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90|回复: 0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纪事(1956-1979)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11-17 17: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纪事



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
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是一所神奇的校园——
崂山之风骨,大海之襟怀;独立潮头,勇领风骚。

一九五六,大兴土木,台东郊野,十九肇基。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栉风沐雨,革故鼎新。
杏坛领袖,殚精竭虑,高屋建瓴,展经营之睿智。
象牙塔主,同心戮力,习文健体,被革新之鸿恩。

六十载风雨沧桑,弦歌不辍。
教林巨擘,三尺讲台,领万千学子驰骋天地,观宇宙之浩大;课堂师尊,一方教室,引无数心灵神游古今,察品类之繁盛。
六十载薪火相传,青蓝相接。
科学探究,明自然规律以求真;文史遨游,阅世事沧桑以求善;社会历练,悟人间冷暖以求美。
六十载滋兰树蕙,桃李芬芳。
将士英烈,十九励其志;政要贤达,十九廉其德;学界泰斗,十九立其言。英才遍天下,栋梁砥中流。
六十载积健为雄,步履铿锵。
举时代之大旗,十九中之脉搏也;育未来之精英,十九中之大业也;塑健全人格与个性,十九中之精髓也;领齐鲁科技与人文教育之创新,十九中之锦绣也。

曾记否?
览天下之英才,前呼后拥,电光紫气集家园;
尊浩瀚之知识,扬鞭奋蹄,百兴首推讲学练;
强学子之体魄,足坛飞靴,征战“希望杯”夺冠;
适城郊变迁之良机,争分夺秒,旧貌瞬间换新颜;
逢世纪改革之大势,开拓创新,上下戮力创下省规范;
走国际化办学之通途,强强联合,送来迎往幸成大擘蓝;
承“小班化”教育之试点,意气风发,领岛城高中发展之宏愿;
践行全人教育之理念,风华正茂,绘科技见长人文创新之新篇……

日日雨露播撒,年年秋实春花!
这里,走出了一位位政要、将军、学者;
这里,走出了一位位科学家、金融家、医学家;
这里,走出了一位位司法官、工程师、运动健将;
这里,走出了一位位精明的商界泰斗、勤劳的工人先锋、精细的家庭主妇!
——他们,是十九中人的骄傲;
——他们,是十九中光彩照人的金质名片!

一九五六——二零一六
日复一日,晨晖晏迟,传学子琅琅书声;
夜复一夜,灯火通明,映长者孜孜身影。
家校合一无杂念,爱生如子真情见。
高风亮节今犹在,十九腾飞魂魄擎。

岁在丙申,甲子隆庆。为缅怀先贤,激励后学,乃修校史。以旌表诲人不倦之风尚,彰显明德慎独之风骨;真诚希望诸君,牢记筚路蓝缕之苦衷,担当造福桑梓之重任,高擎兴国伟业之大纛。

抚今追昔,弘宣往日之盛绩,非为声名之远播;
继往开来,创展明日之宏图,实乃我辈之理想。
愿十九美德,传千秋而不朽;
冀十九精神,承万代而辉煌!

精 彩 瞬 间
1956年6月1日,经山东省教育厅同意((56)教计委字第355号),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开始动工兴建。
1978年4月6日,中共青岛市委同意(青组[78]11号文件)青岛十九中为相当县级单位。
1980年1月3日,市教育局和市体委公布青岛十九中为足球运动重点学校。
1980年10月14日,青岛十九中被确定为市重点中学和省教育厅重点联系学校。
1981年8月2日,在全国16个足球重点地区“希望杯”(南京赛区)比赛中,青岛十九中足球队获得第一名,取得去北京参加决赛的资格。
1984年12月18日,青岛市教育局行文([84]青教字252号文件)转发青岛十九中《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加强学校管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要求各单位积极稳妥地抓好改革试点工作。
1988年11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会议上,青岛十九中受到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劳动部的表彰。
1989年1月30日,经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教育局确定在青岛十九中进行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试点。
1990年12月,国家教委、劳动部、团中央授予我校“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学校”称号。
1993年4月,荣获“青岛市科教兴市先进单位”称号。
1996年6月,校篮球队运动员—高一学生赵永刚入选山东青年男篮。
1998年,学校实行高初中分离,至2000年教师分流完成。
1998年,省教委、省体委授予青岛十九中“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
1999年7月,青岛市中学生篮球比赛获高中男子组第一名、初中男子组第一名。
2000年12月,获青岛市第十一届“可口可乐——市长杯”大中小学生足球赛高中女子组第一名。
2002年4月,与冶金教育资源开发中心联合,创办了启明星中学,首开岛城名校办分校之先河。
2003年6月5日,经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我校成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2003年12月,中共山东省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教育工会联合授予“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2005年10月18日,2001级学生刘飞亮以5米60的成绩夺得十运会撑杆跳冠军。
2005年12月7日,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2006年5月12日,省级重大研究课题《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5GL25),通过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专家鉴定,成功结题。
2007年8月,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山东省教育厅联合授予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称号。
2010年11月,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课题编号QJKG115B030),通过了青岛市教育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顺利结题。
2011年4月8日,青岛市教育局以文件形式正式确定招生政策,本校2011年秋季招生实行小班化教学试点,招生人数控制在每班40人以内。
2012年2月25日,青岛市确定了5所高中新的布局方案,19中迁址即墨鳌山卫(2016年9月启用)。
2012年5月17日,青岛市社科联五届五次全委优秀成果暨表彰大会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隆重举行,我校编著的《焦点环保》一书被评为第二十五次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3年3月,经青岛市教育局批准,与美国俄亥俄州公立大学进行国际合作,开办“美国大学托福英语与大学基础课程班(简称中美班)”。
2015年5月,与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共建创新课程签约仪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青岛十九中创新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2015年10月27日,在第十四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中,高二•11班房晓婧同学获得全国一等奖。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纪事之1956年


    1956年6月1日,经山东省教育厅同意,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动工兴建,建筑面积5823.79米,校址在青岛市台东一路118号。
    6月,由陈培骥、范宜秋、吕传钵三人暂借青岛十四中(后改为青岛交通职业学校)的一间办公室,开始接待报到的教师及工作人员。后在延安一路12号科学院宿舍建起临时办公地,所有教职员工到此办公。
    1956年7月-1958年4月,侯文玫同志任校长。
侯文玫,女,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肄业。1949年参加工作。1949年2月,在胶东青岛市委学习及青岛解放后私立中正中学接管工作;1949年9月,任青岛第二中学音乐教员、政治教员等职;1956年7月任青岛十九中校长,1958年离任。
    1956年7月-1963年3月,刘锡庭同志任副校长。
刘锡庭,男,1950年1月加入共青团,1951年参加工作,1956年8月由青岛一中调入青岛十九中,任副校长,时年25岁。1963年3月离任。
    1956年7月-1957年10月,范宜秋同志任教导主任。
范宜秋,男,中共党员,简师肄业。1944年6月参加工作,曾在即墨县政府、青岛市文教局、崂山办事处、青岛三中任过民政科员、教育科员、会计股长、副科长、教导主任等职,1956年7月,任青岛十九中教导主任。1957年10月离任。  
    7月初,学校拥有职员20人、教员49人、后勤6人,总计教职员工75人。据现存资料,有姓名的有72人:
侯文玫、刘锡庭、范宜秋、牟逊、陈培骥、柳清波、徐得玉、陈雪英、吕培林、郑德先、孙桂森、王鸿泽、董臣西、张锡斋、郑树仁、朱金光、邱明洲、庞兆岳、管白鸥、袁永明、丁建庭、刘仲勋、蔡坚、赵培深、毛明枢、李云生、仲云真、韩风藻、李树俭、宋淑清、刘淑华、李复基、侯若禄、吕传钵、谭宝吉、骆菊香、刘学孟、刘瑞蔺、李瑞庭、赵元芳、邓元贞、郭煜俊、王泽廉、朱永信、宋艮先、孙凝宗、徐克恭、曲逸生、索玺传、杨锡显、孙德伦、许崇先、于永机、丁培霄、王政、邵培基、李作棠、张林程、刘桂枝、吴清仁、王民生、韩湘浦、刘兰、刘泽沛、郑金明、辛永平、赵式如、乐锦、庄麟轩、付锡九、徐建华、汲瑞祥。
    9月1日,新学期开学。本学期由十四中代招收初中一年级18个班,班主任分别是:韩凤藻1班、赵元芳2班、刘淑华3班、李云生4班、孙德伦5班、宋艮先6班、徐克恭7班、李瑞庭8班、刘桂枝9班、邵培基10班、刘学孟11班、朱永信12班、李复基13班、吕传钵14班、宋淑清15班、李作棠16班、仲云真17班、王政18班。学校借用延安二路小学教室上课。每天下午3:00上课,星期天全天上课。
    本年度,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广泛进行了“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和“四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青岛十九中纪事之1957-1960年
    1957年2月,校领导集体确定本学年中心任务是:狠抓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加强教职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
    2月26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春,由13中、10中、11中调入初中二年级学生六个班。
    9月,学校抽初中4个班调往新成立的第二十四中学。
    1958年3月,学校成立了勤工俭学领导小组,广泛开展勤工俭学、半工半读、边耕边读活动。
    3月,在教师当中进行了对新教育方针的大鸣大放,集中解决对党提出的新教育方针的认识和怎样贯彻这一教育方针的问题。
    6月,第一届初中6个班共计260名学生顺利毕业。
    9月,经过厂社的帮助,学校在校园内建立起木器厂、化工厂、缝纫厂、修配厂、针织厂、水泥厂等劳动基地;大炼钢铁时又建立了钢铁厂、炼焦厂。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不仅支援了生产建设,也巩固了学生劳动人民的情感,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
    1958年4月-1971年6月,赵琦同志任校长兼任书记。赵琦同志文革期间担任革委会副主任。
    1959年4月,校党政领导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教改文件,在对教材、教法进行改革的同时,提出“人人动手动脑,大搞教具革新”的号召,动员师生一齐动手,制作教具。
    6月,本年度初中10个班计有463名学生毕业。
    8月26日,组织师生收听八届八中全会决议和公报,购买学习文件5566份。
    9月,招收初中25个班。本年度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共招收高中一年级4个班计168名新生。
本学期,校领导加大教学过程管理,要求教师深钻和热透教材,实行“四备”:备教育方针、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过程。将备课笔记改为课时计划,教学上的备课环节纳入正规。
    10月,围绕四个根本性问题大鸣大放,摆思想,敞观点,教师摆出2535条、学生摆出35680条意见,教师写大字报3046张,学生写了17031张。
    11月,组织教职员工参观钢铁厂、人民公社、青岛十年来伟大成就展览会及请老工人、炼钢厂、人民公社党委书记作报告。一系列的活动,使全体师生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澄清几个根本问题的错误认识。
    12月14日-28日,校党支部组织有关人员对教学工作进行较全面的检查。共举行观摩教学两次,公开教学14次,教师互相听课163节,制作教具5件,召开学生座谈会或找个别学生谈话88人次,抽查学生作业608本,教师个人教学总结17份,专题经验总结两份。
    本学年,加强文体活动,形成人人生动活泼、精神奋发的局面。学校成立了各种校队,计有:两个乒乓球队15名队员,两个足球队25人,两个排球队15人,两个田径队40人,乐器队41人,曲艺队18人,舞蹈队20人,合唱队30人等。同时在全校开展“三球”“二跑”“一条绳”运动,参加人数近1000人。代表台东区参加市男女越野赛,取得优异成绩。
    1959年全年生产劳动,建有校办工厂9个,实现收益26355元;辟农场39亩,全学年学生劳动日为10500,实现收益1044.18元。
    1960年2月,广泛开展“学习刘文学,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活动。
    4月开始,全校掀起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的群众运动。积极、有步骤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方面进行初步改革,共列出11套改革小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4月26日,在青岛市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会上,袁之久、卫希瑜老师受到表彰,学校被评为先进单位。
    4月,崔振声同志任副校长,1961年12月离任。
    5月,学校与青岛车辆厂共同协作完成支援农业生产的“太古号小麦收割机”4500台的艰巨任务。
    6月,校党支部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列宁主义万岁》《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和《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三篇文章,更高的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推进各项工作。
    6月11日,在青岛市召开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表彰会上,卫希瑜老师获先进工作者称号。
    7月,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创新实行“六狠抓”工作法:一狠抓骨干,二狠抓计划,三狠抓检查,四狠抓交流,五狠抓研究,六狠抓提高。“六狠抓”法,大大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跃进。
本年度,初中有9个班416名学生毕业。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纪事之1961-1965年
    1961年1月9日,青岛市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火车站至东镇正式通车。这一线路的开通, 极大地方便了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受到热烈欢迎。    4月27日,崔振声校长在台东区召开的文卫交通战线“群英会”上作交流发言。    8月,李文之同志任副校长,1962年12月离任。    本年度有6个班266名初中学生顺利毕业。至此,已有1405名学生走出校门。    11月,根据上级指示,校领导对全校师生生活进行排队摸底的基础上,先后三次给生活困难教师补助粮食334斤,给家庭困难的学生补助粮食402斤,给全校72名“大肚汉”补助粮食287斤,给入伙师生补助混合面400斤,同时给6名困难教师补助人民币95元,有效地缓解了困难师生的生活问题。    11月18日,《青岛日报》消息:十九中文体活动活跃。 文章称,青岛十九中各部门积极活跃师生的文娱体育活动:学校工会为教职员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音乐组每周为同学们举行一次音乐座谈或欣赏会,体育组妥善地安排体育活动。    12月,本年度,在校学生共有1035人,其中初中三个年级16个班,高中两个年级8个班;共有劳动基地155亩,其中包括校内15亩、校外140亩;校外农场种植粮食作物计有:小麦收入2000斤,蔬菜收入40,000斤;工厂两个:织带厂、烤漆厂,全年产值3,245.304元。    1962年1月-1964年7月,崔振声任党支部书记。    4月18日,《青岛日报》消息:十九中师生文娱活动活跃。 文章称,本学期以来,学校进一步开展了小型多样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使师生精力充沛、身心愉快地从事教学活动。    9月,校党支部、学生会、团支部等组织各类活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阶级、阶级斗争、反修防修、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方面来。    本年度,4个初中班计147名学生毕业;第一届3个高中毕业班共118名学生毕业,其中有13名优秀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
    1963年1月,深入贯彻教育部通知,在全校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规范写字教学。
    3月,全校开展学习雷锋事迹、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好事活动。通过校会、班会和团队组织进行发动组织,掀起了向雷锋学习的热潮,学雷锋、做好事、团结同学、助人为乐、讲礼貌、守纪律、热爱集体、拾金不昧等蔚然成风。此后又相继掀起学习王杰、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及学习解放军、大庆人等热潮。
    5月8日,《青岛日报》消息:四个居民委员会写信表扬青岛十九中师生。 消息称,“五一”节前夕,青岛十九中的200余名师生,将南仲家洼管区内积存的垃圾堆和污水沟清理干净,让居民干干净净地度过节日。
    9月,薛绍琨同志任副校长,1965年7月离任。
    截至9月,我校共有21个教学班,在校生1013名。
    本年度,4个初中班计172名学生毕业;4个高中班164名学生毕业,有33名优秀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
(共青团青岛十九中63届高三•2支部毕业留念)
    1964年4月,党支部组织全校教师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对学习目的、形式、方法和篇目等作了具体规定。
    5月,贯彻山东省教育工作会精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课业负担过重等现象。
    本年度,4个初中班计203名学生毕业;2个高中班81名学生顺利毕业,其中24名优秀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录取率达30%。
    1965年5月10日,周丕寿老师获青岛市工业交通、基本建设、财贸、文教、卫生方面1964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受到表彰。
    6月8日,青岛市第一教育局给青岛十九中下达1965年招生计划:初中招生8个班,学生432名(附设的民办中学招生6个班,学生336名);高中招生2个班,学生92名。
    1965年10月,张海民同志任副校长,1975年4月离任。
    1965年10月-1973年9月,蔡公贤同志担任党支部副书记。
    蔡公贤,1931年生人,1948年参加工作。1948年-1951年,荣成医院会计;1951年-1955年,青岛十四中文书;1955年-1965年,市教育局副科长;1965年-1973年9月,任青岛十九中副书记;1973年9月-1980年12月,蔡公贤同志任青岛十九中党支部书记。
    10月16日,《青岛日报》消息:青岛十九中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新教师快速熟悉教学业务。
    本年度,8个初中班计417名学生毕业;1个高中班54名毕业生毕业,有9名优秀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至此,我校共有79名学生走进了高等学府继续深造。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纪事之1966-1975年

1966年2月,全校开展“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教育活动。
3月,全校掀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
5月,学校停授原语文、历史、政治教材,改授毛泽东著作和“文化大革命”的社评及有关文章。
6月—8月,全校停课开展“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走向社会破“四旧”。
8月,学校历史课停开,政治、语文合并,高初中分别改学《毛泽东著作选读》甲、乙种本和有关“文化大革命”文章。
10月,学生、教师继续“停课闹革命”,部分学生奔向北京等地“大串联”,进行所谓的“新长征”。
12月26日,初中部学生参加青岛市4万余名少年儿童举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活动,在公共场所背诵《毛主席语录》,唱语录歌,打扫环境卫生等。
本年度,4个初中班189名学生毕业;2个高中班65名学生毕业。
1967年9月,学校恢复招生,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从本学期开始,取消原有的管理机构,改班级为排、级部为连建制。课程设置:毛泽东思想教育课(天天读)、语文、算术、科学常识、军体、革命文艺。
本年度,6个初中毕业班309名学生毕业;2个高中班83名学生毕业。
1968年2月,初、高中改为二二分段的四年制,设政工组、教育组、后勤组。
3月28日,应届毕业生参加在海泊河公园举行的上山下乡动员誓师大会。
4月28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举行大会,欢送250多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本年度,8个初中班408名学生毕业;2个高中班88名学生毕业。
1969年校办工厂——青岛电炉厂建成并投入生产。
本年度,6个初中班328名学生毕业;2个高中班82名学生毕业。
10月,根据青岛市教育系统革命领导小组的决定,学校将1967、1968、1969三届毕业生(俗称“老三届”)转入街道,由街道管理,动员上山下乡和统一分配。随后将1969届小学毕业生收入学校。
12月,开展学习宣传“革命青年的榜样”—上海知青金训华的活动。
1970年5月7日,经中共青岛市教育局革委批准,青岛十九中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领导小组由陈炳满(军代表)、李信佐(工代表)、赵琦、蔡公贤、张海民等五同志组成,由陈炳满同志任组长。
本年度,初中8个班计419名学生毕业;高中2个班计87名学生毕业。按照青岛市教育局指示,本校高中部暂停招生。初中毕业生大都分配了工作。
1971年2月,中小学实行九年制教育,五四分段(小学5年,中学4年)。自本学年起,以春季作为新学年的开始。
4月8日,经局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批复,学校新一届党支部由徐子奇(军代表)、蔡公贤、赵琦、刘金才(工代表)、宋艮先等五同志组成。徐子奇任书记,蔡公贤任副书记。
4月19日,经中共青岛市教育局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批准,学校新一届共青团支部由宋艮先、马玳璋、孟繁功、张明、栾明先等五同志组成。宋艮先任书记,马玳璋任副书记。
7-8月,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开展批修整风,进行“思想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
7月,徐宝站同志由6057部队农场入职青岛十九中。
本年度,8个初中班508名学生毕业;2个高中班105名学生毕业。
1972年1月,一批高中优秀毕业生杨崇光、王照敏、王绍先、张泽忠、岳红、姜敏利等留校参加教育教学和行政及后勤服务工作。
8月,学校恢复考试制度和初、高中招生考试制度。
11月21日,中共青岛市教育局革委核心小组批复同意青岛十九中成立团委会。
本年度,10个初中班599名学生毕业,高中没有毕业生。
1973年1月7日,《青岛日报》载文报道:青岛十九中党支部重视发挥共青团、红卫兵组织的作用,加强路线教育,搞好学校各项工作。
3月,试行中学五年教育,三二分段(初中三年,高中2年)。
6月14日,《青岛日报》消息,《振奋革命精神,促进教学工作:十九中大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文章称,学校党支部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认识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的重要性,调动了为革命搞好文艺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丰富多彩,效果很好。
1973年9月-1980年12月,蔡公贤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12月,掀起学习黄帅“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浪潮,学校教学秩序再度陷入混乱。
本年度,10个初中班计566名学生毕业,高中没有毕业生。
1974年8月14日,《青岛日报》撰文报道:青岛十九中红代会故事团,讲好革命故事,占领校外阵地。文章称,成立于去年,共有18名成员的故事团,一年来共组织了大、中、小故事会达80余场,听众达九千三百多人次。故事团除了在本校,还在外校以及田间、地头等演讲。
8月23日,《青岛日报》再发图片消息:十九中的故事员在给四方区的红小兵讲批林批孔斗争的故事。
9月1日,青岛市中小学改为秋季始业,各年级顺延半年。
本年度,学校实行开卷考试制度,毕业生取消重读制度。
本年度,9个初中班571名学生毕业,2个高中班90名学生毕业。
1975年3月10日,中共青岛市教育局革委会核心小组批准青岛第十九中学在胶县沽河公社李哥庄创办农村分校。
校办工厂研制生产出第一台工频感应锅炉。
本年度,9个初中班604名学生毕业;6个高中班343名学生毕业。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纪事之1976-1979年
    1976年1月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逝世。全国教育界和各界群众一道冲破“四人帮”不准带黑纱、白花、不准送花圈的禁令,在校内外举行各种形式的追悼会。  
    9月9日零时10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名誉主席毛泽东在北京逝世。青岛市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和学生沉痛哀悼毛泽东逝世。
    10月22日,青岛市30万军民学生举行集会和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
本年度,4个高中班计219名学生毕业,初中没有毕业班。
    1977年1月14-18日,在青岛市召开的学大庆先进代表会议上,张泽忠荣获“青岛市先进生产者”称号。
    3月5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反腐蚀”教育活动。
    9月,新学年开始,使用新编的山东省全日制十年制课本。
    9月18日,中央作出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的决定。
    10月21日,中国恢复高考消息公布。
    本年度,14个初中班计935名学生毕业;4个高中班196名学生毕业。
    11月28日-12月25日,高校招生恢复统一考试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举行。全国共有570万人报考,录取27.297万名,录取比例29:1。招生考试由各省单独命题,分文、理两大类,当年青岛市被录取1753人。
    1978年2月11日,《青岛日报》消息:市教育局召开直属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会上,青岛十九中数学组交流了经验。
    3月31日《青岛日报》消息:全市教育系统举行学雷锋创“三好”向科学进军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共1600多人。会上,青岛十九中学生秦燕等相继发言。会议通过了向全市中小学生的共青团员、红卫兵、红小兵和青少年同学发出的《倡议书》。
    4月,刘铭勋同志任副校长,1984年8月离任。
    4月5日,教育部决定1978年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4月6日,中共青岛市委同意(青组[78]11号文件)青岛十九中等41所中学为相当县级单位。
    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师生积极参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本年度,17个初中班997名学生毕业;5个高中班257名学生毕业。
    7月20-22日,全国高考,这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第二次高考,全国有610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知识青年报考。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由省组织考试、阅卷,考生的各科成绩全部公布。全国高等院校招收新生40.2万人,比1977年增近13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招生数的第三个高峰。青岛录取考生1503名。这一年,加上77届,我校共有46名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打响了文革后向高等院校进军的第一枪。
    8月,校党支部带领全校师生抓住“四人帮”对教育战线造成的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的“两个估计”的反动谬论,联系实际,深揭狠批,加强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9月1日,学校改为秋季始业。
    1979年1月-1984年7月,易友政同志任青岛十九中校长。新的领导集体在校内大力恢复教学秩序,并率先面向全国引进名师。一大批优秀教师如周柏林、于丽君、王玉俭、黄淑君、孙殿法、林可彬、冯肇欣等被引入我校。
    易友政,男,1931年10月出生,山东省潍坊市淮县人,汉族,中共党员,高中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51年7月起,历任青岛四中团委书记,青岛十七中团委书记、教导主任,青岛十八中副校长、青岛十九中副校长、校长、书记兼校长、山东省督学等职。1987 参加中华教育社。1961年4月17日《大众日报》发表文章《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教学质量》,1978年第一期《山东教育》发表《命题与批改》,1990年3月《青岛教育教研》发表《德育智育的关系》。曾荣获“青岛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8年)、“青岛市教育局优秀干部”(1988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89年)、授予“先进工作者”(1990年)等称号。
    2月12日,1978-1979学年度第二学期正式开学。
    5月29日,青岛市教育局下达给我校的招生名额是:初中招生6个班,324名学生;高中8个班,432名学生。
    6月14日,《青岛日报》消息:青岛市各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向中越自卫反击战英雄学习、向张志新学习的教育活动。我校75届毕业生贺长青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
    7月7-9日,全国高考。全国有近470万人报考,600多所高等院校共录取新生27万人。青岛录取1240名(其中本科978名,专科262名),中专录取1664名。本年度我校7个高中毕业班计346名学生毕业,有19名学生被高等学府录取。
本年度,12个初中班803名学生毕业。
    7月17-20日,初高中招生考试。
    7月23,暑假开始。
    8月5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体育夏令营”在青岛开幕,营址设在山东海洋学院。来自全国各地的570名“三好”学生,参加为期两周的活动。受共青团青岛市委聘任,我校姜敏利老师担任夏令营第十中队辅导员。
    11月27日,根据市教育局、财政局、劳动局联合发出的通知规定:从11月1日期,在全校公办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

http://club.qingdaonews.com/showAnnounce_1115_214999_1_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8:23 , Processed in 0.0333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