的喇叭里才传出《东方红》的乐曲,陆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一位同学激动地指着天安门城楼上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说:看!刘主席!刘主席来了,毛主席也要来了!果然,毛主席来了!他身穿绿军装,头戴镶着红五星的军帽,向天安门广场的50万红卫兵挥手,又摘下军帽向我们挥动着,顿时,整个天安门广场的红卫兵高举着《毛主席语录》本,眼含热泪跳跃着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敬爱的周总理从天安门上下来站在金水桥上亲自打着拍子指挥大家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沸腾的红色海洋,欢呼声、口号声直冲云霄。就在这次检阅红卫兵中,毛泽东同志号召:"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他还在天安门城楼上从东侧走到西侧,挥着军帽高呼:"人民万岁!"我这次就在天安门前金水桥边,前边是手挽手的三排解放军,后边就是我,当毛主席乘坐的敞蓬吉普车从眼前经过的时候,我仔细地端详着他老人家红光满面的脸庞,甚至连他老人家嘴角的那颗痣也看得十分清楚。看到了,看到了,仿佛在梦里,又是在现实中,这位历史巨人,领导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彻底改变了面貌,在这位历史巨人身边,是多么幸福,多么温暖,至今我仍然妥善地珍藏着那次接见写下现场感慨的笔记本,以永远纪念这次难忘的经历。

作者:乔延宾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8125182e71d5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的回忆 两次见到毛主席 (二)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兒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兒要对您唱。千万颗红心在剧烈地跳动,千万张笑脸迎着红太阳……又是一个见到毛主席的日子,1966年11月z6日,毛主席第七次接见红卫兵。



  邯郸市一中初(1965)乙班7名同学苏布宁、陈卫国、贾少英、康莊、马圣田、段旭林和我组成了红卫兵串联小分队于10月中旬第二次南下,先是到达武汉,住在汉阳龟山旁边的大桥中学(原晴川阁中学),短暂停留几天后即乘火车奔赴湖南株州市,从这里第二次前往韶山瞻仰毛主席旧居,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与红土地更加深了我们这群年仅十五、六岁的少年对伟大领袖的崇敬之情,尤其是湖南境内各个火车站站台上悬挂的巨幅标语"欢迎红卫兵小将到毛主席的故乡进行革命大串联"再次激起我们再赴北京去见毛主席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们这支小分队从株州出发沿浙赣铁路到达杭州,在杭州大学附中作短暂停留后又乘车北上到达上海。在上海这座中国最大城市里先后到同济大学、上海交大、上海海运学院以及位于邯郸路220号的复旦大学抄写大字报,几天后从住地广西北路522号高教部上海采购站赶赴上海北火车站北上,于11月中旬到达北京。此时的北京,从長安街到东交民巷,从东交民巷到正义路团中央所在地,再从正义路到王府井大街,处处是一片大字报的海洋,炮轰、火烧、打倒等字样充满大街小巷,整个北京城就好像一个大火炉,虽是严冬却气氛火热。当时我们被安排在北京师范大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11月25日晚上传来一一负责军训的解放军第七联合指挥部第一师首長传达:毛主席明天将要接见你们!当时已是晚上10点,我们正仰卧在10层办公楼的地铺上准备休息,听到这一消息全都站立起来一阵欢呼。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凌晨四点,一声集合了的口令,从北师大巨大的校园各处以连为单位紧急集合,负责军训的解放军连長让排成两列横队的红卫兵中的前列向后转,与后列的红卫兵面对面相互检查有带水果刀的,如有当即上交。检查完毕,每人发给一个网袋,里面装有6个圆面包、两个熟鸡蛋,以连为单位随大队出发。隆冬凌晨四点多,仍是一片暮色,出了北师大校门,受阅红卫兵队伍沿学院路西行,当时我心中一个疑问:天安门是在北师大东南方位,怎么队伍往西走?有同学问带队的解放军同志,那位解放军同志严肃地说:"跟队走,这是纪律!"在黎明前的寒夜中过了永定河,直到天明才到达西郊机场,这是1949年毛主席从河北西柏坡到达北平未进城前检阅人民解放军的地方。我们终于知道,毛主席是要在这里检阅和接见我们。



  西郊机场非常大,8字形的跑道边安装着一盏一盏的航标灯,跑道与跑道间的黄土地上长满了已经枯黄的野草,直到过了中午一点,有解放军首长高喊:"毛主席来看望你们来了!"只见一列敞蓬汽车从南向北沿着飞机跑道缓缓走来,第三辆敞蓬汽车上矗立着一个高大的身影,"毛主席,毛主席来了,与第二次接见红卫兵不同,他老人家身穿草绿色军大衣,依然是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他挥动着巨人的大手,亲切地向成千上万聚集在西郊机场上的红卫兵招手。旁边队伍里不知来自哪里的高个子男红卫兵高喊:毛主席万岁!有一位女红卫兵战士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高呼:"革命方知北京近,造反倍觉毛主席亲!"于此同时,机场各处此起彼伏地回响着红卫兵战歌,到处是欢呼声,到处是歌声,红卫兵们喊哑了嗓子,跳累了双腿,依然挥动着《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走远了,整个西郊机场上的人们仍久久不愿离去,仍然幸福地回忆着刚才见到毛主席的情景,有的拿出笔记本和笔,记录着这难忘的一幕。

作者:乔延宾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75d23559da6d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17: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革的激风暴雨中一一一起吃派饭的兄弟

一生中唯一一次吃"派饭",距今已经51年了,虽经岁月的流逝,却记忆犹新。1966年9月中旬,我们班全体同学,响应党中央支援秋收秋种的号召,到邯郸县丛中公社后郝村生产队下乡劳动。

    后郝村是一个不大的村庄,有一条不到一华里的东西走向的小街,村东小街的尽处有一口老井,井上架着辘辘,从井口看下去,井底有一泓碧绿的井水,井旁是生产队的牲口棚,堆满了玉米的秸杆,未下地干活的黄牛在静静地吃草料。每逢做饭的时间,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的炊烟,一派宁静。小村里一下子来了50多个市里的学生,平添了不少的热闹。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是下乡帮助贫下中农收获庄稼,平整土地,准备秋种的,队里的干部把男生安排到小学校里住宿。这所小学的师生已放了秋假,教室空闲下来,老们抱来麦秸,铺在教室的地上,我们每个人打开铺盖卷,住上了通铺,虽然条件简陋,同学们住在一间屋子里,倒也高高兴兴,感到新奇。

   那个年头讲究革命化,与贫下中农实行"三同"一一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的问题解决了,吃饭问题也要解决,按照当时流行的做法,生产队的干部把我们这些学生安排到成份好一一出身贫下中农,政治觉悟高一一拥护党的政策,这样一些贫下中农户中吃"派饭",于是生产队的干部专拣这样的家庭,三人一组、两人一组地安排到户吃"派饭"。我与陈卫国被安排到一位胡姓社员的家里吃派饭。这个胡姓人家三代老贫农,住在后郝村小街偏西路南,院里三间北屋,房东两口不到40岁,和蔼可亲,尤其是房东大婶,穿着偏襟蓝上衣,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称呼我与卫国,一口一个"俺孩子",使初来乍到的我俩感受到暖暖的亲情。

  胡家的大兒子,长得墩墩实实,大大的眼睛,圆圆的、红红的脸庞,他的年纪与我们相仿,但却沒有我俩长得高。卫国与我头两次到他家吃饭,他羞羞怯怯的,一说话就羞红了双颊。有一次卫国问他:"你叫什么?"他怯怯地说:"叫胡革命。"我与卫国都十分惊讶:"叫什么?"他声音大了一些:"叫胡革命。"大婶忙过来解释:"小子原先叫胡栓柱,这个名兒人家说太老气,俺孩子就改了名,叫胡革命,是不是?"卫国与我相视一笑,心想,改啥名字不好,改叫"胡革命",这也有点不太合适了吧?栓柱看我们俩一脸困惑的样子,甚为不安。

   卫国小我一岁,高挑个,身材匀称,大大的眼睛,穿着整洁,性格温和,是很帅的一个男孩,他的父亲是一位老革命,文革前任市劳动局局长,但他却没有公子哥的傲气与娇气,为人十分随和。我们在革命化的年代到胡家一起吃派饭,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胡家北屋,是他们一家人住宿、吃饭的唯一处所。那个时候,文革开始刚三个多月,运动的氛围十分浓厚,上面来了人,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人员下村,都实行吃派饭,谁家安排了人来吃派饭,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胡家来了我们俩,老两口与家人都很高兴,每到吃饭时间,大婶早把盛好饭的饭碗与盛着干粮的小饭筐放在屋里的方桌上。

   下地劳动回来,胡家大婶赶紧端饭,端干粮,卫国总是懂事地很快接过,他说话很甜,大婶大婶地喊着,每逢这时,胡婶总是乐的合不上嘴,右手拢拢头发,慈祥的笑容挂在脸上,说:"在市里上学,没干过地里的活兒,看把俺孩子累的,快吃饭,快吃饭!"吃饭时,我们俩坐在方桌旁,一边一个,大婶站在旁边,还不住地说:"饭不好,吃饱了,可別饿着。"她朴实可亲的样子,让我们很是感动,多年以后回想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1966年,农村社员的生活比较清苦,胡大婶家也不例外,但她总是想办法把伙食搞好,早饭一般是小米饭加红薯,中午饭是玉米面窝头、面条汤,有时是抿曲子,面条汤与抿曲子汤里或掺上小白菜叶,或切进南瓜条,这在那个年头的农村,已经算是不错的了。饭前饭后,如果胡婶的儿子栓柱在家,我和卫国还要与他说会子话。

   后郝村西北,临近京广铁路的西边,是一块被老乡们叫作"蛤蟆洼"的土地,它地势低平,每逢夏天,雨下得多些,就成了一片汪洋,中午和夜晚,青蛙的叫声一片,所以老乡把这块土地叫"蛤蟆洼",如果种上玉米、谷子或其它庄稼,就会被淹死,颗粒无收,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学习外地经验,种上了多穗高粱,这种农作物不怕涝,水淹过之后还能生长,并且这种高粱一棵能长出两、三个穗,产量高。在后郝村下乡"战三秋"时,我们班同学多次到"蛤蟆洼"间高粱叶,在密不透风的高粱地里,高粱叶剌破了手指、手臂,汗水一浸,又疼又痒,但想到革命化的口号一一"战三秋"、"与贫下中农三同",我们都不怕苦、不怕累,体现出青年学生革命化的时代风貌。

  如今,50多年过去,在后郝村下乡劳动的往事还时时浮现,胡家大婶家的沒上油漆的方桌,方桌旁高高的杌子,烧柴禾的灶台,吃饭用的粗瓷大碗,改名叫"革命"的拴柱,"蛤蟆洼"的多穗高粱,以及与卫国一起吃派饭的情景,仍常在脑海中萦绕。

作者:乔延宾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f4aa483f2787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6:08 , Processed in 0.0259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