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子》节录:赤子——五届大学生群体
第一章 赤子——五届大学生群体
第三节 五届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影响和政治观念
水院这3700多名大学生,如果在解放前,按其家庭的经济条件而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根本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不少人可能连上小学、中学的条件都没有。是共产党和毛主席结束了中国百年战乱,解放了他们的父辈,他们才能安居乐业,才能上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高校是免学费、杂费的,经过个人申请和学生小范围民主评定的简单程序,绝大多数大学生均可得到学校发放的
不同等级的助学金,以抵缴伙食费,因此吃饭基本上是免费的。少数家庭特别贫寒的大学生还可得到多少不等的临时性困难补助、寒衣补助、书籍补助等。61、62级的同学进校后,国家仍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吃不饱,吃蚕豆饭、大麦糕,难得吃上一顿肉,仍埋头读书;南方来的同学过冬只有单衣,学校发给粗布棉衣,他们从不叫苦。有的同学五年未得过家中分文接济,在寒暑假靠勤工俭学(刻蜡纸、打散工)挣点钱补贴生活及购书;不少同学在校五年寒暑假未回过家,或仅回过一二次。这五届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思想单纯、艰苦朴素、勤奋读书。同学们认为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毛主席领导得好。
六十年代,绝大多数同学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解放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同学们从小就经常听到父辈和亲戚朋友诉说,解放前国民党是怎样的黑暗腐败,老百姓是怎样的民不聊生。绝大多数同学朴素地认为共产党好,国民党坏;毛主席好,蒋介石坏;新社会好,旧社会坏;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坏。显然,这种首先来自家庭影响的认识是根深蒂固的,再加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形成的立场观点就更加牢固了。
新中国以来所经历的土改、镇反、三反五反、反右等运动,同学们年龄尚小,尚未懂事,但感知的主流是正面的,拥护共产党的。不排除有极个别的同学,因亲友受过运动打击而产生不同看法,但也不敢表露,就算敢说出来,也不会产生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1957年反右运动以来,同学们受到的传统政治教育是: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壮丽的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领袖。我们一定要听党的话,在党的领导下无条件地献身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这已经成为当时绝大多数同学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取向。
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不少同学有了不同的感知。同学们,尤其是河南来的同学,耳闻目睹了“浮夸风”、“共产风”的种种弊端及所造成的种种灾难,饿死人的“信阳事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他们亲身经历了粮食短缺、副食品短缺、其它生活用品短缺的日子,对农村干部多吃多占、贪污盗窃、恶劣的工作作风等,产生了不满情绪,相当多的同学感到有些共产党的基层负责人犯了错误。这对于同学们十几年来形成的传统政治观念开始产生冲击。
五届大学生从进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第一天开始,就接受了全面的、系统的、严格的政治教育,首先是加强学习毛主席著作。从1962年至1966年,学习毛主席著作蔚然成风。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进一步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加强阶级路线的教育和贯彻执行,毛主席又提出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1963年3月,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为雷锋同志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当时,学生除上专业课外,还响应学校的号召,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有的同学在晚自修后宿舍熄灯时,仍坐着小板凳在走廊灯下读毛主席著作,写读书心得。在学雷锋运动中,学校倡导学习雷锋大公无私、艰苦奋斗、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等精神,同学中涌现出大量的好人好事。1964年,中央提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 绝大多数同学认真读书,关心国家大事,严格按照“五个条件”要求自己,积极争取入团、入党。
接着,发生了对这五届大学生群体影响巨大和深远的两件大事,一是六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分裂和大论战,二是组织61级、62级、63级大学生参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 “四清运动”。
六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分裂,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1962年加勒比海危机,中苏分歧从此暴露。一部分学生确实对这一巨变感到震惊,最美好、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怎么会出现修正主义?与中国有着牢不可破友谊并且结成同盟的苏联老大哥,怎么会变成“帝、修、反”三大敌人之一?同学们十几年来的传统政治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五届大学生全都成长在红旗下,“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宣传深入人心,批判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这在几年前是会被打成反革命的),无疑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一次最重要的思想解放,喜欢思考的人去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九评”使同学们得知“修正主义”和“反修防修”的政治概念。
一系列中央文件,重要文章,毛主席及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党内和社会上,在五届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毛主席及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是绝大多数同学非常信赖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绝大多数同学是深信不疑的,而且这些言论所涉及的问题,确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普遍存在。
1964年和1965年,61届、62、63届同学先后下乡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四清运动”,与农民共同劳动、生活,初步体验了农民的生活。相当一部分同学成为见习的工作队队员,在农村第一线,目睹了工作队向基层党组织夺权的实例,也知道了农村的真实状况,知道了民众的疾苦,知道了黑暗面所在。
六十年代初,毛主席和共产党各级领导人经常强调一个政治观念:“我们必须反修防修,不能让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不然的话,中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老百姓将会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这个政治观念,成为绝大多数同学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毛主席和共产党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去的一个主要动力,并且对五届大学生群体在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大革命中、文化大革命后的言行产生了巨大的和深远的影响。
《赤子——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文革回忆》,岑颖义著,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2016年第1版
http://www.wengewang.org/read.php?tid=52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