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11|回复: 1

張少强:六七暴動寫下香港政治基調

[复制链接]

1391

主题

442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156
发表于 2017-10-22 21: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七暴動寫下香港政治基調

張少强 ── 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左派勢力轉捩點

張少強教授說,若一九五六年雙十暴動是右派盛極而衰的分水嶺,一九六七年的六七暴動,便是左派勢力由高峰滑落的轉捩點。六七暴動,左派「反英抗暴」不成,反失民心。自此,左右派勢力無法撼動港英政府統治,工聯會等左派組織亦放棄以意識形態掛帥的政治鬥爭,集中做福利、社區工作,在港英政府的「後政治」框架下尋找生存空間,以民生、福利、經濟追求,掩蓋政治紛爭的「後政治」操作,成為日後香港政治的主旋律,盛行至今。

問題一:六七暴動源自文革?<>

今年適逢文革五十周年,一九六六年,內地爆發文化大革命,一年後(一九六七年),六七暴動爆發。不少論述認為,六七暴動是文革的延伸。張教授指出,文革思潮確為香港左派壓抑已久的愛國主義情緒提供爆發缺口,但當年中共曾明示「不解放」香港,事後周恩來亦叫停香港左派行動。左派發動六七暴動,源自愛國主義,多於對共產黨意識形態的認同。

「文革非主因 愛國主義推動更大」

「文革思潮與六七暴動的確有關,但我們不能單純將之理解為由文革『自外而內』引發的暴動,也有『自內而外』的內在因素。文革製造了抗爭氛圍、情緒及政治空間,令左派有機會發動這場『運動』,但除此之外,我們亦須正視香港左派對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追求,這又涉及香港的殖民處境。」張教授研究了不少當年參與其中的左派人士著作,「真正推動他們的意識形態,並非共產黨主義或毛澤東主義,而是愛國主義」。

「香港的左派親共,其實中心思想是愛國主義,所以他們反殖民主義,因為愛國的對立面就是殖民。他們有強烈的歷史欲望,感覺中華民族受辱,要一雪前恥。在現實中,就將這欲望投射到中共,他們有多大程度支持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反而是個問號。」

當年的左派稱其行動是「反英抗暴」,「運動叫反英抗暴,基本上是以愛國主義立場挑戰殖民統治,標示出來的真正目的,是反殖民主義、反暴政,不是搞無產階級或文化大革命。推翻殖民政府,保持領土統一的愛國思想,才是他們想做的」。

問題二:北京暗中操控左派行動?<>

「反英抗暴」的核心在於反殖,北京其實不支持左派行動,後來更勒令停止。張教授指出,中共對香港的政策一直十分清晰:「儘管毛澤東談及殖民主義時辭令如何強硬,但現實中出於政治考量,很可能僅僅是姿態。立國後要接通世界,必須透過香港,而香港有這角色,全因有殖民主義經濟及資本主義制度。」

北京指示 文革不輸出香港

立國之初,毛澤東明示要讓香港維持現狀,作為衝破冷戰封鎖的缺口,賺取外滙。周恩來曾囑香港左派勿急於解放香港,要「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他說:「你們要好好保護它,不要破壞它。要維持香港的現狀和地位,包括英國的殖民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制度。」六十年代任新華社高層的金堯如在回憶錄中指出,文革初期,新華社曾收到北京指示,文革不會輸出海外,包括香港。

「由之前的對港政策可以看出,自開始之初,(六七暴動)已無中央授權。」張教授說,因文革局勢大亂,香港左派與內地溝通機制失效,左派自行詮釋北京的意思,稍有風吹草動,便以為形勢大好,到周恩來在文革中站穩陣腳,立即撥亂反正。

其中,香港左派認為北京支持的關鍵「信號」之一,是一九六七年六月三日的《人民日報》社論《堅決反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六三社論)。「六七暴動並非由北京直接參與,多是左派自行猜測及揣摩北京的意思,這篇社論措辭嚴厲,支持港人『反英抗暴』,但據金堯如記述,北京一向重大政策多是口傳,而當時與內地的溝通機制混亂甚至失效,因此左派只能拿着《人民日報》,揣摩北京可能轉軚支持。」

中港溝通機制失效 左派捉錯用神

香港左派捉錯用神之處,見於港英政府對同一社論有不同看法,而事後亦證明其判斷正確。「英國檔案記述,暴動爆發之初,英政府四出收集情報,認為六三社論雖然措辭強硬,但並未提出具體要求,若中國要收回香港,只需截停水源或派軍到邊境便可,因此社論只是空洞的政治辭令,並無具體政治行動。」

不過,有資料指出,當年《人民日報》談及匯款二千萬元到香港支援罷工。張教授說,因內地檔案大都不公開,很多政策亦是口傳,要了解當時北京取態,頗有困難。但據現有資料,他相信當時中港的溝通機制失效,負責香港事務的關鍵人物廖承志一度失勢,就算黃文放、金堯如等新華社高層,亦搞不清楚北京意向。「我們暫時無法得知,北京支持罷工,是否四人幫的主意?會否是周恩來失勢,因此中央指示左派行動?但就算真的如此,左派的行動亦非周恩來的原意。」

據金堯如記述,周恩來叫停左派「反英抗暴」行動時,曾訓斥:「主席和中央根本沒有任何指示或想法要改變香港的地位,要收回或解放她,這都是你們自己搞出來的。」

問題三:六七暴動如何改變香港政治形勢?<>

六七暴動是本港歷史最長(約八個月)、受傷人數最多的暴動,死亡人數達五十一人,僅次於雙十暴動(六十人)。張教授說,左派因人數眾多,未至於如右派在雙十後一蹶不振,但暴力行為未獲中央認可,反失民心,亦是大勢已去。「經過雙十、六七暴動,冷戰後的兩大衝擊力量(親共的左派及親國民黨的右派),已相對削平了棱角,變成順民,再無法撼動英國主權。」

因中共在內地仍有主導地位,故左派在港未如右派般一蹶不振,張教授形容,六七暴動剝走了左派「意識形態的牙」,變成「無牙老虎」,證明講「無產階級革命」行不通,自此工聯會等左派組織放棄意識形態宣傳,集中做福利、社區工作,在港英政府「後政治」框架下尋找生存空間。「左派要繼續在香港生存,也不能只坐着,於是與港英政府走相近的後政治化路線,主力搞福利、文娛康樂事務,以保存實力,不再硬碰,將主要角色放在地區工作,是當時沒有選擇中的選擇。」

左派轉戰民生事務 意外收穫政治資本

值得留意的是,以地區工作建立領導地位,籠絡人心,本身亦是政治舉動。其政治成果,意外地體現於日後(八十年代)的區議會選舉中。「他們始終要繼續在香港的社會有角色,過去赤裸裸的政治行動做不到,就要選些大家接受的,即是民生事務。當刻他們是否預期到,這些地區工作能成為日後參選區議會的政治資本?相信他們當時也不知道。」

問題四:暴動令港英政府改善施政?

有說,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銳意改善民生,才有接任戴麟趾成為港督的麥理浩帶來十年建屋計劃、免費教育等措施。但張少強有不同看法:「我不敢說這些改革與六七完全無關,但這都是次要因素。麥理浩來港後,在短時間內推行大量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建設工程,主因很清楚,是希望透過這些措施爭取港人認同,作為日後與中國就後九七(香港)主權問題談判的籌碼。」

施政惠民 欲增九七談判籌碼

「好多人談到六七,特別是左派,強調六七的貢獻,是令政府終於在七十年代正視社會問題,開始大規模改革,如建公屋等,但麥理浩來港之初,決定管治香港的策略,最大的考慮是如何增加日後的談判籌碼。六七當然對英國管治有一定衝擊,但英國人不擔心修補(與巿民的)關係,因為左派放炸彈,令英國人成功將他們的形象塑造到有如恐怖主義者。巿民一想到親共愛國主義,就想起放炸彈,令他們(左派)在意識形態的立場上完全失勢。」

麥理浩於一九七一年來港,在其一九七三年提交的周年報告中,認為日後香港前途的談判充滿變數,惟當下政府能作出的最大貢獻,是將香港的內務管理妥當,盡量發展得繁榮、團結、(民眾)滿足,以至不會成為被批評的話柄,為日後與中方談判製造政治籌碼。


資料來源:明報通識導賞版     2016年6月26日

http://www.hk1967.org/thoseviews.a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1

主题

442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15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21: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回应

2016/07/01 10:46
研究"六七反英抗暴"或者"六七暴動"確實是難研究的題目,因很多秘密檔案資料沒有公開。張少強教授發表一篇"六七暴動寫下香港政治基調",相信一定做了很多功課,頗有點新意,文章提到「文革非主因,愛國主義推動更大」,一反有些學者認為是「是受文革影響」,「四人幫搞的」……。張教授可否探索下列一些問題呢?
1、所謂「香港左派」是由誰建立、組織和領導的?它與北京有什麼關係?是否可以不經北京同意,可隨意獨斷獨行?
2、所謂「香港左派」由何時建立?除了「六七暴動」,有沒有發動過其他的政治事件或搞過其他政治活動?
3、香港英國殖民地政府自一八四X年成立以來,就用野蠻手段鎮壓反英統治的平民百姓和政治人物,由1922年的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等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在百多年殖民統治以來,有多少人因參與「政治」事件被捕判刑,逮解出境,被打死打傷?
4、既然在港英殖民統治時,反英的政治活動會招至被捕入獄,逮解出境,死亡等,為什麼還有人前赴後繼地去搞?
5、張教授提到「香港左派」得到北京匯來二千萬元來支持罷工的問題,當時的中國政治架構和人民還要糧食配給的艱苦環境下,誰人有權動用這筆寶貴國家財產?「四人幫」能嗎?何況1967年「四人幫」還未形成。除了二千萬元,香港的中資機構是否有出錢出力投入「六七反英鬥爭」?他們是否要得到北京的批准才能行事?
6、張教授提到人民日報的「六三」社論,張教授是否知道當時的人民日報社論、評論員文章是要經最高領導人審批才能發表的?及按規定有關下級領導要執行「社論」指示的?之後鬥爭損失慘重,所以有總理叫停止「六七鬥爭」就立即停止了。
7、張教授研究「六七暴動」,是否看過或聽聞過有關總理總結「六七暴動」時的"群眾是英勇,領導是糊塗,責任在中央"的講話?
8、張教授提到北京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國策,而又有「香港左派」發動「反英殖六七鬥爭」,是否可以猜測北京本初想通過發動香港群眾鬥爭,爭取對香港事務有更大的話語權,達到更加「充分利用」的國策?可惜力不從心,鬥不贏港英殖民政府,損失慘重後終於要叫停。
9、張教授提到「冷戰」,什麼是「冷戰」呢?會否在當時「冷戰」年代,共產中國要在香港迎戰西方的「冷戰」,所以要在香港鼓動香港中國人的愛國熱情,發動一場「六七反英殖鬥爭」企圖爭取在香港事務上更大的話語權呢?
期望張少強教授繼續努力研究「六七暴動」,發掘「六七事件」真相。

一明
2016/06/29 17:35
憶往昔,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一輩,猶以年青者,在“形勢大好,不是少好” 的感染下, 大多“年少輕狂” , “指點江山” ,難免带上一股衝擊或掙脫殖民統治束縛的叛逆之氣, 但在意識形態上,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或毛澤東思想?又有多少人看過或看懂共產主義理論的殿堂經典「資本論」?
張教授在「問題一:六七暴動源自文革?」內指, “文革思潮確為香港左派壓抑已久的愛國主義情緒提供爆發缺口” ; 又指,“左派發動六七暴動,源自愛國主義,多於對共產黨意識形態的認同” . 以上說法,較一般論述“六七”的言論,更能接近歷史事實,更能客觀而準確地揭示“六七抗暴鬥爭”的民族意識及其反殖本質.
事實上,當年港英為了政治計算,曾動員全港反共媒體,狼狽為奸把“六七”的反殖核心價值挖掉,代之以“六七暴動是文革的延伸”,“是文革在香港的翻版” ;把“文革”與“六七”混為一談,把大失人心的“文革”影子,投射到以反殖為主的“六七”身上,把二者的命運糾纒在一起;用“文革”抺黑“六七”,再用“六七”抺黑香港左派為“左仔”,再用“左仔”抹黑和打擊愛國人士和愛國團體. 一石眾鳥,連消带打地打壓反殖的一着,無論對當年的“六七”還是對後來全港愛國事業的殺傷力、延續幾十年未退减更於今為烈,可能連港英本身也非始料所及。
張教授對“六七暴動是文革的延伸”的說法並不認同,他在「問題一」的最後一段説: “當年的左派稱其行動是「反英抗暴」,「運動叫反英抗暴,基本上是以愛國主義立場挑戰殖民統治,標示出來的真正目的,是反殖民主義、反暴政,不是搞無產階級或文化大革命。推翻殖民政府,保持領土統一的愛國思想,才是他們想做的」。”
發聾振聵數語,出於樹仁大學社會學教授之口,頗能撥開“六七”炸彈硝煙,還“六七”的本來面目.相對於那些陳腔濫調和人云亦云的諸如:“暴動中,暴徒及警方均有傷亡,電台主持林彬被燒死,炸彈亦炸死無辜巿民,最後共有51人死亡,4,498人被捕,848人受傷。”(明報編者按語)的老生常談,張少強教授至少表達了對歷史的一份誠意與專重。

赤子
2016/06/29 15:53
拜讀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敎授張少强先生分析"六七事件",其相當清晰的指出:
[「文革思潮與六七暴動的確有關,但我們不能單純將之理解為由文革『自外而內』引發的暴動,也有『自內而外』的內在因素。文革製造了抗爭氛圍、情緒及政治空間,令左派有機會發動這場『運動』,但除此之外,我們亦須正視香港左派對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追求,這又涉及香港的殖民處境。」]
對了,張教授還須陳述一個"香港的殖民處境"的事實,"有機會發動這場[運動]"的内因 :
更加主要是在六十年代的港英殖民政府,實行的是高壓政策,以及官商勾結,貧富懸殊,致使社會上已有极大的不滿,甚至巳滋生了不少反抗的情緒,所謂 : [有壓迫就有反抗]。
"六七事件"在當時本是一場劳資糾紛,因而演變成為一場抗争,主因 : 一,在當時由於港英政府,横加暴力干涉,對和平抗議的工人,學生和群眾進行血腥鎮壓,二,在當時港英管治年代,爱国已是原罪了,港英對其標籤的所謂"左仔"的仇視,所有爱国者無不受其迫害,因而形成了一場波灡壯闊的[反英抗暴]的斗争
若張教授在内因上,可以加以此點論述,那更客觀了。
不過,張教授還可以明确將"六七抗爭"定性 : [當年的左派稱其行動是「反英抗暴」,「運動叫反英抗暴,基本上是以愛國主義立場挑戰殖民統治,標示出來的真正目的,是反殖民主義、反暴政,不是搞無產階級或文化大革命。推翻殖民政府,保持領土統一的愛國思想,才是他們想做的」。]
這的确有别於一般抽水學者的人云亦云的論調。
(陳江雄)

2016/06/29 15:43
拜讀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敎授張少强先生分析"六七事件",其相當清晰的指出:
[「文革思潮與六七暴動的確有關,但我們不能單純將之理解為由文革『自外而內』引發的暴動,也有『自內而外』的內在因素。文革製造了抗爭氛圍、情緒及政治空間,令左派有機會發動這場『運動』,但除此之外,我們亦須正視香港左派對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追求,這又涉及香港的殖民處境。」]
對了,張教授還須陳述一個"香港的殖民處境"的事實,"有機會發動這場[運動]"的内因 :
更加主要是在六十年代的港英殖民政府,實行的是高壓政策,以及官商勾結,貧富懸殊,致使社會上已有极大的不滿,甚至巳滋生了不少反抗的情緒,所謂 : [有壓迫就有反抗]。
"六七事件"在當時本是一場劳資糾紛,因而演變成為一場抗争,主因 : 一,在當時由於港英政府,横加暴力干涉,對和平抗議的工人,學生和群眾進行血腥鎮壓,二,在當時港英管治年代,爱国已是原罪了,港英對其標籤的所謂"左仔"的仇視,所有爱国者無不受其迫害,因而形成了一場波灡壯闊的[反英抗暴]的斗争
若張教授在内因上,可以加以此點論述,那更客觀了。
不過,張教授還可以明确將"六七抗爭"定性 : [當年的左派稱其行動是「反英抗暴」,「運動叫反英抗暴,基本上是以愛國主義立場挑戰殖民統治,標示出來的真正目的,是反殖民主義、反暴政,不是搞無產階級或文化大革命。推翻殖民政府,保持領土統一的愛國思想,才是他們想做的」。]
這的确有别於一般抽水學者的人云亦云的論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20:12 , Processed in 0.0978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